大唐三藏法師傳丨諸德苦留

2021-02-19 南國菩提

| 朱斐 編述 王炯如 畫 |

一百零五、諸德苦留

  諸大德聞玄奘大師作歸國打算後,都來勸止,都說印度是佛降生之處,大聖雖已入滅,但遺蹟俱在,在此巡禮聖跡,足慰平生,又何必作歸計呢!何況貴國中華對佛與法多不尊重,此所以諸佛不生於彼也。奘師只得婉轉陳詞,一方面感謝諸德好意,一方面則說明自己心願,蓋法王立教,義尚流通,欲報佛恩,又豈能自得霑心,而將未悟者遺漏呢?何況我國中華,衣冠濟濟,一切皆有法度可遵,君聖臣忠,父慈子孝,對於佛法,契重大乘,勤修戒定,發心行願,雖大聖不降於彼,但降聖靈,化身無量,豈能謂佛不往彼而可輕視哉!

  諸德又以經言諸天隨其福德共食而有異勸奘師,謂法師同居南瞻部,佛生於此而不往彼,彼即邊地,地既無福,所以留仁者也。但奘師又以維摩居士言答諸德,謂日之行於瞻部洲,是為除黑暗,今我思歸之意即遵此耳。

  諸德既見不從,乃同往戒賢法師處報告,戒師問奘師意已決定否?奘師說:此是佛陀生處,並非弟子不愛此土,但玄奘來意,即為求大法,廣利眾生。蒙師為說諸論,且遍禮聖跡,私心慰慶,不虛此行。願以所聞,歸還翻譯,使有緣之徒,同得聞見,用報師恩,所以不願停住。

  戒賢法師聞後很是歡喜,說此乃菩薩之意,吾心對汝之希望,亦如是耳。遂任師準備行裝,無人再作苦留。

  方經二日,東印度鳩摩羅王遣使奉書與戒賢法師,謂要見支那國大德,望即遣送來此,以慰欽思。戒師得書即告大眾,謂鳩摩羅王欲請玄奘,但前此眾擬派往戒日王處專與小乘對論之約尚未實踐,今若赴彼,戒日王處如何交代?遂告使者支那僧正作歸國之計,來不及赴王命了。但使者不久又至,鳩王堅請奘師要去,戒賢仍不遣往。彼王大怒,質問戒師不許師來,是否欲令眾生長淪永夜?豈是大德紹隆佛法之道?若不來時,彼將整象軍,踏那蘭陀寺,使碎如塵。戒賢法師得信乃告奘師:彼王素少善心,境內佛法亦不甚流行,自聞仁者之名,似發深意。仁者可能是其宿世善友,望去善化,令王發心,則百姓從化,如堅持不去,恐將發生魔難。

  於是奘師即辭眾隨使前往彼國。彼王見師甚喜,率臣迎拜讚嘆,延入宮中供養。 

  鳩摩羅王將奘師延入宮中,每天以音樂、飲食、香花等盡諸供養,請受齋戒。如是經過一個多月。

  戒日王討伐恭御陀還師,驚聞法師在鳩王處,謂我先邀請不來,今以何因反先在彼?於是立即發一使者,告鳩王速送支那僧來!鳩王敬重法師,愛戀無已,對使者說:「我頭可得,要法師則不可!」來使還報,戒日王大怒,對使臣說鳩摩羅王輕我太甚,何以為一僧伽,出此粗語。又發使者責道:「汝言頭可得者,即將頭交使者帶回!」鳩王深懼失言,即刻調集象軍二萬,乘船三萬艘,親送法師同渡恆河,前往戒日王所。

  到時鳩王先在河北,將法師安頓於行宮,自率諸臣參戒日王於河南。戒日王見鳩王來甚喜,知其對法師之敬愛,亦不責其前言,但問支那僧何在?報曰在河北行宮,大王欽賢愛道,豈可遣師自來參王?王稱善令先回,明日當親往迎駕。鳩王還告法師,戒王雖說明日來迎,恐在今夜即至,仍須等待,若來師不須動。師謂按佛法理應如是。

  至夜一更許,戒王果來,有人報告:河中有數千炬燭,一步一鼓,煞是壯觀。鳩王知是戒日王來,亦即令擎燭與諸臣遠迎。戒日王出行時,每將金鼓數百個,行一步擊一鼓,號稱節步鼓,此只戒王獨有,餘王不得相同雲。

  既至,王即頂禮法師,足散以花,瞻仰贊禮已畢,對法師說:弟子先時請師,何以不來?師答以玄奘遠尋佛法,為聞《瑜伽師地論》,當時奉命,正在聽論未了,因是未能報命。王又問了許多中華的事,法師一一對答,王即告辭,謂待明日再來恭迎。(摘自菩提樹雜誌社《玄奘大師畫傳》一書)

 歡迎轉發

編輯:範曉環 丨 美編:鄧曉童

相關焦點

  • 史傳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垂拱四年三月十五日,仰上沙門釋彥悰述  恭惟,釋迦氏之臨忍土也
  • 史傳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一卷  法師諱褘。字玄奘。俗姓陳。漢大丘長仲弓之後。本居穎川。後徙河南。
  • 大唐三藏法師傳丨獅子國的由來
    牧人見諸果樹,黃赤如金,香而且大,乃摘取一顆,心雖貪愛,仍懼不敢食。不久牛出,人亦隨出,當至石孔前,有一惡鬼,奪去其果。牧人歸家後去請教一醫者,並述果狀,醫者教他不可即食,宜設法取一顆出來研究。隔一日牧人再隨牛入,摘果一顆藏於口中,守洞之鬼扼其咽喉要奪回此果,牧人不慎吞入腹中,身體突然膨脹變大,頭雖已伸出洞外,而身尚在窟內竟不得出。後家人尋訪,見其形變,又驚又懼,但尚能言語,將此因由告訴家人。
  • 三藏法師
    三藏法師道源長老「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釋迦佛所說的法門,諸大弟子結集出來叫經藏,釋迦佛訂的戒律,諸大弟子把它結集起來,叫律藏,諸大菩薩解釋經律的文章,把它結集起來叫論藏。所謂「藏」者即含藏之意,經藏裡面含藏著很多的經,律藏裡含藏著很多的戒律,論藏裡含藏著很多的論文,所以叫做「藏」。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在之後諸多介紹玄奘的書籍之中皆採用上述說法,如《大唐新語》中「沙門玄奘俗姓陳,偃師縣人也」,《唐高僧傳》中「釋玄奘,本名瑋,姓陳氏,漢太丘仲弓之後也」。(2)「三藏」之意「玄奘」和「三藏」早已在玄奘生活的時代便已經產生關聯,諸如在《大唐西域記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性狀》等,已經將玄奘和三藏並列,當然在這些眾多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此時「三藏」之名並非是對玄奘的一種專用稱呼
  • 義淨三藏法師:三次赴印求法 唐王下拜頂禮
    次年,掛單于著名的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攻研佛典,直到大唐垂拱元年(公元六八五年)才回國,留學歷時十二年之久,搜集了梵文經藏五十餘萬頌,(四句為一頌,換言之,即是兩百多萬句)。他先乘舟返抵室利佛逝國定居,進行弘法和翻譯經典。
  • 紀念玄奘法師
    按:今天農曆二月初五,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法師圓寂紀念日。玄奘法師(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以下文字根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選編。年十三歲時出家。人問:「出家意何所為?」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 玄奘法師傳 卷四 白話本 三藏法師傳
    【8.4玄奘神遊僧伽羅】=>《慈恩》=>《西域記》 【8.4.1師王之子】 奘師自從離開瞻波國,便在中、東印度各國尋聖跡。西行經耽摩慄底國,雖有幾處聖跡,卻是一個外道盛行的國家。 又聞海中有島國僧伽羅(即師子國),其上有精通上座部三藏教典及深解瑜伽師地論的大德,但須涉海路七百由旬,方可達彼岸。
  • 釋亦合: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2)
    慈恩宗對漢傳佛教的特殊貢獻,是譯傳了完整的印度佛學體系。玄奘法師譯傳印度佛學體系經典,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唯一一次,這一貢獻對於漢傳佛教極為重要,但在漢地似乎一直未被重視。玄奘憑其天才與勤奮在印度那爛陀寺系統學習,並在五印廣尋名師,通達了內外諸學,歸國後翻譯了印度五科佛學的代表典籍,解決了漢地佛典體系的殘缺問題。從玄奘譯傳的典籍,可以得見印度因明、對法、戒律、中觀、瑜伽五科佛學體系的內容,以及印度小乘部派、大乘中觀、瑜伽三大系統的典籍構成,完整呈現了印度佛學體系的全貌,通過它就可以對印度佛學思想有整體把握了。
  • 唐密開元三大士之不空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
    不空三藏法師(705~774),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唐神龍元年。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唐代密教開元三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密教傳承第六代祖師。法師十四歲時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大師,隨之來唐朝,亦說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大師。
  • 唐 懷仁 集王羲之書 大唐三藏聖教序
    點擊當代書法網一鍵關注當代書法網(www.ddsfw.cn)官方微信公眾平臺(ddsfw-wx)     《大唐三藏聖教序
  • 大唐三藏聖教序翻譯成現在文也是一篇美文
    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然而佛教是在西土產生並興起的。流傳到大唐漢地就象明亮的美夢一樣,照耀著大唐而流傳著慈愛。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開的時候,語言還沒有傳播,教化還沒有形成,當今人們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禮儀。
  • 佛教常說的三藏,你知道是哪三藏嗎?
    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向佛前問曰:「如來有那三藏真經?」如來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 07/30-08/10丨絲路研學重走玄奘之路,跟隨三藏法師的腳步,行走絲路,夢回大唐
    如果你穿越回去見到他,一定要低下頭來,尊他一聲:大唐三藏法師。牧弘書院發起「玄奘之路」主題研學活動旨在追隨玄奘西行的腳步,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為主要研學對象,行走絲路,夢回大唐。在這個被稱為「東方雕塑博物館」的石窟群中,依然可以在「北朝的微笑」中瞥見大唐風韻來臨前的本地化與世俗化發展。在別人的這句不解至語中,可見玄奘法師的「河西走廊」之旅也不是那麼順利的,不僅是因為「偷渡」出行與「禁邊令」的隱患,還有前路迷茫缺乏嚮導的困惑,更考驗著信念的堅定與否。翻山涉水至蘭州,晝伏夜行出涼州,不堪遠涉至瓜州。
  • 唐代三藏法師 — 實叉難陀
    唐代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漢意為「學喜」,自幼生長在于闐,通曉大、小乘學及外論,以博學而著名,為唐代譯經三藏。  實叉難陀法師的譯本,以風格獨特而著稱於世。 在主譯上述兩經期間,實叉難陀法師之還譯出屬於華嚴部的《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和《普賢菩薩所說經》各一卷,屬於寶積部的《文殊師利授記經》3卷,屬於大乘律部的《十善業道經》1卷,屬於秘密部的《觀世音菩薩秘藏神咒經》等陀羅尼經4種、4卷。另外還有《右繞佛塔功德經》和《大乘四法經》各一卷。
  • 譯經祖師——不空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轉發功德無量!
    不空三藏法師(705~774),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唐神龍元年。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唐代密教開元三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密教傳承第六代祖師。法師十四歲時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大師,隨之來唐朝,亦說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大師。
  • 一善行說:絲綢之路上的法師不止唐僧!鳩摩羅什才是三藏第一
    四大譯經者之一,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為三藏法師第一人。同時,也為中原帶來了西域諸國的宗教、項醫學、天文學與音樂。大唐樂舞等文化成型,與其東來高僧不無關聯。玄奘玄奘唐代:600年-664年西行5萬裡,到達印度取經,又經陸路回到大唐
  • 前世為三藏法師,因造作極大惡業,變成糞池中的奇怪大蟲
    諸佛菩薩專門有這樣的禪定,否則,與犛牛等世間旁生不能對話,而與地獄眾生對話恐怕要有困難。】然後慈祥地問它:「賢首,你是三藏法師嗎?」它說:「世尊啊,我是三藏法師。」「身口意所造的惡業會成熟嗎?有沒有報應?」「身口意所造的惡業確確實實會成熟,一定有報應。」
  • 《法華經》——一心三藏與次第三藏的差別
    幸虧現在是法制社會,在幾百年前,很少有人敢這樣明目張胆傳大法。所以就想想為什麼看有些人的那些解釋你不能開智慧呀?要理解,在那樣的時代,明目張胆、鋒芒畢露傳大法,既有身家性命危險,還會斷送佛法。你不要以為祖師大德就是怕死啊!他是良苦用心,半說不說,讓這個法傳下來。我們對祖師大德不能苛求。慧可大師裝瘋賣傻傳「如來藏」還難逃一劫呀!最後給砍頭了。
  • 探秘佛經:三藏、九分教、十二品經
    三藏的出現隨即產生了一批專門研習三藏的僧人。專修經藏的叫「經師」,專修律藏的叫「律師」,專修論藏的叫「論師」。如果經、律論三藏兼通,那麼就可以得到「三藏法師」的尊稱。這個稱號可來得不那麼容易,要經得住學問的考驗才行。唐玄奘又號唐三藏,就是標識他的學問淵博之意。根據某些佛經的說法,小乘經典又可分為「九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