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臺名為「創新楊浦號」的矩形頂管機的機頭,順利抵達西線接收井,標誌著淞滬路—三門路下立交工程矩形頂管工程東西線全線貫通,為下立交全面完工和實現通車奠定堅實基礎。未來,淞滬路—三門路下立交工程建成後,楊浦區江灣五角場城市副中心將出現對外交通聯繫的快速通道,打造成城市副中心內部交通的立體樞紐。
淞滬路—三門路下立交工程由楊浦區投資建設,隧道股份上海路橋負責施工。工程位於楊浦區淞滬路與閘殷路交叉口,南起政學路,北至閘殷路民府路,採用「Y」型雙層結構。其中沿淞滬路-閘殷路方向布置下立交主線,全長約860米,沿淞滬路北-淞滬路南方向布置下立交匝道,全長約770米。地下主線採用雙向四車道形式,地下立交設計車速為每小時40公裡。
「淞滬路、三門路、閘殷路五岔路口,人員嘈雜,車流雲集,交組冗繁。工程周邊環境複雜,對施工細節和技術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條件極為苛刻,隧道主體結構沿淞滬路走向與軌交10號線運營線路約有1公裡是平行的,其中南段區域距10號線最小僅為一米五,施工難度可想而知!」隧道股份上海路橋項目總工陳冠良告訴記者。
在頂管頂進過程中,需要側穿正在運營中的地鐵10號線區間隧道,並下穿合流汙水箱涵,該箱涵建成已有26年,設計使用年限僅為15年,目前無法判斷是否具有抗變形能力,頂管施工對周邊擾動,極有可能發生滲漏、破裂、錯位,不僅會影響市民的正常生活,而且還將造成環境汙染。為此,專門組織了專家「智囊團」,負責施工方案評審和施工過程技術指導,確保施工方案能適應於複雜地質特點。
施工現場還配備了「千裡眼」——「探索者監控中心」,實時呈現施工現場情況,監控人員24小時輪換。監控中心就像整個施工現場的CPU,對施工過程進行360度無死角監控,及時有效傳達各級指令,確保頂管施工高質量推進。
針對當地特殊地質和周邊複雜的環境狀況,建設方為工程量身打造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矩形頂管機——「創新楊浦號」。它由一個圓形大刀盤加上4個偏心刀盤組成。在建設、施工方的共同努力下,藉助「創新楊浦號」的精準施工,最終本次頂管對合流汙水箱涵影響極小,累計變化值精確控制在±2毫米範圍內,遠低於專家提出的±10毫米控制指標,在全國同類工程中表現也極為優秀。
淞滬路—三門路下立交工程,已經圓滿完成了東西線頂管施工,對於合流汙水箱涵及支管、軌交10號線的各項影響遠遠低於控制指標,大大超出預期效果。
為了儘可能減少對周邊居民及出行的影響,地面道路施工中採取「佔一還一」措施——向淞滬路閘殷路附近的一塊空地「借道」做一條臨時通行的新車道,以確保正常通行。即使如此,也不可避免的對周邊居民出行有一些影響,為此市交警、區交警、城管、32505部隊等各級各類部門給與了極大的支持,周邊人民群眾給與了高度的理解和包容,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下一步,有關各方將繼續加大工程建設推進力度,爭取早日實現竣工通車。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