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作「趙國脊梁」的廉頗、李牧,為何會被自己人算計而不得善終

2020-12-14 信陵侃史

戰國時期,要說名將輩出,非秦、趙二國不可,戰國四大名將皆出自秦、趙兩國,兩國平分秋色,各佔兩位,其中趙國便是廉頗、李牧二人。不過,二者的結局都不好,皆沒能善終,一個客死異鄉,一個為自己人所殺。

更有意思的是這二人都遭受了離間計,廉頗受離間計,趙遭長平慘敗,元氣大傷;而李牧受離間計,趙直接被滅國。這二位可謂是趙國的國之頂梁,沒有這二人,趙國實際是很難抵擋強秦的進攻的,到了戰國末期甚至一度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可惜的是這二位名將並沒有馬革裹屍死在戰場上,而是被自己人算計了,一個被迫離國鬱鬱而終,一個直接被冤殺,可惜可嘆啊。那為何會造成這種局面呢?

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是與趙國的國情相關,這當然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二,也與這二者的性格相關。

趙國自三家分晉開國至被秦滅,竟發生了多達九次的兵變,這在歷朝歷代都實屬罕見,即便是在通過「胡服騎射」使趙強大的趙武靈王朝依然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沙丘宮變,一代賢王竟被活活餓死,由此可見,趙國的法制是不健全的,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趙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趙國並不是單純的農耕區,同時也有遊牧區,而內部發展的不平衡和差異性使得趙國的內部屢有矛盾甚至出現衝突,除此之外,趙國還與多個北方遊牧民族相接壤,其內部民族成分也極其複雜,多重影響使得趙國民風彪悍,好武喜鬥,這也是趙國為何名將輩出的原因之所在。

在這種民風影響下,趙人更傾向於自己通過武力解決問題,這也是趙國的高層稍有不滿便通過兵變解決問題的根本之所在,這樣彪悍的民風使得趙國的法令很難推行,更不幸的是趙國的歷代王們並不注重法令推行,即便是趙武靈王改革,也只是軍事上的革新,而對於法令卻是置若罔聞,反觀秦國正是法令自上而下的推行,使得秦國日益強盛。

趙國在法令得不到推行的情況,只得依靠「人治」,倘若遇到趙武靈王這樣的有識之主,國家尚有希望,可惜趙國的後幾位君主都是昏庸之主,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幽繆王一個比一個無能,一個比一個昏庸。主不明則臣危矣,更何況趙國後期還有像郭開這樣的奸相當政,更可謂雪上加霜,可以說李牧,廉頗的不幸遭遇與郭開的從中作梗有著直接原因。

廉頗、李牧都是趙國名將,位高權重,軍中威望頗高。廉頗常年統軍在外作戰,其身旁有一大批忠心追隨於他的將領,士兵。在其被趙王罷免軍權時,仍有五萬北地兵忠心追隨於他。

而李牧常年在北境對抗匈奴。據《史記》載,趙國北境事務一切由其決斷,甚至包括人事任免權,直接歸其節制的軍隊高達數十萬。

正是由於這二位名將的位高權重,使得其上遭君主猜疑,下遭奸臣嫉恨。君臣之間的信任度不高,所以,秦國兩次施反間計皆能成功。

而廉頗、李牧都是有非常有原則之人,並且性格倔強,在遇到不正確的事都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去執行,比如趙王讓樂乘去接替廉頗的軍權時,廉頗並不接受,反而攻打樂乘,犯了叛君之罪,逼不得已離趙;而李牧在得到趙蔥接替自己的軍權時也是不從命,最終被設計殺害。可以說二人剛直的性格也是釀成悲劇的原因之一。此二人都是難得的將才,只可惜生不逢明主。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中五位大才之人,四個都不得善終,唯有一人卻得到善果
    細數《大秦賦》中五位大才之人如:呂不韋,李斯,李牧,韓非子,鄭國。其中四人都沒有得到善終,唯有鄭國一人最後卻得到了善果。究其根本原因,這和個體的心理,性格,志向有很大的關係。呂不韋的志向是一統天下,但是卻因為嫪毐叛變的事情受到牽連中途不得不退出政壇,空有大志而不得伸展,最終鬱郁而亡,不得善終。02李斯李斯年輕的時候是楚國的一個小吏,後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到秦國謀官。李斯認為人無所謂能幹不能幹,聰明才智本來就差不多,富貴與貧賤,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機會和選擇環境。
  • 廉頗李牧怎是我郭開一合之將:對不起我是臥底
    這房間有些破舊,應當是許久都沒人居住過了。「吱呀~」聲音有些刺耳,是房門被推開所放出的聲音,小吏氣息急促,臉上布滿了慌張之色。「成何體統!?」房間裡很是乾淨,顯然是被收拾過,二內裡僅有一個身著麻布衣衫的中年人。
  • 長平之戰中,廉頗被趙括替換,此後他幹什麼去了?李牧為何不相助
    廉頗擊退燕軍,卻被趙悼襄王給罷免了。廉頗被換下來以後,心裡當然很不爽。在趙括徹底敗亡以後,廉頗也沒有因為被換掉而置氣,依舊選擇保衛趙國,畢竟是自己的母國,他不忍心放棄。當時秦軍圍困邯鄲一年多的時間,差點就把趙國給滅了。
  • 趙國名相郭開為啥能趕走廉頗,誣殺李牧?最後的結局如何?
    郭開雖為趙國的丞相,但可以說他是秦國的「第一忠臣」,他在趙國當丞相別的沒有學做什麼,但是卻把趙國的兩大著名將領,也就是趙國四大名將之中的廉頗和李牧給弄死了,由此趙國的最後救命稻草被他掐斷,讓秦國得以在十數年間一統天下,那麼他有啥本事能趕走廉頗害死李牧呢?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
  • 趙國奸臣郭開,讓廉頗遠走、李牧冤死,趙國滅亡,其結局如何?
    誣陷李牧的是誰呢?他就是趙國相國郭開。郭開是趙國奸臣兼趙王寵臣。他不僅構陷李牧,導致李牧無辜被殺,而且在此之前,他還曾陷害廉頗,導致廉頗遠走他國。廉頗和李牧是都是趙國名將,但都被郭開誣陷,趙國後來的滅亡,郭開是一個關鍵性人物。
  • 趙王遷為何執意殺死名將李牧?
    趙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斷的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在趙武靈王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騎射的方法。開啟了趙國軍事上的強盛之路,趙武靈王先後擊敗北方的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開闢了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並五伐中山攻滅其國。趙國軍事上的強勢和其名將輩出有一定關係,戰國四大名將中秦國有白起和王翦,趙國有廉頗和李牧,秦趙兩國可謂平分秋色。
  • 李牧是戰無不勝的戰神,把趙括換成李牧,長平之戰能戰勝白起麼?
    其實趙國還有一位名將,那就是李牧。如果替換廉頗的不是趙括,而是李牧,是不是會扭轉戰局呢?李牧號稱是戰國末期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首先要說明一點,李牧和長平之戰還是有時差的,長平之戰結束多年,李牧才小有名氣。所以說當時趙孝成王是不可能啟用李牧的。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白起與廉頗白起與廉頗都是上一個時代的人,他們主要活動在秦昭襄王時期,這倆人沒有直接交集。李牧第一與墊底沒有爭議,李牧與王翦的爭議就比較大,李牧算是戰國時期最為悲情的人,他是典型生不逢時,早年趙國強勢的時候,他還沒有出現,在長平國家危難的時候,李牧當時才初出茅廬,自己遠在雁門等地,沒有被調回去支援長平戰場。後來李牧帶兵抗住秦的攻勢,秦多次集結重兵攻趙,都被李牧一一打退。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但大家最難受的不是將軍戰死沙場,而是被小人陷害而死,將軍從來不怕死戰死,怕的是死的糊裡糊塗,怕的是死在自己人手裡。李牧死,趙國亡,趙王怎麼就能那麼糊塗,殺了李牧呢,這明擺著是自毀長城呀,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面,如果你讀一讀歷史,你會發現這段故事並沒有那麼簡單,李牧從某種程度上講死的並不冤。
  • 此人先逼走廉頗,又害死李牧,但他真是趙國滅亡的罪魁禍首嗎?
    李牧在本國實力處於絕對下風的時候選擇了築壘固守,希望能夠憑藉地利優勢消磨秦軍銳氣,然而慢悠悠的王翦並沒有率部拼命突破防線,反而在邯鄲北部和李牧展開相持,王翦的部隊就如同主官的氣質一般,不驕不躁,並不靠著一股血氣之勇殊死推進,不斷騷擾牽制著李牧的王翦部隊,令趙國的有生力量漸漸失去了機動空間,而楊端和所部南方戰線秦軍,給邯鄲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卻因這人的一句話被雪藏
    廉頗在大梁居住了很久,魏國雖然收留了他,但是心有餘慮不肯重用他。聽說趙悼襄王派使者前來查探,也想被趙國重新任用。等到使者會見廉頗時,廉頗有意在使者面前吃下一鬥米,十斤肉。並且披上鎧甲,騎馬挎刀,表示自己還能上陣殺敵。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看看王翦後來滅楚時不斷跟始皇討賞金財和封地就明白了,王翦深深知道始皇雖然派他去打楚國,也很擔心王翦會造反。所以王翦通過不斷請賞,以顯示自己只眷戀土地金錢,對江山沒有絲毫野心,以此打消始皇的疑心。自古帶兵的將軍越是能力超強帝王其實越是疑心,白起就是因為這個被英明一世的秦昭襄王殺了。
  •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被自家君王所殺,廉頗憂鬱而終,只有王翦全身而退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而這四位將領中卻只有一人得以善終。    白起一生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在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聯軍24萬人,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 長平之戰由李牧替代趙括的話,結局會怎麼樣?
    長平之戰無論由誰來指揮,趙國戰敗是註定的,丟失上黨也是註定的,只不過趙國那四十多萬士卒不一定會喪生在上黨罷了。長平之戰,趙國一共經歷了兩位將領,一位是廉頗,一位是趙括。廉頗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長平與秦軍對峙之際,一直未主動與秦軍大動幹戈,而是以小股部隊進攻或者退守,三年多以來一直如此。在這三年多之間,四十多萬人駐守在長平一帶。這四十多萬人,每一個人都不種田,只會吃。這四十多萬張嘴,天天需要吃飯,趙國的糧食很快就出現了危機。趙孝成王多次催促廉頗趕緊開戰,結束戰端,趙國快撐不住了。
  • 李牧死,趙國亡!從無敗績的李牧,或許不是被郭開害死的
    起初,李牧為了抵禦匈奴,制定了麻痺敵人,欲擒故縱的策略,趙國軍隊連年防守,不主動反擊,還故意把牛羊給匈奴搶走。趙王覺得李牧膽怯,派其他將領代替李牧,接下來,趙國在一年內連續出擊,卻每次都被匈奴打敗。趙王沒辦法,又重新起用李牧。李牧繼續自己以前的策略,匈奴單于也以為李牧畏懼匈奴人。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長平之戰時的趙國名將雲集,為何趙王卻選擇了趙括換下廉頗?
    趙孝成王與平原君趙勝、趙國上將軍廉頗君臣得知這個消息後,都愣了好一陣。他們知道長平前線的趙軍被分割包圍了,有全軍覆沒的威脅,但是卻萬萬沒想到,白起竟然會將趙軍將士悉數坑殺!趙國主力盡失的消息傳出後,天下震驚。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慘敗,直接使得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任何一國敢於獨自對抗秦國,秦國一統天下從此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趙國損失慘重;倘若李牧指揮,會怎麼樣
    趙國的將領開始是廉頗,幾次出擊都沒能撈到好處,只好被動防禦,打算打持久戰;趙國新君急於求成,派出了軍事理論極為豐富的趙括,由於指揮失誤,被秦國超級名將白起截斷了後勤供應,趙軍全軍覆沒,45萬精銳損失殆盡。很多人都說趙括是紙上談兵,那麼這場仗倘若由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來指揮,結果會怎麼樣呢?
  • 是他派人殺了李牧的嗎?
    趙國明明有思念趙國的老將廉頗,卻因為趙幽繆王聽信奸臣郭開之言,相信了廉頗已經年老,不適合帶兵打仗,就錯過了一個好的將領。  其實,在趙國的歷史上,昏君還不少,但是秉著人無完人的道理,我們也不能強求趙國的每一任君主都是一個大大的明君吧!趙國歷史上,距離趙幽繆王最近的這幾代君王就都犯過嚴重的政治錯誤,就連讓趙國變成七國之首的趙武靈王也不例外。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戰國名將都是打出來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實戰為主,連以戰術戰略全面聞名的吳起、樂毅二人都沒能入選,李牧這位連單獨的列傳都沒有的人為何入選了呢?準確地,之所以是王翦、白起、廉頗、李牧入選戰國四大名將,是因為這篇文章認為他們「用軍最精」。那麼,為什麼這篇文章,會有這樣的觀點呢?三、《千字文》裡的秘密《千字文》,是南北朝蕭梁時期,梁武帝蕭衍命令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撰的一篇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