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城記|天平之甍:日本人"精神故鄉"的千年往事

2021-01-08 網易新聞

編者按:風景在別處,夢想在異鄉,人們用腳步丈量世界,走過千山萬水,流連於五湖四海的城市。歷史與現實,文字與傳說,頌曲與輓歌,都在那座城的某個角落。

作者|張石,網易歷史專欄作者,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空虛日本》等書。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一百多年來,有許多中國人在日本尋覓中國古老的文化之夢,今天,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尋夢者。1980年來日的中國長笛演奏家劉宏軍,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發現了1200多年以前的遣唐使們帶回來的唐代古樂器和古樂譜,這使他驚喜萬分。他在蘇州自費成立研究所,組織有豐富經驗的樂器匠人,複製這些古樂器,並破譯這些樂譜。


我採訪過劉宏軍,他的工作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也對奈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一個紅葉如火的秋日,我來到了奈良。

千年歷史迴廊

奈良縣古稱大和,位於日本紀伊半島中央,近畿地區的中南部,東鄰三重縣,西界大阪府,南接和歌山縣,北連京都府,為內陸縣,是日本歷史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由被稱為「近畿之屋頂」的紀伊山地及擴展至北側的平原組成,土地面積約為3,691平方公裡, 77%為森林和山地,森林覆蓋率為60%,土地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1%,大約90%的人口集聚在縣北部的奈良盆地及其周邊地區。

該縣屬於山嶽性氣候,整體上氣候溫和,北部地區氣候溫暖,降雨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至1300毫米左右;南部山嶽地區為多雨地帶,為山嶽型氣候,年降雨量為5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約10℃左右。

奈良以盛產吉野杉聞名,林業作為主要產業得以長足發展,並培育出日本為數不多的美麗的人造林,纖維產業、金屬工業、機械工業等發達,畜產業和觀光業也是奈良縣的重要產業之一。

奈良市是位於奈良縣北部的城市,相當於奈良盆地的北端。市東部構成大和高原的一部分,標高300m至600m的高地連綿不斷。在市街的北部,古代被稱為「平城山」的丘陵地帶與京都府接壤,越過平城山,與山城相連的奈良坂是自以來的重要交通要道。

奈良市為該縣縣政府所在地,市區向東西兩面擴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域:(1)東部山地;(2)具有許多文化古蹟,代表奈良國際觀光都市性格的中、東部市街區;(3)具有大阪衛星城性格的西部住宅區。

710年,日本的首都從藤原京遷移到處於現在奈良市的平城京,雖然此後也有幾次短暫的遷都時期,但是一直到784年遷都至長岡京之前,這裡一直日本的政治與文化的中心,遷都以後這裡被稱為「南都」,仍然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中心。

而藤原京是橫跨奈良縣橿原市和明日香村的日本飛鳥時代的都城,是日本史上最初模仿中國都市建築風格「條坊制」(在南北的中央配置「朱雀大路」,並由南北大路和東西大路組成左右對稱的圍棋盤狀城市格局)而建成的都城,也是日本最早的都市,是遷都平城京之前日本的首都, 是從694年(持統8年)到710年(和銅3年)的16年間,日本建立在都城裡的最早的首都。

奈良市及其周邊地區是積澱了千年歷史的文化古都,享有「東方的羅馬」之譽,日本人稱奈良為「精神故鄉」和「絲綢之路的東方終點」,也是日本最早的國際化都市。早在3至5世紀,奈良地區就是日本「大和國」的中心。現存的平城宮遺蹟和眾多的寺院神社,都可以反映當時日本文化的繁榮,其傑出的建築風格至今仍令人讚嘆不已,被列為國寶的建造物數量在日本佔第一位。1998年的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了的第2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將「古良歷史遺蹟」登錄為世界歷史遺產,其中有作為國寶建築的有東大寺、興福寺、春日大社、元興寺、藥師寺、唐招提寺和被指定為「特別史跡」的「平城宮遺蹟」及被指定為「特別天然紀念」的「春日山原始森林」,這8處文化遺產,以其深邃而多彩的歷史內涵,代表了奈良這個古老城市的風貌,帶我們走進1300年的時間的迴廊。

日本文學與歷史的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幾乎都出自奈良,如《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風土記》等。

古寺廟與古建築之旅

到奈良來,你可以通過參觀古老的寺廟,走進歷史的縱深,飽覽佛教從傳入到興隆的歷史長廊。

佛教傳入史也是日本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過佛教從傳入到興隆發展的歷史長廊,也就走過了飛鳥文化、白鳳文化、天平文化等日本文化史的重要歷史長廊。

從JR奈良站上車,乘坐頻繁往來的大和線到法隆寺站(12分鐘),從這裡步行20分鐘或者乘坐巴士5分鐘就可以到達佛教初傳時的最重要的寺廟,飛鳥文化的重要象徵--法隆寺(奈良県生駒郡)。法隆寺雖然不在奈良市內,但是離奈良市很近,是奈良所代表的日本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隆寺是聖德太子創建的南都七大寺中的一寺,是佛教傳入日本時修建的最早的一批寺院之一,成為其後日本佛教興盛的基礎。

法隆寺佔地面積約19公頃,分東西兩院,東路有夢殿等建築;西院伽藍有金堂、五重塔、山門、迴廊等木造結構建築。法隆寺的一個特點是雲拱式建築,被稱為飛鳥建築樣式的代表。

法隆寺現存建築大多創建於飛鳥時代的公元7世紀初,當時正值中國隋唐交際,但由於文化傳播的非共時性,法隆寺在風格上直接承襲南北朝建築的傳統。

西院伽藍位於從南大門進入後,正面稍微高出一段的地方。從中門進入伽藍,右為金堂,左為五重塔,外圍有「凸」字形迴廊。迴廊正南面開中門,中門左右延伸出的迴廊與後面的大講堂左右相接,迴廊途中「凸」字型的肩部東有鐘樓、西有經藏。

以迴廊環繞佛寺的主角--金堂與五重塔式建築,是中國最古老的佛寺建築形式,這和後世佛寺採取的中軸線左右對稱的伽藍七式截然不同,在中國,這樣的佛寺建築已經很難發現。

法隆寺也是日本最早被定為世界遺產的古蹟之一,它不僅是日本的,也是東方文明的代表,更是世界文化的財富,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近代日本學者曾說研究中國唐朝及以前的木構建築只能去日本,使當時的中國建築家梁思成很受刺激,他帶著妻子和學生們歷經艱險四處尋訪,終於在五臺山偏僻地區發現了兩座唐朝的木構建築——佛光寺和南禪寺,但更早的木構建築卻只能是日本的法隆寺了,因此粱思成也對法隆寺充滿了敬意。

梁思成先生從小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對日本的古建築情況十分了解。有一次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報導日本千年古剎法隆寺金堂被火燒毀了,他格外惋惜。當日本友人、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建築家清水正夫來華訪問,見到梁思成時,梁迫不及待的問法隆寺是否完全燒毀了,有無修復之可能。清水正夫答道:尚可修復,梁思成這才放下心來。

金堂(國寶)是重簷歇山頂佛堂。上層沒有設房間,將屋頂設為二重是為了外觀的氣派。金堂的鬥拱稱為雲鬥、雲肘木,是多用曲線的獨特款式。此外,二層的卍字形高欄(扶手)、將其支撐起來的曲腳人字拱也很獨特,這些本是中國南北朝時代佛教建築的特色,南北朝時佛教盛行,可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樓閣式佛寺建築相當普遍,平面多為方形,額上施一鬥三升拱,拱端有卷殺,柱頭補間鋪作人字拱,其中人字拱的形象也由起初的生硬平直發展到後來優美的曲腳人字拱。東晉壁畫對這些樣式也都做了生動的表現, 但是在現實中,僅能在法隆寺金堂、五重塔、中門、法起寺(奈良縣生駒郡斑鳩町大字岡本,離法隆寺不遠)的三重塔、法輪寺(奈良縣生駒郡斑鳩町三井)三重塔等處才能見到。

法隆寺一年12個月都有法事,其中圍繞聖德太子的法事特別多,如1月1日到3日的「舍利講」,是紀念與聖德太子有關的佛舍利的法事,又如從5月15日一直進行到8月15日的聖德太子《三經義疏》的講義,長達90天。

如果說法隆寺代表的是佛教初傳時的飛鳥文化,那麼藥師寺則是佛教文化的演進期--白鳳文化的代表。

白鳳文化是指從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遷都奈良前一段時期的文化,這個時期,以中國都城為藍本的藤原京建成,以天皇及貴族為中心的豪華與典雅的王朝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這一文化仍以佛教文化為中心,但前期受大陸六朝文化影響,這一時期受唐朝文化影響。

從法隆寺坐巴士再換電車,經過以下的路線,就可以到藥師寺。

法隆寺前→(公共汽車)→筒井→(近鐵僵原線)→西之京

從西之京站下來,藥師寺就在旁邊。

藥師寺為奈良縣奈良市西之町的寺院,與興福寺同為法相宗的大本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本尊為藥師如來,創立者為天武天皇。1998年作為古都奈良的歷史遺蹟的一部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

藥師寺是在680年建造的,現存的奈良時代的建築為優雅的東塔,總高34.1米,雙層歇山式屋頂,其建築形式採用了被稱做「裳階」的小屋簷收縮的夾層,外觀上大小屋簷相錯,宛如跳躍的音符,被譽為「冰瑩樂章」,西塔和正殿則是新近重新修建的,西塔舊塔在1528年被戰火燒毀,新塔建於1981年,為了儘可能地忠實原建築,仍然以原來的硃砂色護廊、白色塔壁、黑瓦綠窗構成色彩的旋律。

重建於1976年的藥師寺金堂也是這種 「裳階」式小屋簷收縮夾層結構,顯得錯落有致,格外優美。從藥師寺西部的湖泊「大池」遠眺,東塔和西塔一舊一新,古今輝映,金堂寬大雄偉的屋頂上金色的鴟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富有動感的三座建築組合在一起,巧奪天工,美不勝收。

在金堂安奉的是「銅造藥師如來及兩肋侍者像三」。中尊為藥師如來,左肋為日光菩薩;右肋為月光菩薩。

藥師如來,全名藥師琉璃光王如來,通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簡稱為藥師佛,因其能拔除生死之病而名為藥師,能照度三有之黑暗故名琉璃光。

我來到藥師寺的時候,正好趕上藥師寺的僧侶講「法話」,年輕的僧侶所講的「法話」通俗易懂,充滿幽默。

他說:藥師如來是什麼呢?我們看到這個藥字就可以知道,就是對藥很有研究的人,那就是醫生了。那麼什麼是月光菩薩和日光菩薩呢?在醫生身邊工作,那當然就是護士了。月光在晚上出現,那就是執夜班的護士;日光在白天出現,就是執白班的護士,這就是說,藥師如來、月光菩薩和日光菩薩不分晝夜,全天候地為我們服務。因此各位來到這裡,務必在這裡祈禱各位與家人及所愛的人的健康。

如此 「法話」,引來了聽眾們一陣歡快的笑聲。

藥師寺內1991年建立了玄奘三藏院,院內的「不東堂」供奉著三藏法師玄奘塑像。「不東」取三藏法師一心求法,不到天竺誓不東歸之意。院內有日本藝術大師平山鬱夫花費30年時間繪製的「大唐西域壁畫」,記錄了三藏法師求法的艱辛裡程和一路的景色。

藥師寺的法事活動很多,除了6、7月沒有法事之外,其他的月份都有。1月和8月最多,分別為4次。修證吉祥會和修二會(花會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大法事。二者有共同點,即都要進行悔過行法,通過懺悔自己的罪過,招福攘災。

修證吉祥會以日本國寶吉祥天女畫像為本尊,每年1月1日至14日在金堂舉行。是祈禱天下太平、滅罪消災的法事。

修二會每年3月30日到4月5日舉行,是從奈良時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悔過法事,是祈禱國家繁榮、五穀豐登的法事。由於修二會要製作10種花卉供奉在本尊藥師如來之前,因此也叫花會式,是奈良春天的風物詩。

絲綢之路東方的終點

走過飛鳥文化與白鳳文化的歷史長廊,再造訪東大寺,體驗日本佛教文化的頂峰--「天平文化」。

710年(和銅三年),日本元明天皇奠都平城(奈良),至784年(延曆三年)遷都山城國長岡(京都西郊),是日本史上的奈良朝,其間729—748年以天平為年號,以後又以天平感寶、天平勝寶、天平寶字、天平神護等為年號,形成奈良時代的全盛期,這個時期的文化稱為「天平文化」。

從破石町公交車站(新藥師寺道口)乘坐奈良交通系統1前往JR奈良站(市內內循環)的巴士,在東大寺大佛殿·國立博物館公交車站下車,就到了東大寺。

東大寺位於日本奈良縣奈良市雜司町,是華嚴宗大本山,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約有1200餘年的歷史。1998年作為「古都奈良文化財產」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佛寺是728年由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建立的。東大寺是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為建在奈良時代首都平城京以東,所以被稱作東大寺,另外有西大寺。

東大寺的伽藍以大佛殿(金堂)為中心,在中門與南大門之間有東、西七重塔,北有講堂、三面僧房、食堂,西有戒壇院,西北是正倉院、轉害門,東側有二月堂、羂索院(法華堂)、開山堂等,寺域廣闊,規模宏大。

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米,深50米,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佛殿內,放置著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盧舍那佛。

中國唐代高僧鑑真和尚曾在這裡設壇授戒。鑑真是日本天平文化重要的締造者之一,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天平之甍》,就是講述鑑真與天平文化關係的歷史長卷。

鑑真(688—763),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曾從中國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頂的弟子、荊州玉泉寺的弘景法師學習戒律和天台教義。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華,並敦請鑑真赴日傳佛。鑑真欣然應允,並克服種種困難,先後6次赴日終獲成功。他在日本大力弘揚天台教義,奏響了天台山與日本文化交流的序曲。鑑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歡迎,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薩戒;為沙彌證修等440餘人授戒;為80們僧舍舊戒授新戒,自此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學傳承,鑑真也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在營造、塑像、壁畫等方面,他與弟子採用唐代最先進的工藝,為日本天平時代藝術高潮的形成,增添了光彩。

東大寺院內還有南大門、二月堂、三月堂、正倉院等。

正倉院在東大寺大佛殿西北面,在建築上屬於「校倉造」結構,地板高出地面,也沒有一根柱子,是將三角形木材搭成「#」形並不斷疊加的建築樣式。現存的正倉院全部為木構建築,屋頂為四阿式,內分北倉、南倉和中倉,756年開始啟用。

這一年,聖武天皇駕崩,光明皇后在舉行49天的法會之後,將天皇日常用品及珍藏物品交東大寺保管,東大寺把這批遺物收入正倉院。此後,諸如東大寺大佛落成儀式等使用過的各種物品及信徒捐獻物等,也收入正倉院。這裡的收藏品數量大,種類多,其中包括日本製品、中國(唐朝)及西域、波斯等地的繪畫、墨跡、金屬工藝品、漆、木工藝品、刀劍、陶器、玻璃製品、樂器、面具、古代藥品和歷史文書,可謂集古代工藝美術精粹之大成,也被稱為絲綢之路東方的終點。

正倉院共收藏9000件珍品,每次只出展70件,輪換展出,碰巧我去的時候在正倉院北倉庫看到了「螺鈿紫檀五根弦琵琶」。

琵琶的背面是用螺鈿鑲嵌的華麗花草紋,放射出五光十色的光芒,紫檀木的線軸上鑲嵌著琥珀,茶色的琴身上還鑲嵌著玳瑁等裝飾。

如此精妙的樂器能發出怎樣的音響?由於這是一千多年前從中國傳來的稀世珍寶,難以允許人們調弦奏樂。

這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劉宏軍仿製過的樂器之一。

1994年,劉宏軍和他的樂隊在東大寺舉行了第一次用這些複製古樂器和古樂譜演奏的音樂會,一千多年的金碧輝煌、一千多年前古寺寒鍾和輕歌曼舞,在這些精美的絲竹管繁裡流進了二十世紀的霓虹中……

當我聽到唐朝的千年古樂從古老的東大寺裡傳出,我的心裡蕩漾著一種怎樣的感激之情?我將怎樣地感謝那些頑強地保存著唐朝文化生命的異國友人和我的那些頑強尋夢的同胞?他們使我這個無家譜可續,無家廟可拜,叫不出三代以上先輩的名字的漂泊者,在那一剎那,似乎豁然解開了那個苦苦纏繞著我的,叫做「我是誰」的孤苦方程式,使我在祖先壯麗的身姿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疊印的面影。

出了東大寺,天色已晚,決定入住離大佛殿不遠的HOTELNEW WAKASA(徒步5分),在這裡泡完溫泉後,品嘗這裡提供的懷石料理。

據說懷石料理最早是從日本的寺廟中傳出來的,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修行時清心少食,但卻有些飢餓難耐,於是想到將溫暖的石頭抱在懷中,以抵擋些許飢餓感,因此有了「懷石」的名稱。演變到後來,懷石料理將最初簡單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傳了下來,發展出一套精緻講究的用餐規矩,從器皿到擺盤都充滿禪的氣息。

這裡的懷石料理很有特色,裝料理的盤子、碗等都是一菜一型,一菜一色,輕淡樸素,但不是素食,魚肉都有,吃了不用懷石擋餓。

這不僅使我想起對日本食文化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僧人隱元。隱元全名為隱元隆琦,福建黃檗山萬福寺住持,順治十一年(1654)率領徒眾20人離黃櫱南行,7月5日安抵日本長崎。創立新宗派,與日本原有的臨濟、曹洞鼎立,稱為黃檗宗。

他們帶到日本的,不只是宗教,而且有當時中國先進的美術、醫術、建築、音樂、史學、文學、印刷、食品生活等等,對當時整個江戶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豆角,是日本人非常喜歡吃的一種蔬菜,在日語中,人們把豆角稱為「隱元豆」,簡稱「隱元」 ,因為它是隱元帶到日本的。除了豆角以外,西瓜、藕、孟宗竹、木魚等,都是隱元及其弟子帶到日本去的。現在日本以隱元命名的食品和日用品,除了「隱元豆」之外,還有隱元帽子、隱元頭巾、隱元笠、隱元坐墊、隱元茶、隱元豆腐等等,隱元也是日本中國式素餐(普茶料理)的始祖。

而懷石料理,就是普茶料理等素食料理的派生物。

也許是因為日本的和尚不像中國和尚那麼守戒,因此派生出有葷有素的懷石料理。

也有日本的僧侶來這裡住宿吃飯。日本僧侶的生活很自由,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他們不堅持吃素,只有在重要的齋戒活動時才吃素。他們結婚生子,生活豐富多彩。

成為和尚和尼姑沒有特別的要求,只要達到一定的修行條件,通過考核,就可以成為僧尼,目前沒有學歷上的要求,但要成為住持是不容易的,一般住持都是世襲的。

他們的收入主要靠信仰宗教的施主的香火錢、經營墓地、為死者起法名和做法事等,一般來說,收入都相當不錯。

他們一方面是引導人們進行心靈修行的神職人員,一方面又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也為生計、婚姻、子女等種種瑣事奔忙。

吃完晚飯,再去東大寺附近散步,巍峨的大佛殿讓人流連忘返,我想,日本之所以能把古老的文化傳統如此完好地承傳下來,就來源於他們這種堅守而不拘泥的精神。

相關焦點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天平之甍》真實再現了大唐的盛世豪情,中日淵源久長的珍貴友誼,以及為推動兩國文化交流所付出畢生精力的那些高僧大德,篳路藍縷啟山林,櫛風沐雨砥礪行的感人過往,整本書儼然就是一副唐天寶年間與日本平成時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廣闊藍圖。
  • 尋城記|齊柏林飛艇與邁巴赫故裡,如何"青春常駐"?
    往期回顧尋城記|天平之甍:日本人"精神故鄉"的千年往事尋城記|探險家魂牽夢繞的約櫃,流落在女王故鄉?尋城記|東歐版"51區":蘇俄羽翼之下的飛碟紀念碑作者|貓斯圖,德國工學碩士,新銳文史作家。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在現代的大海洋運輸背景下,內湖港口的作用明顯下降了。
  • 「山川異域,日月同天」,日本捐贈的不僅是物資,還有千年情誼
    大明寺作為揚州最有名的古剎之一,它曾在清康乾盛世,擴建為揚州八大名剎之首,也是我揚州之旅中印象最深刻的景點之一。揚州的十一月秋,在大明寺顯得尤其雅致。 當時來到大明寺,是在2017年的秋天。
  • 讀城記 | 2018級的學弟學妹們,你收到我的語音消息了嗎?
    閉蘇禮 2017級人文科學實驗班我來自廣西柳州,一個山環水繞,人傑地靈的城市,那是我的第二故鄉。因與南京大學結緣,來到了鍾靈毓秀的六朝古都南京,置身南京,感受到了「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雄偉之氣,也感受到了「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的歷史沉重感。想讓即將來到南大的你知道的是,請豐富這個美好的假期,無論是遊覽山川勝跡,還是閱盡中外名家,即將迎來的是一個等著你自己去探索、去尋找你終身志向與摯愛的大學生活,請你以飽滿的姿態去迎接它吧。
  • 身在東瀛,心系華夏:一個日本名人的中國情結
    小說中,井上靖幻想這個漆胡尊經歷過漢代西域的風沙和兵事,在日本的天平年間由遣唐使帶走,藏於正倉院深處。直至1946 年秋才重新得見天光。第二年,他又以正倉院寶物白琉璃碗為線索創作了《玉碗記》。1957年,記述日本遣唐使和鑑真事跡的《天平之甍》發表。《天平之甍》連載結束後僅僅2月,井上靖第一次赴華訪問,雖然沒有來到敦煌,但他畢竟離敦煌更加近了。
  • 【說政事】「東亞文化之都」揚州再次刷爆「朋友圈」
    「中韓交往第一人」與揚州的友好佳話2021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將於2021年4月至10月在棗林灣旅遊度假區舉辦,展園之一的韓中文化友好協會園,將以中韓相通的園林藝術為媒介,宣傳韓國與江蘇揚州的友好佳話。在揚州歷史上,有一段佳話常被提起。很多韓國遊客到揚州,會慕名來訪一座紀念館——崔致遠紀念館,這是中國第一所外國人紀念館。
  • 英雄城記 | 活過來了,活過來了!
    為此,在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武漢出版集團成立《英雄城記》編寫組,編寫並出版了這部抗疫圖書——《英雄城記》,謹以紀念這座英雄的城市,致敬英雄的武漢人民,感恩為武漢拼過命的人!《英雄城記》出版後,武漢出版集團第一時間啟動向援漢醫護人員、作者所在的學校、社區、企業、軍營、機關等的贈書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閱讀武漢」推出「英雄城記」欄目,講述書裡書外的抗疫故事,弘揚偉大抗疫精神!
  • 千年後的日本令和,千年前的大唐明月
    他所思念的故鄉,神形正飛速模仿大唐。 第七批遣唐使帶回了長安設計圖,日本人仿造建成了平城京,即今天的奈良。 平城京如縮小至四分之一的長安,同樣的內城外城,同樣的棋盤街道,甚至還有同名的東市、西市與朱雀大街。 近一個世紀內,七代天皇以此為京城。舉國言談舉止、文化娛樂無不模仿盛唐。
  • 京都丨日本人的精神故鄉
    之前我已經了解到,京都是日本人的聖城,但凡日本人都有一個願望,一生應到京都遊歷一次,她就像穆斯林心中的麥加一樣。從794年開始,京都取代奈良成為日本的首都,直到明治維新的1868年才遷都東京。不過,它作為首都時的名字叫平安京、京、西京。不再是首都以後,才叫京都。
  • 尋城記 | 河洛明珠 蘊育華夏文明
    18載50盤每一個臻品項目都是刻入城市手心的掌紋每一平米都注入對城市的想像浩創手持時代巨筆潑墨揮灑出一幅磅礴的城市畫卷致力於和每一座偉大城市相融共生滄海桑田,往事如煙杜甫故裡詩詞大會筆架山乃邙山遺脈,三峰挺立,中峰凸出,形若筆架,故而得名。
  • 日本著名作家、詩人:並上靖
    井上靖於一九〇七年出生在日本北海道旭川的一個軍醫家庭,從中學起就酷愛文學,在高等學校(相當於大學預科)時開始寫詩,在京都大學哲學系畢業前夕,發表劇本《明治之月》(1935), 並被搬上舞臺。他在大學時代以冬木荒之介和澤木信乃等筆名,多次應《新青年》、《每日周刊》等雜誌的小說徵文,中選獲獎。大學畢業後,在大阪每日新聞社歷任編輯及記者長達十五年之久,最後提升為書籍部副部長。
  • 往事回首千年,今人何須乘桴浮於海?
    後世對他的認可標籤和溢美之辭數不勝數: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儒教創始人、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文聖、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一統文脈的聖人,在入世探索的道路上卻屢屢碰壁。可謂生不逢時卻又生逢其時。生不逢時所以不能施展人生抱負,生逢其時所以可以立言立教。
  • 援漢醫生陳瑋:再來,已把武漢當第二故鄉
    陳瑋近照援漢醫生陳瑋:再來,已把武漢當第二故鄉「一名87歲的高齡危重患者入院,我們盡力救治。為避免穿上防護設備後上廁所,我從進病房前的兩個小時,一直到下班返回駐地,整整10個小時滴水未進。在《英雄城記》的第44頁,收錄了1月31日陳瑋的一篇題為「同心、同向、同行」的日記。陳瑋寫道:「在臨時黨支部會議上,醫療隊的黨員重溫入黨誓詞。而我,作為一名農工黨黨員,要做的,便是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向、同行……」5天後,陳瑋隨醫療隊來到金銀潭醫院,在這裡一直幹到3月24日。11月3日,《英雄城記》首發現場,陳瑋告訴記者,想起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他至今有想流淚的感覺。
  • 日本捐贈物資上八個字意義久遠,引出日本人最嚮往的中國朝聖之城
    上一次,大家對日本的好印象來自汶川地震救援,日本救援隊向遇難者默哀的場景令人動容。這一次在疫情期間,日本各方面的大力援助,得到了中國民眾的讚揚。其中有一個細節,就是在日本援助品的箱子上,印著八個小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最近引起了很多媒體的解讀。
  • 日本已故作家井上靖曾是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人民網東京1月3日電 在日本共同社的要求下,瑞典皇家科學院2日公布了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等的相關資料,因寫過《天平之甍》《敦煌》等小說的日本已故作家井上靖曾經是當年的候選人之一。 井上靖曾經是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之一的消息,在公開資料中還是首次出現。
  • 鑑真大師圓寂紀念日 回憶那些年他給日本帶去的影響
    鑑真大師在日本弘法傳律,興建佛寺,行醫辨藥十年如一日。且不僅僅是在佛教方面,鑑真大師在文學、飲食、醫學、建築、等方面亦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重大發展,為中日交流做了巨大貢獻,產生深遠的影響,被日本人民尊稱為「文化恩人」、「律宗初祖」、「建築之父」和「醫藥之聖」等。
  • 楊祐寧受邀參加拍攝 化身尋城者探索重慶
    2017年《國家地理》雜誌全球攝影大賽已啟動,為鼓勵更多人發現平凡生活中的非凡之美,楊祐寧受邀參與特別策劃項目《影像尋城記》的拍攝。在短片中,楊祐寧航班意外取消滯留重慶,化身尋城者24小時穿行霧都,與陌生人相遇解鎖三個城市故事,用影像去記錄重慶夜晚的非凡夢幻與白天的煙火氣息。  「花少」歸來 楊祐寧再度開啟尋城之旅  作為「全能冒險王」,楊祐寧在《花兒與少年3》中跨越三大洲,連環解鎖上天入海套餐,戶外技能點滿格實力圈粉。
  • 尋茶說讓喝茶成為了一件很酷的事情
    飲茶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經過千年歷史與文化的不斷演變,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在全世界生根發芽,像是大家熟知的英國的下午茶文化還有日本煎茶道文化皆由中國茶發源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