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藝術家正月初十相聚「老幼樂」吃包子

2021-03-02 濱海滿族

撰稿:比茄多耳

牛年大吉,正月初十(2月21日),著名滿族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楊議與回津探親的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副主席馮鞏相聚天津南市食品街老幼樂包子鋪,吃包子,喝雲吞,開開心心的聊起了家常。

 

由於老幼樂沒有單間與包廂,因此馮鞏與楊議、楊少華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一起聚餐的。他們不斷的逗哏,吸引了周圍群眾的圍觀與拍照,楊少華雖然已經是90歲高齡,但精神狀態還是比較不錯的。

 

天津有許多包子品牌,老幼樂算是比較廉價的,但口碑不錯,適合於百姓消費,平民價格。關鍵在於老幼樂的包子質量比較好,始終味道沒有什麼變化。一般吃老幼樂包子,要配合雲吞、排骨、拆骨肉等,那樣的話,味道更佳。老幼樂的包子一般為豬肉包、三鮮包,後來也有其他的餡料,但這兩種算是秉承傳統。

 

老幼樂曾經有好幾家店,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只有食品街這家還在堅持經營。老幼樂三個字是著名滿族書畫家愛新覺羅溥佐的墨寶,溥佐擅長書畫與曲藝,岔曲唱的不錯,能彈三弦,是個標準的「滿人」。

楊少華、楊議、馮鞏相聚老幼樂,一定不是受到老幼樂老闆的邀請,因為這個包子鋪請不起這些名家大腕,一定是幾位天津籍的藝術家義務為天津品牌做宣傳,才有了這次相會老幼樂。馮鞏有著很深的天津情懷,宣傳天津品牌是馮鞏幾十年來始終堅持的,他不是為了錢。

 

馮鞏雖然是漢族人,但他是漢軍旗人的後代,對滿族文化特別熟悉,也經常在節目中宣傳滿族文化。楊少華據說有一定的民族情感,老人自幼生活在北京,對滿族歷史也很感興趣。

 

馮鞏、楊議、楊少華算是相聲的代表人物,他們是天津的驕傲,儘管馮鞏主要生活在北京,但每年春節,馮鞏都會回到天津,與天津的親人們相聚幾天。

讚賞金額用於滿族文化公益項目

相關焦點

  • 初十年俗 | 正月初十拜石頭
    在古老的習俗中,人們在除夕這一天,還要在石器上貼上春聯,一直到正月初十過完之前,這些石器都是禁止使用的。過了正月初十,才可以開封使用。在河南部分地區,還會設供祭祀石頭神,家家戶戶向石頭神焚香致敬,祈願在今年幹農活時,不要傷到莊稼。午餐一定要吃饃餅,認為吃餅後,一年之內就會財運亨通。
  • 初十是什麼日子?農曆正月初十有哪些傳說 正月初十是什麼節
    農曆正月初十日,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稱為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裡,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
  • 【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河西區圖書館駐館作家聊民俗——「正月初十:石頭節」
    正月初十是「地日」,即大地的生日,也是石頭的生日。有天還有地,人畜房屋都依賴大地生存,稻黍百穀都在地上生長。人生忠孝節義,上靠天下靠地,做事只有腳踏實地才能有收穫,才能取得成功。 正月初十,人們祭祀石頭,在這一天不能動用磨、碾等石制工具。午餐必食饃餅,認為這天吃餅,一年財運亨通。石頭節定在正月初十,從初十的「十」音化來。這一天,人們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
  • 農村春節期間,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風俗與禁忌,你知道多少?
    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漢族民俗中說的「扔窮」。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舊時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夥計,分發紅包。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說官話。」宴會有酒有菜,酒後慣例是吃包子。
  • 初十寓意十全十美,這天有老鼠嫁女祭石頭的習俗你知由來嗎
    正月初十孩童踢葫蘆玩耍,稱「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習俗,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初十有些地區,習慣用谷面作蒸食,稱為「十子團」。夜晚時,放置於牆角土穴等處供老鼠吃。
  • 正月初十的倉橋直街
    ​二零二一正月初十自柯橋返越城,夜遊倉橋直街。倉橋直街位於浙江紹興越城區府山東側(越王勾踐的越王殿在此山上)。
  • 【拜太歲】黃大仙祠正月初十順星禮鬥拜太歲道場火熱報名中
    註:春節期間拜鬥日期為正月初七下午兩點(第一場已結束)、正月初十下午兩點(第二場)、正月十六下午兩點(第三場)。此外,信眾凡登記祈福道場均有平安符和平安茶回寄,請初十後聯繫道長填寫收貨地址,個人專疏平安符為道長手繪,集體文書平安符為印製後開光,拜太歲道場為太歲符。 三、有意參與者可直接聯繫道長提交資料報名繳費,黃大仙保佑有求必應。  個人專疏和集體文書如圖:
  • 【正月初四】《三陽開泰,迎春納福》
    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宴會有酒有菜,酒後慣例是吃包子。       掌柜這時舉杯祝賀,向大家道「辛苦」,這就叫「官話」。官話講完後包子端上來,掌柜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僱,被辭退之人飯後自動收拾行李告辭,所以這頓便宴俗名叫「吃滾蛋包子」。
  • 【過年攻略】麥玲玲:攝太歲正月初八最佳
    農曆新年與親友相聚之餘,亦是一眾善信祈求來年順風順水的日子。
  • 正月初一至十五的春節過年習俗
    正月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正月初三,肥豬拱門。漢代東方朔的《佔書》也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寶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寶羹,來年大豐收。
  • 春節年俗美味——莜麵,正月初十必備的好寓意!
    老鼠娶親,要吃莜麵!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習俗。如今年節將近,各地紛紛開始按照當地習俗置辦齊了年味,例如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河北北部地區、山西等地,便有在正月初十吃莜麵的習慣!據說,人們這一天吃莜麵,可保一年風調雨順,農民們都會有一個好收成。
  • 正月初四 | 迎神接福!
    3、吃折羅  正月初四,要一家人在一起吃折羅。其實從年三十開始,各家就是大魚大肉的吃,過年期間多是放假,也不用工作忙碌等,活動少、吃得少,做了飯多是剩下。  有一天可以清一下剩菜剩飯,也可以減少浪費。  在北方一些地方,初四講究吃煎餅。
  • 初一到初十的禁忌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 中國年的傳統文化——正月裡來講究多
    正月裡來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 正月是」一元復始「的標誌,是老百姓最重視的一個月。在民間有這樣的風俗,會把正月裡發生的事情看做一年運氣好壞的「兆示」。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正月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 滿族的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1、        春節:與漢族大致相同aniya inenggi2、上元節:正月十五日,haqin inenggi  上元節俗稱「元宵節」。灰道彎曲如龍,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給男孩理髮,是「龍抬頭」的日子,希望男孩變得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這天吃餑餑(餃子)叫吃龍鱗,吃烙餅叫吃龍皮,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叫吃龍糞,吃鍋貼叫吃龍爪。
  •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禁忌在此,收藏吧
    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正月初一講究的是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 牛轉乾坤|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春節習俗
    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佔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 《習俗》正月初四的習俗
    一、農曆正月初四是什麼日子農曆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曆中佔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中國民俗中說的「扔窮」。
  • 農曆中國|十月初十 · 古代豐收節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十,此時田裡的莊稼早已收穫歸倉,而十月初十在古人眼裡,是一個 「十全十美」 的吉日,因此在中國古代,這一天便是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豐收節也是一個歡樂喜慶的節日,氏族鄉親會相聚一堂,品味應季的美食,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祈禱來年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