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民間工藝述略
李 希 特
雙峰境內,山環水復,風景秀麗,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悠久的歷史,富饒的土地,優越的地理環境,深厚的文化積澱,尤其是清末以來受曾國藩文化思想的影響,縣內人文蔚起,書畫藝術成果顯著。如曾景初的書畫蜚聲環宇,王憨山的寫意花鳥畫為國內外所矚目。雙峰民間工藝更是得天獨厚,以其歷史之深遠,發展之普及,藝術之精湛,成為雙峰一顆燦爛的明珠。較為突出的有雕塑、印染、刺繡、剪紙及編織等,其技藝皆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雙峰雕塑,主要有石雕、木雕、泥塑和竹雕。縣誌記載:「明永樂年間,地紳江應虎於測水(今杏子鋪鎮內)河西岸突兀的仙人石上捐建觀音閣,中廳在天然石座上塑有蓮花觀音神像,兩旁對稱有兩層神仙,上層為二十四位諸天,下層為十八羅漢,均系木雕,技藝細膩,形象逼真」。縣文物考查隊曾在三塘鋪鎮境內,發現一座建於民國二十三年的劉家祠堂樓上,保存著一批龍獅、象等木雕,刻工精湛,色彩鮮豔,至今完好無損。
舊時,雙峰城鄉建有廟殿,所設木雕神像,刻工精細,披紅帶彩,金光閃亮。雙峰的早期石雕、泥塑,至今可在鄉間祠堂及民居尋覓。印塘鄉原賀氏宗祠大門浮雕的《二龍戲珠》,極為精緻,雙龍依託千斤巨石,尤其是那龍鬚曲轉懸空,細如弦絲,令人叫絕。還有該鄉的匡家祠堂,前牆有多處泥塑人物,造型美觀。
雙峰溪硯是最早形成規模生產的石雕工藝。在宋希濂的故鄉,即今杏子鋪鎮溪口一帶,藏有一種色彩暗紅,間以黃綠花紋,質地柔膩的塊石。清時曾國藩請人琢硯獻於皇上而使其揚名。民國初年,杏子有宋氏、萬氏家庭相繼開設溪硯作坊,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年產已達3000件,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多國,受到文人墨客歡迎。1982年,縣文化館收集到一批石雕、木雕、竹雕、牙雕等民間工藝精品,其中有24件送省展出,4件被省館收藏。木雕《漁翁》、竹雕《對獅》入選北京展覽後,又轉東歐多國展出。其竹雕《獅》取材之巧妙,構思之奇特,稱為絕藝。
刺繡是雙峰民間婦女常見工藝之一。明清以來,人們喜愛在鞋帽衣裳、被帳枕褥、門帘窗簾、桌巾坐墊及各類器罩等織物上繡繪多種花邊紋樣。清同治年間,曾國藩故居富厚堂曾設繡花樓,招有蘇杭刺繡名手,傳授技藝使得雙峰刺繡兼有湘蘇兩地特色。民國四年(1915年),設立在永豐鎮「湘鄉縣第二女子職業學校」設有刺繡班,刺繡工藝在雙峰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雙峰的印染工藝從清末到解放初期曾鼎盛一時。那時永豐鎮內,染坊林立,生產一種很受大眾喜歡的「豆漿花布」,這是用家織棉布染成深蘭底色,附以白色花紋,即四周飾花邊,中間飾以龍鳳、牡丹等吉祥如意的圖案,產品曾盛銷一時。
雙峰編織早年有用筍殼、稻草、碎布編織的草鞋;用麥杆、棕片、篾片紡織的草帽、鬥篷、蓆子等用品,更多的則是用竹篾編織的鳥籠、提籃、書箱、衣籠及農用篩網器具。建國初年,縣城還展覽過一件竹枝夏衣,是用數以萬計的細小竹枝串連編成,做工十分精巧。六十年代,印塘鄉湄水有一位老篾匠用水竹篾絲片編織的一床篾席在縣城展出,上有多種圖案紋樣,還有毛澤東頭像及文字,工藝精細,設計巧妙。現時,編織多為製作毛線衣、帽,又發展到勾花沙發罩巾等物,圖案美觀。1986年縣工藝美術展覽中就有37件編織品受到好評。
民間剪紙則遍布我縣村戶。以前,農村婦女一般都會剪紙、刺繡、做鞋三樣手頭工藝,也正是由於婦女們的廣泛參與,使民間剪紙能在鄉間長期流傳,主要有喜慶花和祭祀用的紙紮花兩大類。喜慶花都用金色、紅色紙,其紋樣常借喻龍鳳、牡丹,表示對美滿幸福的祝福。民間剪紙在祭祀中應用廣泛。杜甫曾經描述的「剪紙招吾魂」用的紙幡,如今常見於城鄉喪事,可以說是民間剪紙的代表作。紙幡長有丈餘,寬約兩尺,它兼有北方剪紙的粗獷和南方剪紙的細膩,集剪、刻、扎、貼多種製作技巧,其多式的紋樣,多色的彩紙,還有那貼於幡邊的扎花及懸吊的彩球,使一道紙幡顯得玲瓏多彩。每到農曆七月半,城鄉盛行傳統習俗祭祀紙品,焚燒紙紮花屋、金銀山及衣冠箱等祭品。紙紮品製作也因此而日趨精工,有的還配上書畫,更具有觀賞性。縣城人壽街已成為紙紮商品街,琳琅滿目的紙紮品吸引著顧客。
解放以來,雙峰的民間工藝曾一度沉寂。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間工藝獲得新生。縣文化部門組織人員下鄉調查,走訪民間藝人,整理民間工藝資料,收集流散工藝藏品,舉辦優秀工藝品展覽等等。一些老藝人又重操舊業,帶徒傳藝。有的單位和個人,集資辦起廠店,雙峰民間工藝又呈現一片生機。
1986年以後,雙峰縣曾連續舉辦兩屆民間藝術節,促進了全縣民間工藝的發展。虎年元宵節,縣城耗資數萬元舉辦了虎年燈會。當夜,縣城大街小巷,成為燈的海洋。龍燈、獅燈、虎燈、魚燈、走馬燈、八角燈、繡球燈,五顏六色,形態各異。數萬觀眾匯聚縣城,欣賞花燈焰火,甚是壯觀。此次盛會,雲集全縣紙紮、竹編、木工及書畫裝裱等多方能工巧匠,即是民間藝人的一次會師比武。同年五月,縣文化部門為進一步開發民間工藝生產,發現人才,交流信息,開拓市場,舉辦了《雙峰縣首屆民間工藝作品展覽》,分兩館展出作品317件,有大理石產品、木雕、根雕、竹器、泥塑、盆景、剪紙、刺繡、勾花、編織及我縣工藝藏品。展覽中有眾多作品受到獎勵,如彭太平的根雕《猛獅》、李東海的《麒麟》、胡義候的根雕《喜鵲鬧梅》、秦修竹的竹雕《梅》、黃柱立的根雕《騰龍》等都各具特色。1989年,縣文化館舉辦了《雙峰縣首屆剪紙展覽》,展出作品150多件,參觀者甚多。
改革開放,為雙峰民間工藝提供了發展契機和市場。雙峰縣財貿職業學校開辦工藝美術班,著力培養工藝美術後繼人才。許多有一技之長的人紛紛設店,開發工藝產品形成熱潮。縣文化部門曾經創辦了國藩工藝美術公司,恢復溪硯生產,聘用高級技師,在硯臺上雕刻山水花鳥,使其身價百倍;近年,由曹長桂組建的溪硯工藝廠,以石質奇特、雕刻工藝精良,取名「國藩溪硯」,倍受專家學者、文人墨客鍾愛。曾國藩故鄉——荷葉、井字曾建有繡花廠,產品暢銷港澳地區;甘棠鎮的麻石雕《獅》遠銷深圳、新加坡。一批散居鄉村的雕花木匠匯集縣城,大興仿古雕花家具,曾經作「四舊」而毀壞的雕花桌、櫃、椅、屏又重現市場並且大量集銷,而且由雕花機械的應用,使其雕花更精巧、美觀。一群熱心於工藝美術的人士,也取得了可喜成就。曾任三塘鋪鎮文化站幹部的潘自為在根雕藝術上很有造詣,創作根雕作品200多件,1990年10月,在長沙青少年宮首次舉辦個人根雕藝術展,省政協主席劉正題詞「巧奪天工」,省美協主席黃鐵山題詞「化腐朽為神奇」。雙峰二中教師朱溫良的烙畫屏風走銷深圳市場。荷葉鎮雙江村王德湘是一位竹雕藝術高手,曾學徒於南嶽,被聘參加曾國藩故居富厚堂維修工程,其筆筒等工藝精品倍受參觀者青睞。沙塘有一逾八十的雕花木匠,叫王正明,是雙峰境內為數不多的健在老藝人。他雕刻的明清風格牙床技藝高超,其飛禽走獸、花草蟲魚圖案,信手畫來,刻得栩栩如生,令人嘆服。他的關門弟子,現為縣劇院退休職工吳渭漁也技藝突出。還有一位名叫尹珍貯的年輕木雕師,家住印塘鄉光華村,曾在永豐鎮設店,其雕刻的古代人物、花鳥魚蟲,因材施藝,造型大氣,許多作品被人以上萬元的高價收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書畫之鄉的雙峰縣走馬街鎮,擁有眾多工藝美術人才。該鎮石潭村王泉堂老人一家28人,就有20人善書畫,其二兒子王常德精於石刻、木雕。他為婁底市糖果廠雕刻的一對高1.8米的石獅,在婁底市電視臺播出後,又被省電視臺選作天氣預報背景圖達三個月之久。印塘鄉石匠張銀五雕刻的《八仙飄海》於91年在省民間工藝美術展覽中獲二等獎。永豐鎮石雕藝人舒華霖在蚊子山建有石雕廠,現已成為集開採、加工、設計、銷售、安裝、培訓於一體的石材集團,使我縣的石雕技藝達到一個較高水平。著名書畫家曾彩初老人的石雕亦獨具風採。他雕的溪硯,巧取花紋設計,成為廣交會的搶手貨。他有一方溪硯刻字入選94年全國刻字展,後又送日本展出。1987年,他為蔡暢同志80壽辰雕刻的大理石壽匾 ,被視為珍品。木偶戲作為一種傳統的地方戲劇在我縣曾風盛一時。蛇形山鎮以胡仲文為團長的木偶戲團,曾獲省文化廳「百佳民間劇團」稱號,一直活躍在雙峰、漣源湘鄉交界一帶鄉鎮村組,每年演出達300餘天,廣獲好評。我在縣文化局退休後,專攻剪紙,作品既保持民間傳統特色,又富有現代剪紙風格,快速人像剪影被譽為「湘中一絕」。1995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0年獲「湖南省剪紙藝術大師」殊榮。尤其可喜的是許多有志於民間工藝的學者、專家,他們或精心於工藝美術創作;或著書立說,從事理論研究,為繼承和發展民間工藝作出重大的貢獻。原任江西省畫院副院長、兼全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謝牛,系雙峰縣蛇形山鎮人,他首創磚刻,其漆畫亦有獨到之處,1994年,他在長沙舉辦畫展,其漆畫以新品種、新工藝受到盛讚。1996年5月,他喜獲「魯迅新木刻成果獎」。現為湖南美術出版社年畫編輯室主任的左漢中,原籍雙峰溪口,多年來潛心研究民間美術,著有《中國民間美術造型》、《中國民間剪紙》等多部書。現為嶽麓書院教授的胡彬彬,系我縣印塘鄉新澤人,是一位長期從事民間工藝美術研究和文物收藏、鑑賞家,有多部民間工藝美術研究專著,如《中國民間藏硯珍賞》、《寶慶竹刻》和《論湘西南木雕》等,他收藏了竹刻木雕及少數民族服飾數千件,曾有部分捐贈南京博物館,並在法國等地展出,受到國內學術界推崇。
雙峰民間工藝正處於全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之中,她將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而走向一個復興繁榮的時期。
作者簡介:
李希特,湖南省雙峰縣印塘鄉光華村人,1942年5月出生,學歷中師,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2005年8月),中華文促會剪紙藝術委員會理事(2006年5月),湖南省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2010年6月),婁底市非遺藝術傳承人,雙峰縣文聯兼職副主席,1995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0年獲「湖南省剪紙藝術大師」,2011年6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李希特曾當過農民、工人、民辦教師、文化輔導員、電影放映員,後轉幹調縣文化局工作至2002年退休。他長期潛心於民間剪紙藝術的學習與研究,承傳統,重創新,博採眾長,剪刻並用。其團花剪紙,繁複多變;對聯剪紙,別出心裁;人像剪影,因「快、準、美」被譽為「三湘一絕」;剪紙融書法、篆刻於一體,為李氏剪紙一大特色。
幾十年來,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在全國展中獲得金、銀獎的剪紙對聯《福祿壽禧》和《十二生肖》,反映歷史重大事件的有1976年創作的反映農業學大寨的大型人物剪紙《春雷滾滾》,反映香港回歸的《歡天喜地》,反映澳門回歸的《錦上添花》,有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的《偉人毛澤東》,有歌頌習近平的《習近平經典用語》。這些作品以緊扣時代主題、弘揚正能量及其精湛的技藝,廣獲社會好評,在湖南省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04年應邀赴湘西文化旅遊節獻藝,2008年赴澳門藝術節作人像剪影現場表演,2014年應邀參加「鄉土藝術進深圳」表演,同年參加省「文化遺產日」藝術展演活動,還多次參加省工藝美術博覽會,及縣域內的「文化藝術下鄉」活動。曾於2009年在婁底博物館、2010年在省圖書館成功舉辦李希特剪紙藝術作品展覽。他著有《李希特剪紙作品集》、《走近李希特》文字集,成立了「李希特藝術工作室」,接待藝術同行及觀眾近萬人次前來參觀學習,並帶徒傳藝。2016年由縣文聯、文化館組織拍攝的微電影《剪紙藝術家李希特》獲省文化廳金獎。李希特從藝事跡載入《中國當代剪紙家》、《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名典》及《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作品集》等。聯繫電話:1362738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