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古塔展雄姿 ——寫在雙峰塔落成時

2021-02-28 遂昌文藝

遂昌縣城北溪南溪交匯於襟溪之「三溪口」,靠葉坦往東橋一段有座小山梁,名叫瑞山。瑞山東上有土鼓(石玄),敲之能發出聲響。明人鄭還有「環邑十二景」詩存世,其九《土鼓含音》云:

試敲石鼓響聲奇,

疑是宮商落翠微;

好看最宜春日暖,

兒童競擊笑忘歸。

後有眾多文人寫有同題詩作,在清·光緒版《遂昌縣誌》有擇載。

土鼓含音猶如美妙的音樂遺落在蒼翠的瑞山上,聲色俱佳,奇妙之至。當然瑞山也就成為市民休閒的最佳選擇。小孩更不必說,爭相擊鼓,快樂得都忘記回家了。

遂昌民風純正,歷代官府鄉賢都非常注重文教。宋乾道年間縣令李大正主持建造「登瀛閣」,瀛,即「瀛州」,乃海外仙山,登上瀛州,可謂是位列仙班呢。想來也有蟾宮折桂的意思。後將登瀛閣遷至瑞山,並拓地鑿池,修建小橋,建成學校一樣的格局。瑞山向西十裡許有座山叫做曾山,尖銳聳拔,又叫尖山,雅號「文筆峰」,山下有寺,名「廣仁院」。有詩曰:

不到仙峰二十年,

山光水色尚依然。

一官凜凜逾堅操,

古佛如如待說禪。

冠上塵纓何日濯,

枝頭明月有時圓。

可堪六六金鱗健,

我欲乘風騎上天。

遷至瑞山的登瀛閣和文筆峰對峙,因此更名「雙峰閣」。

據當時遂昌北街聞人張貴謨所記,遂昌山水秀麗,前面瑞山高壯盤鬱,曾山剡碧西峙,南北兩溪合流,本來近百年來學盛文昌,人才輩出。可是近年來青年才俊科考卻連連失利,鎩羽而歸,陰陽先生說這是「風氣蕩洩」之緣故。南宋紹興二(壬子)年,遂昌鄉賢聚議在南北並流的水口山上建造一座七級浮屠(即七層高塔),歷時四年,由縣尉葉木、知縣朱元成主持建造。這一振興地方文風,捍衛遂昌風水之舉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大家紛紛慷慨解囊,籌募資金,使建塔經費得到了保障,該塔屬磚木結構,舉全縣巧匠之力,質量上乘。建成後氣勢宏偉,拔地撐空,勾心鬥角,碧瓦朱甍,取名「文筆雙峰塔」,瑞山也因此改名「塔山」。     

雙峰塔建成後,遂昌學風大振,才人並起,春試秋闈,喜報連連。

雙峰塔歷經宋元明清四朝,在兵燹戰禍和自然震蕩中巍然矗立六百年,終於如一垂垂老者在乾隆五十七年轟然倒塌。

清道光年間,遂昌知縣朱煌廉明勤正,政肅刑清。他主持重建雙峰塔,然而當時所謂的大清已是民生凋敝,世風日下,內憂外患,顧此失彼。雙峰塔雖建成,卻如曇花一現,未及五載,旋即傾圮。自此至今歷時170餘年,遂昌再無人見過雙峰塔的雄姿。

近200百年中,想重建雙峰塔的鄉紳賢達不乏其人,蓋因流年多舛,戰火不熄,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無力實施。欣逢如今物阜民豐之盛世,終於將重建雙峰塔和修建鼓山公園提上議事日程。2017年12月19日上午,遂昌縣城平昌廣場熱鬧非凡,重建雙峰塔募捐儀式正在這裡舉行。來自遂昌城鄉各行各業、各單位和個人紛紛捐助,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人們對未來事業興旺發達的美好期許。

在封建時代人們建造雙峰塔是為了鎮河妖提文氣,具有濃厚的唯心色彩。而現在重建雙峰塔是為了集人心強士氣,是為了傳承遂昌歷史文化,寄託人們心中的美好願望,為了增強遂昌人民的凝聚力、自豪感和歸屬感。整個鼓山公園除了主體建築雙峰塔之外還將修建諸如「三溪攜翠」「層巒遠黛」「沐陽碧波」「登塔觀瀾」等系列景點,並重現古時塔旁松竹綠植和曾雲堂、知津亭等附屬建築,以供市民休閒小憩。建成後的雙峰塔將是我縣縣城的地標性建築。是集休閒、文化、觀賞、晨練為一體的多功能活動場所。

從開挖塔基第一鋤起,鼓山就成為人們目光所及而特意仰望的地方。在大家充滿期待的眼神中,建塔的周圍腳手架慢慢地上升著。然而願望和實現願望總是充滿著矛盾,輕易實現的願望總是得不到珍惜,而久久不能實現又令人心焦不已。雙峰塔從奠基到建成歷時兩年多,算不上高效,甚至有一段時間人們都懷疑它會不會成為傳說中的爛尾工程。

人們在焦慮中觀望。

終於,2019年底,塔頂封了。

但在腳手架嚴嚴實實的包裹中,人們難以看到廬山真面。直到有一天,腳手架拆了,晚上,塔上半段景觀燈打亮,人們才看到雙峰塔的模樣,然而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澀感和大家心中那種魁梧的「塔影」分明尚有一段落差,朋友圈中人們點讚的並不那麼熱烈。

直到今年12月7日晚,整個塔身都打上景觀燈後人們才驚呼:「真好看!」

是的,很好看!

遠看七層玲瓏寶塔高聳入雲,每一個結構都清晰可辯。簷牙高啄,層臺輪奐,流丹溢彩,重閣翬飛。沿遊步道拾級而上,路邊草樹在嚴冬時節雖感蕭條,但附近新建的的歐式建築卻洋溢著異國情趣。走近雙峰塔,更覺它的魁偉高大,飛閣連雲。據悉,這座高仿宋代建築風格的雙峰塔淨高49.95米,在鼓山之上,巍然屹立這麼一座高大的建築物,即使在整個遂昌城,也是鶴立雞群的。

登上雙峰塔,發現逐層都設計了遂昌不同年代的歷史介紹,這也平添了雙峰塔的文化元素。在人們登塔觀賞的同時,也了解了遂昌的歷史,真是一舉兩得之美事。

登臨頂層,舉目遠眺,整個遂昌城盡收眼底:三溪交匯,晝夜不息;市井有序,車流不絕;高樓商鋪,鱗次櫛比;環山相峙,層巒疊翠。處身此高塔之巔,怎不令人寵辱偕忘,心曠神怡!

雙峰塔的建成,是遂昌近年來高樓突起的又一座令人驚嘆的高光建築,它無疑達到了人們心中地標建築的視覺效果。相信這座承載近千年遂昌歷史、文化和民俗內涵的七層高塔,也將承載著遂昌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走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寶塔巍峨聳立千年古縣,遵化重修再保一方平安——探尋遵化千年古塔保安塔!
    五代時,遵化屬遼國(1032-1120年),在此期間遵化西下營滿族鄉塔頭寺村東南方的無名山上開始矗立起了一座寶塔——保安塔。寓意:「保一方平安」。該塔始建至今,歷經千年風雨,早於在她西面10公裡的5A級景區清東陵建造600年,為遵化以及唐山保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築之一,為唐山市十大古建之一,為遵化千年古縣的一座標誌性建築,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 遂昌雙峰塔的歷史與現在
    據南宋遂昌人張貴謨《雙峰塔記》記載:南宋紹熙三年(1192),為振興地方文風,捍衛遂昌風水,有人提出在縣城的水口山上建七級浮圖塔
  • 這座千年古塔,正好壓在瀋陽「龍脈」上
    @遼寧有歷史不胡說,不戲說,不深說原創內容,轉載請標明出處「遼寧有歷史」此前曾寫過一篇文章清朝時,塔前有一條河經過,河水行至古塔前,有一個很大的彎度,形成了河灣,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就被叫做「塔灣」了。在「遼寧有歷史」此前寫的那篇文章中,曾提到過瀋陽這條「龍脈」地勢隆起,地勢要高於其他地方。這一點在塔灣體現得尤為明顯。儘管時隔千年,地勢不斷被削平,但靠近舍利塔的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是在登山、爬坡。
  • 特稿|詞人筆下的雙峰鄉鎮印象
    已是太平盛世,小康矣、天佑雙峰。新時代,朝陽召喚,擼袖往前衝。南北雙峰,巍峨文塔,永豐臨蒞中央。高樓林立,城北煥新妝。悠久千年老鎮,最該記、賢健豪娘。教兒女,振興華夏,救國獻身郎。家昌,辣醬盛,飄香萬裡,聲著他鄉。熱土埋忠骨,千代光芒。橋上涼亭古韻,月龍下,白鷺群翔。鄉愁遠,魂牽夢繞,隨測水東徉。
  • 無人居住的千年古塔,半夜傳來女人哭聲!專家:還有更詭異的聲音
    一座歷經滄桑的千年古塔,頻頻發生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古塔內從不住人,卻時有在半夜傳出一陣陣恐怖悽慘的女人哭聲,時有發出一陣陣的蛤蟆叫聲,時有傳出緊鑼密鼓地唱戲聲,時而發出狐狸般的尖叫聲。。。。。。一 千年古塔的歷史淵源這座千年古塔處在山西省永濟市(縣級市,屬運城管轄)的蒲州鎮東的峨眉塬上,與普救寺相依相靠,兩者始建於隋唐時期,也是著名歷史名劇《西廂記》的發源地。在詳解古塔之前就不得不說說歷史名劇《西廂記》,兩者有著緊密的關聯性。
  • 河北這座神奇寺廟,僅剩一座千年古塔,卻曾出現在日本明信片上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到我國,到今天也有上千年的時間了,還有很多古代優秀的建築隨著佛教一直傳承、保留了下來。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座古塔,即便在國內都是非常稀有了。並且,這座古塔還被曾經印到了日本的明信片上。這座神奇的古塔就會位於河北正定廣惠寺中的華塔,廣惠寺是正定的八大寺院之一,與比較有名的臨濟寺相距並不算遠,僅僅只有300米左右。
  • 這座千年古塔外表古樸精緻,內部結構同樣讓人嘆為觀止
    透過漫山的秋色,可以看到一座巍峨的身影孑然而立,讓人不禁感慨萬分,經過千年歲月變遷,曾經的龍德寺早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唯有這座堅強的古塔,仍然存在著。與龍德寺塔相對而立的,是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胸徑達1.5米,需三四人才能合圍。坐在古樹下,可以看清古塔的全貌,這座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造型算得上優美,看上去建築工藝精湛。
  • 浠水一河兩岸將重現「千年古塔」風採!
    答案是:此地確實有塔,且屹立千年日前,有網友來到浠水縣城一河兩岸施工現場,看到了在建的文峰塔公園工程簡介。文峰塔公園建在寶塔村(寶塔村因此塔而得名)。據史料記載,浠水縣清泉鎮寶塔村的寶塔始建於宋代,有千年的歷史,本地不少老人還親眼目睹過其風採。不幸的的是,這座千年古塔在解放初期被毀。近年來,不少熱愛浠水歷史文化的學者和本地群眾期盼著能在原址重建,學者和人民群眾的願望得已實現,「千年古塔」將會再次屹立在浠水河畔。來看看《浠水縣誌》記載的寶塔原貌。
  • 山東巨野永豐塔,一座歷經千年風雨剝蝕仍完好無損的古塔
    探訪歷史文物古蹟,尋覓千年文化遺存,百家號: 拓古傳今與您揭開遠古塵封,感悟滄桑厚重!今天,我們走進山東魯西南的巨野縣,在孔子獲麟的古大野澤去朝聖一座千年古塔,去靜靜聆聽它的的前世今生,去觀賞奇特的屏盜碑。山東魯西南菏澤市的巨野縣歷史悠久,自古人傑地靈。
  • 西安最神奇的千年古塔,地震不僅震不倒,還把一尺寬的縫震合了
    1487年,陝西發生六級大地震,活生生的把一座古塔震出了一條裂縫。1521年又一次地震,把這條一尺寬的縫又給震回去了。而這樣的離合,竟有三次之多,現如今依舊屹立不倒,沒錯,說的就是西安最神奇的千年古塔――小雁塔來西安玩過的人應該都知道,西安有大雁塔,大雁塔人太多了,我來小雁塔看看,網上流傳著「大雁塔經濟、小雁塔人文」,看起來沒錯,在安靜的環境裡散步也很舒服,有1300年以上的歷史。
  • 馮子振與雙峰散曲|佘國武
    那時一些熱愛文史的老先生們對我說:「元朝文學家馮子振是我們雙峰人,寫過一百首梅花詩。」我說:「網上說他是株洲攸縣人?」「肯定是雙峰人嘛,他的墳墓在梓門橋鈴山。」我還是缺乏自信,因為《元史》記載馮子振是攸縣人。因此當我向外人介紹雙峰人物,講到曾國藩時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眉飛色舞;講到馮子振時則底氣不足,聲音漸低,言語漸稀。但自從2018年之後,事情發生了逆轉。
  • 【墨寫新詩】李永超新詩書法展
    走進了長風萬裡的西部軍營亦文亦武,一張一弛軍歌與詩歌成為了永超的人生旋律他筆下的墨跡何嘗不是內心的波瀾和鏗鏘在習慣了與古人的正襟危坐後他對現代詩歌的書寫就像一次閱讀和傾訴又或是寫給歲月的情詩永超,還記得李亞偉的《中文系》嗎當一個大詩人率領一夥小詩人在古代寫詩寫王維寫過的那些石頭時
  • 國家攝影影像時刊《眼睛》第542期:《千年古塔祭滄桑》
    中京的夜空,繁星璀璨,旋轉的星軌記錄和見證了遼中京的興衰與大明塔的千年滄桑。夜色闌珊,一輪明月輝耀著千年古塔,簷上的風鐸也不忍驚動遼中京故址的靜謐。小塔坐落在遼中京城外城中,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此塔高24米,底座長3.3米,平面為八角形,是磚築十三級密簷式塔。
  • 祖國東北方歷史上的重鎮:農安古塔
    農安古塔 農安古塔坐落在吉林省長春西北六十公裡處農安縣內農安鎮城西門,又「佛塔、遼塔、金塔」。[1] 古塔因近千年的風雨侵蝕,損壞嚴重。解放前此塔已瀕臨坍塌,1953年國家撥專款全面修繕古塔,後因故停工,一九八三年又對未竟工程進行續建,終使千年古塔恢復了原貌。
  • 錦州古塔:逃過日本人魔爪的文明象徵
    錦州古塔錦州古塔是錦州古老文明的象徵。古塔的古」,應追溯到九百三十多年前,即遼代清寧三年(1057年)。建塔之始,這座塔還是十分輝煌的,《縣誌》記載「塔高二百五十尺」,經上千年風雨剝蝕,迄今仍有五十七米高,把已脫落的塔頂和十幾米的塔剎算在內,稱之為大,當不為過。
  • 河北雙塔山上大下小,攀緣好手都爬不上去,為何上面有兩座古塔
    更為奇特的是,兩座高大的山峰上,還分別建有兩座古塔。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兩座古塔都已殘破不堪。北邊峰頂的古塔高約2 米,成圓錐形。南峰頂上的古塔坐北朝南,相對完整,高約5.2米,寬約2.5米。其下部可以清晰地看到高約2.2米的塔門。兩座塔均用青磚砌成,塔的四角還殘存有方木,牆角上還掛有風鈴。
  • 第一偉人寫的這首詞,可越千年,與李白比肩
    當年,紅軍長徵過遵義婁山關,毛主席在這裡寫下了一首《憶秦娥·婁山關》,這首詞雄奇悲壯,氣勢如虹,可直越千年,與大唐盛世詩仙李白所寫的《憶秦娥》比肩。憶秦娥·婁山關毛主席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 屹立在古郇國遺址上的千年古塔,又將見證古老的河東大地再現輝煌
    一層磚雕仿木鬥拱結構精巧,形態逼真,雕刻細膩。 屹立在郇陽故土上的千年古塔,在歷盡風雨侵襲滄桑巨變之後的今天,又將見證這塊古老富庶的河東大地再現輝煌。
  • 龍德寺塔:屹立千年的浦江文化地標
    清光緒版《浦江縣誌》中有古時「浦陽十景」,「龍峰古塔」佔其一。塔山公園內,花木扶疏,曲徑通幽,亭臺樓閣,掩映其間,古樟、古楮與古塔交相輝映。 萬年上山,千年浦江。從東漢興平二年(195)浦江建縣以來,留存下來、能見證這座小城歷史的古建築不多——幸有龍德寺塔。它歷經千年滄桑與毀損磨難,是浦江縣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浦江人文地標與浦江精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