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鞋履品牌-麗格鞋業(REGAL)
創立於明治35年(1902年)
壽司大家都吃過,但是每次看到菜單上那些個不認識的字,是不是完全搞不清楚吃的到底是啥啊?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壽司店
鰯魚鮨魚鰤魚鰻魚……
我到底吃的是什麼啊!?
能讀出所有字的人,請受我一拜
壽司的起源:壽司最早相傳起源於春秋時期的越國,是當時浙江地區的傳統美食。在後漢年代,中國沿海地區都開始流傳這種食品,叫做「鮓」。是以鹽、醋、米及魚段製成的食品。
漢字傳入日本後,日本將食物用與之意義相近或相異的漢字來替代,於是日本的「sushi壽司」就寫成了「鮓」,「sashimi生魚片」就寫成了「鮨」。
壽司的種類也非常多,有我們最常見的握壽司、散壽司、江戶前壽司、大阪特有的箱壽司、什錦壽司、手卷壽司等等。
由於時間和篇幅有限,
我們今天就主要來講最常見的握壽司吧!
吃握壽司的正確方法:傳統吃法的壽司是用手直接拿來進食的,一定要抓魚肉下面的米飯部分,而不是從上往下抓取哦!否則會容易造成米飯散開或者魚米分離。
同理,如果你不習慣直接用手拿取食物,不要緊,用筷子也遵循上面的方法即可,夾住米飯就不會讓壽司支離破碎啦。
也可以用側面夾取法,更加方便易用。
為了防止魚籽等未與米飯貼合的食材掉落,一定要輕輕捏取壽司中上部兩側部位,而不是抓取上方,魚籽會魚貫而出哦!
想要為壽司加些調料的話,可以用薑片蘸醬油和芥末,在壽司的魚生上塗抹即可。
芥末來自一種叫山葵的植物,只有在清澈的水裡才能生長,至少要生長3年才能使用,價格昂貴。而在中國的料理店裡,其實是用辣根做成的芥末。芥末的味道並不刺激,而辣根則是你眼淚的源泉。
切忌不要用米飯直接吸取醬油或倒著夾壽司蘸醬油哦!否則壽司的味道會被醬油完全蓋過,魚生也極有可能掉在醬油碟中。
薑片是用來清口的,當壽司吃到一定量的時候,味覺可能會開始麻木,這時可以吃點生薑片來重置味蕾。
當然,想斷掉壽司的後味,還是喝幾口茶更加妥當,這也是為什麼壽司店都會有熱茶提供。
甜味的壽司或刷好調料的壽司是無需再蘸醬油的。另外醬油和芥末千萬不要混在一個碟子裡哦!那樣會使得所有的壽司都變成一個味道了。
不要將壽司翻轉食用,要用舌頭去感知壽司飯的溫度,因為壽司飯才是壽司的靈魂。也不要把魚生和壽司飯分開食用,這是對壽司師傅最大的侮辱。
儘量一口一貫,因為分兩口吃會破壞壽司飯糰米粒的密度,影響口感。不要堆積壽司,剛捏好的壽司是最美味的,就算吃迴轉壽司最好也是一盤一盤拿取哦!
吃壽司小貼士:
①吃壽司要遵循味道從輕到重,這樣才能體會每一種壽司的鮮味。如蛋壽司,豆皮壽司之類的甜壽司,要放到最後吃。
②紫菜蔬菜卷壽司通常是給沒有吃飽的人當米飯一樣填肚子的,最後沒吃飽再點吧。
③吃壽司的時候不喝米酒,因為米飯和米酒的味道是差不多的,一起食用很沒意義。
④味增湯要最後喝。
「鰯鮨鰤鰻」都是什麼呢?
「赤身中腹大腹」又是什麼呢?
鰹魚又稱柴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松魚。松魚中氧合肌紅蛋白含量很高,因此魚肉呈深紅色。可刺身或經略微煙燻切片後用醬油輕醃捏成壽司。
另外,鰹魚反覆煙燻乾燥後刨成的薄片就是俗稱的木魚花,鮮香濃鬱,常放進日式高湯裡提鮮或直接佐食。
鮪魚就是金槍魚,是最知名的握壽司食材,金槍魚由於能夠在水中高速巡遊,肌肉中富含大量肌紅蛋白,魚肉有著紅肉般的濃鬱口感,當之無愧的赤身之王。
金槍魚不同的部位
赤身,金槍魚最普通也是肉量最多的部位,通常用醬油略微醃製後捏成壽司,脂肪含量低,口感軟嫩,具有清爽香味與淡淡酸味。
中腹,胸鰭後方的魚腩部位,口感肥嫩,香味也較濃鬱。
大腹,胸鰭附近最肥美的魚腩部位,魚脂含量很高,口感滑潤,脂香味極其厚重,如同上乘的雪花牛肉,脂肪紋路清晰可見。
魚頸腩是金槍魚最頂級的部位,鰓蓋後至鰭末端的魚腩部分,更肥美多汁且少膩感,魚脂含量非常高,質地多孔,所以與空氣接觸極易變味,該部位很少見,即使空運也難以保鮮。
蔥腩,金槍魚腹部碎肉和蔥花做成,帶有蔥香和魚脂的混合香味,常常做成細卷和軍艦卷。
白金槍又叫鬢金槍、特製長鰭金槍魚,味道清淡,呈淡粉色。
鰤魚又稱青甘、油甘,分布於臺灣、日本海域。該魚有加官進爵、出人頭地的寓意,日本人愛把鰤魚當成婚嫁大禮,被當做喜慶的魚。
幼鰤,體長30-60公分的幼魚,魚肉白皙有彈性,脂肪含量適中,口感清淡略帶甘甜。
平政,體長約1米左右的成年鰤魚,脂含量豐富,口感肥嫩,味道也較濃鬱。
間八,體長超過2米的大型鰤魚,魚腩部分更加肥美,口感香醇。
竹莢魚又稱真鰺、真巴浪魚,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價格親民,肉質緊緻滋味甘甜有嚼勁。
竹莢這類銀身魚脂肪含量不高,反而更突出魚肉的鮮美。竹莢對新鮮度要求很高,適合捏成握壽司,除了刺身也適合油炸、炭烤。
黃帶擬鰺又稱大竹莢魚、縱帶鰺。因魚體側有一金色寬闊縱帶得名。肉色如羊脂玉般通透,微微泛紅,口感與鰤魚相仿,脂肪含量恰到好處,清新鮮美。
大西洋鮭就是三文魚,分布於北大西洋。優質的三文魚有著肥厚的肌間脂肪層,魚腩嫩滑肥美。
三文魚除了直接刺身也可炙烤。
真鯛又稱加吉、銅盆魚。體色泛紅,體態有武將之風,日語發音與「慶祝」相近,因此被喻為幸福吉祥的魚,是節日慶賀時不可或缺的魚種。
真鯛的油脂豐富,肉色白裡泛紅,像櫻花一般,所以又有著「櫻鯛」的浪漫別名。肉質甘甜清爽富有彈性,品嘗鯛魚壽司時可以不蘸醬油,只需要少許巖鹽。真鯛的料理方式很多,刺身、鹽烤、紅燒、燉湯、蒸飯等等。
日本真鱸又稱花鱸、七星鱸。魚肉脂肪厚實,口味鮮美。適合炙烤、鹽烤、或做成冰鎮刺身。
黃蓋鰈又稱橫濱擬鰈、孫鰈,比目魚的一種。黃蓋鰈味道清淡,用火炙烤後味道更香,魚身邊緣的裙邊肉堅韌有嚼勁,十分受青睞,屬夏季白身魚的經典。
褐牙鮃又稱油牙鮃、扁口魚。半透明的魚肉富有彈性,口感略微透出甘甜,也適合炙烤,裙邊肉富含油脂入口散發出濃香,屬於冬季白身魚的經典。
秋刀魚也叫竹刀魚,因體型修長如刀而得名。秋刀魚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食材,秋末冬初秋刀魚隨洋流南下產卵,此時魚肉口感最為濃鬱。
秋刀魚極易變質,因此捨得花心思做秋刀魚刺身的通常都是高級館子。捏壽司的秋刀魚需要用鹽、檸檬汁略微醃製,由於對魚肉新鮮度要求極高。
沙丁魚又稱鰮、鰯,並不單指一種魚,而是泛指鯡形目下眾多小型魚類。極易變質,很難保鮮,價格與消耗的心力相比。處理後的魚肉晶瑩剔透,魚脂在口中融化,配以薑片、蔥同食,美味令人心蕩神馳。
日本下鱵魚又稱小鱗鱵、針魚。魚體修長纖細,魚身散發出金屬光澤。對新鮮度要求極高,春季出產,新鮮的魚肉不經過加工直接捏成握壽司才最為鮮美,恬淡清爽。
斑鰶又稱海鯽仔。斑鰶壽司可謂是握壽司中的橫綱,也是最耗費心力的壽司食材之一,根據魚身大小、脂含量,鹽和醋的醃製時間,甚至都要精確到秒。
通常選用鰶魚苗在5cm左右,製作壽司需要4、5條小鰶,也叫做「四枚付」,等幼魚長到10cm左右就可以做「兩枚付」的壽司了。
日本鯖又稱白腹鯖、青花魚。這類銀身魚易腐敗,通常需要剛剛捕獲後立即處理。
寒冷季節下出產的鯖魚魚脂豐富,經過鹽和醋的醃製沉睡後的魚肉十分驚豔,除了製作握壽司和箱壽司,鯖魚還適合炭烤。
少鱗鱚又稱青沙鮻、沙腸仔。秋季產卵期前的少鱗鱚口感最佳,肉質細膩,清爽鮮美,適合捏成握壽司、鹽烤和天婦羅。
星鰻又稱康吉鰻、穴子。星鰻是最難處理的壽司食材之一,金黃色的皮裹著純白色的魚肉,口感十分細膩,捏壽司的魚肉一般經過蒸、煮刷汁兒或直接蒲燒。
日本最常見的河豚是紅鰭東方魨又稱虎河魨、紅鰭多紀魨。河魨肉鮮美緊緻富有有嚼勁,最佳產地在日本下關。
河豚捏制握壽司時,醋飯和魚肉之間芥末被辣味的紅蘿蔔泥取代,吃的時候通常也不蘸醬油,而是配柚子醋,清爽之餘更能突顯河豚的鮮美。
鮟鱇魚是典型的深海魚種,皮質富含膠原蛋白,肉質鮮美,是日本鍋料理中不可或缺的冬季食材。
煮熟後的鮟肝味道醇厚鮮香。一般配淡口醬油、果醋、小蔥、蘿蔔泥一起食用。
什麼季節吃什麼魚:
1月(12月):金槍魚在最冷的12月,1月最好吃。
2月:這個時候最好吃的是貝類,比如赤貝,水松貝。
3月:鯡魚子,春天剛產的卵,用鹽醃製,珍品。
4月:春天的鰹魚比秋天的脂肪少,魚肉富有彈性。
5月:鮑魚,最高級的是「黑鮑」,裡外全是黑色。
6月:康吉鰻在梅雨季是盛產期。
7月:比目魚、鱸魚是夏天「白肉」魚的代表。
8月:鰺在這個時候既便宜又可以大量捕獲。
9月:北海道的海膽在這個時候是盛產期。
10月:貝桂,各種貝類陸續在壽司店出現。
11月:蛤蜊,用醬油煮熟吃就很美味。
12月(1月):除金槍魚外,也是鰤魚最好吃的季節。
最後來個福利:超大壽司卷,姬路城!
餐桌禮儀的遵守
是對食材和他人的尊重,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開心地
享受每一道美食。
雅滋養(YAZUYA) 40年品質沉澱 將最好的產品獻給您
以上文章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告知
微信公眾號「東京慢遊」(tokyowalking)←長按複製
▼ 長按關注,發現更多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