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黃景仁,清代乾隆年間人,以詩聞名於世。四歲喪父,家境清貧。早慧能文,八歲即應學使者試。十六歲,唯一的哥哥去世。同年參加童子試,名列第一。後來因為母親年邁,為了養家餬口,開始遊歷四方。先後出入湖南按察使王太嶽、太平知府沈業富、安徽學政朱筠幕下。期間,屢次參加鄉試不第。二十七歲時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被賜予二匹緞,任武英殿書籤官,任主薄。以為自己否極泰來,接家人來北京。然而在京城生活艱難,貧困潦倒,舉債而活。往遊西安,受到陝西巡撫畢沅的賞識,援助他為縣丞。次年回京,到吏部等待任官,竟不就。後兩年,黃景仁三十五歲,為債主所逼,抱病離開北京,過太行山,貧病交加,死於途中。
詩歌評價
黃景仁幼年即愛詩,早年便有詩名。仰慕李白,其詩學習李白。所作詩歌,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也有激揚豪放之作,頗似李白。其詩流傳下來一千多首,數目與李白相當。其詩頗為時人所稱賞,「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朱筠見到他,則稱之為「神仙中人」。當時享有盛名的詩人袁枚,稱之為「今日之李白」,其好友著名詩人洪亮吉曾說:「自湖南歸,詩益奇肆,見者以為謫仙人復出。」延君壽在《老生常談》中贊他道:「其真能直闖太白堂奧,東坡而後,罕有其匹。」
詩人評析
黃景仁一生曲折坎坷,三十五歲,便短命死了。縱觀他一生的經歷,非常的簡單。而他一直身處窘困失意之中,為著口腹之役,漂泊流離,未能一日得安。一天天捱下來,度日如年,則三十五年不知是怎樣撐下來的。他人所見,與其自身之遭遇之感受,相差何其太遠。
昔日白居易經過李白墓,作詩云:「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黃景仁遭遇之艱,命運之薄,與李白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李白生於盛唐,以詩名揚古今,可謂得其時。雖然屢不得意,最終客死他鄉,一生未嘗不在優遊自適之中。黃景仁詩才固不及李白,生亦非其時。一生偏以詩自負,以詩為務。當他在太白樓賦詩驚四座之時,提筆裡就,躊躇滿志,好像舉世莫及。雖能因詩獲得時人賞識,也不過是如他詩中所說:「只知獨夜不平鳴」而已。
短短一生,都在困頓之中。連年奔走在外,身體羸弱多病,天天疲憊不堪。已經那樣了,還要耗費精力不斷寫詩。空有大志,未能片刻揚眉吐氣。空有詩名,反而成了拖累。在他二十四歲生日時,曾作詞《沁園春》云:「蒼蒼者天,生我何為?令人慨慷。嘆其年難及,丁時已過,一寒至此,辛味都嘗。似水才名,如煙好夢,斷盡黃齏苦筍腸。」年紀輕輕,已經有如許深的悲慨。當其入京失意之時,每天跟著戲子要飯,打扮得粉墨淋漓,又歌又哭,謔浪笑傲,旁若無人。其抑鬱愁苦,憤懣成狂,辛酸落寞之情狀,可想而知。故其常常自嘆:「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結語
人生天地之間,忽如遠行客。雖終不過是過客,而人生之珍貴,也不能只空空走一過場。孔子稱:「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黃景仁短短一生,雖然困頓不遇,也掙得一份詩名,留下一千多首詩,雖不及李白,也使他身死而名不湮滅。如今他已死去二百多年,還有許多人讀他的詩,再過一千年,他的詩和名,也將流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