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出世的態度,入世的事業:「令狐衝」李亞鵬談地產與文化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要為文化與藝術尋找一個落腳之地,就這個執念,李亞鵬義無反顧撞開了地產大門。

中房報記者 許倩丨北京報導

李亞鵬,不再是那個螢屏上笑傲江湖的「令狐衝」,也不是那個憨厚天真的「靖哥哥」,江湖風雨十多年,他從一個文藝工作者蛻變成了一位充滿文藝範和地產情的工作者,或者說是商界老闆。

12月8日,北京, 2020中國房地產總評榜大會。中書資源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李亞鵬結合自身企業發展歷程,為賓客現場詳解了文化與地產如何融合,又怎樣創新。

這場大會由中國房地產報、中國房地產網、中房報新媒體、中房智庫主辦。出席大會的跨界嘉賓們不再就地產講地產,那樣,顯得視野與胸懷都太窄,已經不匹配當前經濟和未來房地產的美麗新世界了。

━━━━

地產發心

20年前,李亞鵬在北京798院子裡遊蕩,想租一個loft作為自己的工作室。

那時候租金是2毛錢到4毛錢,過了十年後的2010年,租金漲到10塊錢,最少也要8塊錢。李亞鵬說,當時的基礎設施水平與今天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除了已經沒有了的荒草。

李亞鵬在想,是什麼讓798的租金在30年間漲了10倍?他認為是文化和藝術的進駐帶來的賦值。「我是當年的一分子,被世人不關注的地方產生了關注,因為關注帶來了人流,因為人流帶來了商業價值。」李亞鵬感慨地說。

物極必反。「當租金逐漸升高以後,當年最早入駐的文化和藝術元素逐漸撤出了,因為他們無法支付越來越高昂的租金,所以798慢慢喪失了一定的推動力。當時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或者是文化行業的從業者,我看到了文化可以為商業地產或者是為地產賦能。但我又覺得為什麼如此不公?當我們為你們產生價值之後,你們就把我們無情地拋棄。」 李亞鵬又無奈地說。

李亞鵬相信,文化一定能為地產賦能。

他開始思考,如何能夠通過前置規劃構建出一個文化與地產的生態圈,讓兩者共生共榮。而不是相愛又相斥。

2010年,李亞鵬在麗江發現機會,做了一個文化項目投資。「當時有一個偶然的機會可以做地產開發,因為對於文化與地產有了一些自己的小小觀察之後,我做了一個決定,去嘗試一下地產開發。為了說服我的公司同事,我說只是接觸地產行業,我們要為文化與藝術尋找一個落腳之地,這是我們當時進入地產的初心。」李亞鵬回憶道。

李亞鵬輕描淡寫地說,但用心顯然良苦。

帶著「為文化與藝術尋找一個落腳之地」的初心,李亞鵬帶領他的公司,在2012年拿到了一塊地,開始做雪山藝術小鎮。

3年後的2015年,項目開盤了,三個月時間取得了差不多兩個億的銷售額,這是當年賣得最好的文旅項目。

李亞鵬滿意地說,我們沒有花一分錢廣告,而是每年花1500萬元投入文化藝術活動,當然,這是有備而來。「這個文化藝術活動與地產項目之間有必不可斷裂的關聯性,才能如此對地產產生了價值。」

━━━━

文化執念

2015年,因為戰略上做了局部調整,李亞鵬的團隊在深度進入地產後,親自操盤了一個從土地獲取到規劃建設再到開發銷售的全過程項目。

這次經歷之後,他做了一個判斷:不可能再去做地產開發,一是因為資本因素,二是做工程並非他的強項。

這次經歷,讓李亞鵬再次堅定認為,文化一定可以為地產賦能。、2015年年底,他把麗江項目的控股權賣給了一家上市公司,接著就調整了公司的方向,重新回到文化產業的大本行。「我們給企業的定位就是:一家為地產開發企業提供內容增值服務的文化地產IP運營商。」李亞鵬說。

文化與地產一定是融合與創新的關係。「毛大慶是從地產行業走向文化與運營,我是從文化運營走向地產行業,我們倆是在兩個行業的終點相遇。」李亞鵬說。

每一次見面,李亞鵬與毛大慶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李亞鵬說,這是因為我們站在各自原本的角度,對未來的方向總有著無數的新鮮與好奇。

演過豪邁瀟灑的令狐衝,也演過俠之大者的郭靖。李亞鵬對事物的看法多了一分分寸感。

他說,「2015年有了產業地產的概念後,很多大的開發商成立了自己的產業地產集團,坦白講,像我就是在深度跨界地產後,選擇退回我的本行。去年到今年,大部分排名前十的開發商,他們的產業地產集團基本上都停滯或者直接取消了。這樣的碰撞與我當年進入地產的碰撞是一樣的狀況。」

「未來,產業地產這個行業會越來越細分,大家各拾所長,融合與創新。」李亞鵬覺得,這是好事情。

━━━━

IP之大成者

這兩年,各行各業尤其是房地產行業,流行一句改編之詩: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PPT。

無奈,無力,又自嘲。緊要的是,形式主義從來不分時空,但結果一個樣:會害死人。

李亞鵬就認為,做文化地產,第一重要是要有真的文化,而不是簡單的PPT。

「通過PPT與政府推動,說服了政府,說服了自己,等到最後真正落地時,才發現也許你的文化與地產並不一定能夠真正融合,可能只是獲取了土地,這在項目推動當中,無形中埋下了巨大的坑,這樣的案例在過去五年中數不勝數。」李亞鵬說道。

中書集團是一家文化企業,李亞鵬說,「我們做的任何一個文化地產的IP,首先是基於我們自己具備這樣的文化產業的能力,對地產有了深刻認知,對開發企業的開發邏輯,對城市政府,對城市的文化需求這三方有了充分了解之後,才能夠融合成一個適度的產品。」這看似不複雜,但絕不是想當然就能辦成的事情。

他舉例說明,比如在傳統書院中的文化方面,我們通過八年聚集了大量資源,同時我們的培德書院教育與全國英式和美式頂級中學都建立了雙品牌教育戰略來發展,基於這樣的文化基礎,才形成了「中書書院裡」這樣一個偏住宅型的文化IP,這是我們今年在贛州落地的一個項目。

李亞鵬說,在這樣一個常規的住宅項目裡,書院裡分了六個板塊,最大的是書院住宅,大概有60萬平方米,有一個不太大的書院酒店,還有我們自己運營的喜鄰社區書院、企業書院,以及書院中國的公益書院等共同構成了一個書院裡的概念。

「文化其實是一個體系,未來是會有生發性的,有內循環的邏輯在裡面。」李亞鵬說。

為了論證這一點,他又列舉了一個實例。「我們2020年1月份拿到了這塊用地,7月份開盤,目前我們做了11億到12億元的銷售。因為當地限價,在價格上沒有辦法看到我們與周邊可比項目的文化賦能,但從客戶的復購率上,可以看到文化項目的賦能,因為在我們的營銷中心,喜鄰社區書院與營銷中心樣板間是同步開放,我們已經描繪了文化生活是怎麼樣的,我們賣給客戶的不僅僅是一個遮風避雨的物理空間,還在向他們描述未來的文化生活空間,這在我們銷售期就可以起到賦能作用。」

「而銷售期過了以後,比如說三年以後,這樣的文化體系還能夠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自然地生長,這是更重要的一點,這就是文化體系的『內循環』。」李亞鵬說道。

━━━━

賦能之生生不息

這兩年,商界流行賦能之說與做法。李亞鵬講述了文化如何為商業地產賦能。

據他介紹,「我們在蘇州市有一個項目,這是一個商業地產的IP。我們的商業邏輯很簡單,可以稱為三段論:第一,這個項目有兩個對空維度的鳥瞰度,六七萬平方米的街區商業,鄰面有一個公園,我們會在周邊公園的綠地範圍內做年度的藝術嘉年華,為這個片區以及這個項目插上一個文化和藝術的標籤,但是會起到對這個項目氣質塑造的作用以及最大的宣傳作用。這只是一個三到五天的活動,並沒有為這個商業項目帶來持續的導流。很多開發項目請明星並不複雜,有一定的宣傳作用,但沒有持續導流的作用。」

所以,「我們開始第二步,項目開始規劃或施工到開業前兩年的過程中,每個周末,我們會在園區舉辦兩天常態化的周末市集。在這個項目的商業街區銷售或進入招商前,我們公司內部定的目標是兩年為這個項目導流160萬次,這是一個基礎數據,計入內部的績效考核。街區商業未來肯定是一個升級版的商業模式,只有街區商業才有可能給客戶帶來更多線下體驗感,現在的街區商業更多在城市的新興區域或者是經濟開發區,都是人流尚且不能夠滿足商業需求的地方,這是我們做街區項目的第二步。」

「第三步才回到常規的招商,因為有了一和二,在第三步我們就會召集到大量自帶IP、自帶流量的商戶做線上導流,大家共同形成導流的生態圈,我們在西安、成都的項目都有這樣的案例。」李亞鵬解釋說。

李亞鵬很在意地強調,中書資源不是一家地產開發商,而是一家為地產開發企業提供IP授權,幫助開發商獲得開發用地,並為地產企業提供IP顧問的公司,「因為規劃設計中涉及大量產業內容,由我們去替開發企業去對接規劃設計院做具體的控規,詳規,包括營銷活動的顧問,這是在開發周期內」。

「我們還負責IP的運營,為地產企業提供IP內所有學校、書院、嘉年華、市集等博物館的運營公司,這是中書資源在接觸地產行業十年後找到的新定位。因為地產大格局的變化,我們感到越來越被政府和開發企業需要。」李亞鵬說。

他也希望未來能與地產行業的各位前輩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就像在2020中國房地產總評榜大會這樣的場所,談商業,說文化,奔著心中的理想,以及執念而去。

責任編輯:何可信 溫紅妹

相關焦點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
    在一個組織內部,領導者擁有絕對的權威,他所作出的決定也是絕對正確,下屬也必須絕對的服從,但是,這種正確性只存在於這個組織內部,於是在這個組織內部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由於這種文化的正確性是以領導者為基礎的,所以當領導者發生更替時,這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不同的領導者會在組織中形成不同的文化體系,而處在組織之中的每個人都會受到這種文化的束縛,我們將這種文化稱之為入世文化。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新解
    公司這種形式的存在,使得社會形成了兩種文化形式,即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所以,要想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必須研究適應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做到順勢而為,從而取得最終的成功,這樣的文化便是出世文化,中國古代的兵書,例如《孫子兵法》,便是出世文化的代表,在數千年的之後的今天依然實用。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世間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很執著。因為執著就會帶來痛苦,導致活得很累。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 入世與出世,這是個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的精神困局
    表面上,這兩句話讓中國文人在儒道之間找到平衡,讓他們可以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自由選擇,此路不通,就換另一種。但在實際上,這並不容易做到,「入世」不易,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積極投身社會,最終又有幾人能夠真的「兼濟天下」;「出世」也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有幾人可以完全做到「獨善其身」?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一個人若入世太深太久,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便會讓你受困其中,不得解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如陷阱,讓你入世後再無法超脫出來。
  • 王陽明心學智慧:「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方有不敗人生
    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達到一種境界,方有不敗人生,這種境界就是「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對此,心學大師王陽明有一句話,叫做「我亦愛山仍戀官」。這句話,其實就是向我們闡述「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這一境界。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縱觀歷史,真正「出世者」寥寥無幾,因為常人很難脫離塵世。但「入世」與「出世」並非絕對割裂,兩者皆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圖出世。大智者正體現在其對「入世」與「出世」這一人生態度的自如把握和靈活轉換上。
  • 嚮往的中國傳統生活丨恐怕做不到出世,唯有入世經歷
    嚮往的中國傳統生活丨恐怕做不到出世,唯有入世經歷1大概是抱憾;今生淪落至此;秉承對古代;生活的灑脫和放蕩不羈嚮往。總是對於中國傳統知識文化,充滿了無盡的喜愛和迎合,對,就是迎合。這個詞語用的巧妙,灑脫!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題記:儒釋道三家的立場,十分有趣儒家一貫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則是無法做好入世的事的。聖人孔子入世,有的時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難難難,仍然要去做。
  • 中書資源品牌發布會在贛州盛大開幕,李亞鵬啟動文化地產圓桌論壇
    金秋十月,上百位來自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地產開發企業、文化產業企業、商業合作夥伴、意向合作夥伴、媒體的相關領域負責人齊聚贛州蓉江新區,共同見證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品牌活動。中書資源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 李亞鵬
  • 李亞鵬:讓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心裡生根發芽 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
    著名演員、投資人李亞鵬先生為大會錄製祝福視頻,祝賀中國匠人大會,祝福中國匠人大學。李亞鵬,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1992年8月,出演處女作電影《青春作證》正式進入演藝圈 ,此後拍攝了多部電視劇和電影。2014年11月17日,李亞鵬正式退出娛樂圈,專注於經商和慈善事業。
  • 談一談入世和出世
    入世或出世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兩大選擇, 人生有的時候寂寞也是很難耐的。 小的時候一個人在家裡讀書, 暮色漸沉 ,屋內的光開始暗淡下來, 但又不到開燈的時候會有一種空靈悠遠的孤獨。文化的傳承和在時空中的交響共鳴是幾乎永恆的, 這也是立言的有趣之處。 浮生到此, 有無奈之嘆, 微斯人, 吾誰與歸 。
  • 李亞鵬談李嫣眼泛淚光
    大概在多數人眼裡,李亞鵬是那個《射鵰英雄傳》中最帥氣的郭靖,是那個《笑傲江湖》裡熱愛灑脫、鍾情自由的令狐衝。那時的他意氣英發,整個人身上寫滿了朝氣蓬勃。憑實力演技馳名於娛樂圈,李亞鵬也開啟了屬於他的演繹黃金時期。
  • 李亞鵬談緋聞:小姑娘喝多了摟我,我不至於推開
    李亞鵬談緋聞:小姑娘喝多了摟我,我不至於推開 結束了這段婚姻後,李亞鵬在媒體前變得更加沉默謹慎,從陽光和煦的麗江到嚴寒的北京,有北京記者兩次採訪後,他終於首次談及王菲。  「難道我以後就不近女色了嗎?」  每個感情話題都能繞回他現在的事業,當闡述了一遍又一遍之後,李亞鵬突然站起來:「我知道你們想問什麼。」
  • 道家是怎樣說出世和入世呢?
    道家是怎樣出世和入世的呢?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有的人就會問了,你的意思難道說,不做就等於做了所有的事情,這樣理解就不對了,這裡的無為是指不人為地做事,什麼叫不人為地做事呢?總而言之就是用無為出世用無不為而入世。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中國文化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老子》一書到了唐玄宗時代,被尊稱為《道德經》。而闡揚、詮解老子最清楚正確的,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的,則是莊子。莊周所著《莊子》一書,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南華經》。
  • 道教的世俗與神聖:入世積功累德,出世修仙證道,才能成仙合道
    一、入世濟世的教義宗旨道教是來源於民間的宗教,它是在老百姓最需要它的時候應運而生的,所以它在宣揚出世精神的同時,也洋溢著積極的入世情懷,主動關心社會、關愛他人。道教的入世情懷和濟世功德,都建立在其教義思想的基礎上,宗旨在於以入世的態度達到濟世度世之目標,闡揚大道以裨益社會人群,裨益世教。
  • 《水滸傳》:智深,入世精彩,出世亦精彩!
    從入世的角度而言,智深亦是活的非常痛快之人!喜了悲了,都不染其一顆明澈之心,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瀟灑,痛快!總體而言,智深這個人物塑造的極為成功,其身上流淌的俠客精神與佛家精神並行不悖,入世之俠客精神及出世之佛家精神,都在一顆善心的加持下發揮得淋漓盡致!
  • 入世,做鞠躬盡瘁的人,出世,做寄情山水的人
    步入社會的人,沒有不想做一番事業的,沒有不渴望成功的。但具體到行動上,有的眼高手低,有的如履平地平步青雲,有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有的遊刃有餘得心應手。這裡面既有命運的捉弄也有個人的原因。《菜根譚》裡有這樣一句話:「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 「入世讀孔孟,出世讀佛老」,人到中年,建議讀讀道德經這3句話
    中國文人界有一句話,叫做「入世讀孔孟,出世讀佛老」。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推崇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之道,那就是——入世與出世。想要入世的人,讀仁、愛、禮,讀讀孔孟皆可,而已入世卻迷茫想出世的人,不妨讀讀老子的《道德經》,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困擾已久,積怨已久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道德經》這三個觀點,尤其是人到中年,若是懂得這三個規則,你就知道自己真正所需、所缺,前途自然會更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