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門裡,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三大願便是廣修供養。「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佛門供養是眾生培福修慧的助緣。供養不是在與佛菩薩「交易」或「賄賂」,而是藉助供養這一行為,使得大眾捨棄心中的自私貪念,生起慈悲利他心。拜佛不生功利心,不執著於形式,才能得利。
有人對佛教存在著一定的偏見與誤解,或是迷信,或是詆毀。要麼將供養視作世俗的「走後門」,迷信無知。要麼顛倒是非,誹謗正法,阻礙他人聞法修行。其實,供養與否全在自己發心,供養與否,佛菩薩也不會偏愛或懲罰誰,自己因果自己種,自己福德自己修,與他人無關。供養的目的不在於人與人之間搶香、比功德,而在於我們能從中生起感恩善良的心。佛菩薩不會用我們的任何東西,我們供養三寶,真正受益的是我們自己。正是三寶給了我們布施修福的機會。正如佛門中所說的那句話: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舍萬文收。我們供養出去、布施出去的東西,看似吃虧,卻實實在在為自己修了福報。不論供養什麼,功德在於心,帶著真誠清淨心布施供養,自然功不唐捐。佛門供養有很多種,那麼有哪些物品最好不要供佛呢?看完你就明白了!
「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雖然我們講一切修行不執著於相,但佛門裡的很多相又卻是在表法,如果行為有缺失,不但對三寶有失恭敬,也會非常不利於其他人精進燻修。所以必要的規矩與恭敬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行為如理如法,才能修到功德。佛菩薩對待一切毫無分別之心,所以其實我們供養什麼,功德也無分別,但我們所供的物品可以體現我們的內心。為了使表法吉祥,最好供養一些有益的吉祥之物。比如常見的佛門供養: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樂、供香等等,我們供養這些東西,有個前提,就是所供物品最好要完整、無破損,不要將壞的、以及髒的東西置於佛前。
當然,如果實在家裡很貧困,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少之又少,真的發心想要去供養,那即使所供物品再差再醜陋,也功德無量。因為發心最重要。但如果家裡很富有,卻拿很差的東西供佛,說明我們的心並不真誠,不如不供。供養不是被迫強逼,如果不真誠,大可不供。除了以上這些,佛前儘量不要「肉蛋奶類」的物品。佛家慈悲,不殺生,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如果我們信佛、皈依佛門,暫時做不到完全吃素,但儘量不要殺生,佛前做供養更一定要供養素食。有人說雞蛋為什麼也不能上供?蛋類屬於腥食,味道也是不清新的,而且由動物所產,有違慈悲道心,不要拿來上供。包括奶類物品也是如此,也屬於腥食。真正修行人是不沾葷腥的。
說到「葷」食,可能大家都會認為指的是肉類,其實不然。佛門裡所說的「葷」指的是「五辛」,即五種有辛味的蔬菜,包括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渠。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常用到的「蔥姜蒜」,人吃了這些東西,嘴巴會生出一種惡臭,氣味不清新,給他人帶來不好的感受,對於自己的修行也是不利的。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不要供酒,佛門一大戒律「不飲酒」,酒容易迷惑人的心智,使人顛倒妄想、墮落消沉,消耗人的福德,非常不利於人增福修慧,也容易傷害身體,依法各種禍端。佛前嚴謹供酒,是佛前供養之常識。
在佛門裡舉行法會時,早上會上大供,會上供各種齋食,都是些蔬菜水果米麵饅頭。有人說,植物也會生長,那摘蔬菜水果不也是殺生嗎?這就理解錯了。植物雖然也有生命,但它們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嗔恚,沒有報復心,人吃這些植物,實在來講它們是犧牲奉獻,我們對此要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