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深水埗是怎麼樣的呢?
這樣?
這樣?
或是這樣?
一直以來,大家對深水埗的印象有二,一是刻板的「貧窮低收入」,二是傳統工業源材料的集中地,「沒事應該不會有人想去吧?」
而近年,深水埗被視為新的文化地標,伴隨舊式傳統行業式微,新型文化產業進駐,不同主題的選物店、藝術空間、咖啡店在區內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於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深水埗是東南亞最大的布料市場,布鋪數目高峰時期超過千家。從深水埗的街道名稱,就可以了解一二:珠仔街、基隆布街等。
隨著香港布業漸漸式微,至2015年,政府下令清拆被稱為「棚仔」的欽州街布藝市場,令行業備受關注,保衛戰下「棚仔」暫得保留。
事實上,近年來深水埗布業發展亦不斷轉型。由當年服務製衣工業,到今日走向服裝設計師尋找靈感和物料的繆斯地。
政府近年亦轉風向,有意鼓勵發展本地時裝設計行業,並計劃在深水埗建立設計及時裝基地。
深水埗地方細細,卻人才輩出。人封不同稱號的叔父輩,不是黑幫大佬,而是多年來憑技術、信譽,還有義氣贏得尊敬的區內代表人物。
新昌衣車公司老闆餘偉祥,每日風雨不改,在狹窄的店門前默默維修衣車(縫紉機)。不僅如此,他樂於細心教授使用衣車的技巧,贏得「衣車叔叔」的美譽。
北河街街市附近有一家清朝道光年間創立的店,店內外擺滿不同款式的雨傘。助手在此賣傘40多年的大鬍子,被人叫做新藝城遮皇。
在這個20蚊有把遮的年代,仍然有人傻傻地叫人應該如何選一把好雨傘,同時又願意修理雨傘,「遮皇」當之無愧。
在深水埗經營燒臘店30多年的明哥,多年來仗義派飯盒給經濟有困難人士,因為為人仗義不計較付出而成為深水埗名人,因此被尊稱為「明哥」。
不講不知,深水埗的餃子店特別多,這與深水埗的人口結構有莫大關係:
深水埗勞動者多,一口一粒的餃子有菜又有肉,既飽肚又吃來快捷,是勞動階層善良的快餐,同時亦可瞥見獨特的街頭港式速食文化。
而來自不同地方的新移民落腳深水埗,以各自的飲食習慣,製作成具家鄉風味的餃子。例如,東北白菜餃與廣東白菜餃,對白菜的定義已截然不同:前者是指黃芽白,後者則是白菜仔;還少不了深水埗印巴小店裡的炸咖喱餃,從中可見深水埗人口和文化交集。
近年來愈來愈多文化小店進駐深水埗區。這裡除了有標誌性的皮革、布料小店外,多了不少文青感覺,皆因不少文化小店進駐。
有以設計為主要理念的openground,有主打旅遊產品的選物店midway,有展覽空間場地Parallel Space、有賣舊物的懷舊小店「店小二小店」、有最具香港特色的民宿Wontonmeen,還有一家叫做foreforehead的樓上選物店。
▲openground
▲Midway
▲Parallel Space
▲店小二小店
▲Wontonmee
正在foreforehead舉行的街招日常展覽,更是當代深水埗文化的凝練。
街招日常展覽,找來11位香港藝術家和設計師,包括時裝設計師、紋身師、街頭藝術家、字體設計師等,與深水埗區內的在地小店/單位作配對,以對談方式了解民生店家的需求,為他們設計美觀與實用性兼備、又具深水埗美學的街招,達到宣傳效果,同時藉此討論當代設計與生活需求如何結合,可以變得富有趣味性。
今次展覽分為兩部分:除了foreforehead閣樓的展覽空間以外,還以深水埗黃竹街的後巷作為展覽場地。
後巷作為香港一個特別的公共空間,一向是城市中的緩衝空間。它可以是清潔工友休息的場所、可以是用來擺放店鋪雜物之處、也可能是有待丟棄家具的最後歸宿……
在後巷的展覽,作品既是好天曬落雨淋,也歡迎不同人士的介入。參展的設計師和藝術家都有被事先告知展品有機會被人取走或塗鴉,又或者被人貼上其他街招覆蓋,也就是有著這樣的不確定性和自由度,才令今次展覽變得更屬於社區,更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