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落下帷幕,看看交戰雙方高級將領都怎麼說?

2020-12-18 騰訊網

著:戴維·M. 格蘭茨 喬納森·M. 豪斯

譯:孫渤 趙國星 張峻鳴

幾乎所有庫爾斯克會戰的親歷者和戰後的歷史學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認同德國在庫爾斯克戰敗對其戰爭能力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馮·曼施泰因元帥在他的回憶錄裡列舉這次戰敗的可怕後果時說:「堡壘行動取消的時候,東線戰場的主動權就徹底交給了俄國人……從此之後,南方集團軍群就發現自己正在進行的防禦性鬥爭,只不過是一系列即興發揮和權宜之計的組合而已……儘量在戰場上保存自己,同時最大限度地消耗敵人的進攻能力,就成為這場鬥爭的全部核心內容。

古德裡安對「堡壘」行動的最後評價,表達了與馮·曼施泰因相同的觀點:「由於堡壘行動未能獲勝,我們遭受了一次決定性的失敗。那些不辭辛苦完成改編和更換裝備的裝甲兵團,在人員和裝備上損失嚴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無法再用於作戰。它們能否及時恢復元氣參加東線的防禦戰,都令人懷疑;至於能否使用它們防禦西線,抵抗明年春季的盟軍登陸威脅,則更值得懷疑。毫無疑問,俄國人會充分利用他們的勝利。東線再也不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平靜。從現在開始,敵人已經無可爭辯地掌握了主動權。」

用事後的眼光看,馮·梅倫廷同樣形容「堡壘」行動是「一場最令人遺憾的徹底失敗」。他這樣解釋:「誠然,俄國人的損失比德國人大得多,從戰術角度看,交戰過程也確實難分高下。第四裝甲集團軍俘虜了3.2 萬名戰俘,繳獲並擊毀2000餘輛坦克和近2000 門火炮。但是,我們在戰役開始時曾經威武雄壯的裝甲師,現在已經大傷元氣,俄國人卻在盎格魯—美利堅的援助下,很快就能彌補巨大的損失。我們付出最大的努力卻換來失敗,戰略主動權從此交給了俄國人。」

海因裡希同樣概述「堡壘」行動失敗導致的悲劇性後果,並重申這場失敗在更大範圍內造成的戰略影響。他說:「堡壘行動的失敗,在政治和軍事領域都引發了極其重要的後果。與過去相比,東線陸軍與敵人的兵力對比現在變得更加不利:蘇聯只有一部分戰役預備隊的戰鬥力受到削弱,而東線陸軍能夠動用的全部兵力都遭到相當大的損失。東線陸軍現在不得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保衛一條過於漫長的戰線,戰場主動權從此淪落敵手,再也無法奪回來,這都應該歸咎於希特勒的計劃。於是,東線陸軍現在已不可能再向國防軍統帥部(OKW)負責的任何一個戰區提供有效支援。德國的盟友們認識到,「堡壘」行動的結果,再加上西方列強在西西里的成功登陸,意味著它們不能再指望軸心國取得最後勝利。因此,所有這些國家都開始出現有組織地反對自己領導人的活動,以便讓自己的國家能在即將到來的失敗中全身而退。」

(上圖)1943 年在庫爾斯克實施衝擊的德國四號坦克

蘇聯人對於庫爾斯克會戰後果的評價與德國人所見略同。朱可夫在他的回憶錄中不僅重點指出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同時還強調這次戰敗給德國人造成的心理衝擊:「庫爾斯克、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地域的大會戰,是偉大衛國戰爭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交戰之一。我軍在這裡不但粉碎了德軍最強大的精銳集團,而且無可挽回地粉碎了德國軍隊和人民對納粹領導人的信心,以及對德國有能力抵抗蘇聯日益強大的威力的信心。德軍主要集團在庫爾斯克地區的失敗,為蘇聯軍隊爾後展開的歷次大規模進攻戰役,為把德國人徹底趕出我國領土,進而趕出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領土,並為最終粉碎納粹德國,鋪平了道路。」

後來,華西列夫斯基作出與朱可夫相同的評價:「我們當時[8 月底]沒能徹底認識到庫爾斯克突出部會戰的結果。但有一點是清楚的:我們不但贏得了這場大會戰,而且在會戰中成長了起來。事實證明,我們制定夏季戰局計劃時的立場是有道理的:我們已經學會如何比過去更好地猜測敵人的意圖。我們有剛強的意志力和堅毅的性格,十足的忍耐力和勇氣,足以避免犯錯誤,避免過早進入交戰,避免給敵人留下挽回局面的機會。戰役戰略目標制定得非常成功。軍隊各級首長控制下屬隊伍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總之,我們的統帥藝術不僅顯示出創造力,還表現得比納粹指揮部的軍事技能更優越。

庫爾斯克會戰的結果是,蘇聯武裝力量使敵人遭受了導致整個納粹德國不可能恢復元氣的失敗。敵人的損失多達30 個師,其中包括7 個裝甲師。德國各地面兵種共損失了50 多萬人、1500 輛坦克、3000門火炮和3500多架作戰飛機。這樣的損失,再加上納粹宣傳機器大肆宣揚的進攻一敗塗地,迫使德國人在整個蘇德戰場上完全轉入戰略防禦。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大敗是德國陸軍後來爆發致命危機的開端。」

華西列夫斯基接下來就這場會戰的國際影響補充了一段話,可以代表蘇聯人的憤憤不平,因為他們認為西方人沒有對蘇聯的軍事成就表達出應有的讚賞:「閱讀幾位資產階級作家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品時,我經常注意到他們會傾向於淡化紅軍1943年夏季勝利的意義。他們試圖向自己的讀者灌輸這樣的理念:庫爾斯克會戰只不過是這場戰爭中一個微不足道的普通插曲;為了這個目的,他們要麼輕輕地把它一筆帶過,要麼乾脆避而不談。我在這些書裡很少看到有人對納粹1943 年夏季的復仇計劃做出過實事求是的評價,能把它看作法西斯將軍們戰略的冒險性結尾或徹底破產。但是,正如俗話所說,事實勝於雄辯。我只想指出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我們的盟友們就是在庫爾斯克會戰最緊張的時刻登陸西西里,進而在8 月17 日渡海進攻義大利的。如果他們當面的敵軍兵力,哪怕只有1943 年夏季我們遇到的一半,他們還能做到這一點嗎?我認為不能。」

本文節選自《庫爾斯克會戰》

相關焦點

  • 庫爾斯克會戰:決定會戰勝利的是最後一個營
    這個突出部對雙方意義都十分重大,蘇軍在必要時可以從這一地區出發,向北、向南迂迴攻擊 德軍後方交通線。而德軍若奪取該突出部,可一舉殲滅蘇軍兩個方面軍主力,並可再次縮短戰線,節省更多的機動兵力,重新奪得蘇德戰場戰略主動權。希特勒顯然 看到了這個機會。在4月15日,他發布元首大本營命令,制定了代號為"堡壘"的作戰計劃,但計劃引起古德裡安、曼施坦因等將領的質疑。
  • 庫爾斯克會戰究竟有多慘烈?
    用史達林的話來說:「如果史達林格勒會戰預示著德國法西斯的衰落,那麼庫爾斯克會戰則使它面臨滅頂之災」。可以看出,一方是瀕臨絕境的猛獸,拼死掙扎;一方是即將看到勝利的勇士,發出的致命一招,庫爾斯克會戰有多慘烈,恐怕難以用語言形容,所以我能用的還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戰」、「二戰坦克絞肉機」和「坦克墳場」來說明。
  • 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有哪些失誤?是否有勝利的機會
    如果說,哪一場戰役是蘇德戰場的分嶺,那就不得不說……庫爾斯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這一場戰役,雙方都下夠了本錢,投入總兵力280萬,坦克5000輛,飛機5000架。庫爾斯克會戰,是納粹德國最後一次對蘇聯發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的前期階段對德軍是十分有利,能夠自主的發起戰役的時間地點。
  •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最經典「坦克會戰」,從此希特勒一蹶不振
    文|鐵血君 1943年8月23日,蘇聯軍隊收復哈爾科夫,德國軍隊敗退至第聶伯河防線,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後為奪回戰場主動權發動的戰役,是蘇德戰爭軍事上的根本轉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也是二戰最大規模坦克會戰。
  • 1943年7月,蘇德都做出了決定庫爾斯克會戰結局的關鍵決策
    (上圖)庫爾斯克會戰期間,紅軍的主力坦克是1943 年型的T-341943年7月8日—9日夜裡和第二天白天的戰鬥期間,瓦圖京、華西列夫斯基、大本營和德國各級指揮部,做出將會最終決定庫爾斯克會戰結局的關鍵決策,儘管他們當時並未完全意識到這一點
  •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50萬精銳德軍被消耗殆盡
    在研究二戰期間的蘇德戰爭期間,你會發現,這場戰爭中有三場戰役非常關鍵,即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像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知名度就非常高,被譽為是二戰的轉折點,蘇聯實際上也是通過這場戰役徹底粉碎了德國的「巴巴羅薩」的戰略進攻計劃。但這場戰役真的就是二戰轉折點嗎?
  • 二戰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慘敗,責任到底該不該讓希特勒來背?
    李三萬 摘要:二戰蘇德戰場,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是個具有轉折點意義的重大戰役,德軍在戰役中慘敗,徹底喪師了在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對於這場戰役,戰後很多德軍高級將領都將責任歸咎於希特勒的瞎指揮,這個責任到底該不該讓希特勒來背?
  • 二戰時,各國戰死的最高將領都是誰?中國這位犧牲後日軍停火默哀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戰爭,一共有61個國家或者地區被捲入這場爭鬥,並且造成了9000萬人的傷亡和5萬億美元的損失,除此之外,它也是交戰雙方,陣亡高級將領,最多的一場大戰,或許讓人感到好奇,在交戰各國當中,各國戰死的最高將領都是誰?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並未慘敗,為何從此一蹶不振?耗光了戰略預備隊
    而若想理解曼施坦因之流的戰術理論,你必須首先了解庫爾斯克戰前的蘇德戰場形勢,在1943年初結束的史達林格勒會戰中德軍損失慘重,但是曼施坦因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遏止了蘇軍乘勝前進的步伐。隨著蘇聯大地泥濘期的到來,雙方跟1942年春季一樣,再次形成了戰線對峙。
  • 4次長沙會戰:中日雙方戰死的最高將領是誰?都是什麼軍銜?
    長沙會戰,一共打了四次,前三次中國軍隊以九萬餘人的傷亡,殲滅了日軍11萬人,並且抵抗住了日軍猛烈的進攻,第四次是在1944年,中國軍隊沒能複製勝利,日軍攻陷了長沙。這四次長沙會戰,中日雙方都戰死了很多人,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雙方戰死的最高將領都是誰?
  • 美媒將蘇聯庫爾斯克會戰成功歸功於盟友情報活動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 美國《大眾機械》雜誌稱,蘇聯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擊敗納粹德國得益於盟友的情報活動。文章稱:「得益於盟軍的密碼破譯,俄羅斯人收到預警,用溝壕和地雷場築起防禦線,擊退了德軍進攻。」
  • 4次長沙會戰中,中日雙方戰死的最高將領都是什麼軍銜?都是誰?
    在長沙會戰中,中國共打了四次,第一次傷亡九萬多人,共殲滅日軍11萬多人,並抗擊了日軍的猛烈進攻,第四次是在1944年,由於未能取得勝利,中國軍隊未能再攻下長沙。在這四次長沙會戰中,中日雙方都死了不少人,今天我們來談談誰是雙方的最高將領?
  • 假如穿越了:45輛99式坦克加入庫爾斯克會戰,德軍能反敗為勝嗎?
    毫無疑問,庫爾斯克戰役中,最吸引後人關注之處就是雙方的裝甲部隊對抗,那麼假設德軍能夠得到一個重型坦克營的45輛最現代化的坦克,例如45輛中國產99式坦克的加入,戰局又會如何呢? 首先,二戰德軍一個滿編制裝甲營的坦克數量就是45輛,例如著名的貝克重裝甲營,其全部坦克裝備就是45輛重型坦克,希特勒將這個營的戰力稱為超越一個師。
  • 美媒:二戰庫爾斯克會戰中,得益於盟軍情報,蘇聯才能擊敗德國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16日報導,美國《大眾機械》雜誌發表文章稱,二戰蘇聯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擊敗納粹德國得益於盟軍的情報活動。文章稱:「盟軍破譯了德軍的密碼,使得蘇聯紅軍收到預警,用溝壕和地雷場築起防線,擊退了德軍進攻。」
  • 庫爾斯克會戰才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提及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基本上都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小編就先向大家講述一下這場戰役再向大家說明小編對這場戰役的看法。當我們認真地解讀了史達林格勒戰役之後就會明白,蘇聯逐漸掌握戰爭主動權就是從此開始的,而真正的掌權還是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後。那是德軍最後一次向蘇聯發起的大規模的戰役,在戰爭之前德軍還妄想把主動權搶回來,但是卻完全沒有想到會失敗。不僅喪失主動權還讓50萬精銳部隊也受到了重創。
  • 克魯格為何建議中止庫爾斯克會戰?莫德爾棋逢對手四天推進12公裡
    (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在庫爾斯克會戰德軍的南北兩翼突擊行動中,將莫德爾和曼施坦因相提並論是不正確的,他當時指揮的是克魯格「中央集團軍群」第9集團軍的四個軍15個師,負責從北方切割庫爾斯克突出部所以在德軍終止會戰時,霍特的戰果遠大於莫德爾,也正是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曼施坦因心有不甘的主要原因。
  • 一天埋下敵軍坦克的三倍數量的地雷,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怎麼贏?
    而從蘇德兩軍開始對峙,到四個月後庫爾斯克會戰全面爆發,蘇聯用其恐怖的動員能力,早早就為德軍準備好了一個入之必敗的囚籠。雖然德軍的新戰術裝備,包括裝備了56倍徑88大炮的虎式坦克和長身管75炮的四號坦克,裝甲力量普遍能夠在超過1000米的距離上輕鬆擊毀蘇軍作為主力的T-34坦克,但是數量還是太少了。
  • 解放戰爭中,被我軍厚葬的3位國軍高級將領,第三位死得太慘了
    解放戰爭,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大決戰,交戰的雙方雖然立場相對,可並無種族國家之間的深仇大恨,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戰場上對勇猛作戰的敵軍將領保持尊重是一種美德,因此,解放軍曾經為被我軍擊斃的三位國軍高級將領舉行了高規格的葬禮,那麼,這三位被厚葬的將領都是誰呢?
  • 二戰中,雙方陣營陣亡的級別最高的將領都是誰?中國這位是大英雄
    全球所有大國都卷了進去,全球因此而喪生的人高達6900萬。那麼在二戰期間參戰各方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都有誰呢?我們先看看德意日也就是主要軸心國這邊(義大利放到軸心國稍微有點冤,因為後期義大利倒戈了)。日本山本五十六和古賀峰一,日本陣亡的將領級別最高的兩位。山本五十六,生於188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1943年搭乘轟炸機前往索羅門群島前線視察的路上遭美軍P-38閃電式戰鬥機攔截並擊落座機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