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藥企紛紛拆分業務,意欲何為?

2020-12-23 騰訊網

來源:健康界

為了能夠更好地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企業必須更加聚焦,圍繞著特定領域建立更加完善的產品組合,正因如此,將部分業務板塊和研發管線剝離也是企業的必然選擇。

2020年開年以來,短短一個月內已有3家跨國藥企宣布了業務拆分計劃。

2月5日,默沙東宣布拆分計劃,腫瘤、院內產品,疫苗和動保業務繼續保留,而將女性健康產品、成熟產品和生物類似物產品成立一個新公司並獨立上市,預計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

2月5日,GSK也宣布了拆分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將公司分為兩個實體:一個將專注於藥品和藥物開發,另一個則專注於消費者健康業務;

2月24日,賽諾菲宣布將其在歐洲的六個原料藥生產基地合併在一起,創建一家獨立的原料藥公司。2019年11月,賽諾菲還透露了剝離消費者健康業務的計劃。

不僅僅是默沙東、GSK和賽諾菲開啟了業務拆分計劃,多家跨國企業也紛紛將業務拆分或併購整合。業界分析,隨著全球專利懸崖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重磅藥物將持續降價,醫藥市場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跨國藥企將迎來新一輪的併購潮。

拆分過後企業眾生相

事實上,併購與分拆(剝離)都是常見的商業操作。可以是產品和研發管線的併購,也可是公司或業務板塊的併購。而與之相對應的便是拆分,若找不到買家,或者企業不願轉讓,那便乾脆拆分,由其獨立運營,甚至上市也未嘗不可。

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拆分便是默克(Merck)分家了。默克1668年創建於德國,擁有350多年歷史。由於在美國出口業務的成功開展,默克在紐約成立了一個分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默克喪失了諸多海外資公司,其中包括默克美國,默克美國也被美國接管開始獨立經營,由此便開啟了各自的發展之路。

1953年默克美國與沙東藥廠(Sharp&Dohme)合併,成立了如今的默沙東。之後默克美國不斷拓展海外業務,規模也逐步擴大。而德國本土的默克公司受益於德國「經濟奇蹟」,二戰後也蓬勃發展。對於「默克(Merck)」這塊金字招牌,自然成為兩家競相爭搶的香餑餑。經過激烈競爭後雙方協定,北美地區的默克屬於美國公司,而其他地區的默克屬於德國公司。

雖然,這樣的拆分是由於當時的世界大戰造成的不得已事件,並不是商業行為。但回顧過去幾年全球製藥行業,這樣的操作其實是跨國企業的慣常,並不奇怪。

愛爾康(Alcon),2019年從諾華拆分

愛爾康是全球眼科醫療保健器械的大型企業、眼科手術市場的領頭羊,同時也是最大的隱形眼鏡生產商,在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機構,專注研發、生產、營銷眼部醫藥品、眼科手術設備裝置、隱形眼鏡相關護理產品和其他治療疾病、調節不適的眼部護理消費品。

2019年4月9日,愛爾康分別在瑞士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標誌著愛爾康正式脫離諾華,開始作為一家獨立公司運營。

Elanco,2018年從禮來拆分

2018年7月,禮來公司宣布拆分旗下Elanco動物保健部門,並讓其獨立上市。禮來計劃持有Elanco不到20%的股權。

2018年9月20日,Elanco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募資15億美元。Elanco的迅速增長過程中,經歷了多次併購,包括楊森和諾華的動物保健業務。最為重要的一次併購就是在上市前期的8月宣布以76億美元收購拜耳動物保健業務。該交易預計在2020年中期完成,此舉將創造全球第二大動物保健企業,僅次於來自輝瑞的碩騰(Zoetis)。2018年,Elanco、拜耳動物保健和碩騰的業績分別是31億美元、16億美元和58億美元。

Viela,2018年從阿斯利康拆分

Viela Bio是一家處於臨床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主要針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嚴重炎症性疾病開發創新療法,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2018年2月,阿斯利康宣布將Viela Bio拆分出來成為一家獨立的生物技術公司,同時宣布後者獲得2.5億美元A輪融資,多家知名投資公司參與,阿斯利康依然是股東之一。2019年6月獲得7500萬美元B輪融資。在2019年10月,Viela在納斯達克上市,募資1.4億美元。

Celularity,2017年從新基拆分

Celularity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致力於開發以胎盤為來源的幹細胞與組織再生療法,旨在滿足癌症、慢性和退化性疾病方面未能滿足的醫療需求。

2017年6月,新基將子公司新基細胞療法(CelgeneCellular Therapeutics,CCT)拆分為獨立公司,並聯合Sorrento Therapeutics、Human Longevity和United Therapeutics等全球領先的生物製藥公司共同參與組建 Celularity。新基將生物材料商業化產品以及眾多臨床階段和早期項目注入新公司,Human Longevity貢獻了擁有20年運營專長的 LifeBankUSA 幹細胞儲備庫,SorrentoTherapeutics和United Therapeutics則在各自專長領域與新公司合作開發免疫和腫瘤相關異體細胞療法。

SpringWorks,2017年從輝瑞拆分

SpringWorks Therapeutics,總部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專注於為治療缺乏的患者群體尋找和開發創新型治療方案,包括罕見病和癌症。

2017年9月,輝瑞拆分出四個在研項目並成立SpringWorks,同時完成1.03億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Bain Capital Life Sciences、Bain Capital Double Impact、OrbiMed、輝瑞,以及LifeArc等業內知名機構。2019年4月完成1.25億美元的B輪融資,由Perceptive Advisors領投,兩家製藥巨頭輝瑞和葛蘭素史克跟投,其他機構OrbiMed Advisors、貝恩資本和HBMHealthcare Investments也參與投資。

2019年9月13日,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募資1.32億美元。

Idorsia,2017年從愛可泰隆拆分

Idorsia,總部位於瑞士巴塞爾,繼承了愛可泰隆的創新文化,致力於開發罕見病藥物。

2017年1月,強生宣布以300億美元收購瑞士愛可泰隆(Actelion)公司。2017年6月,歐盟委員會批准收購案例,但包含了附加條件。鑑於強生和愛可泰隆當時各自在獨立開發具有同一個新作用機制的失眠症藥物,而歐洲市場上缺乏同類藥物。為了避免壟斷,保證充分競爭,歐盟委員會要求兩家公司合併後,上述失眠症藥物必須繼續開發下去。

為了順利完成收購,愛可泰隆將其藥物發現和早期研發部門拆分出來成立一家新公司,並將包括失眠症藥物在內的部分項目轉入新公司,以滿足歐盟委員會的要求。這家新公司就是Idorsia,由愛可泰隆的CEO及聯合創始人Jean-Paul Clozel領導。Idorsia隨即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

Bioverativ,2017年從渤健拆分

Bioverativ專注於血友病和其它血液疾病的治療與研究,主要產品包括Eloctate用於預防成人和兒童A型血友病患者的出血事件以及術中出血控制,是FDA批准的首個長效A型血友病藥物,2017年全球銷售額7.2億美元。

2016年8月,渤健宣布將其血友病業務剝離,成立一家名為Bioverativ的獨立新公司。在拆分血友病業務後,渤健更多專注於多發性硬化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疾病領域。2016年12月,渤健董事會批准了拆分計劃。Bioverativ於2017年1月12日正式登陸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除了手握兩個成熟產品之外,Bioverativ在獨立之初還擁有3.25億美元銀行資金以及優質的研發管線。

不過,Bioverativ存在的時間十分短暫。在獨立上市僅僅一年之後的2018年1月22日,賽諾菲宣布與Bioverativ達成最終協議,以116億美元收購後者全部公開發行股票。此舉將加強賽諾菲在罕見病領域的領導地位。

百深(Baxalta),2015年從百特拆分

百深是血友病領域的領軍者。公司總部位於美國伊利諾伊,業務領域包括血友病藥物和免疫腫瘤產品。

2014年3月,百特宣布將公司分拆兩家,其中一家專注於生物製藥,而另一家則專注於藥物輸送系統及透析和醫院產品。拆分方案在2015年6月獲得百特董事會批准。2015 年7月1日,百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標誌著百深從百特拆分完成並開始獨立運營。

百深在2015年8月4日確認夏爾(Shire)向公司發來收購邀約,提出每股45.23美元的全股票收購,總價相當於306億美元。但是,百深對此予以拒絕。

最終經過半年努力,百深在2016年1月11日宣布同意價值約320億美元的股權加現金收購方案。2016年6月,夏爾完成收購百深,後者退市。此舉進一步奠定了夏爾在全球罕見病及專科疾病領域的領航者地位。

2018年5月,武田宣布以620億美元收購夏爾,此次交易於2019年1月完成,使得武田奠定了在罕見病和血漿療法領域的領導地位。

碩騰(Zoetis),2013年從輝瑞拆分

碩騰,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是全球最大的動物保健藥和疫苗公司,業務涉及獸藥、疫苗、診斷試劑和基因測試等領域。

2012年8月,輝瑞宣布將動物保健業務(PfizerAnimal Health)拆分出去,並將新公司命名為碩騰(Zoetis)。2013年2月1日,碩騰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募資22億美元,並開始正式獨立運營。

2019年,碩騰業績達到63億美元,增長7%,淨收入為15億美元,繼續佔據動保領域老大位置。

艾伯維是一家大型生物製藥公司,全球排名前10。公司專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腎臟疾病、病毒疾病以及婦科病等多領域。

2011年10月,雅培公司宣布拆分為兩大上市公司,一家是多元化醫療產品公司,包括非專利藥品、器械、診斷產品及營養品業務,公司沿用雅培的名稱;另一家是研究型製藥公司,包括雅培當前專利藥品與生物製藥。該方案在2012年11月獲得雅培董事會批准。

2013年1月2日,艾伯維公司(AbbVie)正式從雅培公司(Abbott)拆分,獨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Atara,2012年從安進拆分

Atara Biotherapeutics,位於美國加州千橡,致力於為癌症、自身免疫和病毒性疾病患者開發通用型同種異體T細胞免疫療法。

2012年10月,安進宣布拆分出一家獨立生物技術公司,並注入6個研發項目,並聯合知名風險投資凱鵬華盈(KPCB)共同出資。KPCB的合伙人Dr. Isaac Ciechanover領導這家新公司。

2014年10月,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

通用電氣(GE)剝離醫療保健業務

2018年6月26日,通用電氣(GE)宣布,將分拆旗下醫療保健業務,出售該部門20%的股份,並把剩餘80%股份分配給股東。GE醫療保健部門將成為獨立公司。

通用電氣醫療集團(GE Healthcare)是其旗下醫療保健業務部門,提供醫療記錄、影像管理、生物製造、細胞治療技術、人力資源和薪資服務軟體等工具。目前產品和服務覆蓋140個國家。

根據GE的公開資料,2017年,通用醫療集團收入超過190億美元,增長為5%。2018年4月,通用電器以10.5億美元向私募股權投資公司Veritas Capital旗下一家關聯企業出售部分醫療保健信息技術業務。

瘦身是必然的選擇

上個月,各跨國藥企公開了其2019年年報。

2019年,默沙東實現收入468.4億美元,同比增長11%。其中疫苗板塊收入增長15%至84億美元,動物保健板塊增長4%至44億美元。

GSK 2019年實現收入338億英鎊,同比增長10%。其中製藥部門收入176億英鎊(+2%),疫苗部門收入72億英鎊(+21%),消費者健康收入90億英鎊(17%)。

賽諾菲2019年實現收入361.26億歐元,同比增長5%。其中製藥業務單元收入257.08億歐元(+4.1%),疫苗業務單元收入57.31億歐元(+12%),消費者健康業務單元收入46.87億歐元(+0.6%)。

可以看出,因全球藥品降價、以及專利到期等事件的壓力,整個製藥行業的利潤增長乏力。再加上此前,諸多跨國藥企頻頻擴張,過度投資的問題顯現,通過及時調整布局,分拆、併購等方式來過渡,也成為藥企的戰略調整方向。此外,轉戰創新也逐漸成為業績增長的突破口。

未來製藥行業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藥企僅僅依靠個別重磅產品支持營收的風險巨大,只有完善產品線,壯大核心領域才能保證增長。

(本文綜編自醫藥魔方、賽柏藍、財新網、健識局、21財經)

版權聲明

相關焦點

  • 大批「王牌藥」遭阿斯利康、GSK拋售,跨國藥企進入打折季
    跨國藥企躺著賺錢的日子再也不能繼續了。在此背景下,剝離非專利藥業務,更加專注創新藥研發、管線收購,已經成了跨國藥企的普遍選擇。除了GSK、阿斯利康之外,輝瑞、諾華等諸多跨國巨頭也都在不停地通過「賣賣賣」、「買買買」等途徑,尋求新的增長點。
  • 跨國藥企上半年收入曝光,強生輝瑞滑坡,前三排名又變了
    如:輝瑞成熟藥業務營收同比下降37%,直接將輝瑞落下了霸主寶座。 從近年來,跨國藥企的年報情況看,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其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阿斯利康等企業的逆勢增長都與其戰略部署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密不可分。
  • 短短一個月3家國際製藥巨頭宣布拆分業務,背後有何深意?
    當然,這樣的拆分是由於當時的世界大戰造成的不得已事件,並不是商業行為。回顧過去幾年全球製藥行業,這樣的操作其實是跨國企業的慣常,並不奇怪。當跨國藥企紛紛將中國研發中心關閉的常規操作下,阿斯利康卻另闢蹊徑,找來擁有政府背景的國投創新搭夥,不僅成功將研發中心體面剝離出去,同時嘗試新的研發模式,興許可以避免大公司研發效率低下的弊端,為項目煥發生機帶來新的機遇。
  • 15家跨國藥企2019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者
    從業績增長情況看,至少默沙東、羅氏、阿斯利康等企業在華市場表現仍然可圈可點,甚至可以說,中國市場是跨國藥企業績增長的重要貢獻者。 受到新冠肺炎,以及醫改持續推進帶來的影響,分析人士認為,跨國藥企2020年業績增長恐怕會受到影響。這些企業要想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還需要做出更多改變。
  • 跨國藥企接連設立網際網路醫療部門,藥企與網際網路醫療之間能產生怎樣...
    原創 郝翰 動脈網前不久,具相關爆料,輝瑞普強調整了自己的業務結構,重新劃分為三個業務部門,分別是醫院銷售業務、零售業務和創新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業務,直接向大中華區總裁匯報。這也是繼阿斯利康的網際網路醫療戰略項目之後,今年又一家直接推動網際網路醫療項目的跨國藥企。
  • 集採常態化下,國產替代令跨國藥企加速變革
    尤其是經歷幾輪集採後,原研過期藥降價的方向已經非常明確,而這對在中國的跨國藥企正產生一系列影響,具體就表現在跨國藥企的業績裡。目前,因藥品集採而業績受到影響的跨國藥企,也不僅僅只有輝瑞。此前,賽諾菲在第三季度業績公告也表示,波利維、安博維和亞莫利三款產品受藥品集採影響,銷售額分別下降64.1%、37.8%和44.4%。而賽諾菲中國市場第三季度整體收入,也同比下降8.9%,為7.75億美元。
  • 微評丨新冠疫苗、跨國藥企數位化創新、首個國產ALK抑制劑
    在當下各家跨國藥企紛紛推進數位化創新之時,億歐大健康也對此事保持長期關注。在前不久的進博會上,億歐大健康聚焦跨國藥企布局,撰寫了跨國藥企的數字醫療「合作經」。與此同時,也通過採訪賽諾菲中國首席數字官賴文德(Ted Lai),試圖窺探賽諾菲在數位化創新布局上的策略。
  • 強生、諾華、輝瑞等跨國藥企CEO年薪大比拼 誰增長最快
    隨著各公司年報逐漸公布,一批跨國藥企領導者的最新薪酬也隨之曝光,強生、禮來、阿斯利康、輝瑞、羅氏、諾華、GSK等跨國藥企CEO薪酬陸續公布,其中,強生CEO Alex Gorsky總薪酬最高,達25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諾華執行長Vas Narasimhan年度總薪酬強勢增長59%,羅氏執行長Severin Schwan由於公司薪酬計算方式改變與上年基本持平
  • 知名藥企將裁員上千人!
    暉致表示,裁員將在未來幾年分階段進行,目前已經承諾為這些設施尋找潛在買家,以儘可能保留就業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的消息來看,暉致相關的重組裁員計劃,暫不涉及中國市場。今年以來,已有多家知名藥企裁員對於從事醫藥行業的人員來說,因今年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藥企為削減成本的輸出,或調整戰略結構等原因,所以就會選擇調整人員結構。
  • 輝瑞普強「棄集採」後業績首降,國產替代令跨國藥企進退兩難
    跨國藥企中國區業績「變臉」。今年各大跨國藥企三季報裡,中國區業績迅速「變臉」。 近日,輝瑞公布第三季度財務業績,全球收入為121.31億美元,同比下降4%。其生物製藥部門在第三季度實現了4%的增長,達到102.15億美元。但是,普強的收入卻同比下降了18%。
  • 中外藥企2019年業績紛紛出爐,風口之上,2020年如何開端?
    A股藥企盈利多虧損少根據各家公布的年報來看,截至2月7日,在A股上市的藥企中,共193家醫藥生物企業披露業績預告。其中,預增和略增的共100家,預減和略減的有34家,預計首虧和扭虧企業分別均為24家。這其中盈利的企業主要有九安醫療、藍帆醫療、樂普醫療、智飛生物、長春高新、海思科、金域醫學等,這些企業去年的利潤增長都超過了50%。
  • 2020醫藥公司上半年財報紛紛發布 阿斯利康等十大跨國藥企交卷
    臨近九月,各大藥企2020年上半年財報已紛紛公布。記者發現,在此之前, Global Data 發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的TOP20製藥企業的排名就與2019年發生了變化,強生、羅氏、諾華、默克、輝瑞、禮來、百時美施貴寶、安進、阿斯利康、諾和諾德位列前十。
  • 跨國企業高管內部創業再帶百億藥企上市,豪華基石投資者認購過半
    而在投身產業界之後,他仍然不改醫者本色,在跨國藥企工作的近二十年中,先後在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啟動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以幫助全球的腫瘤患者參與臨床研究,並用上最新的腫瘤藥。因全球臨床研究的迅速拓展,使用患者人數群大大擴增,這款藥後來成為銷售額超過百億美元的「藥王」。
  • JPM大會第一天:谷歌與勃林格殷格翰跨界合作,藍鳥生物擬拆分業務...
    此次會議前後,不同行業之間的跨界合作是一大亮點,勃林格殷格翰與谷歌、微軟與Verily的合作為藥物研發注入了新的活力;企業間的併購以及投資消息預示著行業間的暗流湧動,賽諾菲收購Kymab之後無疑將鞏固其在免疫學領域的地位,藍鳥生物進行業務拆分後將如何發展值得我們期待;於渤健而言,阿茲海默症新藥能否獲得FDA批准仍然驚心動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第一天JPM健康大會前後的那些精彩時刻
  • 強生、賽諾菲、葛蘭素史克、武田等巨頭紛紛加注在華投資|跨國藥企...
    期間,跨國藥企發布多項最新在華投資,企業合作項目碩果纍纍。依託1藥網的全渠道藥品商業化平臺、數位化技術,雅培豐富的藥品資源將在中國廣闊市場實現覆蓋率提升;1藥網也將憑藉豐富的銷售網絡、數位化營銷能力幫助雅培加強零售渠道管理,提升患者觸達率,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加準確有效的健康解決方案和服務。
  • 馬化騰擬收購搜狗:私有化不斷升溫 騰訊意欲何為?
    騰訊大手筆收購,意欲何為?騰訊擬私有化搜狗,王石任獨董年薪21萬7月27日,搜狗公司宣布今天其董事會收到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的一封信,其中包含一項初步的非約束性建議,要求騰訊收購所有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包括代表美國存託股份的普通股,尚未由騰訊或其關聯公司以9.00美元的價格擁有每股普通股或美國存託憑證的現金。
  • 收購港牌「堡獅龍」 李寧意欲何為?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收購港牌「堡獅龍」,李寧意欲何為? 領導李寧公司重新崛起,素來低調的體操王子再有大動作。非凡中國表示,堡獅龍在地區家喻戶曉,加上其管理層團隊擁有消費品領域的豐富經驗,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以主席李寧、CFO張智為領導,非凡中國已為該業務組建一個超40人的團隊,雖然堡獅龍虧損累累、品牌老化、渠道不暢,董事會認為,「目前的狀況是暫時的,有信心扭轉堡獅龍的財務表現,增強該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 跨國巨頭中國研發上演「敦刻爾克」大撤退
    禮來是總部位於美國的一家跨國藥企。禮來公司擁有眾多產品,領域涉及抗生素、中樞神經、腫瘤、內分泌等。禮來中國官網介紹稱,1918年禮來公司來到中國,在上海設立了其第一個海外代表處,這是其全球化的第一步。禮來在蘇州建立有禮來蘇州製藥有限公司,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建有禮來中國研發中心。在中國擁有員工約4000名,目前公司業務已經深入到中國近四百個城市。
  • 萊科薩斯意欲何為?
    萊科薩斯成立於2001年,主營高端保健品,以直銷方式運營,首年的銷售額便達2000萬美元,如今已經發展成為營銷網絡覆蓋全球31個地區的跨國直銷企業。 萊科薩斯自2002年以臺灣、香港兩地為平臺進入亞洲地區,獲得了飛速發展。在銷售方式上,萊科薩斯採用電子商務與直銷模式相結合的新穎直銷方式,引起了亞洲直銷業界極大的關注。
  • 一年16件超10億跨國藥企併購,基因治療與罕見病引人注目
    (健康時報記者 王永文)阿斯利康斥資390億增強罕見病賽道、拜耳收購Asklepios達到40億美元押注基因治療……健康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一年內跨國藥企超10億美金的併購有16個,其中有3個超過百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