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練好太極拳的腿腳和腰胯功夫

2020-12-20 太極療

拳論曰,「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而且,如果腰腿功夫練得好,養生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首先,腿部是支撐人體所有重量及上肢腹腔器官功能的支撐點,也是人體血液的必經之路,是淋巴循環的回收站。諺語云「人老先老腿」,一旦腿腳好了,生命力都會變得旺盛。

其次,腰部是整個人體主要承託部位,其支撐著人體全身的生理活動及功能,腰胯一旦出問題,就會影響經絡的暢通,令人體器官的供血量循環受到影響。

那麼,太極拳的腰腿功夫應該如何求?今天,小療君就從腿腳功夫和腰部功夫兩方面給您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啟發哦~~

腿腳功夫

提到腿腳功夫,拳術裡的要求是「落地生根」,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在樁功上求。

初學者最基礎的練習就是腿上功夫的練習,練腿上功夫,主要是站樁,比如渾圓樁,為什麼不先練步法呢?因為站樁是靜態練習,可以初步調整人的間架結構,把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等身法結構練上身。站樁時間不必太久,20分鐘左右即可,站完之後可以在保持樁架的基礎上,試一試步法練習,這就是「樁架走步」,一開始步子不宜過大,大而易散。

其次,體會節節貫穿。

這個練習主要是練拳架時體會的,當然也可以在步法訓練時體會。每一次重心的轉移,都儘量做到力從腳起,然後一節節地向上到腿、到到胯、到腰、到肩、到手。

節節貫穿看起來似乎有點難度,不過剛開始可以多體會從腳到腰的節節貫穿,放慢速度一點一點就能找到感覺了,勁力從腳到手的傳導可以放到以後再去體會。

腰部功夫

練太極拳,欲求整勁就繞不開腰胯的練習,拳論講「主宰於腰」,就是要我們在練太極時用腰來帶動四肢的運動。楊澄甫宗師說:「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可見腰部功夫的重要性,而且腰部功夫和腿腳功夫是相輔相成的。

怎麼鍛鍊呢?記住四個字:腰走螺旋。

首先,練拳時,要有意識地體會腰部的放鬆,腰一松,上下連。

其次,每一個拳式的起承轉合,都要靠腰部的螺旋來完成。這一點可以體悟洪均生先生的《陳式太極拳三字經》:「每一動,螺旋行,其要求,圓而松,或柔化,或剛攻,因敵變,螺旋中。」

練拳時,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手上,而要放在腰上,以腰帶手。方法很簡單,感覺上又有點難,沒關係,只要你注意力到位了,腰就會慢慢松下來,隨著多加練習,就能形成「主宰於腰」的習慣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結束了,最後提醒您一下,腰腿功夫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要把兩者分開對待。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如何練出胯的功夫
    人體最大塊的骨頭是盆骨,而太極拳正是用盆骨來打人,這是厲害之一;盆骨的發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對方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這是厲害之二(基於如此原因,有些拳師流傳「教拳不傳胯,傳胯師傅差」之 說,把胯的練法與用法視為珍貴的守功東西,傳授腰胯要領時,不願多作分解,顧慮徒弟把胯練好了會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筆者注)。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還要把腿部肌肉內旋,使重量全吃到腳底(腳跟和腳內側),如果吃到膝蓋,會對膝蓋有傷害。一次練1-2分鐘。開始覺得彆扭,久練就習慣了。尤為練陳氏小架,這是基本身法的要求。沒有後襠,就不是陳氏小架。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還要把腿部肌肉內旋,使重量全吃到腳底(腳跟和腳內側),如果吃到膝蓋,會對膝蓋有傷害。一次練1-2分鐘。開始覺得彆扭,久練就習慣了。尤為練陳氏小架,這是基本身法的要求。沒有後襠,就不是陳氏小架。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 體悟太極拳:知胯、識胯、練胯
    經過幾年艱難摸索,雖然走了彎路,終於認清太極拳第一步是知胯、識胯、練胯。知是知,識是識,練是練。一環少不了,這是科學練拳步驟,如果還是照著拳譜大講特講松腰落胯。不要師傅也罷。 知胯:師傅一般不講胯,因為都信奉「寧教十拳,不教一胯」,甚至有的師傅自己都說不清楚胯,所以,我建議問度娘更靠譜。
  • 太極拳腰胯練法秘訣
    練好太極拳腰胯是關鍵,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綜觀現在許多人的練法,似乎與太極名家大師的要求練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馳的。我把過去近六十年來跟先師們學拳時聽到的、見到的關於腰胯練法的要求,寫出供太極拳愛好者作一參考。
  • 兩胯原來這麼轉的,練這麼多年白費功夫了
    大家都知道練習太極拳腰胯很重要,過去很多老的拳譜拳經裡面講的腰其實都是說的胯,那麼光知道它重要,它重要在哪裡?如果你練太極拳胯松不下來,不會旋轉兩胯,練到什麼時候都不可能知道什麼叫以身帶手或以身體帶動四肢,我們很多人整天在說,原理並不一定知道。用兩胯來旋轉虛實,也就是用兩胯旋轉來移動重心,對我們學好練好太極拳有多重要,今天我給大家作一個剖析。
  • 太極拳為什麼是要用腰打拳?
    用腰打拳打法的要點是腰帶、腰領和腰撐腰帶就是有意識地用腰帶動手腳運動。練拳時如果只有手動而腰不動,就失去了太極拳的根本,只能算太極操,太極拳應該是腰手都動。那麼到底是腰主動帶手動,還是手主動帶腰動?是圓心帶動圓周,還是圓周帶動圓心?如果應該腰這個中心是主動的,那麼道理是什麼?
  • 太極拳的中定在於腰胯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太極拳的中定功夫全在於腰胯,能松腰落胯,則能氣沉入地,兩足有力,下盤穩固,上輕下重,穩重如山太極拳的虛實轉換全在於腰胯,旋腰轉胯,松腰落胯,即可調節虛實,化發自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極拳懂勁的功夫也就是腰胯的功夫。故拳經云:「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因為胯為大腿的根部,人的上體重量全部落在胯上,人要站立行走,負重等,因此胯關節特別強大結實。要把胯鬆開,確實不易。有很多人練拳幾十年,胯還是沒有鬆開。
  • 如何能練出太極功夫
    要端正練拳目的,練太極拳是為養生,就為養生而練,只要苦練到位,天道酬勤,太極功夫的養成水到渠成。不要一味追求太極功夫,不要為能技擊而練太極拳。如果那樣,就不如直接去練拳擊或散打。練太極拳若只為了技擊,那就容易步入歧途,可能功夫沒練不出了,而養生也得不償失。技擊能力不是不求,而是要魚肉和熊掌兼得,要在養生的基礎上,強身健體,有了功力再求技擊,以武入道才行。
  • 單建東太極拳傳習拳論之「上松下實,中活」
    太極拳拳架的練習是知己的功夫,推手的應用是知彼的過程。如何做到體用相結合呢? 單建東老師基於四十餘年的練功體悟,總結出一句箴言即「上松,下實,中活」 , 從系統層面論述了如何練習腿腳,腰胯,身手提高太極拳功夫。腿腳是根,根不深,則不牢。盤架子時,力求低架,使其大腿兩股有力,大腿有力站得穩,不至練拳時東倒西歪。很多拳友在練習太極拳一段時間後,膝蓋疼痛難耐,選擇放棄練習。
  • 如何練好太極拳的「鬆緊」
    練太極欲求技擊,必須先求形正。各家太極拳招式都不盡相同,難道只有一家形正,其餘都不正?不是的。形正並非指每一招式的運行路線標準不變,而是指身法要領正確。身正形順,則內勁自出。就從身法要領來看,各家留下的文字也不盡相同,有說要含胸塌腰,有說要含胸拔背;有說要泛臀,有說要斂臀。於是有些人就爭得不可開交,莫衷一是。
  • 如何判斷自己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
    今天我想給大家聊一聊如何判斷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我們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說自己練的是傳統太極拳,很多教拳的老師也說自己教的是傳統太極拳,那我們大家怎麼去判斷呢?今天我想聊聊這個話題,供大家參考。大家知道過去練拳就是練武,在吃不飽肚子的情況下沒有健身這個概念,練出功夫來走鏢、看家護院等等,所以套路裡每一個動作都是攻防,不講好看不好看,沒有任何一個多餘的動作。陳吉老師跟我說,過去說「妄動」不是指手腳亂動,過去說的「妄動」是指多餘的動作。現在我們理解的「妄動」,大多是腰胯不動手亂動。
  • 練拳不會「松胯」,其它皆是空話
    對健身者而言,練好了這一方法一輩子足矣,該有的感覺都會練出來;對練武者而言,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不斷有所造詣。如果說太極拳有什麼秘訣,這肯定是其中的一個。掌握了這一規律,其它一切都簡單了,如「以身帶手」等感覺都可以練出來。6太極拳的重心移動,就是一個實腿一側的腰胯的旋轉下沉,旋轉下沉的幅度有大有小,但無本質區別。一般規律是,左右移動旋轉的幅度大,叫胯走後下弧;前後移動旋轉的幅度小,所以叫襠走鍋底,或叫胯走下弧。沒有腰胯的旋轉下沉,既不能「借地之力」,腿腳蹬地也使不上勁。
  • 川字步中的腰胯運換
    要注意的是,在前進起腿時,腳跟逐漸抬起以數位化至腳尖抬起10、9、8、……1,這時腰胯要有個換勁(胯有如兩軸同時向裡滾碾,腰椎有如弓背拉開,骶骨下沉兜裹),在落步時腳跟先落,然後也是以數位化1、2、3、……10到腳尖,可參考《川字步中的腳跟腳尖落地、旋轉如何換勁》一文,在腳跟落地時腰胯裡還要有個換勁,同腳跟提起一樣。
  • 太極拳怎樣做好呼吸、松沉圓活、撐胯頂腰、對拉拔長和力發四稍
    她強調了如下幾點:1、呼吸她說:「練拳是要講呼吸的,所謂的自然呼吸那是初級階段的練法,練到一定程度就要練深呼吸,以至達到拳勢呼吸。呼吸是要單練的,要當作一個重要的基本功去練。不然腹部老是空的,沒有內動,只有把呼吸練好了,練順了,腹部有了感覺,產生了內動,拳才真正有了基礎。才能練一日就有一日之長進」「太極拳是往裡打,只有練好了呼吸,才可能往裡打」。
  • 陳耀庭:談談太極拳先師們對腰胯練法的要求
    ,腰胯是關鍵,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綜合現在許多人的練法,似乎與太極名家大師的練法要求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馳的。我把過去近六十年來跟先師們學拳時聽到的、見到的關於腰胯練法的要求寫出,以供太極拳愛好者參考。這件事,使我知道了蹲跪和松腰胯完全是兩碼事,對我一生練拳都很有裨益。
  • 熟練掌握這些動作 才能入得太極拳之門
    太極拳是複雜高深的拳種,古語云:太極三年不出門。練習太極拳三年之內是不能出門的,因為練不出功夫來。最大的攔路虎是要把我們固有思維定式和用力習慣改掉,這個非常困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發力的,在搬動一個很重的東西時,我們會全身繃緊,肌肉發力,關節僵硬,將重物抬起來,我們打拳的時候,也是這種情況,全身繃緊,胳膊用勁繃緊,握緊拳頭,使勁打向對方,但是太極拳的發力方式,跟平常的發力方式完全相反,太極拳是要打人的時候,全身放鬆,渾身舒展,用腰胯的力量,調動腿腳的力量,傳導給雙手,進行發力,這和普通人的發力方式完全相反。
  • 這樣練太極拳才不會傷膝蓋
    另,過了腳尖一來失勢,二來雙重,三來單輕,四來身體的承重都會壓到膝蓋上,從而超出膝蓋本身的承重能力,很多太極拳膝蓋練出毛病都是這樣來的!在習練太極拳時.人體重量的三分之二是由腰胯承受、轉化後作用於大腿,並通過膝關節的連接與小腿、足融匯一體。在做膝關節轉向動作時,應當由腰胯來控制 和帶動下肢。
  • 背絲扣,太極拳古老的練功方法
    ②胯走上弧:這種方法運用在前後的弓箭步,由後向上向前翻臀,胯的運動軌跡是由後向上向前的立圓,練的是花腰勁。「立如枰準,活似車輪」,前者指身法,後者就是形容這種胯走上弧的立圓,練好了可以連續發力。無論是胯走前弧或上弧,都是通過腹股溝的擰裹和後抽,先將丹田貼緊實腿,再將實腿一側的臀部向後或向外調出去,通過腿腳蹬地和擰腰實現翻轉摺疊,左臀翻轉右臀不動,右臀翻轉左臀不動,這就是老拳譜所說的「一動一靜」、「一陰一陽」。所謂「兩腎交替抽換」,就是指的這種擰裹抽胯和臀部的翻轉,外動帶內動。
  • 太極拳: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
    練拳的順序: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今天我給大家侃的是太極拳的練習順序:先練開有人說練背絲扣的時候把臀翻出去好遠,這樣練對嗎?大家應該清楚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練法,剛開始不這麼練就翻不過去,腰臀胯就拉伸不開。從我個人練的體會和觀察,陳家溝不管是老的拳師、年輕的拳師,要想身上練出功夫,腰臀胯這一段必須拉伸開,翻轉要靈活,否則出不了功夫!這就是說我們開始階段練的主要是開,把主要的幾大關節給它拉伸開,首先是腰臀胯,其次是兩肩,主要關節開了,次要關節也就自然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