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女排精神值得銘記,郎平和陳忠和友誼,也最為動人

2021-01-10 騰訊網

國慶檔熱播電影《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從零到一,從練哭自己到感動國人的故事。其中傳遞出的女排精神,更是感染了無數觀眾。

不同時代,女排精神各有不同,但無論如何,它都無時無刻陪伴著我們。

然而,除了女排精神值得銘記,一直處於高光時刻的郎平,和一直默默陪伴她的老友陳忠和,兩人一起努力、一起奪冠的故事,更是讓人動容。

青蔥年華,彼此陪伴

1979年,19歲的郎平和22歲的陳忠和在中國女排訓練場上相識。彼時,郎平是女排隊員,而陳忠和則被女排教練袁偉民相中,從福建男排調入國家隊做陪打教練。

當時,袁偉民為了摸清女排實力,安排了一場友誼賽,讓中國女排對戰中國最強的江蘇男排。為了鼓勵郎平打贏這場友誼賽,陳忠和對郎平說:「你要贏了,我就給你當一輩子的陪練。」

結果,在友誼賽上,女排表現不盡滿意,但是陳忠卻從中看到了郎平的爆發力,他下定決心,要陪郎平一起拿冠軍。

1981年,女排世界盃在日本舉行,中國女排應邀參加比賽。一千多個日夜的魔鬼訓練,終於要交出答卷了。

考慮多方面原因,陪打教練不能一同前往。在機場送行時,郎平真誠地對陳忠和說:不能拍一輩子球吧,沒有想過做女排教練嗎?

郎平在全身心投入排球的同時,還心系陳忠和的前程。陳忠和做陪打教練,也從不情願,到心無二致。排球,讓郎平和陳忠和的關係愈發緊密。

終於,中國女排打敗日本女排,奪得冠軍。從此,郎平作為中國女排主力隊員,和隊友們開啟了五連冠的輝煌歷史。

1986年,郎平退役,開啟了她的執教生涯;陳忠和亦回到福建任女排教練。

青春年少時,為一個共同的目標,他們彼此陪伴,共同成長。七年的時間,郎平和陳忠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堅定了彼此的信任。

自此以後,不管是賽場相遇,還是職場交鋒,他們都做到了毫無保留的信任對方。

中美大戰,一戰敬友情

2008年,是中國的奧運年,也是郎平和陳忠和相識的第19年。這一年,郎平48歲,陳忠和51歲。

郎平執教的美國女排,和陳忠和帶領的中國女排,即將在賽場上,一決高下。這也成了人們最為關注的一個比賽項目。

大賽開戰前夕,郎平和陳忠和見了一面。兩個人的心情都不輕鬆,還彼此安慰。

「你擔心的不是美國隊會輸,而是會贏,對吧?」陳忠和說。

郎平則回答:「我當然希望中國女排贏,但我現在是美國女排主教練,我有責任幫助她們。」

作為多年老友,她們彼此心裡都很明白,這是一場關乎國之榮耀的比賽。作為主教練,她把自己的帶的團隊送上冠軍無可厚非;作為中國人,她亦有自己的選擇。但是打一場公證客觀的比賽,是對每一個選手的尊重。

比賽結果是,中國女排以五局2-3惜敗美國隊。

郎平沒有參加慶祝,就一個人落寞離場。面對國人的不理解,她不辯一詞。她和女兒白浪通了電話,電話那端,女兒為媽媽的成績歡呼高興,電話這頭,郎平落下了苦澀的眼淚。

奧運會結束,郎平辭去美國女排主教練職務,回到了國內。陳忠和也辭去中國女排主教練職務。

同為女排教練,賽場相逢,他們應該早會料想到。只是怎麼也不會想到,會是如今的場景。

但是作為老友和對手,郎平和陳忠和打出了一場精彩的比賽,也對得起他們近30年的情誼。

賽場上,拼搏廝殺是對對手的尊重,不論輸贏,都將是友誼的見證。經過風雨洗禮的友情,愈顯珍貴,更值得珍惜。

相知半生,成全你的成全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女排以2分之差惜敗日本。賽場外郎平當場落淚。中國女排曾經的輝煌就這樣消失殆盡,急需改革創新。

2013年,郎平參加了女排總教練競選。陳忠和則選擇棄選,並推薦了郎平。陳忠和說,他相信郎平,也只有郎平能帶給女排帶來新的東西,並公開表示:「郎平是難得的人才。」

郎平眾望所歸,再次執掌女排帥印。為了女排煥發生機,郎平對女排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郎平希望隊員們不光有排球,還有生活;不只有愛國,還要愛自己。在郎平的改革之下,有隊員主動離隊了。而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面對質疑,陳忠和第一個站出來支持郎平。

郎平通過多種渠道選拔女排運動員,又經過層層篩選,留下最適合的人。中國女排,大換血之後,開啟了艱苦的訓練。

2019年,郎平執教的中國女排奪得第13界女排世界盃冠軍。中國女排十連冠,全國沸騰。原來我們依舊需要敢拼搏,不服輸女排精神。

現場的頒獎典禮上,國旗升起的那一刻,郎平撥通了陳忠和的電話,陳忠和聽到國歌奏起來。

那一刻的喜悅,最想和老朋友分享,郎平沒有辜負陳忠和的信任,完成了老友的囑託,成全了老友的成全。

人世間,辜負容易,成全則難。想得到的人多,勇於放棄的人少。朋友間最真摯的感情,大抵就是,我可以為了成你,而捨棄自己吧。

而今,陳忠和早已退休,但他還是會出現在女排的訓練場,為老友郎平出謀劃策。郎平在東京奧運會之後,也將退休。

和平友誼因排球貫穿半生。曾經,他們為共同的目標奮力拼搏,同歡喜共慶祝;後來,他們現身於自己忠於的職業,即使賽場見,也是相互理解,不為了輸贏撕破臉;再後來,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舉賢不避友。

相識相伴相知近50年,排球依然是他們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他們的情誼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郎平和陳忠和,是共同追夢的夥伴,是彼此理解的戰友,亦是相互成全的知己。

縱然,女排精神,振奮人心;然,「和平」情誼,亦感人至深。斯人如彩虹,遇上方知有。

推麼推原創寫手|青苔上

編輯|琪鵝

審稿|薛笨笨

聲明:本文所述內容為作者原創獨立觀點,不代表推麼推文化傳媒(ID:atu0003)立場。圖片源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2020.10.21

今日話題

#女排精神#

你了解女排精神嗎?

歡迎來評論區留言,跟大家聊聊你的見解。

相關焦點

  • 電影《奪冠》和其背後的女排精神
    故事以取得「五連冠」輝煌的青年郎平和她的隊友們、以及回國執教國家隊的郎平和她執導下的女排姑娘們為故事主線,塑造了為女排的輝煌和女排精神所付出艱辛汗水的教練、陪練、隊員們。1981-1986年奪得「五連冠」輝煌成績,女排姑娘們取得成功的法寶是靠偉大的精神支撐和比他人多付出千萬倍的努力、更多汗水的頑強意志。
  • 《奪冠》票房過億,靠女排精神吸金,弱化陳忠和戲份被質問
    昨日,觀眾期待已久的春節檔《奪冠》終正式上映,當天就衝到榜首,第二天票房過億,觀影人次超200萬。《奪冠》能取得這麼高的成績,離不開陳可辛導演和每個演員努力,這部電影由中宣部個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拍攝,真實還原了中國女排40年的拼搏之路,見證了中國女排從默默無聞到走出國門,最終站在世界巔峰的歷程,她們的拼搏精神被稱為中國「女排精神」。
  • 中國女排更名為奪冠,只因陳忠和說影片有損自己形象,你怎麼看
    美國人不會對你手軟,日本人不會對你手軟,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這是《中國女排》也就是《奪冠》預告片中的一句臺詞,真是勵志啊!前段時間因為女排國家隊的前任教練陳忠和的抗議鬧得滿城風雨的《中國女排》,這片子現在改名叫《奪冠》了,感覺改個名字至少要損失10個億的票房,個人感覺這部片子和《緊急救援》《囧媽》《唐探3》並列為我今年春節檔4部必看影片。
  • 電影《奪冠》中女排精神的演變
    《奪冠》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它講述的是幾代中國女排的故事,80年代的輝煌和崛起,90年代的沉寂和滑落,00年代的燦爛到谷底,01年代的演變和綻放……,它以1981年擊敗日本女排,2008年中美大戰,2016年逆轉巴西三場酣暢淋漓的比賽和兩句點睛之筆的臺詞,反映了中國女排精神的演變,同時也反映這個時代的變遷。
  • 陳忠和抗議湊效,《中國女排》改《奪冠》,現實女排抗議無良商家
    有網友認為前段時間網曝前女排功勳教練陳忠和因對《中國女排》電影中醜化自己的形象大為不滿,上書體育總局抗議。此番改名被認為是陳忠和抗議有效,體育總局代表陳忠和向國家廣電總局發函說明此事,廣電總局在權衡利弊之後,告知了《中國女排》導演組和發行各方需改名的決定。
  • 《中國女排》改為《奪冠》,陳忠和此前表示支持電影?
    這部電影又鞏俐以及黃渤領銜主演,鞏俐在這部電影中飾演的是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而黃渤則飾演中國女排的前任主教練陳忠和,作為中國女排的功勳教練陳忠和可謂是為中國女排鞠躬盡瘁,不過黃渤在鏡頭裡的一些動作引來了非議,很多球迷認為陳忠和搶著吃雞腿的模樣一點都不像陳忠和原本的樣子。
  • 《奪冠》的故事屬於郎平和中國女排,而不屬於陳忠和
    陳可辛的《奪冠》國慶電影檔上映的第一部影片。從過年延期到9月25日,鞏俐和黃渤主演的《奪冠》原本就在我春節的片單之內,我想看看電影裡的中國女排和郎平、陳忠和是什麼樣的。但是看完電影後發現,這個故事是屬於郎平和中國女排的,而並非屬於陳忠和。
  • 被《奪冠》燃哭,中國女排值得!
    想要把「中國女排」搬上螢屏,陳可辛的野心實在不小。女排40年,任何一個時期都是不容忽視的存在,於是,陳可辛選取了三個時間節點來記錄。我們常說,女排精神。但是,女排精神究竟是什麼?兩個重要角色,郎平和陳忠和。在父母那一輩,郎平是毋庸置疑的大明星,「鐵榔頭」的外號無人不知。相比之下,陳忠和是更為內斂的英雄。郎平鋒芒畢露,陳忠和則是隱在幕後,更接地氣。
  • 《奪冠》熱播,女排冠軍教練陳忠和現在在哪裡?
    作為中國女排發展過程中最令人信服的一步,它也引起了眾多球迷的熱烈討論。其中,曾經帶領中國女排獲得14項冠軍的陳忠和再次被選中。提及,他目前的情況如何?實際上,在電影《奪冠》發行之前,許多花絮和有趣的射擊事件已經提前曝光。當時,許多明星都曾擔任女子排球隊的角色。
  • 陳忠和稱朱婷百年難遇,郎平碰上好時代,女排領先世界至少十年
    電影《奪冠》終於首映了,這部電影的原名《中國女排》,主要以郎平的視覺講述了中國女排這些年遇到的困難和取得的榮耀,充分肯定女排精神,也感染觀眾向女排精神學習。由於是以女排為核心的體育電影,所以在電影中我們除了能看到郎平指導以外,很多熟悉的女排選手都是真人出鏡,比如朱婷就是其中之一。無獨有偶,在《奪冠》首映的同一天,前中國女排主帥陳忠和也談了郎平和朱婷。
  • 看完奪冠,相信男女之間有純友誼了
    《奪冠》讓無數國人重溫了中國女排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們看到了「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除了女排精神,打動人的還有郎平和陳忠和堅定的「革命友誼」,兩人的友誼線是貫穿整部影片的精神脈絡。
  • 陳忠和是否被醜化?女排姑娘戲份誰多誰寡?《奪冠》即將給出答案
    電影《奪冠》去年拍攝結束後,看過樣帶的一些體育界人士,甚至包括陳忠和本人提出過一些質疑。原因是,在表現陳忠和的一些細節時,電影鏡頭顯得並不太&34;。當時,女排黃金一代的著名主攻手楊昊還專門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為恩師陳忠和鳴不平。
  • 從《中國女排》到《奪冠》,陳忠和失去靈魂,女排精神猶在!
    三場比賽,讓觀眾感受到了真切的緊張感與競技風採,同時也看到了郎平初入國家隊打比賽,到執教美國女排變為我們的對手,再到回歸祖國改革中國女排。從中,既可以看到女排三代人發展的不容易和時代變化,也可以看到國際賽場上各個國家隊的此起彼落,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女排精神的變化。
  • 電影《奪冠》令人稱讚,女排精神意義非凡,胡歌:值得奪冠
    中國女排勢如破竹,拿下最後兩分,贏了!奪冠了!三代女排故事,通過電影鏡頭再次衝擊著人們的回憶,將我們帶回這隻隊伍幾起幾伏先後十登世界之巔背後的史詩故事。胡歌說:上場吧《奪冠》值得奪冠!收看女排的黑白電視機,可能全村只有一臺中國人打不了,需要團隊配合的大球,他們不團結,那是一個精神上需要救助需要營養的年代,中國太需要向世界證明,我們可以在大橋上奪冠,讓國人獲得新的精神支柱和希望。
  • 觀陳可辛《奪冠》有感:讀懂女排精神才能了解80年代
    觀陳可辛《奪冠》有感:讀懂女排精神才能了解80年代這是一部國人期待已久的電影。前面就因為片名以及涉及某教練形象問題,爭論不少。正式放映,評論也差異大。說好的有,被感動哭了;說不好的也有,說看了一部紀錄片。都屬正常,每個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國女排。有道是期待越高,往往失望越大。
  • 女排精神無需言說,卻是人性深處的稟質
    與製造了情緒燃點的《八佰》相比,《奪冠》的反響偏於平淡,這與擅長文藝片的導演陳可辛執導風格有關,陳導的電影一向是靜水流深,就算是一部體育電影,《奪冠》也試圖去解惑和反思,比如,作為運動員,到底為了什麼打球?為什麼中國人把一場比賽的輸贏看得那麼重要?什麼是女排精神以及當今的中國是否還需要女排的精神?
  • 《奪冠》兩天1.27億,沒有醜化陳忠和,改名改檔影響票房
    弱化陳忠和是塑造人物和敘事需要該片保持了陳可辛導演的一貫水準,鞏俐、黃渤等演員的表演值得肯定,類型化敘事的劇本不乏亮點,並沒有醜化陳忠和,只是出於商業類型片塑造人物和敘事的需要,全片圍繞著郎平一個中心人物展開故事,沒有講陳忠和帶中國女排奪冠的故事。劇情片畢竟不是紀錄片。
  • 奪冠—謹以銘記的女排精神
    所以重溫女排精神,給自己一點提示和鼓勵。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奪冠」大熱,每個人觀後都有不一樣的體會和感動,被鞏俐的演技徵服、為惠若琪張常寧朱婷等本色出演喝彩、為彭昱暢黃渤的代際演出而點讚,但那份延綿的女排精神依然會激宕著每一個人或曾經或未來可期的夢想。
  • 《中國女排 奪冠》女排精神 為何淚目?
    當初就已經流言四起,陳忠和並不滿意預告片中形象,排管高層不滿片中內容改編,女排隊員不同意署名。到後來,疫情席捲全球,電影被迫無奈撤出原定的春節檔,宣傳周期全部打散。就這樣一直到了2020年9月25號,中國女排電影改名《奪冠》後在萬眾矚目中上映了。
  • 《奪冠》:「女排精神」的傳承與延展
    1981年,第三屆女子排球世界盃,中國女排在決賽中擊敗東道主日本隊,以七戰全勝的成績奪得冠軍,從此便迎來了更具裡程碑意義的「女排五連冠」,「女排精神」也因此成為整個民族的精神圖騰,講述「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也終於得以上映,以最為「陳可辛的方式」娓娓道來中國女排橫跨近四十年的歲月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