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原來得道妙法的途徑是件很容易的難事

2020-12-12 看點CN

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經被世界稱為奇書,老子被稱為最偉大的哲學家。而對道德經的解析,自古以來版本就百餘種。由於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加上古文字的演化,對於道德經的真義,很難把握。總體看來,道德經的解析大都是千篇一律,而今發布的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卻讓人耳目一新,讓大家對道德經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欣賞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六章: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六章斷句和解析: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一句: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註解:致,這裡指道的境界。篤,這裡通「督」,視察的意思。,從古體字考究,這裡應該指的陰陽合一。作,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本作「乍」,下從刀,上從卜。《儀禮》有「ト人坐作龜」之語,此字正是ト人用刀刮削、鑽刻龜甲,然後灼燒,視其裂兆進行佔卜之意。這裡是判斷的意思。

作,判斷。以,因,事情的最初起始。,重複,返回。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到達道的境界,就要放空一切不真實的念想,守本固元,不被萬物所幹擾,定其心視察萬物。陰陽合一,不偏執,作為判斷萬物的標準,才能觀察出事情產生的最初根由,就可以順著原來的路找到萬物最初的「根源」,到達道的境界。

第二句: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這句話的意思是:明白事理者,看芸芸眾生,皆能順著萬物之來路尋得歸途,找到根源。

第三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註解:曰,這裡是語氣助詞。命,這裡指人所秉受天性,天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返歸「原鄉」,必須不受外在滋擾。如何做到不受幹擾,依正確的方向,及時修正,就能返璞歸真。

第四句: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註解:常,這裡指固定,不變的。明,洞察。

這句話的意思是:沿著真道行走,永恆不變。曉得不變的道,就能洞察了悟一切。

第五句:不知,常妄,作兇。

註解:不,這裡是否定的意思。常,這裡指日常。妄,這裡是荒謬的意思。兇,這裡是不幸,不吉利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否定真正的智慧,讓荒謬指導日常,事情的結果是不吉利的。

第六句: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註解:知,這裡指般若智慧。,日常行為。,行道,容納。,無私。,純粹。,這裡是完了,終結的意思。,危險。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得到般若智慧,必須讓身行於道。行道,就要無私。無私,就要純粹。純粹,就要順天應時。順天時變化,就是持守道法。持守道法,才能長久。而這些只有終結欲望,不畏危險才能得到。

如果大家對陳烯堯《道德經新解》感興趣,可以百度搜索陳烯堯,了解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原來描述的是理想的大同世界現象狀態
    原標題一: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原來描述的是理想的大同世界現象狀態原標題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開篇指出道不能顯達的諸多異象和嚴重後果不可小覷《道德經》原斷句版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五章:道的奧妙,天下亂而得治聖人出
    道德經原文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對比,顛覆性的道出道德經不一樣的秘密:《道德經》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探訪:顛覆傳統易經觀的最具影響力的道門奇人陳烯堯
    提出這一學說的就是道門奇人陳烯堯。他是中原十大風水師,他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易學風水大師,香港易學影響力風水大師,他不僅創有玄甲尋龍風水法,更是玄學易學融合第一人,在天醫方面更是傳奇,不用任何藥物,療愈百病,很多高血壓、糖尿病等疑難雜症通過他的手,恢復正常。他就是陳烯堯,全真龍門第二十三代弟子,天醫門掌門,著名道醫、玄學家、易學家、風水大師。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 《道德經》:得道之人是什麼樣子的呢?如何做才能成為得道之人?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 陳烯堯對《道德經》「最新解析」打破眾大師認知顛覆三觀引發爭議
    中國有句話說,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可見《道德經》的地位有多高。而自古以來,關於《道德經》的解析也是版本很多,很多大師如果不懂《道德經》,總感覺說不過去,所以也都對《道德經》有自己的見解,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而近期著名道醫、玄學家、易學家陳烯堯對於《道德經》的新解卻引發了爭議,因為這種新解,打破了眾大師的認知,顛覆人的三觀。
  • 【烏蘭道20號】妙法禪寺裡的「四件寶」
    妙法禪寺主要建築依中心線為山門、天王殿、呂祖殿、大雄寶殿、配殿為觀音殿、地藏殿、祖師殿,天王殿北側為玉皇殿、南側為城隍殿,南院為念佛堂,北院為五百羅漢堂,建築宏偉,佛像雕塑精美。後院有藏靜樓和方丈室等建築,寺院很獨特的一個地方就是佛道合一,每年吸引眾多的遊客及信徒。在寺院北牆附近,擺放了幾件珍貴文物,這幾件文物對於研究寺院的發展史以、老包頭歷史文化以及打造旅遊文化精品有著重要意義。
  • 得道者多助 | 聽師父說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 得道者多助中國倫理道德他接受了,辛苦一輩子,這一輩子當中,他會修積功德,往後生生世世都好,不是一世,有憑有據。一個人怎麼發達的?它有個道理在,把這個道理教給人,學習不難,時間頂多一輩子,五六十年你生活就改了,那又是一個世界。什麼最重要?讀聖賢書最重要。積大功、積大德,無過於教好一群小孩,來生來世得大福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做起來很容易。這一生積德修福,來生才享福。
  • 佛道修行,悟道得道,無法無修,是個什麼狀態!?
    真得道者,已無法可修!不會刻意的去打什麼拳。不會刻意的去練各種法。常看破,但不說破!常明白,但裝糊塗!得道之人,混俗和光,和光同塵,猶如常人!不會裝神弄鬼,忽悠迷眾。不會顯異作怪,貪求名利。得道之人,神若虛無,心無欲求,三心常淨!
  • 今天一起來學習妙法蓮華經吧
    今天我們先學妙法蓮華經的名和序,一步一步來,序的正文比較繁雜,不會全部講解,會選擇具代表性的句子。這部經最早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西晉惠帝永康年中才由長安青門的敦煌菩薩竺法護初番此經,自此傳入中土,那時候的名字還叫《正法華》,初期翻譯過時還比較晦澀難懂,但在鳩摩羅什尚未來到中國以前,竺法護依然是我國最早、翻譯經典最多的譯經家,一直到東晉安帝隆安年中,龜茲的羅什來到中土,第二次翻譯此經,取名《妙法蓮華》,到隋朝仁壽年間,又有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第三遍譯經,同名《妙法》,但終究還是羅什譯的經流傳比較廣泛,我們今天流傳下來的經就是鳩摩羅什譯的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在我看來「開悟」就是能發現自己還有顆良心,這算是「得道」嗎?依我看也算,也不算,要知道文字語言都是假借的。《金剛經》裡面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這說一大推文字概念,是可以把我們思維邏輯搞通暢了,讓我們漲漲知識,多一些見識,然後呢,不再現實生活中實踐,整個「雲得道」嗎?那這是虛無主義。開悟若是發現自己還有顆良心,「得道」就是明心見性的真功夫。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道德經》「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所以聖人不以大為目的,反而能成就大。
  • 初解道德經15——得道的人到底是怎樣的?真的深不可測嗎?
    你說我們身邊有得道的人嗎?真正得道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來,我們來看看他老人家怎麼說的!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首先,老子,他老人家就聲明了:古時候得道的人,都是非常神通廣大,深不可測的。一般的凡夫俗子那肯定是沒法認得出來滴。正因為認不出來,那我也只能硬著頭皮,給你勉強描述一下。那到底長啥樣?是不是丰神俊朗,氣宇軒昂,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2000萬部《妙法蓮華經》共修 .
    2000萬部妙法蓮華經共修,祈願國泰民安 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世界和平 上師佛所有大德妙法蓮華經 大圓滿三寶永久住世轉法輪,不入涅槃。妙法蓮華經授記對經文中4個字升起真實的信心,而修持,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會給我們授記未來成佛。顯現上釋迦牟尼佛就是得到燃燈古佛的授記在2500多年前成佛的。這種共修很難再有了可能,請珍惜機會。轉發也具足大功德。
  •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原來是得道的表現
    但,我們看到《莊子·齊物論》中,最先出現的一位得道高人,就碰到這種情景。得道人物:南郭子綦。弟子:顏成子遊(偃)。有一天,南郭子綦倚靠在几案邊,仰天長噓,好似一下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樣。,是非在正真的大知面前是怎樣泯滅的,這就要靠大智慧,而有大智慧的人,就是得道之人。《隨莊子逍遙》
  • 青霞洞天 至孝至慈丨恭賀仙姑何祖宏慈妙法元君聖誕千秋
    所以當武則天聽說零陵地區有一位得道女真在當地頗有盛名,所以特地派遣使者,備齊車馬鑾駕前往迎請,希望能請到這位仙姑來洛陽暢談玄理。面對皇帝的邀請,何仙姑欣然前往,因為在何仙姑心中,這次見面,不僅是弘道論玄,更有著其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為在何仙姑心中,這次見面,不僅是弘道論玄,更有著其更深一層的意義。
  • 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得道的那一人是誰,你知道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談起一個人當官,全家人跟著得勢時,通常都會用一句成語,那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很多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這個成語背的滾瓜爛熟,卻不知其出處。如這個成語中得道的那個人是誰,你知道麼?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成語的主人公。第一位:淮南王劉安。
  • 揭開妙法蓮華經不可思議的秘密之藏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要說這段話,其實有很多層的深意和表法,先從妙法蓮華這個名字來談談個人的看法,僅供分享個人心得。妙法,指的是自性生,六祖慧能大師曾經說過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蓮華指的是蓮華化生,妙法蓮華經被譽為佛教第一經,有萬經之王的美譽,佛祖曾經在經典裡面曾經說到,誹謗此經的果報比誹謗佛陀還要更加的嚴重,這部經在千百年來被眾人稱為成佛的法華。
  • 賈國勇丨妙法寺,清涼界傳清涼音(散文)
    這所有的一切都在佛家的妙法之中,所以,求佛的就擠破了佛家的道場,求財的就跪爛了佛前的蒲團,還有那些道貌岸然的人物,走進寺院山門之前說起佛祖還是一臉的不屑一顧,沒想,看到慈悲的佛祖竟然不由自主地膜拜,那虔誠,比我們這些草民尤甚。恰恰,包頭市的這座妙法寺,山門內外儼然兩重天。
  • 在《道德經》中尋找智慧——對幾段經典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道德經》原文的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合稱為《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一部經典著作,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二千多年來,《道德經》光芒四射,其影響力無處不在,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奉之為經典。今天學習道德經,仍然可以從中吸取許多的智慧,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示。下面是對《道德經》中幾段語錄的思考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