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禪師五臺山遇聖

2021-02-19 五臺山黛螺頂

金色界裡月,五臺山上雪。

雲端獅子兒,空中霹靂舌。

誰識飲牛翁,原是甘露滅。

宴坐金剛窟,似踞猛虎穴。

玻璃一盞茶,聊清煩惱熱。

借問窟中多少人,前後三三非浪說。

 

這是明末高僧憨山大師文殊贊中的一首,這首贊偈說的是文殊菩薩在金剛窟對唐朝無著禪師顯聖的故事。

 

明鎮澄法師《清涼山志》有《無著入金剛窟傳》的記載: 

 

釋無著,永嘉(今溫州)人,識度寬明,秉操貞堅。留心於佛法大道,有志於週遊四方。曾遊歷京師雲華寺,跟澄光法師研習《華嚴經》之教。

 

唐代宗大曆二年五月,無著來至五臺山華嚴寺。在堂中飲茶時,見有一位面貌醜陋的老和尚,正在北面的座位上高坐。

 

「你從南方來,請把你的數珠遞給我看看。」老和尚悶聲悶氣地對無著說。

 

無著恭恭敬敬地走上前去,雙手遞上數珠,然後退回座位。可是就這一眨眼的工夫,老和尚卻不見。

 

無著又驚又喜,自言自語地說:「往年僧明大師到華嚴寺,親眼見到石臼木杵,後來得以進入聖寺,見到聖賢。我是不是也與此寺有緣呢?我願寓居此寺,這將是很快樂的事啊!」

 

於是他就在華嚴寺掛單。有一天,無著走過般若經樓,忽見一對吉祥鳥,羽毛絢麗,飛翔盤旋於樓頂之上,然後望東北方鼓翼而去。第二天有白光兩道射入無著的住處,須臾而滅。

 

同房法等和尚見到這一情景,十分驚奇說:「這是什麼祥瑞啊?希望能再一次出現,使我們不至於疑慮。」

 

過了一會兒,白光又出現了,情景跟剛才一模一樣。寺中和尚們心裡明白,這白光顯然是衝著無著出現的。

 

一天,無著前往金剛窟,對窟中的塑像致禮。他正端坐假寐,忽然聽見三聲喝牛的聲音:「飲水!飲水!飲水!」

 

聲音未落,有一位老頭出現在眼前。他面貌古樸,穿著粗布短衣,腳著麻鞋,頭戴方巾。無著連忙握著他的手,問道:「您從什麼地方來?」

 

「從山外求糧而來。」老頭回答道。

 

「住在什麼地方?」

 

「住在五臺山中。」老頭接著反問無著:「大師為什麼到這兒來?」

 

「聽說這裡有一座金剛窟,所以隨喜來了。」無著答道。

 

「大師困了嗎?」

 

「不,不困。」

 

「既然不困,怎麼坐著就睡著了?」

 

無著笑著說:「我感到昏昏沉沉的,不知不覺就打個盹。這有什麼奇怪了的。」

 

「如果覺得昏昏沉沉的,願意到寒舍喝杯茶嗎?」老頭說著,指了指東北方向,距離數步遠,就是他的住處,那也是一所寺廟。

 

無著答應了。老頭牽牛前行,無著在後跟隨。到了寺門,老頭高叫三聲:「均提!均提!均提!」

 

一位小童應聲開門。小童大約十四五歲,垂髮齊眉,身著粗布短衣。老頭牽牛入寺。無著看見寺中全用琉璃瓦鋪的地,堂舍廊廡,都金光閃爍,豪華奢侈,非人間可比。

 

老頭坐到白牙床上,指著錦墩,請無著就坐。小童端上兩杯茶,無著和老頭相對一飲而盡。小童又端來玳瑁容器,裝滿酥酪,分別遞給無著和老頭一隻小匙。無著吃了一口酥酪,心裡明亮敞豁,恍惚間像忽然明白了前生之事。

 

老頭問道:「大師出家來,有什麼追求?有什麼疑慮?」

 

無著說:「有修無證,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不知您初出家時求什麼心?」

 

「求大乘菩提心。」

 

「那麼,大師以初心修行,就能有所得了。」老頭相當有把握地說。接著又問:「大師今年多大了?」

 

「三十一歲了。」

 

「大師心性純正,到三十八歲,福氣就不可限量了。」老頭又道:「請您慢慢下山,挑好的路走,別傷了腳。我年紀大了,從山外來,困極了,想要休息休息,恕不遠送。」

 

無著要求道:「我在這裡住一晚上,行嗎?」

 

「不行。大師有兩位同伴,今晚不見大師回家,大師不怕他們為你擔心嗎?這正是大師重性情的地方。」

 

「我已是佛門弟子,有什麼重性情的地方?雖然有伴,也不會顧戀他的。」無著說。

 

老頭接著只問道:「持三衣了嗎?」

 

「受戒以來一直持三衣的。」

 

「這就是你的封執之處。」

 

無著辯道:「聖教原本有這要求的。如果您許我住宿,我願捨棄一切。」

 

老頭拂襟投袂,起身前行,無著連忙隨後跟上。老頭說:「聽我宣偈:一念淨心是菩提,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究盡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無著凝神俯聽,豁然開朗,拜謝道:「蒙宣密偈,若飲醍醐。容入智門,敢忘指決。丈人的至理名言,我當銘刻心府。」

 

老頭喚均提,送無著歸去。臨行撫著無著的背說:「好去。」

 

無著再一次拜謝,與小童並肩齊步,走到金剛窟前,問小童:「剛才是什麼寺廟,怎麼沒有懸掛題額?」

 

小童指著金剛窟,反問道:「你這又是什麼窟呢?」

 

「先代相傳,把這窟叫做金剛窟。」

 

「金剛下有什麼字?」

 

無著想了一想,說:「金剛下有般若。」

 

小童笑了,說:「剛才你去的,就是般若寺了。」

 

無著攜著小童的手,戀戀不捨地跟他告別。小童注視著無著,像是要說些什麼話。

 

 無著見此情景,忙道:「你送我,可以以言語代替縞帶與玉玦,作為禮物嗎?」

 

於是童子宣偈道:「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裡無嗔吐妙香,心裡無嗔是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

 

聽完偈語,恍惚之間,小童和所謂般若寺都不見了,惟見山木土石。無著噓欷不已,嘆道:「聖人剛才說的話好像美妙的音樂,餘音嫋嫋,猶在耳邊。」

 

他目視著聖人方才站立的地方,只見一片白雲,冉冉湧起,至半空中,變成了五色雲霓,上有大聖乘獅子,而諸菩薩圍繞著。一頓飯工夫,東方白雲一片,漸漸遮住了菩薩,群像與雲彩都消失了。

 

這時,無著看見汾州菩提寺主持修政等六人,相隨至金剛窟前,作禮拜謁。忽然聽見山石振吼,聲如霹靂,修政等人害怕得躲起來。過了很久,四周才寂靜下來。

 

無著向修政等人陳說自己的遭遇,修政等人十分後悔,無緣見到聖人的面容。於是無著就在五臺山隱居,直到功成圓寂。

相關焦點

  • 虛雲老和尚的師父清一禪師
    北京龍泉寺之清一禪師,亦最近臨濟宗之高僧也。清一,名古念;俗姓舒;湖北鍾祥縣人。幼時家貧,傭作養母。弱冠,父母俱逝;遂為僧。後行腳至天目;遇廣福禪師,留心參究,寢食俱廢,如是六十日,未能有悟;一日,宴坐,聞擊香板聲;身心豁然,執念頓消;五官百骸,如土委地;乃慨然曰:「古稱見月忘指,覺照大千而無生死者,非虛語也。」起而證之師;遂蒙印可。
  • 五臺山獨特風採:顯密諸宗並弘 漢藏佛教共存
    北魏太和初年,代京閹官劉謙之自慚形穢,入山修道,晝夜讀誦《華嚴經》,將此經傳入五臺山。後有懸甕山沙門靈辨於延昌四年(515)入五臺山清涼寺研習《華嚴》,至神龜三年(520),撰成《華嚴經論》100卷。隋時釋曇義及弟子曇訓,常居五臺山,每日諷誦《華嚴》一帙,以此為恆,經年不息。佛光寺解脫大師及其弟子明曜,轉讀《華嚴》,曉夜無輟,還依《華嚴》作佛光觀。
  • 因《楞嚴經》而開悟的六位禪師
    由是,著《楞嚴會解》的元代惟則大師說:「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 在中國佛教史上,尤其是禪宗史上,《楞嚴經》扮演了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許多禪師接引後學的語錄中,亦大量引用《楞嚴經》。因而,明儒曾鳳儀說:「諸宗師出詞吐氣,接引初機,語意多似《楞嚴》」。
  • 日本東福寺「中國緣」供奉無準禪師牌位700餘年
    而東福寺的開創者——辨圓圓爾(1208~1280),也被賜號「聖一國師」。日本禪宗的政治地位正是在他的時代確立起來的。留學六年建東福寺聖一國師出生於1208年,相當於中國的南宋寧宗時代。聖一國師青年時到中國留學,拜著名的儒僧無準師範禪師為師,並獲得無準的印可。
  • 莫高窟文殊堂《五臺山圖》
    師禮二聖,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
  • 五臺山文殊菩薩發塔的來歷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起學習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上圖為釋迦牟尼佛舍利塔,在五臺山又被稱作大白塔)然而在塔院寺內還有有座小一些的白塔,每天你可以看見有很多人在禮拜那尊白塔,那麼那座小一點的白塔是什麼塔呢?今天就帶您了解位於五臺山塔院寺中的那座「文殊發塔」。
  • 中國佛教十大名山之一:文殊道場五臺山
    古今五臺,中、北、南臺有變,東、西二臺相同。人們習慣上把五臺 之外稱為臺外,五臺之內則稱為臺內。所謂四土垂,在《廣清涼傳》 中說:「按《靈記》,五臺 山有四土垂,去臺各一百二十裡」。東土垂無恤臺,即恆山頂,在山西省渾源縣境內;西土垂 瞢薨豆山,即管涔山,在山西省 寧武縣境內;南土垂系 舟山,在五臺縣靈境鄉境內;北土垂覆宿堆,即夏屋山。
  • 明朝僧人與五臺山各寺的故事
    萬曆一朝,在五臺山大建寺院,重建和新建的寺院就有10餘處:萬曆七年(1579),修了大塔院寺和大白塔,舉辦了無遮和飯僧大法會。萬曆二十六年(1598),修復了五個臺頂獅子窩等處,在獅子窗興建了洪福萬壽藏經閣舉行了弘福萬壽報國佑民吉祥大齋,並在澡浴池舉行了大施會。萬曆二十七年(1599),在舊路嶺龍泉寺重建了萬聖閣,在五座臺頂作了祝延聖壽道場。
  • 【佛教藝術】莫高窟文殊堂《五臺山圖》
    師禮二聖,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
  • 高僧傳奇 趙州禪師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平凡無聖。」這裡所說的「平常心」,實際上就是六祖所說的「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或後人所說「本地風光」,亦即「本心」。趙州對馬祖崇敬有加。他說:「老僧九十年前見馬祖大師下八十餘員善知識,個個俱是作家,不似如今知識枝蔓上生枝蔓,大都是去聖遙遠,一代不如一代。」從諗曾到馬祖的師弟百丈山懷海禪師處,百丈問:「從何處來?」諗答:「南泉處來。」
  • 一字不識的高僧:無念勝學禪師
    武昌九峰無念勝學禪師,萬峰時蔚禪師之法嗣,俗姓陳,隨州應山(今湖北境內)人。
  •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略傳
    那時有一位賓頭廬阿羅漢 (即:賓度羅跋囉惰闍尊者,乃十六位住世大阿羅漢之一、聲聞極果身,與 釋迦牟尼佛的因緣很深) 聞知此事,特來為他解說「小乘空觀」。他依教修觀,便得深入。 無著菩薩雖學得了小乘空觀,但還是不滿意,因為還有不少疑團圍繞著他,仍未得到圓滿解答。 於是他便上山閉關修持,祈願能得見聖 彌勒大士 (梵 Maitreya ,意譯「慈氏」) 請法。
  • 慧開禪師無門和尚之史文軼事
    南宋有一高僧,世稱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梁,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因苦參「無」字話頭而開悟,慧開又特別著重「無」字法門,每天對著「無」字苦苦參究,故稱為無門和尚。慧開在法堂內經行,邊走邊參詳「無」字話頭。
  • 第四十五世、禪宗十八祖、法眼宗第四世:靈隱文勝禪師
    文勝禪師,師姓朱,嘉禾人。參仰山契悟禪師。嘗往五臺山禮文殊,逢童子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裡無嗔吐妙香,心裡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遂止五臺山為典座。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住靈隱山無箸院,武肅王表賜紫袈裟,號「無箸禪師」。
  • 梁思成和林徽因苦苦尋找佛光寺的敦煌《五臺山圖》
    據記載,長慶四年(824年)吐蕃贊普使者向唐王朝求五臺山畫樣,開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圓仁朝拜巡禮五臺山,同時的汾州和尚議圓巡禮完之後,請畫博士畫五臺山化現圖一幅贈給圓仁,讓他帶回國供養,於是五臺山圖便東傳日本,西入吐蕃。實際上,西傳的地方並不僅在吐蕃,還傳到了河西及中亞一帶,五臺山便成為佛教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題材。
  • 趙州禪師
    趙州觀音院的從諗禪師,俗姓郝,曹州郝鄉人。趙州禪師行腳很有名,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公案,他行腳一直到八十多歲。趙州禪師於本州的扈通院從師披剃,當時他還是個孩子,而且還沒受戒就開始行腳參訪了。他去了不少道場,這天他到池陽參訪南泉。
  • 瀋陽43人旅遊團遇大雪被困五臺山
    沈43人旅遊團遇大雪被困五臺山  「漆黑一片饑寒交迫手機沒信號」兩小時獲救  出門旅遊,沒想到遇上大雪。  天寒地凍,手機沒有信號。  全車43名瀋陽遊客被困半山腰。  4月9日我們乘坐旅遊大客趕往五臺山。  「大概晚上8時許,旅遊大客走到盤山公路上,就在這個時候突然下起大雪。」當時走的是上坡盤山路,由於雪後的地面溼滑,大客根本沒有辦法前行。黃先生隨身攜帶的戶外裝備上顯示,當時大客被困的位置海拔高達3340米。「黃先生說,大客車在裝好防滑鏈後繼續向前行駛了一段路,但由於被堵,大客再次被困在山腰。
  • 宛若神跡|指引梁思成和林徽因尋找佛光寺的《五臺山圖》
    據記載,長慶四年(824年)吐蕃贊普使者向唐王朝求五臺山畫樣,開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圓仁朝拜巡禮五臺山,同時的汾州和尚議圓巡禮完之後,請畫博士畫五臺山化現圖一幅贈給圓仁,讓他帶回國供養,於是五臺山圖便東傳日本,西入吐蕃。實際上,西傳的地方並不僅在吐蕃,還傳到了河西及中亞一帶,五臺山便成為佛教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題材。
  • 指引梁思成和林徽因尋找佛光寺的敦煌《五臺山圖》
    據記載,長慶四年(824年)吐蕃贊普使者向唐王朝求五臺山畫樣,開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圓仁朝拜巡禮五臺山,同時的汾州和尚議圓巡禮完之後,請畫博士畫五臺山化現圖一幅贈給圓仁,讓他帶回國供養,於是五臺山圖便東傳日本,西入吐蕃。實際上,西傳的地方並不僅在吐蕃,還傳到了河西及中亞一帶,五臺山便成為佛教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題材。
  • 佛品西遊|從心出發、歸於靈山,有始無終的烏巢禪師是哪尊佛?
    第五奇:取經路上的各路妖怪都是觀音菩薩提前安排的,要麼是找各路神仙借的坐騎、要麼就是神仙親自下凡作妖,奇怪的是禪師竟能預言取經路上的很多情節和妖魔,難道禪師就是觀音?而且禪師在預言的偈子中直接稱呼「野豬挑擔子,水怪前頭遇,多年老石猴,那裡懷嗔怒」,完全不把堂堂北極四聖之一的天蓬元帥和齊天大聖放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