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大天規,不可打破,君子知命不算命!

2021-01-09 騰訊網

流水不爭先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無常形,順勢而為,為而不爭,方達所願。

可以削平山川卻堵不住流水。【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不爭先」不是不求上進,而是尊重自然規律,不破壞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

做事不能靠一時性急,而要腳踏實地。就像流水一樣,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爭先後,而是在一點一點地積攢自己的力量。到時候,有力量了,還在乎什麼先後呢?

細水長流,以待迸發。經驗要靠經歷才能獲得豐厚的積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過思考感悟後,循序漸進,擁有發現細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擊而破。

嗜欲深者天機淺

一個人的欲望過多,就會相應地缺少智慧與靈性。

玩物喪志,貪慾敗身。

生活中貪財、貪權、貪色的人,沒有不迷失心智的,而迷失心智,正是禍害生命的開始。

一個人如果不以事業和修養為重,不懂得節制欲望,隨時都會陷入可怕的危機。

沒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君子知命不算命

萬事萬物有時、有運、有勢。

「時」是時機,有天時而運氣未至,也難免落空;「運」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沒和合時,運自然不動,運不啟動,人也受困;「勢」是勢差,勢差越大,能量越大,猶如瀑布。

這三者合在一起,就統稱為「命」。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知命,首先是知「己命」,就是要知道作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該如何立身、處世;其次是知「天命」,有了人生閱歷之後,感悟到天地自然之道,從而能夠順天應命。

一個人知命以後,心中沒有疑惑,能夠坦然接受一切,自然不需要算命。

人有千算,天則一算

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算盤,算計著自己的收益,進而算計著別人。

千算萬算,人算不如天算;算來算去,算自己!

天就一算,算什麼呢?算每個人的「德」。

天地無私,唯德是親,積一點德,就修一點福。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若忠厚,福必隨之!

人情世態,不宜太真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世俗的人情根據人的處境窮通而變冷變暖,人的臉也隨著對方地位的高低,而變得熱情或者冷淡。

趨炎附勢,是世人之常態。認識到這一點,就應當看淡人情的變化,失意時受到冷落,也不必罵一句「狗眼看人低」;得意時受到追捧,也不必飄飄然,還是要保留一點清醒!

俗話說:「凡事不能不認真,凡事不能太認真。」

真誠待人,以真面目見人,這個要認真;至於對方是否真誠,是否真面目,卻不必太認真!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修直挺拔的樹木先遭到砍伐,水質甘甜的井先枯竭。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常立於人前,必遭人忌恨!

「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是人類忌妒情感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較普遍的社會現象。

所以,一個人有才華是好事,但是不要四處張揚,鋒芒畢露。恃才傲物,只能顯出自身的淺薄,也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中和為福,偏激為災

心態平和,做事中庸,這樣的人是有福的,而性格偏激執拗的人往往生活不順利,甚至惹來禍患。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有人向他推薦了幾個人才,其中一個是劉錫鴻。劉錫鴻文筆很好,下筆千言,善談天下事,在當時很有名氣。

接見後,曾國藩認為,劉錫鴻「滿腔不平之氣」,恐怕不能長久。

不久,劉錫鴻作為副使,隨郭嵩燾出使西方國家,兩人意見不和。

劉錫鴻寫信給朝廷,說郭嵩燾帶小老婆出國,與外國人往來密切,有辱國家形象。郭嵩燾也寫信給朝廷,說劉錫鴻偷了外國人的手錶。

當時主政的是李鴻章,與郭嵩燾關係密切,於是將劉錫鴻撤回,以後不再設副使。

劉錫鴻對此十分怨恨,上書皇帝,列舉李鴻章有十大可殺之罪。當時朝廷正倚重李鴻章辦外交,沒有理會劉錫鴻。

劉錫鴻氣憤難平,變得更加偏激,常常對人出言不遜,同鄉對他都敬而遠之,劉錫鴻設宴席請客,竟然沒有一個人去,不久他憂鬱而死。

少事為福,多心招禍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沒有煩心的事,一個人的災禍沒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

常言道:「與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是非的根源往往在於人的多心,多心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相處。

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勞碌、瑣事纏身的人,才知道無事一身輕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經常心如止水、寧靜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災禍。

真不離幻,雅不離俗

真實與虛幻,高雅與低俗,這都是相對的。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做夢也是人生。儘管「黃粱美夢」、「痴人說夢」、「白日做夢」等常被人笑話,然而上天把一日分為晝夜,就是讓我們一半在現實中,一半在夢鄉裡!

蓮花出於汙泥,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俗到了極點,就是雅的極至,就如佛家說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兩者是相通相融的。

10

兩年學說話,一輩子學閉嘴

古人說:「多言為處世第一病。動不如靜,語不如默。」

大多數時候,我們說的越多,彼此的距離越遠,矛盾也越多。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因此,若真沒話,那就別說。

古人認為,「風流不在談鋒盛,袖手無言味最長」,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時候並不是光彩照人,反倒是沉默不語、若有所思,更顯得高深莫測!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

相關焦點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假如說,這個世界上只允許保留一本書,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道德經》,如果你們真正地了解了道德經,就會這麼選擇。可能有很多人會選擇《易經》,那是因為對兩本書理解的還不夠多的緣故。《道德經》是經天緯地之學,是華夏上古聖人觀天之道所得,是一切學問的總源頭。
  • 聽老子講《道德經》:算命都是騙人的,好名字決定一生的命運?
    於是就有了這個專欄——《聽老子將道德經》,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我都是首先觀想自己的面前有一位慈祥睿智的老者,他鶴髮童顏,仙風道骨,面帶微笑地看著自己面前的這個算不上很聰明的年輕人,願意用最大的耐心把自己畢生的學問講給他聽。
  • 《道德經》: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
    今天,我們接著看《道德經》第九章的第二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揣而銳之」,有好幾個版本。揣,動也,揺也。這裡孔子所言,即老子所言「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雖成尾大之勢,搖動困難,但就尾大而言,是不可能保持長久的。只不過,孔子所言更為直接。「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這句話的意思跟上一句「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 《道德經》中,不可不懂的「四大人生天規」
    今天,有書君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本文為大家推薦《道德經》中所蘊含的道理:人生中不可不懂的「四大天規」。立身之道:低調收斂,立身以謙《道德經》中說:「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 陳烯堯對《道德經》「最新解析」打破眾大師認知顛覆三觀引發爭議
    中國有句話說,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可見《道德經》的地位有多高。而自古以來,關於《道德經》的解析也是版本很多,很多大師如果不懂《道德經》,總感覺說不過去,所以也都對《道德經》有自己的見解,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而近期著名道醫、玄學家、易學家陳烯堯對於《道德經》的新解卻引發了爭議,因為這種新解,打破了眾大師的認知,顛覆人的三觀。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曾國藩在早年的時候不相信,只相信什麼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自己,但是曾國藩到晚年了,也開始相信了,他說有些事,天定的不要強求,不可強行去做。所以很多人會到了一定年齡後才相信的,老子說的道,他有一些品性,那麼這些品性我們如果學習了才可以做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什麼?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遇見自己〈道德經〉的學與思》
    遇見自己 《道德經》的學與思 一、為什麼推薦大家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性經典之一。該書文字之簡約,寓意之錘鍊,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
  • 閱讀《道德經》的幾個小竅門
    《道德經》是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春秋的聖人老子(又名李耳)的作品。全文共五千多字。是中國哲學的入門書,並譽為長壽寶典!其銷量位居世界首位,與《聖經》並列第一。這是一本玄妙神秘的經書,從古到今,從外到內,引起無數的學者和名人異士的喜愛關注。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更引其為道家的第一天書!本小道入道十餘年,反反覆覆閱讀《道德經》無數遍,也只領悟到一點鳳毛麟角而矣!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句子
    ——老子《道德經》8、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9、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道德經》1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11、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老子《道德經》15、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道德經》的世界性
    結合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美國經典中的〈道德經〉:文本、傳統與翻譯》(2017)文後提供的《道德經》英譯目錄與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學者邰謐俠(MishaTadd)整理的「《老子》譯本總目」(2019),通過對孔夫子舊書網、亞馬遜圖書網和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文獻聯合檢索確認,截至2020年4月共有各類《道德經》英譯本(全譯本、節譯本、改寫本以及借《道德經》之名進行的創作本)562種。
  •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道德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經書,其中蘊含著無窮道理,被人們譽為萬經之王。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寫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難發現,在《道德經》中老子用水來比喻以柔克剛的道理,因為水是柔軟的,同時也是有力量的,它能適應各種場地,它具有包容萬物的特性,所以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懂得以柔克剛的智慧,往往能化幹戈為玉帛,化解一次次的衝突與爭吵。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
    本文《道德經》之章節屬於新開系列,主要講述中國本土第一大宗教道教與其經典,敬談先哲思想,品論古今人事,作者才疏學淺,只能淺薄俗談,希望大家支持!《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憂恥第十三)
    途中,求診的姐姐說我發布的道德經很有意思,她也關注了我,成為了我的粉絲,並讓我要堅持下去,把道德經的詮釋寫完。有一點點感動,能夠被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姐認可,真是有些不容易的。交流間,談到了一些往事和時事,讓我更加覺得確實有必要把道德經的解讀認認真真的當成一件事來做好,而不是一時興起的愛好!
  • 道德經的智慧,懂得道德經就懂得管理的精髓
    於是老子就在函谷關住下來了寫了這一本書《道德五千言》。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道德經。易經當中講的核心思想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我經常開玩笑的時候問學員:你們認為這個世界上是男人厲害還是女人厲害?很多學員都會回答說:男人厲害。我說:不一定正確。中國傳統古人的哲學觀點認為:女人厲害。為什么女人厲害呢?
  • 道家經典《道德經》裡的八個觀念
    老子離我們遠去已兩千多年,但是,他踐行道德的做法則成為傳統文明被人們傳 承沿襲至今。那簡約的《道德經》已成為經典,不僅為中國百姓,乃至世界民眾提 供了人生之法寶。
  • 《道德經》和《論語》,哪個境界更高?
    老師的學問之不可超越,好比天之高遠,那是不可能通過搭梯子或者其它任何方式上去的!老師的學問是永垂不朽的!對個人修身立業,管理者治理地方,統治國家,既是綱領,也是基本指導思想。他健在,是人類的幸福,他逝去,是人類的悲哀。我們怎麼能跟老師比!——對老師的崇敬和深情。
  • 《道德經》:做事成功的捷徑,是簡單的「遵循」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說:大道在人間,遵循古人留下的「道」,做事才能事半功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說: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都不是真正的大道;能夠用語言說出來的名,都不是真正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