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紛紛敗走2020?又一品牌轉行「賣吊牌」,「國潮」卻逆風而上

2020-12-22 曄財經

什麼是品牌效應?當一種產品有了品牌,它的價格就會上升,但它的銷量會越來越好。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品牌,品牌就等於質量。以「鞋奴」為例,即使一雙耐克的鞋子和一雙特步的鞋子有著同樣的風格和舒適,仍然會有更多的人選擇耐克,即使它的價格更高。因此,越來越多的商家也開始關注品牌的問題。

「賣吊牌」的南極人

人人都聽說過的「南極人」品牌,以高品質、高性價比的保暖內衣溫暖了數百萬冬季消費者,並迅速席捲全國市場。但近年來,關於南極品牌的負面宣傳越來越多。

由於這種「賣吊牌」的商業模式,南極人在業內的聲譽急劇下降。一個知名品牌如今成了滿大街的「地攤貨」,質量也在下降。2007年,南極人發現其競爭對手恆源祥在玩品牌授權模式,年收入為13億元,其中2.66億元來自商標使用費。所以在2008年,南極人賣掉了他們所有的工廠,減少了生產和銷售流程,開始銷售「商標」。

根據南極人公開的2019年財報中顯示,2019年年收入達到39.07億元,商標使用費收入超過13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一。截至2019年底,該公司共有4513家合作經銷商和5800家授權店鋪,每個授權店鋪平均需要支付20萬元的商標使用費。

現在品牌等於質量等於信任,不僅可以促進銷量的增長,還可以提高產品的溢價。某電商服裝供應商的一條褲子的售價是79元,但是如果貼有南極人標籤,同一產品的價格可以漲到129元,平均每條褲子漲25元。以拼多多平臺上的一些三件套為例,它們被貼上「南極人」的標籤,銷量很高。

現在南極人不再生產商品,「改」賣吊牌的商人。只要你購買了他品牌的使用權,你就可以在你的產品上印上「南極人」的字樣。從很多電商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南極人不僅賣保暖內衣,還有襪子、內衣和床上用品。

事實上,南極人的模式是非常有利可圖的。只要前期把品牌給做出來,後期則只收屈品牌使用費用。但是這種模式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很多弊端。產品質量無法控制,人們就會失去對其品牌的信任。在國家質檢部門近年來發布的產品中,有許多南極產品被列入名錄,包括絲綢被、內衣、棉衣等。

「拉夏貝爾」的效仿

而就是這種一本萬利的商業模式,也吸引了知名女裝品牌「拉夏貝爾」的效仿。拉夏貝爾在瘋狂的擴張下,也迎來了極大的挑戰。隨著營收的不斷下跌,以及利潤的虧損,今年9月9日,拉夏貝爾對外公開了新的戰略計劃,提到了「賣吊牌」的相關事宜。

艱苦奮鬥近一年後,掙扎求生的拉夏貝爾依舊難逃困境。股價在11月初觸達1.68元谷底後,總算是開始爬升,卻不料僅一個月後便被接二連三的「壞消息」再次滑落。12月9日至10日,拉夏貝爾在兩天內先後被報導「累計訴訟涉案439起,涉案金額約15.23億元」、「旗下85個銀行帳戶被凍結,12.97億元不動產被查封」、「一年五換總裁,新總裁上任一個月即『光速辭職』」等消息。

拉夏貝爾在2017年a股上市後進入了業務低迷期。2018年拉夏貝爾淨利潤- 1.6億元;2019年,其淨虧損高達21.66億元,而營業收入下降了24.66%。因為連續兩年虧損,自7月1日開始,拉夏貝爾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據悉,2020年6月,為了保殼,拉夏貝爾曾提出以7.25億元價格出售子公司太倉夏微100%股權,藉此,其將可以獲得約3.37億元的資產處置收益。不過,因出售的主要資產已被抵押,該筆交易至今沒有最終落定。但即使這筆交易能在年內順利完成,拉夏貝爾要想在2020年剩下的20天裡完成保殼重任,也是難於登天。

今年7月8日,拉夏貝爾宣布其註冊地址已改為新疆。可以為公司提供融資渠道和政策實施支持,緩解公司的流動性壓力。7月14日,拉夏貝爾與新疆多家銀行籤訂合同,獲得總計50億元的銀行綜合信貸。

巨頭紛紛敗走2020

拉夏貝爾成為第二代南極人。只是相對於南極人全部暫停銷售終端以及生產線,拉夏貝爾只在原有的產線基礎上,增加了「賣吊牌」的新業務。其實,除拉夏貝爾外,2020倒下的服裝巨頭並不在少數:

2020年1月,曾被譽為「牛仔褲之王」的真維斯宣布進入破產清算管理程序。數據顯示,在2013年至2018年的五年間,真維斯裁員6000多人,關閉1300多家門店,業績下降約65%。緊接著Gap集團的服裝品牌old navy、曾因林青霞大火而被譽為「時尚之王」的ESPRIT,以及日本女裝品牌Earth Music & Ecology等相繼退出了中國市場。

7月,擁有202年歷史、為40多位美國總統設計服裝的美國男裝品牌布魯克斯兄弟(Brooks brothers)申請破產,隨後被一家合資企業以3.25億美元收購。

8月,被譽為「一代鞋王」的達芙妮宣布,將退出中高端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

11月,艾格女裝成衣線破產,相關資產將在「雙11」當天以「全場一折」的特價進行處置。

到了12月,有報導稱,「貴人鳥」及其創始人林天福再收限制消費令。同月,香港潮牌鼻祖邱淑珍的I.T宣布將私有化退市……在「巨頭們」紛紛陷入困境的同時,也有一些品牌依然堅挺。事實上,由於國內消費的升級和以95後為代表的Z世代的迅速崛起,「老牌國貨們」又迎來了新機遇。

「國潮」逆風而上

曾與「牌子貨」班尼路、佐丹奴一起被稱為時尚服裝「三巨頭」的堡獅龍,於2020年5月以4662萬港元的價格,將其所有權轉讓給了李寧公司。

2018年初,處於低谷多年的李寧以黑馬之姿在紐約時裝周上強勢亮相。隨著系列的中國風+時尚,李寧已經成為年輕化和時尚的象徵。李寧在「國潮」中的努力成功地扭轉了局面。不僅股價和業績飆升,還打破了其「高性價比、土low」的傳統標籤,逐漸走向高端時尚品牌。一度有人喊,「以前沒錢買李寧,現在沒錢買李寧」。

值得一提的是,除李寧外如安踏、波司登、太平鳥、森馬等品牌,都經歷了從低谷再崛起的過程。

相關焦點

  • 「騙了」中國消費者12年,原廠早已停產,靠賣吊牌年賺13億
    然而現在,南極人似乎「變了味」,我們可以在電商平臺上看到,除了保暖內衣,還有玻璃杯、母嬰用品等各種商品也都打著南極人的品牌,難道南極人現在的業務這麼廣泛了嗎? 事實上,南極人很早就很開始轉型了,和常見的業務擴張轉型不一樣,南極人為了挽救不斷下滑的業績,把所有工廠賣掉,開始「賣吊牌」。
  • 萬物皆可「南極人」:賣品牌不該只等於賣吊牌
    近日,有消費者在微博上發了這麼一條吐槽,引來不少人的圍觀。大家發現,「南極人」這個品牌,早已跳出內衣的「舒適圈」:上網搜索「南極人」,會發現除了內衣,食品、男裝、女裝、家紡、居家日用品等也有。以至於有網友調侃:只要商家肯付授權費,萬物皆可「南極人」。  據「南極人」官網顯示,2008年,「南極人」開啟品牌授權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南極人不生產商品,只是吊牌的搬運工。
  • 停產12年仍年賺13億,「賣標狂人」不再賣吊牌?
    此後,南極人開始做品牌授權,籤約並授權供應商生產其品牌的產品,俗稱「賣吊牌」。從此以後,只要願意支付10萬元保證金,以及每個吊牌8元左右的費用,上到價值近萬的按摩椅,下到小學生的鉛筆盒,都可以打上南極人的品牌標籤,升級成為「國貨之光」。在嘗到賣吊牌生意的甜頭後,張玉祥徹底「放開」。
  • 這家服裝品牌也要「賣吊牌」了,品質不要改賣「品牌」?
    不僅面臨著線下實體被大批關店的局面,還有即將退市的風險,現在已經連續兩年更改公司名稱了,並且現在還準備學南極人開始「賣吊牌」。 南極人已經成為了「賣吊牌」的代名詞,這個意思就是說自己不生產產品,把自己的品牌授權給其他的品牌和工廠,牌子還是這個牌子,但是質量就參差不齊了。
  • 自助者天助之:幼兒園轉行賣燒烤,生意火爆!
    自助者天助之:幼兒園轉行賣燒烤,生意火爆!尚未確定開學時間近日,山東濟南某幼兒園園長為了給老師們發5月份的工資決定臨時轉行賣燒烤令人慶幸的是他們的燒烤生意還算不錯老師們暫時不用為生計問題擔憂園長說:「不能讓老師慌了
  • A股「吊牌之王」,被證監會「盯」上了!一項業務毛利率超茅臺!大股東卻紛紛減持?!更奇怪的是...
    1月15日,在2021年首場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表示,證監會已第一時間將南極電商股票交易納入重點監控範圍。南極電商為何深陷「造假」質疑?關於南極電商是否存在財務造假的討論由來已久,早在2020年5月,格隆匯研究員發表文章,公開質疑南極電商涉嫌財務舞弊。
  • 封面評論|幼兒園臨時轉行賣燒烤自救,自助者天助之
    蔣璟璟據《中國之聲》,近日山東濟南某幼兒園,院長為了給老師們發工資,決定臨時轉行賣燒烤。受疫情影響,老師們5月份的工資實在發不出來了,院長無奈之下決定帶著老師們轉行自救。不久前,保定一家育兒園也憑藉轉行賣燒烤而成功自救,園長還一度糾結要不要徹底轉行。也許未必車到山前必有路,但一定是辦法總比困難多。受疫情影響,多地幼兒園遲遲無法開學。沒有進項,也就無從開支,當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事實上,近段時間以來,幼兒園教師尤其是民營幼兒園教師的「生存境況」備受關注。不少幼師因為「工資斷崖或中斷」,紛紛另謀出路。
  • 拉夏貝爾:改名字賣吊牌 「中國版ZARA」要做下一個南極人?
    來源:中新經緯原標題:改名字賣吊牌 「中國版ZARA」要做下一個南極人?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18日電 (趙佳然)曾被稱為「中國版ZARA」的快時尚服飾品牌拉夏貝爾,近年業績卻連連下滑,不僅大批關店、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最近還連續兩次更改公司名稱,並新增品牌線上授權業務,即俗稱的「賣吊牌」。拉夏貝爾方面回應中新經緯客戶端稱,若該線上業務模式順利推進,將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 改名字賣吊牌 「中國版ZARA」要做下一個南極人?
    來源:中新經緯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18日電 (趙佳然)曾被稱為「中國版ZARA」的快時尚服飾品牌拉夏貝爾,近年業績卻連連下滑,不僅大批關店、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最近還連續兩次更改公司名稱,並新增品牌線上授權業務,即俗稱的「賣吊牌」。
  • 改名字賣吊牌,「中國版ZARA」要做下一個南極人?
    曾被稱為「中國版ZARA」的快時尚服飾品牌拉夏貝爾,近年業績卻連連下滑,不僅大批關店、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最近還連續兩次更改公司名稱,並新增品牌線上授權業務,即俗稱的「賣吊牌」。拉夏貝爾方面回應中新經緯稱,若該線上業務模式順利推進,將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據了解,除拉夏貝爾之外,以「品牌授權+經營服務」為運營模式的知名品牌包括南極人、恆源祥等。
  • 賣豬比賣房掙錢?2020年超1000家房企轉行養豬
    最近一則「超1000家房企轉行養豬」登頂熱搜,賣豬比賣房掙錢?根據牧原股份三季報計算,牧原每頭豬的利潤超過1700元,不少股民稱一頭豬=2瓶茅臺酒的利潤。收益如此可觀,也是吸引了大批房地產企業跨界入圈。
  • 幼兒園臨時轉行賣燒烤自救,結果生意火爆…網友:自助者天助之
    濟南一幼兒園賣燒烤自救「不能讓老師們慌了」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還有諸多幼兒園尚未確定開學時間近日,山東濟南某幼兒園園長為了給老師們發5月份的工資決定臨時轉行賣燒烤保定一幼兒園轉賣燒烤 家長點讚:這裡又能吃又能玩不久前河北保定一家幼兒園也臨時轉行賣燒烤自救「所有的證件都是達標的工具也齊全」幼兒園最初擔心家長會有「被迫」來捧場的顧慮所以沒有在家長群宣傳默默開起了燒烤業務
  • 又一巨頭撤離中國!曾是行業老大,管理層不用大陸人,為何敗走?
    在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這些年,有很多外國企業看到了中國巨大的市場紛紛入駐中國,其中有很多外企因為在特定行業入局較早,一度佔領了整個行業。而就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很多企業也在逐漸崛起,那些曾經被外國企業獨佔的市場也被瓜分。
  • 「忽悠」了國人12年,一年狂賺13億,竟然只有吊牌是真的?
    據報導,南極人每年光靠「賣吊牌」就能狂賺13個億。受騙了這麼多年的消費者,終於看到了自己的真面目,紛紛感覺受到了欺騙。南極人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在2020年7月。年度報告顯示,約有32%的營業收入來自品牌綜合服務,總額達12.4億美元。此外,還有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近1.7%所佔份額,總額也在0.6億元以上。換句話說,光靠品牌授權,南極人就在2019年成功「撈金」13億元。
  • 它靠奇葩模式成為「國貨之光」,靠賣吊牌年賺40億
    這到底是咋回事?它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但那些掛著南極人吊牌的產品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南極人了。 以前的南極人嚴格把控產品質量,生產的每一件衣服質量都很棒,可現在它卻只是靠著"賣吊牌"圈錢。所謂"賣吊牌",就是南極人把授權給下面的合作工廠以及經銷商,使其可以生產售賣南極人的產品。 2008年,南極人資金告急,不得不削減工廠來維持運轉。
  • 曾是全國知名品牌,卻靠賣吊牌一年淨賺13億,很多消費者中招!
    曾是全國知名品牌,卻靠賣吊牌一年淨賺13億,很多消費者中招!品牌對一個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創立一個品牌容易,但塑造一個品牌價值很難。有價值的品牌會讓消費者主動選擇,能提高售價,還會給公司帶來更大的盈利空間。
  • 不賣產品年入十幾億,吊牌搬運工南極人,為什麼這麼神奇?
    在電商平臺上,南極人相關的各種旗艦店、官方店、專賣店、直營店、工廠店數不勝數。這些店的經營範圍讓人眼花繚亂,吃的、穿的、用的一應俱全。內褲、乳膠枕墊、口罩、電熱毯、內衣、電水壺、紙尿褲和洗腳桶……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南極人不涉及的產品。一家什麼產品都有的保暖內衣公司已經很神奇了。
  • Adidas 新款官宣的國潮鞋,網友紛紛表示:等你被李寧收購了才算
    僅有國產品牌的國潮才叫國潮?近期,AdidasOriginals全新推行的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為主題的復古國潮系列,在網際網路上引發了很大的異議。是不是僅有國產品牌做國潮,才可以算作真正的國潮呢?Adidas出的是假國潮?
  • 扛起新消費大旗,國潮還需警惕「艾格尼斯定律」
    雖然關店的原因可能是消防事宜,但之所以引起了如此廣泛的關注,與快時尚品牌近年來陸續敗走中國不無關係。尤其是2019年,雖然各行各業都在喊冷,但頻頻爆雷、走到破產的,卻多發於快時尚行業,尤其是國外高街品牌。前有NEW LOOK徹底退出中國市場,後有Forever 21宣告破產,而最近GAP也宣布旗下的Old Navy在獨立分拆後將從2020年起退出中國市場。
  • 美國製造業巨頭敗走深圳,年入20億卻付不起房租,上千員工被遣散
    如今,又有一家美企巨頭敗走中國,上千名中國員工被遣散,這家美企就是史丹利百得。2020年10月25日,史丹利深圳分工廠發布解散公告,1000多名員工一天之內全都籤署協議。深入中國市場發展20多年的美國製造業巨頭史丹利百得,為何會落得如今這個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