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讀過美食家周紹良先生的《齒留餘香憶京城》,先生認為,涮肉是北京飲食文化之精華,是中國飲食文化之象徵。而一些到過北京的老外則說:「不曾吃過涮肉就沒到過中國。」可見人們對於吃涮肉是多麼嚮往。
隨著天氣轉涼,涮鍋再次站穩了餐飲界的霸主地位,到了飯點兒,吃貨們不再為吃什麼而犯愁撓頭皮,火鍋店成為大家的首選。我身邊的「趙縣網」,不失時機地推出了《趙縣火鍋地圖,最具人氣的火鍋店大PK》,選出城內十餘家火鍋店請網友說長論短,集體打分,無疑起到了吃喝風向標作用。
昨晚,我們幾個攝影發燒友聚會,大家參考網友建議,選擇了位於國道街與建設西路交叉口的老北京大清八旗火鍋。這是一家裝修的古色古香的火鍋店,門臉飛簷翹角,紅燈高懸,霓虹閃爍,窗子上繪著京劇元素的臉譜,京派味十足。一幅對聯這樣寫道,「昔日釀香乾坤宴,今朝煮酒團圓餐」不知出自誰手,感覺與飯店經營的北京涮肉有一定距離,至少沒有切題。呵呵,好在我們不是來吃對聯的。
火鍋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詩翁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描寫詩人在一個雪夜邀請朋友前來喝酒,共敘衷腸的情景。其實,紅泥小火爐就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種陶製火鍋,當時亦稱為「暖鍋」。
據說,老北京習慣一過秋分就吃涮肉。此時,羊們處在剛長膘的時候,一隻羊只有「上腦」「小三岔」「大三岔」「磨襠」「黃瓜條」諸部位有些肉,總數大概不足二十斤,必定等到白露之後,經過霜降,羊才肥壯。到那時候,羊肉最為肥美細嫩,涮吃好。
「圍爐聚飲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間風滿屋,熱炭不嫌櫻火毒。」《憶京都詞》中記載的清人嚴辰輜寫的這首詞,描寫了舊京隆冬時節人們圍爐沽酒涮火鍋的情景。
這家「老北京大清八旗」,沿襲了老北京涮羊肉的吃法,講究吃涮肉不單單是要肉好, 還需要刀功配合,講究羊肉、肥牛切得既細且勻,其薄如紙,其軟如棉,其齊如線,其美如花。半斤肉可片六寸長、二寸半寬的肉片約五十片,肥瘦紅白相間,如平鋪在青花瓷盤裡,盤上的花紋透過肉片還能見到。這樣才能入鍋一涮就熟,而且肉片肥而不油、瘦而不柴,吃起來不羶不膩,味道鮮美。
果然,當服務員把一盤盤羊肉、肥牛以及菜蔬端上桌時,亮瞎了大家的眼睛,那一盤盤紅白相間的肉片擺在青花瓷盛器裡,仿佛盛開的鮮花,而蔬菜的擺盤更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瞧那盤黃色的似一個個小口袋的食物,也是涮著吃的,有趣的是,袋子裡面滿是魚籽,吃起來很筋道,滿口的海鮮味兒,特別過癮。
「老北京大清八旗」的調料也極為講究,麻醬是經過加工特製的,拌以小磨香油、滷蝦汁、醬豆腐、炸辣椒油、醃韭菜花、耗油、山西米醋,食時配以糖蒜、臘八蒜更為鮮美。
他家的涮肉鍋子可選用大銅鍋,也可一人一鍋。鍋底湯料有菌湯、清湯,紅油等等,清湯頂多點綴些大海米和口蘑湯,外加幾片姜和幾根蔥,最涮出來的全是美味的肉味和菜香。
一般的小涮鍋,都是一種湯底,他家的小鍋居然可點鴛鴦鍋,一邊白湯一邊紅湯。這種樣式的涮鍋,我在當地其他火鍋店不曾見過。老闆說,「這種鴛鴦鍋大大滿足了食客的不同口味,是老北京大清八旗獨有的特色鍋。」
最後科普一下涮羊肉的來歷。相傳「涮羊肉」是由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的。忽必烈統率大軍南徵時進到一山谷牧場後,夥夫正宰羊割肉準備清燉,忽然探馬飛報敵軍逼近,忽必烈急令部隊開拔迎敵,井高喊「羊肉!羊肉!」以解飢腸之求。夥夫急中生智飛快地切了一些薄肉片,迅速放入沸水鍋中攪拌測了幾下,待肉色一變撈入碗內,撒上些細鹽送給忽必烈吃。忽必烈吃了幾碗後即上馬迎敵,旗開得勝。在慶功會上忽必烈又讓夥夫給全軍製作那樣的肉片,將士們吃後讚不絕口,忽必烈當即為這種食物取名涮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