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自以為對香港很熟悉了?去過很多次中環、銅鑼灣還有迪士尼。但是你去過深水埗嗎?那是著名電影《歲月神偷》的發生地。那裡離九龍繁華巿中心不遠,在界限街以北,是一個處處充滿濃鬱港式情懷的古早味街區。
時間將繁華凝鑄成香港這座城市的符號,也讓原本古樸的老街區在塵埃中延續經典。深水埗,這個糅合了香港傳統與現代元素的古早味街區,每一條街道都散發著香港本地日常生活的地道特色。
與中環、尖沙咀商廈林立的繁華景象不同,深水埗這個老社區內,隨處可見充滿歷史感的舊式樓房、密集的雜貨鋪和熱騰騰的街邊美味,在這看似平凡的市井表象背後,隱藏著香港別樣的迷人魅力:從老樓的活化煥新,到猶如博物館的主題商業街,再到最潮的概念店等等,吸引著全球旅客前來探索。
建築:這些公屋與唐樓,鐫刻下專屬於香港的時代印記
活化後的美荷樓,是探索香港時代變遷的好去處。
在時代的滄桑巨變中,深水埗始終保持著香港傳統的日常生活,許多老香港特有的居住建築林立於此。隨著香港活化保護工程的推進,深水埗街區內的老建築重新煥發活力,將歷史與潮流、時間、空間融洽連接,延續了香港別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美荷樓是深水埗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作為香港第一代公共房屋,美荷樓記載著一個時代的歲月變遷。隨著居民陸續遷出,美荷樓在創意活化後,保留了原有的居住功能,成為了今天的「美荷樓生活館」。當年簡單實用的浴室、雜貨店、居住單位等生活場景被精心複製,供遊人展覽參觀,同時,該建築亦作為國際青年旅舍,迎接往來四方的旅客,展現了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公共屋邨的生活風貌。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成為藝術界新秀施展創意的聚集地。
另一座值得一遊的舊建築——石硤尾工廠大廈,它是深水埗工業發展的見證者。在改建成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之後,車間廠房變身為藝術工作室,藝術品代替了舊機器,實驗劇場的念白代替了馬達的轟鳴,成為一個嶄新的香港創意產業基地。
「雲吞麵」旅舍的公共空間散發著濃鬱的老香港味道。
除了公屋,唐樓也是極富香港特色的老式建築。室內建築師蔡佩兒把荔枝角一幢樓中的一層,改造成為背包客旅舍——「雲吞麵」。在這棟樸實無華的唐樓中,結合了現代大學宿舍與老香港特色的公共空間,格外引人注目,郵箱、相片、街燈等元素將人拉入舊日時光中。此外,蔡佩兒還會定期舉行社區工作坊,向小朋友們介紹唐樓文化,令年輕一代有機會了解有關香港建築與時代變遷的歷史與故事。
設計:張叔平的尋寶地,這裡獨有香港阿婆風格
張叔平喜歡到滿裕布行為電影角色物色衣料。
港式情懷之於設計師,是一顆精巧的紐扣、一張陳年的皮革,或是一塊獨一無二的純手工布料。這一切,在深水埗應有盡有,這裡蓬勃而又鮮活的創意氛圍,為無數設計師帶來了源源不絕的靈感。
殿堂級的服裝設計大師張叔平,對深水埗情有獨鍾。他縱橫電影圈40餘年,為《花樣年華》、《一代宗師》等電影裡帶來令人驚嘆的服裝設計。而深水埗,則是他最愛的「尋寶」地:大南街是皮製品的寶庫;基隆街專售當季衣料;南昌街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緞帶……除了品類齊全的配飾用料,許多店主也是張叔平的多年老友,他們總能拿出特別而另類的衣料,滿足大師別出心裁的需求。
楊志超喜愛逛深水埗基隆街找尋設計靈感。
隨著年輕設計師們的進駐,藝術新理念與香港舊元素在深水埗交融,產生了「似曾相識」卻又「煥然一新」的奇妙化學反應。對於創辦了揚名海外的流行生活時尚品牌「住好啲」(G.O.D)的楊志超(Douglas)來說,深水埗不僅有如花邊街、紐扣街等成行成市的衣飾攤檔便於採購,還有上年紀街坊獨有的「香港阿婆風格」,而街區裡的舊建築、舊文化和熱鬧的街頭市集,都是他設計靈感的源泉。
在「阿里皮藝」製作一款獨一無二的皮包作為伴手禮。
眾多年輕藝術家在深水埗紮根創業,對傳統領域進行了革新。比如極具休閒文創風格的「阿里皮藝」,店主阿里創立了這家推崇「自己做包,成品不賣」的皮革店。一個又一個獨一無二的手作皮包從這裡誕生,阿里手把手幫助來到這裡的顧客實現了天馬行空的個性創想。在深水埗,你可以將時光沉澱,與堅持傳統數十載的匠人閒談,也可以用精心淘選的材料,在手工作坊裡DIY各種心愛飾品,享受純粹藝術設計的快樂。
漫步,打開這個令人驚喜的奇妙糖果盒子。
在香港漫步,一定要去深水埗走走。在人聲鼎沸的露天市集內,不但可以淘到各式各樣的奇巧好物,還能感受香港傳統的日常生活風貌。不管對於當地人還是遊客來說,深水埗就像是一個奇妙的糖果盒子,打開它之後會得到各種驚喜。
「寶華扎作」最新紙紮祭品——變形金剛和它的佩劍。
在街邊吃完早點,不妨從福榮街開始逛起。製作紙紮祭品的「寶華扎作」雖是這條街上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卻因精湛的紙藝,獲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店主阿志繼承父業,將現代潮流元素注入傳統紙藝中,製作出紙制滑板車和機械狗等廣受消費者青睞的紙紮祭品,使紙藝成為與時俱進的雋永瑰寶。
源於深水埗的經典紅白藍尼龍袋,成為了不少國際頂尖品牌趨之若鶩的元素。
尋寶之旅在巷子深處延續。位於欽州街的「華藝帆布」店裡,掛滿了經典的紅白藍尼龍物料和布袋。香港人數十年來常用於裝貨物的紅白藍尼龍袋,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深水埗的一位裁縫設計的。如今,這些價格低廉、做工結實的紅白藍尼龍袋,成為了不少國際頂尖品牌趨之若鶩的元素,儼然已走上了國際潮流前線。
深水埗這個平凡的老街區散發著令人著迷的魅力。
傍晚時分,登上嘉頓山頂,換個角度眺望深水埗。密密麻麻的露天小鋪,人來人往的街頭巷尾,在日落那一刻,散發著溫暖而濃鬱的香港氣息,籠罩著這座城。
從復古港風的服飾新潮流、充滿人情味的街邊食鋪,到煥然一新的陳年建築、別具一格的隱密好去處,深水埗這個平凡而又不凡的香港傳統街區,充滿了令人著迷的神奇魅力,散發著地道而純粹的港式情懷。
美食:這裡有傳統工藝的豆花,也有最實惠的米其林餐廳
如果在深水埗逛累了,不妨坐進街邊的食鋪歇歇腳。這裡不僅有最地道的香港街頭小吃,還有充滿人情味的「街坊」文化。一邊品嘗美味,一邊聽身邊人聊家常,每一份小吃裡都裝滿了香港舊日溫暖的回憶。
堅持傳統工藝製作的豆花,是年輕經營者對老港味的致敬。
家庭式的傳承與經營,延續了一代代香港人掛念於心的老味道。位於深水埗的公和荳品廠於上世紀60年代創立,至今仍然保留著所有傳統食譜。為了將傳統豆品製作工藝發揚光大,曾在摩根大通和高盛兩家投行工作過的蘇意霞,毅然選擇回到深水埗,接掌家族生意。她放棄使用現代機械化設備,至今都在堅持用石磨磨製豆漿,遵循傳統工序,最大程度地保留黃豆的原味,用延續數十年的好味道收穫了無數顧客的好評。
即叫即蒸,主廚麥桂培只為給食客提供新鮮、現做的早茶。
在深水埗,有一家被稱為全世界「最實惠的米其林餐廳」——「添好運」。該品牌餐廳的擁有人兼主廚麥桂培入行40多年,離開地位尊崇的粵菜殿堂後,創立了這家小店。在快節奏的香港,他以「即叫即蒸」的方式,為食客提供新鮮、美味的早茶。「添好運」秉承「專注食物品質多於賣相」的理念,採用源於傳統但又經過改良的製作手法,招牌點心的好味加上主廚坐鎮,令街坊與慕名而來的遊客不惜排長隊,只為吃上一口星級美味。
各式各樣的老港味,讓深水埗成為吃貨們覓食的天堂。街頭巷尾洋溢著的,不僅是香港地道的飄香美食,還有街坊鄰裡之間的溫暖情愫,不管是否離港遠行,深水埗總保留著一份記憶中的味道。
新京報記者 曲亭亦 圖片來源 香港旅遊發展局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