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納雍縣羊場鄉曾底壩村扶貧特崗焦燁。2016年5月,我加入了脫貧攻堅的隊伍,開始了我的駐村扶貧生涯。從此,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走訪貧困戶
我所駐的曾底壩村,海拔1810米,共有貧困戶242戶1230人。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基數大,這些都是村出列、戶脫貧、貧困人口清零的「攔路虎」,要想如期達到脫貧標準,我們的工作任務相對要繁重得多。俗話說:「忠孝難以兩全」。我的丈夫和我一樣,也是在鄉鎮基層工作,2個幼小的孩子都是年邁的父母幫助照看,對老人、孩子的關心只能體現在電話裡。對於我的父母,我十分愧疚。我大女兒今年9歲,因為爺爺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學習的輔導上比較吃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成績急劇下降。還有一個2歲多的小兒子,平時生病、打預防針等,都是爺爺奶奶帶去。但二老並沒有沒有責怪我,還讓我放心工作。丈夫更是主動把家裡的車讓給我開,他說,一個女孩子走村串戶的沒個車不方便。但他似乎忘了,患有關節炎的他,經常騎摩託車進村入戶會令他病情加重。我家距離我所在的曾底壩村只有15公裡,按理說,回家不是件難事。但脫貧任務艱巨,加班到凌晨是常事。所以我都是吃住在村,晚上只能望著遠方的星星燈火,獨自想念家裡。
走訪貧困戶
工作上,我不僅要走遍全村500多戶農戶,還結對幫扶9戶貧困戶。在村裡,張家幾口人,李家什麼住房結構,我都一清二楚,幾個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各種民情。群眾的困難不只寫在本子上,還要放在心上,辦在手上,這是駐村以來最大的感受。我所幫扶的許家坪組貧困戶左軍芬,由於右腿先天殘疾,行動方便。全家只有一個女兒在外務工,家裡還有一個高中生,日子過得緊巴巴。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今年7月份,通過我的爭取,為左軍芬成功申請了一個公益性崗位,每月1000元的工資,解決了她家一部分的生活開銷。前段時間,她還買了3頭豬,日子越來越有盼頭。而這樣的事,駐村以來,我不知做了多少。 高海拔的冬天,總會帶給人不一樣的寒冷,但不管途中要經歷怎樣的風雨,陽光一定會出現在風雨後。如今,經過我們努力,曾底壩村貧困發生率從我初來時的48.08%下降到0,全村貧困人口全部清零,我的辛勤和付出無怨無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周文君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