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漢字。我出生在亞洲東部中國的商朝,到現在已經有六千多年啦。當時我叫甲金文,是人們用玉石或金屬青銅契刻在龜甲或牛肩胛骨的圖形化的符號文字。 我出生前的三四千年裡,人們用結繩的方法記事,直到公無前六千年左右黃帝的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跡,知紋理之可相別異時,始造書契。《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我一出生就伴隨著耀眼的光茫,《準南子本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這一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也誕生《道德經》和《論語》等等這些影響幾千年名著。
公元前223年秦代的蒙恬與楚國在中山交戰時發明了毛筆,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書寫,也為各種書體書法的發端提供了基礎。公元前221年秦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
公元105,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用造紙原料。這樣更方便了文字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到了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
從魏晉、隋唐,到宋明清,以及民國現代書法領域裡隸、楷、行、草等書體湧現出了眾多書法大家。例如東晉的王羲之是位傑出的書法大家。他吸取前人的精華,獨創一家,楷書、行書、和草書無不擅長。他的字端秀清新,「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代表作有《蘭亭序》等,後人尊稱他為「書聖」。傳說有位道士很想求王羲之寫一部經書,但無緣開口。聽說王羲之非常喜歡鵝,就特地餵養了一群白鵝。一天王羲之坐船路過,正巧看見了這群鵝,非常喜愛,提出要買。道士:「我的鵝不賣,但你要是替我寫一部經書,倒可以全部相贈。」王羲之求鵝心切,為道士寫了經書,然後帶著鵝回去了。這就是傳說中「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還有唐代的柳公權,他以楷書見長,他的字方折峻麗,骨力勁健。傳說唐穆宗很賞識他的書法,有一次,穆宗問他筆法,他借談筆法來勸諫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在書史上留下「筆諫」的美名。
以上是的我的寫部分。我的各種書寫體,各具特長。篆書隸書古色古香、正楷端莊、行書流暢、狂草奔放,鳳舞龍翔。所以我既便於言志傳情,又可供觀賞。
對聯形式,是我的獨創,左右工整,能簡能詳。並且這種非常靈活,隨時隨地可切磋練習。
到了近代,由於硬幣的發明,使文字書寫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書法常見於硬筆書法形式。
我是象形文字,一個漢字一個音節,只表達一個意思,並且形音義一致,交流起來簡潔高效。這都是了不起的創造,所以不同於其他拼音文字,一個字兩三個音節,甚至更多,交流起來非常繁瑣,和思維的速度嚴重不同步。雖然我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是我一脈相承,現代的人依然可以通過我和古人交流,學習。雖然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也可能他們相互聽不懂,但只要把我寫出來,溝通就順暢起來。
我傳承了幾千年的文明,維繫了華廈民族的完整和穩定,見證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這些都是我的優點,但是,現在讓我產生了憂慮,我以前寫成一篇文章可以做到「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這樣簡意賅的程度,現在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以前我嚴格地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現在多用兩個字或多個字表達一個意思,這樣反而含糊甚至詞不達意;更有甚,現在一些不倫不類的怪詞參雜在文章中——什麼硬核、什麼實錘等等,真讓人不舒服。好了朋友們我就自我介紹到這兒了,難道你對我有什麼想說話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