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三兄弟分別報效了三個不同國家,其結果卻是殊途同歸。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吧?他有個哥哥諸葛瑾可能你們在電視劇中也聽說過吧?你知道他們還有個堂弟叫諸葛誕?這諸葛三兄弟還分別選擇了報效不同的三個國家,而最後的結果又會是怎麼樣呢?下面給大家細細說來。
一。《世說新語》中關於諸葛三兄弟的介紹
[原文]: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①。
[注釋]①弘量:宏大的氣量。[譯文]:諸葛謹和弟弟諸葛亮以及堂弟諸葛誕都有很大的名望,各在一個國家任職。當時,人們認為蜀國得到了其中的龍,吳國得到了其中的虎,魏國得到了其中的狗。諸葛誕在魏國,和夏侯玄齊名;諸葛謹在吳國,吳國朝廷官員佩服他的寬宏大量。
二。諸葛三兄弟各自概況
三國時期,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這三兄弟分別是弟弟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以及從弟諸葛誕。三人雖同出一氏,卻分投三國:其中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被稱為龍;諸葛瑾報效東吳,做了孫權謀士,被稱為虎;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被稱為狗。
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曾隱居於鄧縣隆中,並讀了大量的書籍,結交名士,品評時事,人稱其為「臥龍」。207年,在徐庶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幫助自己,實現統一。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即著名的「隆中對策」,劉備的迅速崛起,都是與他的規勸和具體幫助分不開的。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任丞相。223年,劉備死,劉禪即位,諸葛亮被加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輔佐劉禪,治理蜀國,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2.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於孫權姊婿弘諮的推薦,諸葛瑾才正式成為孫權帳下的一員,從而邁上仕途。
222年,孫權受封吳王,封諸葛瑾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同年,孫權稱王,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諸葛瑾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胞兄,其子諸葛恪也在東吳官至太傅。生於經學世家的諸葛瑾,治《毛詩》、《尚書》及《左氏春秋》。
3.諸葛誕(?~258)三國時期魏將,字公休,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豐之後,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初以尚書郎為榮陽令,累遷御史中丞尚書,是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與夏侯玄、鄧颺、田疇友善,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
甘露元年(256)冬天,東吳欲進攻徐堨(今安徽含山西南),諸葛誕力量足以應敵,但為保護自己,他請求朝廷派兵十萬助守壽春,又要求加固沿淮的防禦工事。朝廷暗中得知諸葛誕對朝廷心存戒惕,念其勞苦功高,便想調他入京任職,哪知詔書到,諸葛誕更加恐慌,遂舉兵反叛。
三。不同的選擇,同樣的結果
諸葛三兄弟在三國紛爭的時代,選擇了分散投資不同的三個國家,應該沒有多大風險性(畢竟雞蛋還是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好),不管哪個政權一統天下,都不影響諸葛家族的發展。那麼這樣的選擇達到了他們起初的目的了嗎?又給他們帶來了怎樣的結果呢?
1.諸葛亮遇到了劉備,成為蜀漢的奠基人物,在劉備去世後,年紀輕輕的諸葛亮就已經執掌蜀漢軍政大權,先後主持多次北伐,然而在五十四歲時因為長期操勞而病重,最後一命嗚呼。
2.諸葛瑾在孫權稱帝後,擔任東吳大將軍,領豫州牧,在東吳政權的影響力,絲毫不亞於諸葛亮在蜀漢的影響力。在夷陵之戰期間,蜀漢與東吳開戰,由於諸葛瑾與諸葛亮的關係,有人詆毀諸葛瑾與蜀漢暗通曲款,孫權表示,我與諸葛瑾是神交,不是他人所能挑撥的。241年,諸葛瑾病故,死時六十八歲,死前命人葬禮應該簡單進行。
3.諸葛誕長大的時候,諸葛瑾與諸葛亮已經在東吳和蜀漢都闖下一片天地,按照道理來說投靠他們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諸葛誕還是依靠自己的實力,在曹魏政權打拼出一片天地。後來因不滿司馬師兄弟擅權,在壽春地區招兵買馬,蓄養死士,遭到司馬師的忌憚,想要將諸葛誕調入京城再對其動手,諸葛誕於是在壽春發動叛變,結果兵敗被殺,而且被夷滅三族。
綜上所述:諸葛三兄弟一致選擇為不同的國家打工,卻都沒有達到他們起初的目的,只是得到了同樣的結果:精忠報國但壯志未酬。
四。留給後人的啟迪
諸葛三兄弟這種「不同的選擇,同樣的結果」的事實,留給後人的啟迪如下:
1.要想找理想的工作且爭取良好的地位,必須要自身努力,根據實際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老闆。
2.既然選擇了服務對象,就一定要忠心為主,即便是親戚,也要不詢私情,公而忘私,應該遵守職業道德,鞠躬盡瘁。
3.要想善始善終,不中途而廢,必須要有良好的心態與健康的體魄做保證,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對作者上述的觀念你們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歡迎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