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莢蒾
來源產地
為忍冬科植物宜昌莢蒾的根。
全年均可採挖,鮮用或切段、切片曬乾。
生於海拔300-1800m的山坡林下或灌叢中。
分布於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廣東、廣西。
【原形態】
宜昌莢蒾 落葉灌木,高達3m。幼枝密被星狀毛和柔毛,冬芽小而有毛,具2對外鱗片。葉對生;葉柄長3-5mm,有鑽形託葉;葉紙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7cm,寬1.5-3.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牙齒,葉面粗糙,上面疏生有疣基的叉毛,下面密生星狀氈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6-9對,伸達齒端,與葉主脈在葉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百般傘形聚傘花序生於具1對葉的側生短枝之頂,直徑2-4cm,有毛;有總梗,第一級輻射枝5條;苞片和小苞片線形,長4-5mm;
花生於第2至第3級輻射枝上;萼筒長約1.5mm,5萼齒微小,卵狀三角形;花冠白,輻狀,直徑約6mm,裂片圓卵形,稍長於花冠筒;雄蕊5,稍短至等長於花冠。核果卵圓形,長約7mm,紅色;核扁,具3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花期4-5月,果期6-9月。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澀,平。
清熱,祛風,除溼,止癢。
口腔炎:鮮葉適量,加淘米水,搗爛取汁,洗口腔,一日3~4次。另以金銀花、茵陳各等量,焙乾研粉,吹入口腔,一日2~4次。
風溼痺痛:根2錢,豨薟草5錢,木防己8錢,水煎服。
腳溼癢:鮮葉搗汁,搽患處。
《中華本草》
味澀;性平
祛風;除溼。主風溼痺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