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在本上 放在心上 辦在手上丨納雍縣羊場鄉曾底壩村扶貧特崗焦燁

2020-12-17 天眼新聞

我是納雍縣羊場鄉曾底壩村扶貧特崗焦燁。2016年5月,我加入了脫貧攻堅的隊伍,開始了我的駐村扶貧生涯。從此,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走訪貧困戶

我所駐的曾底壩村,海拔1810米,共有貧困戶242戶1230人。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基數大,這些都是村出列、戶脫貧、貧困人口清零的「攔路虎」,要想如期達到脫貧標準,我們的工作任務相對要繁重得多。俗話說:「忠孝難以兩全」。我的丈夫和我一樣,也是在鄉鎮基層工作,2個幼小的孩子都是年邁的父母幫助照看,對老人、孩子的關心只能體現在電話裡。對於我的父母,我十分愧疚。我大女兒今年9歲,因為爺爺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學習的輔導上比較吃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成績急劇下降。還有一個2歲多的小兒子,平時生病、打預防針等,都是爺爺奶奶帶去。但二老並沒有沒有責怪我,還讓我放心工作。丈夫更是主動把家裡的車讓給我開,他說,一個女孩子走村串戶的沒個車不方便。但他似乎忘了,患有關節炎的他,經常騎摩託車進村入戶會令他病情加重。我家距離我所在的曾底壩村只有15公裡,按理說,回家不是件難事。但脫貧任務艱巨,加班到凌晨是常事。所以我都是吃住在村,晚上只能望著遠方的星星燈火,獨自想念家裡。

走訪貧困戶

工作上,我不僅要走遍全村500多戶農戶,還結對幫扶9戶貧困戶。在村裡,張家幾口人,李家什麼住房結構,我都一清二楚,幾個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各種民情。群眾的困難不只寫在本子上,還要放在心上,辦在手上,這是駐村以來最大的感受。我所幫扶的許家坪組貧困戶左軍芬,由於右腿先天殘疾,行動方便。全家只有一個女兒在外務工,家裡還有一個高中生,日子過得緊巴巴。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今年7月份,通過我的爭取,為左軍芬成功申請了一個公益性崗位,每月1000元的工資,解決了她家一部分的生活開銷。前段時間,她還買了3頭豬,日子越來越有盼頭。而這樣的事,駐村以來,我不知做了多少。 高海拔的冬天,總會帶給人不一樣的寒冷,但不管途中要經歷怎樣的風雨,陽光一定會出現在風雨後。如今,經過我們努力,曾底壩村貧困發生率從我初來時的48.08%下降到0,全村貧困人口全部清零,我的辛勤和付出無怨無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周文君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 | 焦燁: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願
    我是納雍縣羊場鄉曾底壩村扶貧特崗焦燁,2016年5月,經過考試,加入脫貧攻堅隊伍,開始了我的駐村扶貧生涯。從此,群眾過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我所駐的曾底壩村,是全鄉貧困戶數、貧困人口最多的村。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基數大,這些都是村出列、戶脫貧、貧困人口清零的「攔路虎」。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楊勇和貧困戶合影火把村平均海拔1750米,曾是姑開鄉的深度貧困村,典型的少數名族聚居村落,苗族彝族人口佔了70%以上,2014年貧困發生率44%,脫貧攻堅任務重。
  • 「我的扶貧故事」怯弱女生變身「扶貧小能手」|納雍縣昆寨鄉宋家溝...
    時光荏苒,我已在宋家溝村待了4年多,從扶貧特崗到村支部書記,從怯弱的小女生到」扶貧小能手」、宋家溝的「百事通」,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我叫陳疊,2016年5月到納雍縣昆寨鄉宋家溝村擔任扶貧特崗,開始我的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真抓實幹顯擔當丨納雍縣化作鄉箐上村駐村工作組...
    2019年6月,我到畢節市納雍縣化作鄉開展幫扶工作,掛職化作鄉黨委副書記。多年來,我紮根脫貧攻堅第一線,走村入戶問農情,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帶領幹部群眾苦幹實幹。箐上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少數民族佔78%,貧困發生率高達26.7%,攻堅難度特別大。於是,我就主動申請負責該村工作,擔任了駐村組長。
  • 「我的扶貧故事」辦好事實事,就是快樂事丨納雍縣厙東關鄉梅花村第...
    在2018年元月15日在大禮堂召開駐村工作啟動大會上,縣委組織部長陳坤語重心長對全縣駐村幹部進行動員講話,要求大家安下心來認真抓好脫貧攻堅工作,為老百姓辦實事,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真正為脫貧攻堅工作做貢獻。時至今日已快三年的時間,在這駐村的時間裡,充分利用駐村時間,走出去、沉下去,到村民小組去,到貧困群眾朋友那裡去。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大家口中的「小李」 丨納雍縣厙東關鄉黑沙...
    駐村幾年,「小李」漸漸成了我的標籤。我叫李榮華,2016年5月,我考上納雍的扶貧特崗,從家鄉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來到納雍縣厙東關鄉李子村,帶著稚氣和衝勁,投入到脫貧攻堅戰場。初到李子,村裡正在進行貧困戶再識別工作。作為深度貧困村,李子村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這項工作做起來很是繁複,要用「四看法」,結合「兩不愁三保障」綜合評分,識別才會精準,需要對全村每戶情況瞭然於胸。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心願」丨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駐村幹部...
    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我被派到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任駐村工作隊隊員,並結對幫扶了5戶貧困戶,鄒孔祿就是其中之一。李俊松入戶登記群眾信息「我叫李俊松,是上壩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今後就是我就是你的幫扶人。」
  • 原創|曾俊:把村民的就業問題放在心上
    在重慶市開州區大進鎮金爐村的山間公路上,經常能看到一位騎摩託車的小夥子,他短寸平頭,中等個子,戴著眼鏡,透著一股書生氣。遇到村民,他不時停下來,用方言親切地打著招呼,聊上幾句。他就是開州區就業服務中心辦公室的曾俊,2018年9月,他被派到大進鎮金爐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真情灑鄉村 贏得一片心(扶貧日記)
    今年是我駐村幫扶的第四年,跟大伙兒苦幹實幹,終於盼來好消息:11月,曾經的深度貧困村——李子村如期出列!2016年5月,我通過考試選拔,來到貴州省納雍縣厙東關鄉李子村,就此走上扶貧崗位。把老百姓的需要放在心上,村民跟我愈發親近。正因為信任,工作順暢不少,我慢慢找到了做群眾工作的鑰匙。扶貧只有灑真情,才能贏得一片心。做通工作並非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只有跟村民一條心,扶貧才能扶到心坎上。這場脫貧攻堅戰也練就了我,以後面對任何困難都多了一份底氣。眼下,這個山旮旯裡的小村子已經脫了貧,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 「我的扶貧故事」黃蓮壩變了丨桐梓縣黃蓮鄉黃蓮壩村村黨支部書記...
    從回到黃蓮壩村擔任村幹部那天起,帶領父老鄉親創業致富作成了我的第一要務。   我叫廖妮妮,今年29歲,是桐梓縣黃蓮鄉黃蓮壩村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小時候,家裡太窮了,家裡有四兄妹,爸媽省吃儉用很不容易。
  • 林業扶貧|行走納雍,希望之林正茁壯
    碩果纍纍的皂角樹(資料圖片) 皂角種植:產業「鏈」出好錢景 說起皂角,納雍人總有說不完的回憶: 過去,村裡有零星的幾棵皂角樹,摘下三兩個皂角,泡在盆裡,放在爐子上加熱,邊熱邊搓,水變得黏稠了,就開始洗頭…… 如今,村前的幾棵皂角樹,變成了一望無際的皂角基地。
  • 納雍「滾山雞」直達廣州市民餐桌丨黔粵合力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上)
    還有不少淘寶、快手、抖音主播也現身現場,通過直播推銷起「滾山雞」等納雍縣特色農產品。  4月17日,廣州市在納雍縣百興鎮舉行了「電商+農產品」消費扶貧直播帶貨活動,廣東省第一扶貧協作工作組副組長、畢節市政府副秘書長謝欽偉「站臺」,分別用粵語、客家話、普通話向網友宣傳推介「滾山雞」。
  • 【小康路上帶頭人】守護鄉親們的小康夢 ——記「扶貧書記」吳俊磊
    10月15日,記者翻看這本32萬字民情日記發現,儘管上面記載的內容只是工作點滴和生活感悟,但在這些樸實無華的語言中,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位扶貧幹部的初心與使命。吳俊磊,這本民情日記的主人。這位戴著黑框眼鏡、說話慢條斯理,渾身透著一股子文人氣質的機關幹部,自打全國精準脫貧戰役開始以來,便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毅然投身於扶貧一線,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守護鄉親們的小康夢。
  • 姚希煌:駐村幫扶顯真情 精準扶貧見成效
    姚希煌在貧困戶家中走訪(右一)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委辦二級主任科員姚希煌,派駐到靖州太陽坪鄉地芒村任第一支部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他帶領當地群眾發展產業,時刻把困難群眾的冷暖記在心頭,用實際行動為群眾謀福祉,為黨旗添光彩。
  • 三兄弟駐村扶貧記
    三兄弟中大哥趙森是唐河縣檢察院駐上屯鎮馬屯村第一書記,二哥趙洋是唐河縣醫保局駐古城鄉溫莊村第一書記,兩個哥哥駐村扶貧深深影響、感染了老三趙崇東。2017年,趙崇東主動向組織請纓,要求到艱苦的脫貧一線淬鍊,當年12月被選派到黑龍鎮山區貧困村趙朗莊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駐村工作手記」扶貧隊長修橋記
    橋修通後,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助力了扶貧產業的發展6月27日一大早,我來到村裡安排防汛工作。85歲的老支書凌目興一見面就拉著我的手,有些哽咽地說:「戴書記啊,這次大水來了我們也不怕了,有你修的公路橋在,我放心了。
  • 「我的扶貧故事」改糧為茶助脫貧丨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黨支部...
    我叫李隆全,家住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也是該村的黨支部書記。任職以來,我心繫群眾,解百姓之憂、排群眾之難,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祠堂邊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從我上任黨支部書記開始,我就著力思考祠堂邊村的發展大計。
  • 助推教育扶貧,廣州天河要在納雍留下一所有生命溫度的學校
    南方網訊(記者/許萌萌 攝影/張瑞霖)離新學季開學還有幾天,但貴州畢節市納雍縣宣慰街道的納雍·天河實驗學校門前已有不少家長過來張望。校門口剛剛張貼出來新學期易地扶貧搬遷戶轉入學生的通知,陶臺先沿著通知一排排地仔細查看,想看下7歲的孫子符孟林分到了哪個班。去年他們一家剛從龍場鎮搬到宣慰社區安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