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國經濟復甦利好德企

2020-12-14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柏林12月7日電(張雨花)德國之聲電臺網站日前報導說,中國經濟從新冠疫情中恢復活力利好德國企業。

報導關注了日前發布的1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並援引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專家岑萊因的話說,中國經濟正在恢復活力,這對德國企業是個好消息,特別是車企銷售額將強勁增長。

11月5日,一款梅賽德斯-奔馳Arocs底盤車在進博會汽車展區展出。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汽車展區集齊了世界排名前七的整車集團。德、美、英、日、韓、瑞典等國家的代表性汽車品牌悉數登場。(新華社發,王翔攝)

報導說,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汽車市場之一。德國戴姆勒集團2019年在中國銷售了約70萬輛汽車,比其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多出一倍有餘;德國大眾集團如今約四成汽車在中國市場售出。

報導援引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德國作為歐盟最大經濟體,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十分密切,2019年德國對華出口佔歐盟對華出口近一半。今年第二季度,中國成為德國第一大出口市場。

中國製造業PMI已連續數月位於50%的臨界點以上。11月份,中國製造業PMI為52.1%,且各項分類指數普遍改善,製造業市場活力進一步增強,恢復性增長明顯加快。

相關焦點

  • 德媒:中國經濟復甦利好德國企業
    新華社柏林12月7日電(張雨花)德國之聲電臺網站日前報導說,中國經濟從新冠疫情中恢復活力利好德國企業。報導關注了日前發布的1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並援引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專家岑萊因的話說,中國經濟正在恢復活力,這對德國企業是個好消息,特別是車企銷售額將強勁增長。報導說,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汽車市場之一。
  • 中國經濟再發力,德媒嗅到不尋常的信號:中國才是大贏家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各國經濟都有不同幅度的衰退或者停滯,但是中國經濟卻異軍突起,成了唯一保持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再度發力,以爆發式的增長呈現在各國面前。中國的經濟形勢讓德國媒體嗅到了非同尋常的信號,德媒表示在這場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風潮中,中國成了大贏家。
  • 德媒:面對危機,德國商會只能在中國找到「正面消息」
    德媒:面對危機,德國商會只能在中國找到「正面消息」隨著多個國家出現疫情反撲、變異病毒以及第三波疫情,世界多個國家的經濟都受到了不同的打擊。面對國際上的「負面消息」,德國《斯圖加特新聞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表示有中國存在,並不會出現危機。
  • 德媒:400名德企高管飛回中國
    來源:參考消息網德媒稱,大約400名德國企業管理人員、僱員及其親屬獲特別許可以返回中國。載有200名乘客的首架包機當地時間5月30日從法蘭克福起飛,抵達位於北京東部的港口城市天津。第二架包機定於6月4日抵達上海。
  • 德媒:德企駐華員工終於有望返華!入境後僅需隔離 48 小時
    現全文編譯如下:3月28日以來,中國邊境管制一直很嚴。為了防疫,中國政府幾乎實行了全面入境禁令,這對於在華德企而言也是一個問題:正在進行中的項目的重要專家不能就位,管理人員無法到崗,家庭成員異國分離。但現在,這個問題終於開始被著手解決了。
  • 首架「德企高管包機」25日將抵上海,俄專家:為整個歐洲樹立了榜樣
    【環球時報記者白雲怡 黃格 昭東】中國德國商會1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政府已和德國駐華使館及德國商會討論讓在華德企員工儘快返回中國的「快捷通道」程序,預計在本月25日即可有約200名在華德企核心員工乘商業包機前往中國。
  • 德媒:中國製造業正恢復疫前水平
    【歐洲時報關夢覺編譯】進入冬季,歐美正在與第二波疫情苦苦纏鬥,中國的經濟卻已逐步回溫,正在向疫情前的正常水平靠近。 11月3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國11月採購經理指數運行情況,數字呈現積極態勢。德媒《明鏡》周刊關注了這一信息並做出報導,現全文編譯如下: 11月,中國工業的復甦進程仍在繼續,該國工廠生產活動的增長達到了3年多以來的最快速度。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官方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10月份的51.4%升至52.1%,這是自2017年9月以來的最高PMI值。
  • 德媒:西方救經濟資金最後都流向中國
    中國11月外貿順差創下歷史新高,讓德媒憂心忡忡。德媒就此分析稱,歐美國家用於刺激國內經濟的資金,最後都流向了中國。專家以無奈的語氣警告說,和中國人籤的每一筆合約,都在持續加強對中國的依賴。該文章指出,疫情之下,全球各國都需要採購中國生產的電視機、平板電腦、家具等產品,中國的外貿順差在11月創下歷史新高。對西方國家而言,這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中國幾乎沒有新病例,取得經濟業績與外貿成果並不是因為提高本國民眾工資與刺激國內消費。中國也沒有從那些經濟遭到疫情重創的國家增加購買商品,卻是歐美國家經濟刺激政策最大受益者。
  • 「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在寶安圖書館開幕!
    「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在寶安圖書館開幕12月2日下午,由深圳市寶安中德(歐)產業發展合作聯盟、中國德國商會聯合主辦的「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開幕儀式在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南廣場順利舉行12月2日起至12月6日,寶安區政府與中國德國商會共同舉辦的「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經貿促進交流活動在寶安圖書館南廣場舉辦,市民不僅可以通過圖文展覽了解德國品牌和產品,還能現場購買德國品牌標杆產品。
  • 疫情下中國經濟增長,德媒有話說
    導讀:今年,全球深受新冠病毒的危害,很多行業都遭到很大衝擊,造成經濟蕭條,許多國家的經濟負增長,只有中國和少數幾個國家實現了經濟正增長。對此,德國《每日鏡報》網站發表題目為《為何中國經濟只在一年時間內就重回增長路線》的文章,對疫情下中國經濟的增長發表了看法。中國經濟能迅速復甦得益於疫情的有效控制文章稱,新冠疫情暴發了很長時間,全球很多國家還在與新冠病毒作痛苦鬥爭的時候,中國早就已經控制住了疫情。
  • 德媒對中國釋放一信號,中方大使館嚴厲駁斥
    但近期,德媒卻對中國釋放出了危險信號,幾家社交媒體進行多番不切實際報導,試圖誤導國民對中國輿論動向。默克爾政府對中國態度積極據報導,默克爾政府在德國聯邦議院財政預算辯論會上警告,全球經濟力量在疫情影響下正在改變,並且強調各國應對同一場疫情危機,肯定了中國經濟出現正增長,恢復速度出人預料的積極勢頭。
  • 德媒:特斯拉上海工廠為德企立標杆
    德媒《明鏡》關注了這一事件,並在報導中將目光投向了即將開工的德國特斯拉超級工廠。 特斯拉的第一家海外工廠已經投入運營:開工建廠僅357天之後,這家位於中國上海的特斯拉工廠就交付了第一批本地生產的電動汽車。在1月6日的儀式上,特斯拉員工將15輛Model 3電動汽車移交給了客戶。特斯拉為建造這家工廠耗資20億美元。
  • 看好中國市場,德企將投資數百萬來華建廠!默克爾:減少依賴中國
    來源:金十數據據外媒11月19日報導,德國工業機器人製造商Hahn Automation表示,當下該公司十分看重中國這一充滿消費潛力的市場,預計在未來三年裡將投資數以百萬歐元在中國蓋新廠。為了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Hahn Automation還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中國的營收比重提高至25%(目前我國佔該公司營收比重為10%)。除了上述德企,此前德國30大集團阿迪達斯、戴姆勒、西門子等知名國際企業也發聲表示看好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
  • 默克爾剛對華表態,德企就曝出中國一個好消息!普京早已亮明態度
    據路透社11月30日消息,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表示,歐洲在和中國打交道時,必須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但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和經濟重要性,總會存在價值觀和利益之間的權衡。報導稱,默克爾在當天的一次線上會議上發表了上述講話。
  • 「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開幕 寶安對德合作邁向縱深
    12月2日下午,由深圳市寶安中德(歐)產業發展合作聯盟、中國德國商會聯合主辦的「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開幕儀式在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南廣場順利舉行。深圳市寶安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蔡英權,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趙俊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馮馬丁,中國德國商會·華南及大西南地區董事會主席烏夫等60餘名嘉賓出席。開幕式上,烏夫代表中國德國商會對本次活動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長期以來給予「走進德國」系列活動支持的朋友表示感謝。
  • 德媒:中國仍是德企熱門投資目的地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德國《青年世界報》網站11月21日發表題為《中國仍然是德國公司的熱門投資目的地》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19日在中國濟南舉行的一次會議上,籤署了11個中外合作項目,總投資額高達101.3億元人民幣
  • 中國市場拉動德國經濟穩步復甦
    德國商品出口和工業訂單已連續7個月增長,特別是製造業出口展現出強勁復甦動力。 列支敦斯登VP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基策爾分析稱,德國出口去年第四季度表現優異,中國市場的強勁復甦是重要因素。數據顯示,去年11月德國對華出口額為93億歐元,同比增加14.3%。「這表明,中國經濟好,德國就受益。」基策爾說。
  • 「『多虧了中國才變更好』:德國企業在復甦巨人身上加倍下注」
    來源:環球時報「『多虧了中國才變更好』:德國企業在復甦巨人身上加倍下注。」11月18日,路透社刊文指出,在中國先於世界其他國家擺脫疫情、經濟復甦的情況下,德企對中國市場可謂「野心勃勃」。而德企在中國加大投資,增加對中國依賴程度的做法,讓琢磨推動「貿易關係多元化」的默克爾政府更難辦了。英媒文章也幫後者感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 「中國德企之鄉」太倉:引來350家德企集結 中德合作領跑者的問道
    一見鍾情的美好,內核是太倉留給大量德企的「眼緣」。離上海近,早期進入中國的德企大多數是大眾汽車的供應商;再一個就是靜秀的城市形態跟德國小城很像,讓離家萬裡的德國人有種天然的親近感。在市場「無形之手」推動下,德企自發在太倉形成了初步集聚。到2008年,已達到了100家。也就在這一年,中國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共同授予太倉首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
  • 持續看好中國市場 德企在江蘇布局新興領域
    中新社蘇州6月23日電 (周建琳)23日來自江蘇太倉市商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16個德國項目備案立項增資擴產,註冊外資超8500萬美元,已與去年全年德企註冊數持平;項目到帳7250萬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德企到帳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