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五章:道的奧妙,天下亂而得治聖人出

2020-12-12 看點CN

道德經原文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對比,顛覆性的道出道德經不一樣的秘密:

《道德經》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譯文: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斷句和解析: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一句:古之,善為。

註解:古,這裡指「天」。之,古字形從止,止下面一橫表示出發的地方。善,其本義是像羊一樣說話,有吉祥美好之義,《說文》:「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從利他性上引申為友好、擅長、讚許、容易等義。為,其本義實為役象以助勞,引申為做、幹,又引申指種植、建造、製作、充當、掌管、當作等。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道,知行止,做什麼事情總以利他心為出發點。

第二句: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註解:道,物質最高形態。者,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指燃燒。微,本義是隱蔽、隱匿。妙,本義:美,好。引申為神奇。玄,其本義是赤黑色,這裡是現而不見的意思。通,本意是通達,沒有障礙。深,從表面到底或從外面到裡面距離大。不,否定。可識,可以觀測到的一切。

這句話的意思是:它具有否定一切的力量,主宰宇宙萬物的生滅,只能看到它的表象而難知其全貌,它行於浩瀚宇宙而沒有障礙,它就在你的眼前你卻看不到它的樣子,它能化育一切,美妙神奇,它靜的用感官無法感知它的存在。它就是造化諸物的物質最高形態,老子稱之為道。

第三句:夫,不唯,不可識。

這句話的意思是:能把握這種力量,就能把握一切現象變化,就成道了。

第四句:故,強為之,容。

註解:故,原來的,原因,這裡指一個有修為者的返璞歸真的高境界。強,這裡指力量大。容,這裡是裝、盛、容納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容納一切,就會擁有強大的力量,在把握力量以後,而知行止,這才是真正的返璞歸真,道法自然。

第五句:豫兮,若冬,涉川。

註解:豫,安閒。兮,《說文解字》:「兮,語所稽也。從丂八,象氣越虧也。」若,說文解字》:「若,擇菜也。」,這裡是勞作的意思。冬,意為終結、終端。涉,本義是徒步渡水。川,本義是河流、水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就要耐住寂寞,該終結的時候,就不要再強行而動,不然就相當於徒步渡過激流的河水,是很危險的。

第六句:猶兮,若畏,四鄰。

註解:猶,這裡指猿類。夘鼻長尾,性多疑。

這句話的意思是:本來該多疑的天性,卻缺少了這種東西,該防備的時候卻悠然自得,就會將自己置於死地。

第七句:儼兮,其若客。

註解:儼,恭敬,莊重。其,這裡表示請求或命令。客,這裡代指邪祟。

這句話的意思是:被邪祟控制役使,就會缺乏恭敬,顯得不莊重。

第八句:渙兮,其若凌釋。

註解:渙,這裡指洗禮。凌,這裡指欺侮釋,這裡指放下。

這句話的意思是:被命令的去勞作,在被欺辱中學會放下,人生因此被洗禮。

第九句:敦兮,其若樸。

註解:敦,青銅器名,古代用來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樸,這裡通「撲」。擊,打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青銅原本是堅硬的物質,發現之初是為了用來爭奪擊打傷害之用,若能去掉它原來的這種煞氣,可以用它來製作成敦,用來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更能體現它的善,造福天下。

第十句:曠兮,其若谷。

註解:曠,指廣大、虛空、明亮。谷,這裡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這句話的意思是:讓治下通過勞作,而皆能富足,就是當下偉大的人物。

第十一句:混兮,其若濁。

混,本義是攙雜在一起,這裡指不能調和轉化的矛盾。濁,本義水不清、不乾淨,這裡指混亂的局面。

這句話的意思是:混亂的局面,是因為多種東西摻雜混淆在一起,不能得到調和轉化。

第十二句: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靜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註解:徐,這裡是緩慢、安行的意思。清,這裡指太平。盈,充滿。這裡指對十方的愛。

唯,這裡是獨一無二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誰能把混亂的局面結束,讓天下恢復平靜,讓百姓安行太平。

誰能讓六道各得其所,使天下沒有紛爭,讓蒼生休養生息。

誰才能做到這些呢?對蒼生充滿慈愛,擁有對各種力量的控制力,能夠站在物外的大成聖者。

這個大成聖人,不是天下獨一無二的,而是能集合很多像自己一樣的仁者共同理正。所以能破除流俗弊端而給世界新的希望,如此便能打破一個紛亂的舊世界,成就一個全新的新世界。

這一章,主要講述了道的德是以利他心為起點,知行知。得道應具備的天格,違背了道會出現的現象,以及收拾混亂的局面應具備的道格。如果大家對陳烯堯《道德經新解》感興趣,可以關注,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原來描述的是理想的大同世界現象狀態
    原標題一: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原來描述的是理想的大同世界現象狀態原標題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開篇指出道不能顯達的諸多異象和嚴重後果不可小覷《道德經》原斷句版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原來得道妙法的途徑是件很容易的難事
    總體看來,道德經的解析大都是千篇一律,而今發布的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卻讓人耳目一新,讓大家對道德經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欣賞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六章: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六章斷句和解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9:第十二章 聖人之治,去疲取此
    因此,這一章是最要不得的內容。因此,本章無論是哪個時代所作,都不該保留在《道德經》中,因為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核心思想完全衝突。而通行本《道德經》成書的年代,正是黃老道家興盛之時,所以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不在少數,得一一甄別。
  • 九九八十一章道德經之一九
    道德經共九九八十一章,九是最尊貴的一個數,也是承前啟後開啟大變革的一個數,我們把道德經分為九部分,以九九歸一,象徵著歷經苦難,終成正果。——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知子先生淺評:以上為老子修身入道之真義,層層遞進,直至入玄妙之道境。達此境界何為?難道就為了修仙煉道、長生不老嗎?非也!得道之最高境界只為愛民治國,道濟天下,德沐萬民,這才是《道德經》被喻為帝王學說的真正原因!這才是真正的老子之道!原文: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知子先生之釋義:達此境界的聖人,以道治國化民,最終能做到清靜無為而天下大治嗎?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也詳細地給出了答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從中也能看出這個名字是老子為了便於讓世人理解而勉強命名的。那何為「可道」之「道」呢?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等皆為可道之道。「一陰一陽謂之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些會在後面的章節詳細地論述,以後再慢慢學習。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只是所替代的通行本第二十章本身人氣不高,所以重複一下本章將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提為第四章的緣由:《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然而,若按拙作《
  • 《道德經》第六十章 譯文
    出貉國。」《說文解字》補充釋義說:「按此乃魚名。經傳乃假為新鱻字,又假為尟(音xiǎn)少字,而本義廢矣。」故而,「小鮮」即「美味的小魚」。道家思想認為,「萬物一理,身國同構」。這一思想,充分體現在《莊子·齊物論》裡,文中如此表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故而,本文中的「大國、小鮮、天下」,亦皆「與我為一」。這也是本人得以結合道家「修真」理論,解釋《道德經》的理論依據。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79章,和大怨 80章,小邦寡民 81章,信言不美
    《道德經》79章,和大怨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老子《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懂得其中道理,獲益良多
    今天的內容是:治大國若烹小鮮,懂得其中道理,獲益良多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六十章好,我們先來看一下《道德經》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成大事者的「成功之道」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想做難事必須從容易處著手,想幹大事必須從小事入手。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事情開始,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事情做起。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從小到大,由簡到繁的進化過程。從起始階段開始,進入到發展階段,然後是鼎盛階段,最終走向衰落階段。事物的衰落過程也是由小到大,逐漸消亡。
  • 兩千年不世初的《道德經》,號稱崑崙山仙本,是難的珍品
    第十二章:五色目盲,五音耳聾;五味口爽,五香心芳。馳騁發狂,貴貨行妨;為腹除目,取此去彼。聖人貴實,以利萬民;百姓虛華,以用萬物。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身;貴以天下,可寄天下。愛以天下,可託天下;天下而涵,道之所養。聖人廣親,萬民博愛;天下為家,道之普華。第十四章:視之不見,故名曰夷;聽之不聞,故名曰希。揚之不損,故名曰精;搏之不得,故名曰微。
  • 陳烯堯對《道德經》「最新解析」打破眾大師認知顛覆三觀引發爭議
    中國有句話說,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可見《道德經》的地位有多高。而自古以來,關於《道德經》的解析也是版本很多,很多大師如果不懂《道德經》,總感覺說不過去,所以也都對《道德經》有自己的見解,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而近期著名道醫、玄學家、易學家陳烯堯對於《道德經》的新解卻引發了爭議,因為這種新解,打破了眾大師的認知,顛覆人的三觀。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聖人如何統一天下?
    縱觀天下,以人為本。天下之事,莫若人為。人為做作,莫非人心。人心統,天下安;人心離,天下亂。古往今來,皆如是也!譯文:自然大道恰如「一」(沒有分別心),天下統一於「心」(萬民一心則天下一統)。縱觀世界,人統領世界(人是社會的主人)。社會上一切世事,皆是人的所做所為。人如何作為,又基於人心。
  • 《道德經》: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若可寄天下。——《道德經·十三章》老子說,榮辱對我來說都好像讓人吃驚,不如都不要。我最看重患了,就像看重我自己的身體。為啥說榮辱都好像讓人吃驚?
  • 《道德經》:聖人做事不過分,不貪多,沒有驕傲之心
    1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贏,或接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經·二十九章》老子認為那些野心之人想要取得天下,就去亂搞。在他看來,他們是停不下來了,這種行為也並無用處。要知道天下是一個神器,只有神才能主宰,人最好不要亂搞。事情敗就敗在做事者手中,東西丟就丟在拿東西的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