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三寶"白頭翁記(鳥類篇)

2021-02-10 自然天空之城

鳥類比人類更早出現於地球,全世界約有鳥類8600種。地球上的鳥分遊禽、涉禽、攀禽、鳩鴿、鶉雞、燕子猛禽、燕雀七大類。在鳥類最昌盛的時期,世界鳥類約有160萬種。我國現有鳥類1175種,約佔世界鳥類的13%以上,是世界上擁有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

愛鳥是一種美德。在英國倫敦,無論大人、小孩不但不打鳥,而且熱情款待鳥類;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烏鴉可以漫步街頭,車輛也要閃避;在鳥的王國--斯裡蘭卡的首都科倫坡,街道兩旁樹上鳥窩累累,鳥從居民窗戶飛進飛出。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選定了國鳥,有的國家如日本還規定了鳥節。

人類之所以愛鳥,不僅僅是因為鳥能給自然界帶來無限生機,給人類生活增添無窮樂趣,對維護生態平衡有利。比如,杜鵑有"春的使者"的美稱,一隻杜鵑一年能吃掉松毛蟲5萬多條;大山雀是"果園裡的衛士"。

鳥類是大自然重要成員之一,也是人類的朋友。在繁忙的都市,無論是漫步於公園、植物園、保護區、小區、校園、山林還是有綠化帶的行道樹上,你是否留意在樹灌叢中和小樹枝間跳躍,飛翔,啄食果實,然後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的鳥兒,沒有留意沒有關係,現在就開始來認識身邊的它們吧!

宋朝皇帝宋徽宗所作的「臘梅山禽」,畫的就是一對白頭翁棲息在臘梅之上,詩曰「山禽矜逸態,梅粉弄清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白頭鵯 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鵯屬Pycnonotus jocosus

鵯科Pycnonotidae  有27屬139種355亞種。

又名:白頭翁、白頭殼仔(臺語)

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泰國、越南

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臺灣亞種於臺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

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灌叢、草地、有零星樹木的疏林荒坡、果園、村落、農田地邊灌叢、次生林和竹林,也見於山腳和低山地區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及其林緣地帶。

幼鳥頭灰褐色,背橄欖色,胸部淺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復羽灰白。成鳥體長約17到22釐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

 常見3-5隻至10多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隻的大群。

是我國的特有鳥種,是農林益鳥之一。白頭翁和麻雀、綠繡眼合稱「城市三寶」

卵粉紅色、被有紫色斑點,也見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點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點的。


繁殖期4-8月,它們在灌木或闊葉樹上、竹林和針葉樹上營巢,把巢穴蓋得像杯子或者碗一樣。

不管風吹日曬雨淋,鳥媽媽都盡職地守護者自己還沒孵出的寶寶們。鳥爸爸則站在不遠處,保護著自己的家庭。

小小的身軀破殼而出,看著它們弱不禁風的樣子,不得不驚嘆它們稚嫩無比的小小身軀能打破堅硬的蛋殼。遺憾的是,最後一個小傢伙終究沒有成功地打破蛋殼的禁錮,沒有機會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幾天之後,它們已經睜開了眼睛,脖子和翅膀上也漸漸長出了軟軟的絨毛。一有動靜,它們就以為是媽媽帶著好吃的來了,然後張著大嘴等著媽媽餵食。這個時候它們除了嗓門很大,食量也很驚人,需要鳥爸鳥媽每天輪流給它們餵食,總是一副吃不飽的模樣,可愛極了。

小傢伙們好像很快就長大了,而且變得聰明機警起來,看到靠近的不是爸爸媽媽,它們就謹慎地縮起脖子,不再張著大嘴啾啾鳴叫。

隨著它們的長大,小小的鳥巢變得擁擠起來,甚至有一隻小傢伙被踩到下面(可想那隻小傢伙的心裡陰影)。

令人吃驚的是,白頭鵯還有一個一般人受不了的習性:吃屎!

 母鳥餵食幼鳥後,把屎吃了……雖然這個習性讓人很難接受。但是事實上很多動物為了躲天敵都會吃掉幼崽的排洩物。這其實只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的一部分。

長得快趕上爸爸媽媽,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也已經完全舒展開來,隨時準備擁抱美麗的天空。


很快小傢伙跟著爸爸媽媽飛走了,只留下一個留著溫暖記憶的空巢和它們如精靈一般自由自在的身影。

 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食植物性物質,也食動物性物質,同時食性還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冬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

 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為雙子葉植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挑、烏柏、葡萄等。

 值得稱道的是白頭翁是「學舌」高手,鳴叫聲可以和百靈鳥相媲美,鳴叫時非常委婉動聽,在空曠的田野上,其嘹亮的「歌聲」可傳得很遠很遠。

人們賦予白頭翁有「白頭偕老」的寓意。事實上「白頭翁」只有成年以後,頭上才會出現白羽毛,幼鳥的頭部為灰黑色。古人認為此鳥象徵著吉祥長壽,白頭偕老、恩愛一生,因此白頭翁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成為祝願夫妻白頭偕老的吉祥物之一。

如果你也對自然探索感興趣,歡迎跟隨我們一起走進自然哦!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收集整理,圖片如有版權問題,請與作者聯繫修改,謝謝!

內容如有錯誤地方請大家幫忙指出,非常感謝!

找本尊者請加:Leiyou2006

或掃以下二維碼

後續更多原創精彩,等待你的參與...

相關焦點

  • 白頭翁和白頭鵯是一種鳥類嗎?你聽一下它的鳥叫聲就明白了
    白頭鵯白頭翁這種鳥類的學名就叫做白頭鵯,屬於雀形目鵯科中的小型鳥類。你看它頭頂的白色羽毛,就像人的白頭髮似的,因此又叫它白頭翁。你要是在野外觀察它時,需要初步掌握一些關於它的知識才行。簡單的說就是指未性成熟的鳥類。這就是說,白頭鵯和白頭翁其實就是一種鳥類,只是一個是成年鳥,一個是亞成鳥。唯一能確認的方法就是它們的鳥叫聲了,只要叫聲一樣,就是一種鳥類了。
  • 【雲間漫談】有感"元旦書紅"
    舊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古人云"四氣新元旦"。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為元月,稱正月;正月初一,又稱"元日"。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嘉慶《松江府志》載:"正月一日,雞初鳴,悉起正衣冠,拜天地,家廟尊長,後以次拜鄰裡親戚。輿服華煥,雜遝街市,各投刺於門,曰賀歲。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雲間漫談】大倉橋上說"漕運"
    我國漕運的"運"勢,深刻影響這座小城的興衰走勢。公元1403年至1424年為朱棣在位的明永樂年間,隨後進入明洪熙年間,仁宗朱高熾僅在位一年,歷史翻篇,步入宣德年間。明宣德八年(1433),江南巡撫周忱對松江府城及其周邊地區巡視後,一眼就相中了距谷陽門外五裡多路的一條大河古浦塘。葉夢珠《閱世編·建設》云:"華亭水次西倉在西郊跨塘橋之內,秀州塘之南,土曠水深,以便漕船停泊交運也。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但是大約是2002年我和大師有一次碰面,我曾諮詢大師關於"膝蓋疼痛"的問題,大師的回答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四個人膝蓋都不好"。注意那時還沒有人攻擊陳拳大師的膝蓋問題。我當時對上邊那句話的理解是:"要想有功夫,"膝蓋疼"的代價應該是免不了的吧!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初學者往常的疑問是: 我該用腰?還是用胯?用了腰,胯不也在動嗎?用了胯,腰不也在轉嗎,二者皆動的狀況下,我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呢?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再有可能涉及到的名詞就是"箭"了。"弓箭弓箭,張弓搭箭,箭射遠方"這是人們思維中的定式。其實"弓體"本身就有它的作用在。在"兩臂弓""兩腿弓"裡,"弦"是虛設的,"箭"是不需要的。先來說一個"臂弓"的形成。只有當你滿足了"腕關節"與"肩關節"之間相吸相系,動態等壓的狀況下,(建立意念之弦)這隻"臂弓"才能成立。一旦"臂弓"成立的狀態下有哪些益處呢?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
    更清楚的說,每時每刻,在你意識中閃現出的任何意象、靈感或思念——無論是主動的(拿水杯),還是被動的(嗅到花香),都是以先有"神經程序"的運行,然後才讓你在意識中體驗到與之相關的主觀思想的。因此,在神經科學實驗中出現的,是先有腦皮層中神經系統的活動,在意識中才出現與之相對應的"精神思想"是一個"必然如此"的現象。進而,自由意志是一個假象是"必然如此"的現象!
  • 人物|是不是喬丹"兒子"不重要,"二登哥"靠實力上位
    喬丹和兒子不過,這一點都不影響"二登哥"的勇猛存在!他不是通過其"父""上位"的人。並於當月成為了"月最佳新秀",同年5月,戈登入選了08-09賽季最佳防守陣容二陣,已經有"鋒芒畢露"之勢。他們在擁有MVP"大鬍子"哈登的豪華陣容的情況下,欲與勇士王朝一爭高下。
  • 練功,為何要懂得"服食"
    ,到最後,身體可能還不如普通人好,那就是沒有掌握好這個"服食"。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內經》中講,人生於"氣交"之中。人"吸"進來的是天之陽氣,"吃"進來的是地之陰氣。注意一下,這裡的天地陰陽已經是後天的陰陽了,不然到後面講先天陰陽的時候容易理解出偏。這個後天陰陽,就是水火。中醫常說,古人以水火立極,就是這個後天陰陽。先天陰陽是乾坤,這個學過易經的朋友都知道。
  • 我所認識的太極"纏絲勁"
    按陳兆奎老先生的話說:各家太極拳都有"纏絲勁",而陳式太極拳更強調"纏絲勁"。"纏絲勁"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前邊已有兩文探討過這個問題。在內,"纏絲勁"用以保持身體內部的流通和平衡,以著名的"背絲扣"為主要形式。近代人類DAN的標識圖出現後,很多人認為"雙螺旋梯形結構圖"更適合表達體內"纏絲勁"的運動方式,我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二(腿部分解)
    關於腳底一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叫"五趾抓地",另一種說法叫"放鬆貼地",前一種說法是要抵抗轉體給腳底帶來的轉向慣性,後者卻是在談一個理想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呢?一一隨著身體向一個方向轉動,腳跟隨之,腳趾反向平衡。則既無"腳趾抓地"之僵,亦可得"放鬆貼地"之果,即時刻保持了腳面與大地的完美契合。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七"主宰"是一個很霸氣的詞彙,有統治、支配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主宰者可不是一般的領導或先行者,而是統馭一方的王者,是軍隊的司令官。太極拳論裡說"腰為主宰",賦予了"腰"極其重要的地位。到底"腰"的功能何在,值得如此推崇,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先看一下"腰"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和特質。人體運動有兩大要素:"轉"和"移"。
  • 脆脆香與"臭"蕻蕻
    甘溪很早就有自己的"馳名產品",兩種以"菜頭"為原材的醃製品。    甘溪盛產"大菜頭",但它的經濟價值並不高,又常常在短時間之內供過於求,堆積如山的"大菜頭"並沒有給種植戶帶來豐收的喜悅,反而增添了為"銷路"的憂愁。(這種說法與以前小文中提到的並不矛盾。)"繫上紅頭繩"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