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精銳德軍被消耗殆盡!庫爾斯克會戰才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2020-12-16 天下將令

提及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基本上都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小編就先向大家講述一下這場戰役再向大家說明小編對這場戰役的看法。在當時德軍才剛結束對列寧格勒的圍剿行動,就在1942年7月17日這天,集結了150萬士兵進攻史達林格勒,蘇聯軍方為了守衛史達林格勒不被貢獻和粉碎德軍的戰爭計劃只好採取防禦戰役。此次戰役一共進行了200多天,蘇軍在同年的11月開始發起反擊,並在次年的2月2日全殲德軍,此後這場戰役正式結束。

當我們認真地解讀了史達林格勒戰役之後就會明白,蘇聯逐漸掌握戰爭主動權就是從此開始的,而真正的掌權還是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後。那是德軍最後一次向蘇聯發起的大規模的戰役,在戰爭之前德軍還妄想把主動權搶回來,但是卻完全沒有想到會失敗。不僅喪失主動權還讓50萬精銳部隊也受到了重創。在這場戰爭蘇聯取勝之後,蘇聯就取得了所有的戰爭優勢,德軍的作戰方式也從進攻變為防守,蘇聯紅軍也因此走上了收復國土的道路。

在德軍的作戰計劃中,將會調動4個集團軍兵力,分別從別爾哥羅德和奧廖爾兩個方向對蘇聯庫爾斯克地區發起進攻,意圖以南北夾擊之勢消滅蘇聯在庫爾斯克地區所駐紮的6個集團軍,從而從蘇聯手中拿回戰爭主動權,但蘇軍基於準確情報做了充分的戰前準備,德軍不僅沒能速戰速決,還因此受到重創,最後因為義大利的西西里島被蘇聯盟軍攻陷,德國作為義大利盟友不得不調整兵力應對,德軍對庫爾斯克的作戰計劃也被迫擱淺。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在庫爾斯克會戰之中,希特勒依然堅持了他以往一貫的作戰理念,戰法上面也沒有什麼改變,他一向希望德國軍隊以最快的速度來取得勝利。但是如果德軍能夠在面對蘇軍的時候重新制定全新的作戰方案,不陷入庫爾斯克中蘇軍設下的先進,不採取強攻的方式,也不把大量精銳調離東線去支援西線戰場,為了進行大西洋防禦而在西歐增調後備軍的話,那麼這場戰役的結果也許會改寫,不過不會改變的一點是,任何戰爭,如果初衷不是為了正義的話,最終也只能迎來失敗的結局,即使德軍贏得了庫爾斯克戰役也改變不了他們最終失敗的結局。

相關焦點

  •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50萬精銳德軍被消耗殆盡
    在研究二戰期間的蘇德戰爭期間,你會發現,這場戰爭中有三場戰役非常關鍵,即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像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知名度就非常高,被譽為是二戰的轉折點,蘇聯實際上也是通過這場戰役徹底粉碎了德國的「巴巴羅薩」的戰略進攻計劃。但這場戰役真的就是二戰轉折點嗎?
  • 蘇德戰爭中三場重量級的對抗,哪一場戰役對德軍影響最大?
    談到蘇德戰爭中的經典對決,可以說數不勝數,基輔戰役,莫斯科會戰,列寧格勒保衛戰,哈爾科夫戰役,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華沙戰役等都是雙方火星撞地球級別的碰撞。但是若問那幾場戰役是比較重要的,那麼答案無疑會是莫斯科,史達林格勒和庫爾斯克三次會戰。在這三次夏季攻勢中,德軍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再由重點進攻轉入孤注一擲的決戰,最終由攻轉守,而蘇軍則逐漸控制主動權。
  • 庫爾斯克會戰:決定會戰勝利的是最後一個營
    庫爾斯克地區德蘇雙方的兵力部署如下:蘇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不算在內)共投入133.6萬人的兵力,3444輛坦 克,19100門火炮,2900架作戰飛機。羅科索夫斯基中央方面軍防守北面,瓦杜丁沃羅涅日方面軍防守南面,最高統帥部戰略預備隊、科涅夫的草原方面軍 配置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正東。蘇軍的計劃是:先以堅強的防禦消耗德軍裝甲精銳,然後反攻。
  • 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德軍實力強大,為何決戰前希特勒選擇撤退?
    二戰期間,在1943年7月,蘇德戰場的庫爾斯克地區,蘇德雙方爆發了一場空前激烈的大會戰。 7月9日,德軍用300輛坦克對蘇軍發起了一次大規模進攻,結果遭到了失敗。德軍攻擊力消耗殆盡,被迫轉入了防禦戰。
  • 一天埋下敵軍坦克的三倍數量的地雷,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怎麼贏?
    但史達林認為德軍已是強弩之末,再衝擊一次就可以徹底消滅德軍,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的死諫之下,上了頭的史達林這才冷靜下來,與德軍在庫爾斯克一帶展開對峙。曼施坦因此刻也很難受,原本按照他的設想,此時應該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趁著哈爾科夫的勝利,蘇軍還在整備的檔口,集中優勢兵力再次突擊,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戰果。
  • 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有哪些失誤?是否有勝利的機會
    1940年,德軍發起了對蘇聯的戰爭。在一開始,德軍一路所向披靡。很快打到了莫斯科的城牆下。而在隨後,局勢朝著蘇聯有利的方向發展,而直到二戰結束。如果說,哪一場戰役是蘇德戰場的分嶺,那就不得不說……庫爾斯克會戰。
  •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並未慘敗,為何從此一蹶不振?耗光了戰略預備隊
    德國軍史學家卡雷爾對蘇德戰爭兩大階段的評語是:「德國(可能)的勝利提前結束於史達林格勒,而德國的失敗始與庫爾斯克」,這是無限接近精準的詮釋。那麼,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並沒有像史達林格勒那樣遭到慘敗,也沒有集團軍甚至軍級建制被蘇軍全殲,怎麼就從此一蹶不振進而發展到整個東線戰場崩盤呢?最專業的軍事術語解答是:德軍戰略預備力量的徹底喪失。
  •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最經典「坦克會戰」,從此希特勒一蹶不振
    文|鐵血君 1943年8月23日,蘇聯軍隊收復哈爾科夫,德國軍隊敗退至第聶伯河防線,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後為奪回戰場主動權發動的戰役,是蘇德戰爭軍事上的根本轉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也是二戰最大規模坦克會戰。
  • 二戰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慘敗,責任到底該不該讓希特勒來背?
    李三萬 摘要:二戰蘇德戰場,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是個具有轉折點意義的重大戰役,德軍在戰役中慘敗,徹底喪師了在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對於這場戰役,戰後很多德軍高級將領都將責任歸咎於希特勒的瞎指揮,這個責任到底該不該讓希特勒來背?
  • 假如穿越了:45輛99式坦克加入庫爾斯克會戰,德軍能反敗為勝嗎?
    其結果,就是德國國防軍最後的戰略進攻力量損失殆盡,而蘇軍仍然保留了足夠的軍力,從此之後戰爭中的德軍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從而徹底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毫無疑問,庫爾斯克戰役中,最吸引後人關注之處就是雙方的裝甲部隊對抗,那麼假設德軍能夠得到一個重型坦克營的45輛最現代化的坦克,例如45輛中國產99式坦克的加入,戰局又會如何呢?
  • 庫爾斯克會戰落下帷幕,看看交戰雙方高級將領都怎麼說?
    幾乎所有庫爾斯克會戰的親歷者和戰後的歷史學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認同德國在庫爾斯克戰敗對其戰爭能力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朱可夫在他的回憶錄中不僅重點指出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同時還強調這次戰敗給德國人造成的心理衝擊:「庫爾斯克、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地域的大會戰,是偉大衛國戰爭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交戰之一。我軍在這裡不但粉碎了德軍最強大的精銳集團,而且無可挽回地粉碎了德國軍隊和人民對納粹領導人的信心,以及對德國有能力抵抗蘇聯日益強大的威力的信心。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雖然在此之前,蘇軍已經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場主動權的問題。而1942年7月7日展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徹底扭轉了蘇軍在戰場上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而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也就是從這場戰役開始,蘇軍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收復失地和反攻準備,最終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大敗德軍裝甲部隊,並開始展開大反攻作戰。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蘇德坦克損失4比1,為何德軍不敢再發動進攻
    二戰蘇德戰爭,一些人認為德軍不該在1943年7月5日,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發動堡壘行動。由於這場戰役致使德軍在東線丟掉了戰場主動權。實際情況卻是,德軍在這場戰鬥中的坦克損失遠比蘇軍小得多,戰後統計顯示,蘇軍坦克損失高達6800輛,而德軍只損失了1500輛。那麼,蘇軍坦克損失這麼大,難道對後續戰場形勢沒有影響嗎?
  • 1943年7月,蘇德都做出了決定庫爾斯克會戰結局的關鍵決策
    (上圖)庫爾斯克會戰期間,紅軍的主力坦克是1943 年型的T-341943年7月8日—9日夜裡和第二天白天的戰鬥期間,瓦圖京、華西列夫斯基、大本營和德國各級指揮部,做出將會最終決定庫爾斯克會戰結局的關鍵決策,儘管他們當時並未完全意識到這一點
  • 戰爭中為什麼要設置預備隊?二戰德軍為此輸掉史達林格勒
    其實電視劇中演的,很容易讓人對預備隊產生誤會,認為預備隊裡的部隊並非最受上級器重,從而忽略掉預備隊在戰爭中的重要性,要知道在軍隊中,只有真正的精銳部隊才有資格成為預備隊。「備飛」其實就是預備隊,在戰爭中預備隊擔任的絕大多數都是臨時性任務,而這樣的任務往往更為艱巨,而預備隊能不能完成上級的任務,通常也直接決定了戰爭的結果,比如二戰的史達林格勒會戰。在蘇德戰爭中,很多人都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就是德軍每次都是無限接近勝利,但最後卻都被蘇聯紅軍逆風翻盤,一次或許是意外,但次次就足以說明問題。
  • 庫爾斯克會戰究竟有多慘烈?
    用史達林的話來說:「如果史達林格勒會戰預示著德國法西斯的衰落,那麼庫爾斯克會戰則使它面臨滅頂之災」。可以看出,一方是瀕臨絕境的猛獸,拼死掙扎;一方是即將看到勝利的勇士,發出的致命一招,庫爾斯克會戰有多慘烈,恐怕難以用語言形容,所以我能用的還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戰」、「二戰坦克絞肉機」和「坦克墳場」來說明。
  • 蘇聯在戰場上消滅了85%的德軍,美國在銀幕上消滅了99%的德軍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戰役打了六個多月,雙方傷亡人數超過200萬。平均每天傷亡一萬人以上。庫爾斯克會戰,雙方投入300萬部隊,蘇軍傷亡總損失超過80萬人,坦克損失超過6000輛,德軍傷亡總損失近50萬人,坦克損失超過1500輛。然而這還不是東線最大規模的戰役。
  • 聊聊戰爭史:二戰末期德國還有近250萬軍隊,為啥不打一場反擊戰
    到了1941年,德國最強盛的一年,在整個歐洲,德軍和附庸國的軍隊達到了近1000萬,就算到了1945年德國宣布投降前夕,德軍的兵力也還有近250萬,如此高的兵力,以德軍的戰鬥力,足以打一場漂亮的反擊戰了,可元首希特勒為什麼著急自殺了,德軍也宣布投降了呢?
  • 二戰風雲:1945年德國還有近250萬軍隊,為啥不打一場反擊戰
    二戰中的德軍首先從明面上來看,雙方實力就非常懸殊,更何況此前德國經過長年累月的戰爭消耗,真正的精銳早已十不存一,這剩下的幾百萬人大多都是從東線蘇德戰場潰退下來的敗軍和希特勒青年團,還有武裝黨衛軍。作戰能力早已沒有了二戰前期,在蘇德戰場上,六個蘇軍才能換一個德軍;五輛蘇式坦克,才能銷毀一輛德軍虎式坦克的那般強勢。最重要的是兵力被一分為二,部署在東線的163個師要抵擋蘇聯,西歐還要部署67個師要抗英美聯軍,腹背受敵,沒有後續兵源的補給,失去持久性作戰能力後,不得不考慮把兵力打光了怎麼辦?
  • 庫爾斯克戰役的啟示
    庫爾斯克戰役的啟示晚上看蘇德戰爭紀錄片,講的是庫爾斯克戰役,其中最令人感嘆的,是在庫爾斯克會戰前一部紀錄片上有一組軍人鏡頭,攝影機掃過約二十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