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授權轉載。
「地道風物」是來自《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公眾號,
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
立志於「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轉發錦鯉,
不如燉一鍋鯉魚。
▼
醒醒,錦鯉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吃的。
兩百多年前,日本新潟縣通過人工選育,把花色繁雜的鯉魚從普通的挑選出來,「錦鯉」由此誕生。不知當時的錦鯉是否料到,自己在眼下的中國會火成這樣。
▲ 日式庭院旁的錦鯉。圖/視覺中國
相比起「形而上」的日本錦鯉,中國古人面對鯉魚,是既務實,又夢幻。務實的是中國各個地方的人都有吃鯉魚的習慣和花樣。早在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遺址還出土過鯉魚的骨骼遺存。
夢幻的是古人賦予鯉魚美好的意義——「鯉魚躍龍門」說的是勤奮和勇敢,「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說的是情感的傳遞。
▲ 國畫中的錦鯉,有吉祥的寓意。圖/視覺中國
不管意義如何,鯉魚終要面臨「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的吃貨三連。今天我們就一起把「錦鯉」的先祖——鯉魚,優雅地吃進肚子裡。
丨我帶你吃丨
酸甜:黃河鯉魚焙面、罾蹦鯉魚、糖醋鯉魚
醃燻:青田鯉魚乾、醃禾花鯉魚
上癮:奶湯鍋子魚、澆汁荷包紅鯉魚、啤酒魚
▲ 河南省孟津縣的工人正在撈魚,陽光下的黃河鯉魚,魚尾黃燦燦。圖/圖蟲·創意
「先吃龍鬚,再吃龍肉。」這句口氣不小的話,是專門用來描述河南名菜黃河鯉魚焙面的。
做這道菜,一定要以「錦鯉胚子」——黃河大鯉魚為原料。它的頭、身、鰭淡金髮白,魚尾紅裡透黃,所以也叫紅尾鯉魚。黃河有「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說法,鄭州段正好處於豆腐腰上。寬且淺的河床,在非汛期含沙量小,養出的黃河鯉魚碩大肉厚,沒有土腥味。
▲ 酸甜口味的黃河鯉魚焙面。圖/匯圖網
炸過的黃河大鯉魚,肉質實在,棗紅色的酸甜醬汁沁入其中。魚身上「蓋的被子」也很奇特——經過微炸的龍鬚麵細如髮絲,蓬鬆酥脆。龍鬚麵蘸一蘸帶有魚鮮味的湯汁,別提有多開胃了。
▲ 焙面蘸汁,鮮香賽魚肉。圖/《舌尖上的中國》
河南是麵食大省,一道鯉魚焙面,把面和魚兩樣特產串聯了起來。由於環境變化和過度捕撈,野生的黃河鯉魚數量銳減,不過科研機構已經在復原黃河大鯉魚的原種。你到開封和鄭州去,會發現很多餐館都以黃河鯉魚為賣點,紅燒的、煎燒的、清蒸的都有。但想吃到老手藝黃河鯉魚焙面,還需要花費一番功夫去尋找。
▲ 罾蹦鯉魚,一副要蹦起的架勢。圖/視覺中國
帶鱗的!帶鱗的!帶鱗的!天津名菜罾(zēng)蹦鯉魚,需要把新鮮的鯉魚帶鱗過溫油炸制。炸成威猛的形狀後,撒蔥絲,澆上酸甜滾燙的滷汁,一道「頭仰尾巴翹,澆汁滋滋叫」的大菜就可以上桌了。
▲ 給炸好的鯉魚澆上滾燙的湯汁。圖/二更
重要的宴請上,天津的飯館會亮出這道看家菜。魚肉和魚骨都經過炸制,口感香酥,解決了鯉魚本身多刺的問題。魚鱗有鍋巴的焦脆口感,咔哧咔哧,十分耐嚼。
▲ 天津眼,多條河流在這裡交匯。圖/視覺中國
罾指的是漁網,鯉魚從漁網裡「蹦」出,活靈活現。因為居住在「九河下梢」,天津人無論是吃海鮮還是河鮮,都有優勢。酸甜口的罾蹦鯉魚,正好對應著「鹹鮮為主,酸甜為輔」的天津口味。吉祥又適口,難怪得到天津人的喜歡。
萬流歸宗,糖醋鯉魚的始祖還要看魯菜,看山東。鯉魚焙面和罾蹦鯉魚都受了它的影響。
▲ 相當霸氣的濟南糖醋鯉魚。圖/視覺中國
這生龍活虎的糖醋鯉魚,外形與其他地區的糖醋魚不同。經過魚身「上七下八」的改刀,廚師捏住魚頭魚尾,過熱油炸成這般彎曲的形態。濟南的糖醋鯉魚講究外酥裡嫩,食客用筷子剝離魚肉的時候,聽到掰餅乾一樣的酥脆聲為佳,所以相當挑戰廚師對火候的掌握。鯉魚口中通常還銜著紅彤彤的聖女果,這在孔子之鄉有著吸金吸福的好意頭。
▲ 一根手指摳下巴,一根手指捏尾巴,彎成弓形用油炸。 圖/美食作家王剛
相傳最早糖醋鯉魚發明於濟南北郊的濼口鎮。滾滾黃河從這裡流過。當年濼口是濟南的大碼頭,自然商賈眾多,餐飲業發達。把重約1斤半的黃河鯉魚做成糖醋口,一定要用濼口產的醋才正宗。如今很多餐廳改用簡便的番茄醬,也受到了歡迎,但多少沒了些地道情懷。
▲ 黃河濟南濼口段的浮橋。 圖/視覺中國
▲ 青田縣龍現村稻田裡的鯉魚。 圖/視覺中國
浙江麗水青田縣的甌江彩鯉,顏值不輸日本錦鯉。青田自古有吃魚的習慣,囿於狹窄的山地,青田人把彩鯉養在梯田裡,白的、紅的、黑的、雜的,各種顏色的鯉魚在稻田裡翻滾,像牛給田地鬆土一樣,非常有趣。
▲ 青田縣裡的梯田,甌江彩鯉就養在裡頭。 圖/視覺中國
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的青田縣,被稱作「內地小香港」,祖籍在此的華僑很多,幾乎每一家都有在海外的親戚。當地人稱甌江彩鯉為田魚,把當地特有的田魚曬成幹,供遊子們返程時打包帶走,就成了青田村寨母親們的功課。
▲ 在大鐵鍋裡煮熟,是做田魚乾的第一步。圖/《一個人的美食》
去除田魚內臟,用姜和鹽醃製5個小時。醃好的魚在土灶鐵鍋中煮熟,然後點燃木糠粉,燻制兩天兩夜。最終做出的青田田魚乾,魚鱗松,魚骨脆,魚肉絲絲分明。掰一點田魚乾,和雞蛋一起炒上個米粉,鮮鹹噴香,人間至味。不管青田人走到哪裡,田魚乾總能隨時還原家鄉的味道。
▲ 還保持著原本色澤的魚乾。圖/《一個人的美食》
▲ 2017年,地道風物的小夥伴到黔東南撈禾花魚!點擊獲得歡樂。
跟浙江青田縣的甌江彩鯉一樣,黔東南的禾花鯉魚也是養在田裡的。這裡的魚雖沒有彩鯉的顏值,但它因為愛吃稻禾糯禾上飄落下來的花瓣,所以肉質清甜。酸湯、清燉或是黃燜,都能激發出禾花魚的鮮美。
▲ 這些禾花魚好像中暑了,不如我們把它們……還是等你們長大一些吧。圖/圖蟲·創意
黔東南的苗族還愛把禾花魚醃著吃。新鮮的魚要在清水裡養上一段時間,將它體內的土腥排淨。魚剖去內臟之後,把炒焦的糯米、靈魂食材紅辣椒、去腥的生薑、芳香的山奈、醒神的木姜子、鹽混合好,抹在魚身上。放入瓦缸中用重物層層疊壓,過一個月就可以吃了。
▲ 正在醃製的禾花魚。圖/《舌尖上的中國》
醃魚可以生吃,也可以放在炭火上烤。敢嘗試這般酸腐爽辣的外地人,都是勇士。一缸醃魚,苗家人可以吃上一整年,甚至有記載說醃夠10年的魚,更有滋味和「療效」。
「這大塊大塊的魚肉,和大碗酒、大塊牛羊肉一樣美!」1955年,老舍為了話劇《西望長安》,特意走了一趟西安。陝西作家在西安飯莊接待老舍,特意點了這道盡顯中原大家風範的陝西名菜——奶湯鍋子魚。
▲ 現代奶湯鍋子魚,葷素全齊。圖/《天天美食》
將豬肘、雞、鴨共同燉成奶白色,謂之奶湯。新鮮的黃河鯉魚隨意切成大塊,用油煸過,投入到奶湯中,與火腿片、玉蘭片、香菇和竹蓀等一起燉煮,下鹽和白胡椒提味。煮好的鯉魚肉可以蘸姜醋汁吃,醋香激發魚肉中的鮮味物質,香上加香。熱乎乎地吃肉喝湯,身子頃刻間能暖起來。
▲ 傳統的奶湯鍋子魚,用銅鍋裝盛。圖/匯圖網
從前講究的飯莊,容器用的是紫銅鍋,象徵鯉魚躍龍門的「龍門」;鍋子底下的燃料是陝西名酒西鳳酒,酒香四溢,詩情畫意。雖然現在不及過去講究,但也不妨礙你多喝兩碗濃鬱的魚湯。
▲ 春季婺源,金黃遍地。圖/視覺中國
江西省婺源縣,除了3-4月份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還有「紅綠黑白」四大寶貝。綠的茶葉,黑的硯臺和白的雪梨,居首位的正是荷包紅鯉魚。
▲ 婺源特產荷包紅鯉魚。這麼美,竟然是用來吃的?圖/視覺中國
荷包紅鯉魚在婺源才有,當地人很愛吃。它頭小,背寬,尾短,矚目的是它肚子圓鼓鼓,像剛發了工資的錢包一樣。挑選荷包鯉魚也有講究,越紅證明越好吃。
▲ 可以立起來的荷包紅鯉魚,胖嘟嘟。圖/CCTV《消費主張》
不像大部分魚,肚子裡有一層黑色筋膜。剖開荷包紅鯉魚,裡頭沒有黑色筋膜,意味著它的腥氣少一些。遊客去到婺源,吃到的多是清蒸做法。按照江西當地炒個青菜都要大把大把放辣椒的習慣,若去旅遊,你可以試試澆汁荷包紅鯉魚。
▲ 澆汁荷包紅鯉魚,來一口嗎? 圖/視覺中國
別看這道菜名裡頭沒有「辣」,但它的澆汁是用江西特有的小米辣、辣椒麵和菜籽油熬成,能辣到你升天。
廣西桂林陽朔的啤酒魚,原材料也是帶鱗的鯉魚。先把宰洗後的魚下油鍋,炸至鱗片酥脆,再用啤酒、桂林風味的腐乳和番茄一同紅燒。上桌的啤酒魚依然在沸騰,魚肉越煮越入味。
▲ 陽朔西街的啤酒魚。 圖/視覺中國
灕江水釀的灕江啤酒,燉煮從灕江裡撈出來的大鯉魚。一邊吃魚,一邊吹著灕江邊的風,看著灕江的山水,歲月靜好。陽朔是一個旅遊開發程度很高的縣城,遊江的竹筏早已被帶有發動機的塑料管子筏取代。啤酒魚各家做出來的口味大相逕庭,更像是一種「打卡」美食。儘管如此,桂林總有方法讓你對它無盡留戀。
▲ 陽朔縣城被山水包圍,啤酒魚在陽朔中隱匿。 圖/圖蟲·創意
不管是糖醋、燻醃還是借用啤酒,為了掩蓋鯉魚的土腥味,每個地區的人都已各顯神通。但也不乏對鯉魚不感冒的地方——比如廣東和包郵區的部分市縣,把鯉魚當做發物,認為人體內的一些隱疾會藉由鯉魚而被誘發出來。見仁見智,你家吃鯉魚嗎?
文丨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