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組團跑步去🏃♀️🏃
今年3月,跑步學院主辦的PoseMethod Level2的教練課程在廣州,羅曼諾夫博士和國峰老師再次攜手,給幾十位教練帶來兩天精彩內容。我早早安排好了時間,趕過去回了個爐。兩天下來,感覺收穫比上次在北京聽課豐富得多。
PoseMethod Level1 是講姿勢跑法技術的教練課程,從16年4月開始,我前前後後聽了已經有七回了(足跡橫跨北京、廣州、深圳三地)。
Level 2 是講訓練的課程,已經在國內辦了兩次,據說全球也是這兩次(編註:已經累計舉辦3場)。第一次是去年9月初特意北京去聽的,然後聽完順便跑了個北馬,活學活用之下,本來打算醬油馬居然PB了。
聽了兩次L2,我來說一說讓人印象深刻又很抓狂的地方,大家也一起來感受下。看起來會有點亂,見諒:
總體的訓練邏輯:以知覺和技術訓練為中心;
速度是耐力的基礎(這點很顛覆,劃重點);
從短距離2K為目標開始周期化訓練,逐漸拓展到5K,10K,半馬再到最後全馬;
訓練開始前,需做2K成績測試,根據成績確定訓練計劃強度(主要是配速);
訓練進行中,每個周期結束都需對訓練目標距離做測試,檢驗訓練效果;
姿勢跑法訓練體系的跑量和強度並不大,知覺才是訓練重點;
如果你能用200M訓練時的知覺跑5K,5K成績當然會提高;
也關注心率,但心率並不太重要(跑後才檢驗心率);
按不同人的承受能力,劃分大猴子,中猴子,小猴子。關於猴子的內容幾年前寫過,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每周自己測量IR指數(評估疲勞度),根據測量結果調整訓練計劃;
IR指數是客觀數據,有可能你的IR數據表明你的狀態不錯,但你的主觀感受很差,所以每周也需要做一個RPE評估。RPE量表以前也談過,看這裡了解。
慢跑(有氧)是為了提高人的恢復能力,但不能低於AT(有氧閾);
最大攝氧量是結果,不要刻意去練;
影響耐力的因素很多,專注、技術、能量、速度等;
訓練的目的在於讓身體和環境(重力/O2)有良好的互動(適應);
頭腦就象一個銀行家,如果你恐懼,就借不到錢(能量);
訓練短距離(如200M)的速度,要用常態(輕鬆達成)的速度,不能用PB成績(偶發的高速度);
歸根結底,跑步成績還是依賴你在比賽中保持良好技術的能力;
大腦佔用的能量比例比肌肉高,所以要鍛鍊大腦(知覺)而不是肌肉;
現在各種訓練方法(並非系統),把體能、最大攝氧量等抬得太高;
體能/肌肉/最大攝氧量的提升幅度是有限的,很容易見頂;
不需要刻意去練肌肉/心肺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要圍繞動作進行訓練,在這過程當中,這三大塊生理系統自然就會被訓練到。
一定是先練技術(知覺);
訓練更多是藝術,當然會有科學(數據)的成分,不過你沒有辦法精準計算每天的事情。
就說這些了,你感受到了哪些共鳴?還是完全沒辦法接受?
我們知道某些唯跑量的論調是類似這樣的:破330就要每個月200K以上跑量,破300每個月那得要300K以上跑量。不過我身邊的一些同學,跑量並不算多,成績跑出來也不差。例如某些玩健身擼鐵很久或者騎車已經很長時間的老鐵們,他們轉戰馬拉松,經過短期的訓練之後,成績都挺不錯。
以我自己為例,近半年來跑量一直是下降的,從原來幾年前的月均260~300公裡跑量,有意識地下降到了現在的每月130公裡多。不過成績並沒有退步哦,反而在今年3月份無錫馬時甚至還跑出了個人PB314。對於一個年近五十的大叔來說,並不容易的吧。
上面說的這些真實案例是不是有點顛覆認知?訓練技術,跑量少了成績也是可以提升的。
跑量一少,相信有很多同學們(尤其是想追求PB成績的同學)自己就會覺得焦慮,心裏面極不踏實。
請注意請注意,跑得少了,並不等於練得少了。你可以將技術訓練放進你的生活中,放進你的每一次課表中,在地鐵上做重力感知訓練,在辦公室做柔軟度訓練。
速度是耐力的基礎。生理體能是天生的,但是技術的精進是沒有止境的。唯有日復一日的訓練,才能讓自己的動作接近完美,經濟型最高,最終在比賽中實現PB。
姿勢跑法訓練體系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訓練計劃中的力量訓練動作,來感受一下兩個在L2課程上的訓練動作:
先來個圖片:
再來個視頻:
最後,要特別說一下老羅和國峰老師,他們能湊一起講課現在著實不容易了。
歡迎留言,說啥都行。
# 今日話題 #
「你是如何進行馬拉松訓練的?分享一下」
留言區參與互動,點讚最高者
送出 《姿勢跑法》 一本
(6月19日公布中獎名單)
也想全馬PB?跑步效率要高!
來跑步學院學會跑步!
·
·
▼
無限量觀看POSE TV教學視頻,戳下面
·
·
·
·
▼
線上跑姿訓練,戳下面
·
·
·
·
▼
成為姿勢跑法教練,戳下面
·
·
▼點擊閱讀原文,開始你的跑步技術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