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一般的寶寶剛剛學會走路就都開始嘗試著跑起來了。
雖說跑步是與生俱來的本領,但跑步的能力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數據表明,95%的人跑步姿勢是不標準的,甚至有人因跑步而受傷。但很可惜,跑步的能力可不像吃辣,不是想練就練出來的。為什麼?因為有的人天生就不適合跑步!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輕輕鬆鬆跑幾公裡不在話下,還有的人跑八百米就呼哧帶喘腿疼難忍。
其實,跑步的能力和下肢結構的細節有關係。下肢結構的細節包括: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跑步時腳部的內翻程度。
而今天要講的膝外翻,也就是大家俗稱的X型腿,當你站直把腿放在一起向下看,如果你的膝蓋已經併攏,但腳踝之間有很大的距離,那麼你可能有X型腿!如果還伴有一旦你蹲下後會有「咔吧」一聲,那很不幸,你可能你就要告別跑步了。因為膝外翻的跑步愛好者,在鍛鍊後極易引起膝痛。
而反過來的O型腿,在醫學上定義為膝內翻,俗稱羅圈腿:當你雙腿自然伸直或站立,腳踝併攏,雙膝不能靠攏則稱為O型腿。當這個距離超過4cm(或者雙膝之間間距等於或多餘兩個手指的寬度)則認為是過度,稱為膝內翻畸形,需要矯正。
另外我們時刻要記住:O型腿和X型腿看上去是腿不直,其實它的問題很可能與骨盆有關。而且X型腿和O型腿的人,身體重心明顯偏向外側或內側,一旦運動,就會加重膝蓋的磨損。膝蓋是陪你一輩子的,請務必省著點用,善待它。
說完了腿,再說說腳,如下圖所示,我們的腳可分為內翻不足(外翻)、正常、內翻過度三種類型:
內翻不足(under pronation/外翻)就是:跑步時後腳掌和前腳掌都是外側磨損叫內翻不足。
圖片來源Google
內翻過度(over pronation):跑步時後腳掌外側磨損、前腳掌內側磨損叫內翻過度。
圖片來源Google
正常(neutral/normal):跑步時腳掌以外側著地,同時以中掌離地即為正常。
圖片來源Google
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常穿的舊跑鞋鞋底的磨損程度來大致判斷自己的腳型。下圖分別對應正常、內翻不足、內翻過度的跑者鞋底。
圖片來源Google
如果你還是不清楚自己的腿型和腳型,那有個建議:沒事兒跑兩步。如果你跑了一定距離後,沒有出現明顯的膝關節的不舒服,那麼恭喜你:你!能!跑!步!
但也不是哪都能跑的,最好選擇有塑膠跑道的場所,比如操場,或公園、城市步道等,減少與地面的硬性碰撞。另外也別太過火,天天跑上10公裡,再好的膝蓋也頂不住。另外跑步的時候選擇合適的跑鞋,不僅會讓你跑起來更加舒適,還會減緩腳部的壓力,降低出現運動傷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