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下秦晉兩國間的關係

2020-12-18 小埋帶你捉娛娛

導語:

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戰亂的年代,諸侯並起,群雄割據,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爭鬥,你來我往中都蘊含著各國的利益關係。然而在這個時候,秦國卻不僅與晉國多次聯姻還三次救晉國於危難之中,其實這也是秦穆公保全秦國勢力為後期東擴做準備的重要策略。

首結秦晉之好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室開始衰微,開始對崛起的各諸侯國失去控制,各國都在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為日後爭奪霸主做準備。秦國在此之前一直在關中地區發展,長期的交流融合和使得生活習俗也逐漸戎狄化,曾一度受到受到中原諸國的歧視。

隨著不斷地發展,終於統一了關中地區,國家實力逐漸上升。而緊鄰秦國東面的晉國也通過不斷地擴張領土成了當時的中原強國。秦穆公分析當下局勢,本國領土西重東輕,要想往東擴大勢力,需要找一個可以依附的國家。

圖表 1秦晉兩國地理位置

河東除了虢國和虞國都是小國,不敵晉國,日後會是晉國擴張領土重點打擊的對象。單憑現在的實力是難以與晉國抗衡的,與其和晉國對著幹,何不主動向晉國示好,好讓秦國在中原有所依靠又暫時維持與晉國安穩平靜的關係為日後的東擴做準備。

秦穆公主動向晉國示好,主晉獻公便將自己的女兒伯姬嫁與了秦穆公以示交好,這便是歷史上秦晉之好的開端。自此以後秦國和晉國交往密切,並有過多次的政治聯姻。

一擁立夷吾為王平晉亂

晚年的晉獻公十分寵幸驪姬,並與她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奚齊,驪姬為了使自己的兒子將來登山王位,晉獻公身邊讒言惑眾,欲除掉申生。有次晉獻公外出打獵,驪姬悄悄地在申生祭祀生母以後帶回來的酒肉中下毒,待到晉獻公回來以後,以酒祭地,酒水與地面接觸冒起毒氣泡,將肉食餵狗,不一會狗也倒地而亡。

驪姬趁機以殺父的罪名誣陷申生,而晉獻公也聽信了自己寵妃的話,下令要處死申生。申生奉行禮義忠孝,知道晉獻公十分喜愛驪姬,不願出面解釋自己的委屈讓他傷心,也不想背著殺父之名出逃,便自縊而亡。

圖表 2晉獻王獨寵驪姬

公子重耳、夷吾也被牽連其中,兩人紛紛避亂出逃。驪姬的兒子奚齊雖然繼承了王位,可這位置來得名不正言不順,難免受到爭議,不久驪姬和奚齊就被朝中大臣裡克殺死。除去了驪姬之黨以後的晉國處於混亂的狀態,國家急需擁立新君,想要尋回重耳擔任晉國君主,出逃的重耳在各個國家間輾轉,局勢尚未安定,恐有後患不敢輕易回國。

而夷吾跑去梁國,並藉機想要依附於秦國重返晉國。秦穆公順了夷吾的心意幫助他成為晉國的國君,他雖心中看重重耳,認為其很賢明遠勝於夷吾,但恐怕擁立重耳位王會助長晉國勢力,這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些打算。

二救晉國於饑荒之難

晉惠公夷吾歸國前對秦國許諾,若是幫助他歸返晉國,必獻上河西之地。但忘恩負義的晉惠公不僅以河西之地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地方,自己沒有權力將這塊土地贈與秦國為由,違背了當初對秦國的諾言,還因為畏懼權勢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朝中老臣裡克等人,因為害怕重耳的反擊派人暗中追殺他去除後患。晉惠公在位期間,底下大臣百姓都不服順,德不能安民,力不能定邦,國家自然便沒有什麼發展。

圖表 3晉國饑荒向秦國借糧

晉惠公的背信棄義也不僅於此,晉國國內鬧饑荒,百姓顆粒無收,要看著國家要支持不下去了,跑去秦國求助購糧。回想上次晉惠公的出爾反爾,自然心裡很不痛快,怎會援助晉國。

秦穆公跑去諮詢重臣百裡奚,自己應該如何應對,百裡奚卻說道,晉惠公雖然是個背信棄義的小人,我們理應不救他,但這饑荒是關係到老百姓的事,晉國的國君犯了錯誤不應讓百姓遭殃。

於是秦穆公再一次地傾力相助,向晉國提供了大量的糧草,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這是第二次救晉國於危難中,初衷在於解救晉國的百姓,但也向天下宣揚了秦穆公的德治之舉,同樣也是利於日後東擴的決策。

秦晉交戰免晉惠公一死

就在晉國遭遇饑荒的第二年,天災也降臨到了秦國,此時的秦國向晉國求助,沒想到晉惠公又一次做出了背信棄義的事。晉惠公與朝中大臣商討是否借糧與秦國的問題,一方認為當初秦國有恩於晉,理當回報,另一方主張這是天降的時機,應趁此機會攻打秦國。

晉惠公一向背信棄義慣了,不僅不給秦國糧食,還大肆發兵進攻,這下算是徹底激怒了秦穆公。來年春天,秦國渡過了饑荒時期,秦穆公開始主動出擊攻打晉國。秦國在之前的饑荒時期已連續吃了多次敗仗,對於強大的晉國,秦國的兵力也難以抵擋。

圖表 4秦晉韓原之戰

秦穆公最終被晉軍包圍,就在做好難逃一劫的準備的時候 ,晉軍中幾百名士兵突然臨陣倒戈,不僅不殺秦穆公,反而衝過來保護他。

秦穆公甚是疑惑,原來他們是曾被秦穆公慷慨相助過的農民,先前吃了秦穆公的馬,非但沒有被處置,還十分大度的贈與消食的酒與他們。

這份恩情他們一直銘記,如今秦穆公有難,眾人勢必要出來護他安全。局勢瞬間扭轉,晉惠公落荒而逃,但很快就被秦國的士兵追上帶了回來。秦穆公欲將他處死,但伯姬是晉惠公的姐姐,對他存在一絲親情,她祈求秦穆公放過晉王,晉國百姓不能沒有國君。秦穆公最終還是同意放晉惠公回國,這是秦穆公第三次救晉難。

圖表 5農民誤食秦穆公寶馬

結語:

秦穆公從最初與晉國交好到後來多次幫助晉國,面對晉惠公的不仁不義之舉也一次次地放過,秦晉之好背後都是摻雜著自己東擴稱霸的小算盤的。要想實現宏圖大業勢必得一步一步來,秦穆公在不斷壯大自己的同時又損耗別國的策略,不僅削弱了強大的晉國又在天下樹立了賢明德治的形象。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吳越兩國去哪了?被誰消滅了?
    春秋後期,吳國被越國吞併,戰國中後期,楚威王滅越國,越國又被楚國吞併。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變革時期,而吳越爭霸史,也是春秋戰國最膾炙人口的一章。關於吳越爭霸這段歷史,相關題材書籍、影視都有不少,相信大家基本上也都耳熟能詳。所以就簡單介紹一下吳越最後結果的大致脈絡。
  •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閱       讀       需       要                                                                            9 min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和東晉十六國時期均出現了秦晉燕趙魏楚等各國爭霸
  • 秦晉兩國的愛恨糾葛: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世仇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秦晉之好」,用來形容兩家關係密切,相互聯姻。這詞最初的來源是指春秋時期秦晉兩國政治關係融洽,相互通婚。實際上,秦晉兩國這種融洽的關係只維持了短暫的數十年,就很快破裂,甚至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對立面——秦晉世仇。
  • 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爭霸時間長達百年,使雙方兩敗俱傷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但從總體上看,主要圍繞晉、楚、齊、秦四大國展開。其中尤以晉楚兩國爭霸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初略計算,春秋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有一百多年是以晉楚爭霸為主旋律,由此可見一部春秋,半部晉楚爭霸的說法沒有問題。那麼晉楚爭霸到底有哪些恩怨?兩國為何展開長達百年的爭霸或戰爭呢?
  • 秦晉之好到秦晉相爭,兩國關係因崤山之戰長期為敵
    而這個時候,原本應該是盟友的秦穆公卻打起了爭霸的主意,崤山之戰就是晉襄公粉碎秦國霸業的關鍵一戰,也是晉國霸主地位平穩過渡的重要一戰。晉文公時期,秦晉兩國的關係良好晉文公重耳雖然在位時間不足十年,但是他卻開創了前所未有的輝煌事業,可是當公元前628年,這位霸王離開人世之後,他的嶽父,也就是他的正妻文贏的父親秦穆公,不僅沒有感到傷心,反而卻有些興奮,因為他認為這是自己稱霸的最好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
  • 到底,什麼是春秋?什麼是戰國?
    第二,春秋與戰國的區別只是,我們雖然雖然知道了春秋和戰國的具體時間,如果,要搞清楚春秋和戰國間的區別到底是什麼。最好的是分析這兩段時間戰爭的特點,因為戰爭,關係著一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 從促進民族融合、加劇爭霸鬥爭角度,分析春秋時期大國政聯姻
    齊僖公、齊桓公政治聯姻齊僖公通過聯姻壯大齊國實力,齊僖公是齊國在春秋初期很有作為的一個君主,他重視諸侯會盟,重視諸侯間聯姻,搞好與諸侯國之間的關係,齊國在受北方戎狄威脅時,他曾向鄭國求救,鄭國派兵援助;當鄭國與宋國、衛國、陳國之間有矛盾和戰爭時,齊僖公則幫助鄭國從中斡旋。
  • 春秋時期的戰爭,尚且講究禮儀,為何戰國時期卻毫無顧忌?
    」這句話所描述的就是春秋時期的戰爭場景,大概意思就是即便是打仗,也要講究禮法,要有規矩。事實上這樣的案例在春秋數不勝數,就好比宋襄公,其就有這樣一個典故。說的是宋楚兩國打仗期間,宋襄公已經擺好了戰鬥隊形,而楚國卻還在渡河,一片混亂。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興衰史
    關於中山國的起源,一種說法認為,中山國的前身,是春秋時期生活在滹沱河流域的北方少數民族狄族鮮虞部落。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就因為打著這樣的大旗,才能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和諸侯國們的擁護,也就能夠最大程度地為自身謀私利,所以但凡大的諸侯國,都有一個霸主的夢想,春秋時期的爭霸戰是很激烈的,而最先爭霸成功的正是齊桓公。齊桓公身邊有管仲輔佐,有如神助,在春秋初期各諸侯國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九合諸侯」,成為最早的霸主。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時期晉國有記載的第一位相國。晉獻公時期,晉國想要吞併虞和虢兩個小國,然而這兩國之間關係卻極為不錯,互成掎角之勢,於是荀息便獻上計策,讓晉獻公以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兩件寶物送給貪心的虞公,虞公對此十分高興。之後,晉國找藉口討伐虢國,並向虞國借道,虞公因兩件寶物的原因而同意。
  • 周王室重新「洗牌」,群雄並舉的戰國時期,什麼是核心競爭力?
    春秋戰國時期,正是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周王室由「微缺」到「衰微」再到「遂衰」。政治權利和社會資源面臨著重新洗牌。各諸侯國為了爭圖霸業,都在千方百計謀求強國圖存之策。群雄並舉的戰國時期,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人才。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在這樣的時代中,楊子璐並沒有宏圖大志,只可惜勾踐一個錯誤的決定,逼得他走上了爭霸的道路。<引用自《重生之春秋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6.
  • 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楚在春秋時先後吞併四十五國,國土面積最為廣大。
  • 為什麼說「秦晉爭霸」的本質是渭河平原與山西高原的地理博弈?
    對於兩個均有志於天下的大國來說,這樣的格局註定無法長久維持,於是接下來圍繞地緣的秦晉爭霸便正式上演。 渭河平原又稱關中,南北兩面被群山包裹,東部僅留下崤函通道與洛陽盆地相通,因而自古被視為「王者之地」。如果把地圖放大,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渭河平原從格局上可基本概括為「一橫兩豎」,亦即東西流向的渭水與南北流向的涇水和洛水。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形勢圖
    圖1 西周時期形勢全圖圖5 春秋時期秦、晉兩國圖圖7 春秋時期齊、魯兩國圖圖14 戰國時期齊、魯、宋三國圖圖15  戰國時期燕國圖
  • 春秋戰國時期君王霸主相關的成語故事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裡)。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