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比人類更早出現於地球,全世界約有鳥類8600種。地球上的鳥分遊禽、涉禽、攀禽、鳩鴿、鶉雞、燕子猛禽、燕雀七大類。在鳥類最昌盛的時期,世界鳥類約有160萬種。我國現有鳥類1175種,約佔世界鳥類的13%以上,是世界上擁有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
愛鳥是一種美德。在英國倫敦,無論大人、小孩不但不打鳥,而且熱情款待鳥類;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烏鴉可以漫步街頭,車輛也要閃避;在鳥的王國--斯裡蘭卡的首都科倫坡,街道兩旁樹上鳥窩累累,鳥從居民窗戶飛進飛出。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選定了國鳥,有的國家如日本還規定了鳥節。
人類之所以愛鳥,不僅僅是因為鳥能給自然界帶來無限生機,給人類生活增添無窮樂趣,對維護生態平衡有利。比如,杜鵑有"春的使者"的美稱,一隻杜鵑一年能吃掉松毛蟲5萬多條;大山雀是"果園裡的衛士"。
鳥類是大自然重要成員之一,也是人類的朋友。在繁忙的都市,無論是漫步於公園、植物園、保護區、小區、校園、山林還是有綠化帶的行道樹上,你是否留意在樹灌叢中和小樹枝間跳躍,飛翔,啄食果實,然後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的鳥兒,沒有留意沒有關係,現在就開始來認識身邊的它們吧!
宋朝皇帝宋徽宗所作的「臘梅山禽」,畫的就是一對白頭翁棲息在臘梅之上,詩曰「山禽矜逸態,梅粉弄清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白頭鵯 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鵯屬Pycnonotus jocosus
鵯科Pycnonotidae 有27屬139種355亞種。
又名:白頭翁、白頭殼仔(臺語)
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泰國、越南
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臺灣亞種於臺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
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灌叢、草地、有零星樹木的疏林荒坡、果園、村落、農田地邊灌叢、次生林和竹林,也見於山腳和低山地區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及其林緣地帶。
幼鳥頭灰褐色,背橄欖色,胸部淺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復羽灰白。成鳥體長約17到22釐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
常見3-5隻至10多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隻的大群。
是我國的特有鳥種,是農林益鳥之一。白頭翁和麻雀、綠繡眼合稱「城市三寶」
卵粉紅色、被有紫色斑點,也見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點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點的。
繁殖期4-8月,它們在灌木或闊葉樹上、竹林和針葉樹上營巢,把巢穴蓋得像杯子或者碗一樣。
不管風吹日曬雨淋,鳥媽媽都盡職地守護者自己還沒孵出的寶寶們。鳥爸爸則站在不遠處,保護著自己的家庭。
小小的身軀破殼而出,看著它們弱不禁風的樣子,不得不驚嘆它們稚嫩無比的小小身軀能打破堅硬的蛋殼。遺憾的是,最後一個小傢伙終究沒有成功地打破蛋殼的禁錮,沒有機會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幾天之後,它們已經睜開了眼睛,脖子和翅膀上也漸漸長出了軟軟的絨毛。一有動靜,它們就以為是媽媽帶著好吃的來了,然後張著大嘴等著媽媽餵食。這個時候它們除了嗓門很大,食量也很驚人,需要鳥爸鳥媽每天輪流給它們餵食,總是一副吃不飽的模樣,可愛極了。
小傢伙們好像很快就長大了,而且變得聰明機警起來,看到靠近的不是爸爸媽媽,它們就謹慎地縮起脖子,不再張著大嘴啾啾鳴叫。
隨著它們的長大,小小的鳥巢變得擁擠起來,甚至有一隻小傢伙被踩到下面(可想那隻小傢伙的心裡陰影)。
令人吃驚的是,白頭鵯還有一個一般人受不了的習性:吃屎!
母鳥餵食幼鳥後,把屎吃了……雖然這個習性讓人很難接受。但是事實上很多動物為了躲天敵都會吃掉幼崽的排洩物。這其實只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的一部分。
長得快趕上爸爸媽媽,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也已經完全舒展開來,隨時準備擁抱美麗的天空。
很快小傢伙跟著爸爸媽媽飛走了,只留下一個留著溫暖記憶的空巢和它們如精靈一般自由自在的身影。
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食植物性物質,也食動物性物質,同時食性還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冬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
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為雙子葉植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挑、烏柏、葡萄等。
值得稱道的是白頭翁是「學舌」高手,鳴叫聲可以和百靈鳥相媲美,鳴叫時非常委婉動聽,在空曠的田野上,其嘹亮的「歌聲」可傳得很遠很遠。
人們賦予白頭翁有「白頭偕老」的寓意。事實上「白頭翁」只有成年以後,頭上才會出現白羽毛,幼鳥的頭部為灰黑色。古人認為此鳥象徵著吉祥長壽,白頭偕老、恩愛一生,因此白頭翁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成為祝願夫妻白頭偕老的吉祥物之一。
如果你也對自然探索感興趣,歡迎跟隨我們一起走進自然哦!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收集整理,圖片如有版權問題,請與作者聯繫修改,謝謝!
內容如有錯誤地方請大家幫忙指出,非常感謝!
找本尊者請加:Leiyou2006
或掃以下二維碼
後續更多原創精彩,等待你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