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世上的文字我最帥

2020-12-14 戲話人文

大家好:我是漢字。我出生在亞洲東部中國的商朝,到現在已經有六千多年啦。當時我叫甲金文,是人們用玉石或金屬青銅契刻在龜甲或牛肩胛骨的圖形化的符號文字。 我出生前的三四千年裡,人們用結繩的方法記事,直到公無前六千年左右黃帝的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跡,知紋理之可相別異時,始造書契。《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我一出生就伴隨著耀眼的光茫,《準南子本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這一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也誕生《道德經》和《論語》等等這些影響幾千年名著。

公元前223年秦代的蒙恬與楚國在中山交戰時發明了毛筆,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書寫,也為各種書體書法的發端提供了基礎。公元前221年秦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

公元105,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用造紙原料。這樣更方便了文字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到了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

從魏晉、隋唐,到宋明清,以及民國現代書法領域裡隸、楷、行、草等書體湧現出了眾多書法大家。例如東晉的王羲之是位傑出的書法大家。他吸取前人的精華,獨創一家,楷書、行書、和草書無不擅長。他的字端秀清新,「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代表作有《蘭亭序》等,後人尊稱他為「書聖」。傳說有位道士很想求王羲之寫一部經書,但無緣開口。聽說王羲之非常喜歡鵝,就特地餵養了一群白鵝。一天王羲之坐船路過,正巧看見了這群鵝,非常喜愛,提出要買。道士:「我的鵝不賣,但你要是替我寫一部經書,倒可以全部相贈。」王羲之求鵝心切,為道士寫了經書,然後帶著鵝回去了。這就是傳說中「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還有唐代的柳公權,他以楷書見長,他的字方折峻麗,骨力勁健。傳說唐穆宗很賞識他的書法,有一次,穆宗問他筆法,他借談筆法來勸諫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在書史上留下「筆諫」的美名。

以上是的我的寫部分。我的各種書寫體,各具特長。篆書隸書古色古香、正楷端莊、行書流暢、狂草奔放,鳳舞龍翔。所以我既便於言志傳情,又可供觀賞。

對聯形式,是我的獨創,左右工整,能簡能詳。並且這種非常靈活,隨時隨地可切磋練習。

到了近代,由於硬幣的發明,使文字書寫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書法常見於硬筆書法形式。

我是象形文字,一個漢字一個音節,只表達一個意思,並且形音義一致,交流起來簡潔高效。這都是了不起的創造,所以不同於其他拼音文字,一個字兩三個音節,甚至更多,交流起來非常繁瑣,和思維的速度嚴重不同步。雖然我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是我一脈相承,現代的人依然可以通過我和古人交流,學習。雖然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也可能他們相互聽不懂,但只要把我寫出來,溝通就順暢起來。

我傳承了幾千年的文明,維繫了華廈民族的完整和穩定,見證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這些都是我的優點,但是,現在讓我產生了憂慮,我以前寫成一篇文章可以做到「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這樣簡意賅的程度,現在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以前我嚴格地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現在多用兩個字或多個字表達一個意思,這樣反而含糊甚至詞不達意;更有甚,現在一些不倫不類的怪詞參雜在文章中——什麼硬核、什麼實錘等等,真讓人不舒服。好了朋友們我就自我介紹到這兒了,難道你對我有什麼想說話嗎?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漢字是記錄漢語最適用的文字
    漢字是什麼性質的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分為兩大類,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也叫語素文字。組成語言的最小單位是語素,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語素獨立運用時是詞,不獨立運用時是構詞成分。漢語的語素和漢字,多數是一對一的關係,但是也有別種情況。
  • 漢字究竟落後於時代,還是最具先進性的文字呢?文字演化歷史
    李師弟和您聊歷史,由我大膽猜想,由您小心求證。在商朝的晚期形成了中華民族最早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因為有了甲骨文的存在,我們才可以通過對當時文字的破譯來了解更多那個時期的華夏歷史。從甲骨文開始,中國的漢字經歷了多次演變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文字。在這個過程中漢字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而漢字又是不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先進的文字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一座城市,位於河南省的安陽。
  • 漢字不是象形文字
    漢字的象形文字論起源於西方,是18世紀一些歐洲漢學研究者的無知淺薄皮相之論,而且一些鼓吹者邪惡且是別有用心。第一,漢字並非起源於象形文字。郭沫若早就指出過,漢文字起源於陶器石器的契刻符號,起源於抽象符號而不是圖畫文字。
  • 為什麼最有可能通行世界的文字是漢字,而不是拉丁文的世界語
    世界語版本的《西遊記》這個世界語是拼音文字,只有28個字母和簡單拼音規則,學會後基本看了就能發出這個語言正確的音調,而且比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易於學習和掌握。但是至今,能說、能寫世界語的少之又少,由於基數太少,導致出現最尷尬的問題就是當你高興地「磨刀霍霍向豬羊」之時,竟然發現沒有牲口,如此磨再好的刀一切都白搭。幾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除非採用殖民的方法,否則語言文字的推廣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不靠暴力能成為世界通行語言絕對不可能是拼音文字。從某種程度來說,阿拉伯數字就是最理想的語言工具,為什麼呢?
  • 帶你認識文字:漢字的特點,漢字與漢語的關係
    帶你認識文字:漢字的特點,漢字與漢語的關係漢字的特點(一)從形義上來看,漢字是表意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示漢語的詞或語素的.世界上通行的文字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表音文字,一類是表意文字(表形的象形文字實際 上也屬於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是用字母來 表示語言中的音節或音素的。(二)從語音上來看,漢字是代表音節的。在表音文字中,字母是表示語言的音素的。
  • 早稻田大學最帥小哥、浙大才子、人大才女……《神奇的漢字》第二...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瑰麗神奇,5月18日起每周日到周四晚19:30,全新漢字益智挑戰節目《神奇的漢字》第二季即將回歸。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節目組獲悉,繼第一季「全民8秒漢字挑戰」之後,第二季玩法將全新升級。新一季節目將繼續邀請對中華文字熱愛的漢字新生進行激烈對決,這些同學裡,來自各大名校的高顏值學霸還真不少。
  • 漢字是土生土長文字 形聲字不斷壯大(組圖)
    漢字——我們的精神家園   各位好!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漢字。   剛剛逝去的2009年,在漢字的歷史上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的11月16日,國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文字博物館,在河南安陽震撼開館。這標誌著我國文字保護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作為文字工作者,我特別感到高興。
  • 原來,漢字,是太陽的文字
    華表更是將智慧和巧妙地太陽的行轉變化和太陽光影隨日而行的長短曲直變化記錄下來轉化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真正的表意文字「漢字、中文」而這套成字原理就是「漢字太陽光影幹支圭表成字原理」該原理第一次以遠古人,探索認知世界的視角還原了,遠古人們如何觀察、認知和記錄
  • 文字背後的未來世界:世界五大文字系統,漢字排名第三!
    文字是文明最重要的標誌! 拉丁字母,又稱羅馬字母,源自希臘字母,形成於公元前6-7世紀,古羅馬帝國的強大將其推廣到歐洲大部分地區,是目前被使用最廣泛的字母系統,世界四分之三的國家、地球總人口的40%都使用拉丁字母系統構建其文字
  • 我們使用的是方塊漢字,而不是拼音文字——漢字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漢字最巨大的功能,是維繫著多民族、多語言的共同認同。  中華民族在東方這塊土地上,能夠維持五千年而不出現分裂,漢字的功德無量!只是需要我們去認識到這個特點,認識到這個重要的作用。   這種現象,反映了問題的關鍵所在。這種功勞,與漢語獨特的方塊文字的信息特點密切相關。
  • 為什麼說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
    早期的幾種原生文字幾乎都是象形文字。所謂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我要寫一個「日」字就畫一個太陽,要寫一個「馬」字就畫一匹馬,要寫一個「人」字就畫一個人.象形文字是原始人根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的直觀印象畫出來的,所以這種文字表達事物最直觀最形象。文字在其誕生之初都會下意識模仿所看到的事物來代表它的含義,所以原生文字在誕生初期都是類似於圖畫的形式。
  • 人類文明史上最有特色的兩種文字,漢字沿用千年,拉丁文卻消亡?
    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文字。古羅馬的官方文字是拉丁文,我們今天熟悉的英文字母ABCDE其實都是拉丁字母,這就是古羅馬的官方文字,拉丁文的。這就是一個可以說最熟悉的陌生文字。拉丁文起源於義大利半島中部的拉丁部族,隨著羅馬帝國的強盛,它曾經是統治全歐洲的官方語言,而今它卻成了博物館牆上的文物,在感慨之餘,也讓我們對它的命運充滿好奇。西安的石碑可以說是漢字的「資料庫」。在這裡我們能夠清晰的感覺到中國5000年沒有間斷的文字沿革。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文字發展的歷史,並非單線發展,那種認為從象形到拼音,從表意到音素是文字發展規律的看法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一、文字的類型成熟的文字,就形式而言,可以分為一維線性文字和二維面性文字,一維線性文字代表為拉丁文字,二維面性文字代表為漢字。
  • 韓國全面廢除漢字,63年後韓國學者:漢字才是我們的文字
    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具備更為高等的智慧,而更重要的是,人類有將智慧積累轉化為文明的本領,然而,構建一種文明、一種文化,都離不開用之傳播的語言和用之記錄的文字。韓國漢字書法因此,地球上有很多人類族群雖然有自己的語言,卻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而始終形成不了屬於自己的文化、構建不出屬於他們的文明。
  • 中國的方塊文字是怎麼演變的?為什麼叫漢字呢?
    我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到現在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那它為什麼叫漢字呢?甲骨文1文字的產生———甲骨文據考證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在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出現。順其自然使用的語言被稱為漢語,文字稱為漢字,服飾稱為漢服,這種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 日本人為什麼能看懂漢字?專家:日語是在漢字基礎上改的文字!
    可是正因為我不是這個專業的,我還有一點優勢,那就是我作為一個外行的人,我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感興趣的地方興許就是很多和我一樣並不是這個專業的朋友們在歷史在日本文字上感興趣而又看不懂的那一部分。他們要去借鑑一下別的國家的文字,這個聽起來似乎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一個事,但是也未必就那麼簡單。因為我們可以做一個未必恰當的比喻。
  • 漢字能簡化為拼音文字嗎?
    實際上,簡體還是繁體的功能性差別影響非常細微,根本談不上取代與否,歷史上甲骨文、金文、篆文到隸書、楷書,它們並沒有功能性上的本質差別。真正有殺傷力的討論,是徹底用拼音文字取代漢字。這個爭論早在20世紀初就出現,並在1950年代《漢字簡化方案》前後達到高潮。
  • 中國文字絲路行——《漢字》國際巡展走進裡昂
    法國當地時間9月20日,為了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中法建交55周年,中國文字絲路行——《漢字》國際巡展在法國裡昂證券宮隆重舉行。本次展覽聚焦漢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設計創新兩個方面,介紹漢字發展脈絡,以中國設計語言表達中國人當下的生活方式,展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優秀漢字設計作品及其衍生品,表達中國人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
  • 除了漢字,其他文字有書法藝術嗎?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作為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那麼,在其他非漢字語境下,有書法之說嗎?如果將書法定義為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除了漢字書法(包括日本和韓國的漢字書法),還有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越南書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