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秦國走向速亡的,是李斯、趙高的精緻利己主義,還是胡亥的暴政

2021-02-06 貪吃的駱駝

古代的朝代因為缺乏走出「三百年怪圈」的先進位度,所以它們走向衰亡是一種必然,不過長壽的王朝都是相似的,短命的王朝才各有各的不同。今天咱們就來聊下大秦帝國,為何會「二世而亡」,這是因為秦二世胡亥在位時的暴政,還是因為李斯、趙高的精緻利己主義呢?

誰是兇手

精緻利已主義」這個詞,是北大的一個教授無意中帶火的,這個詞最初的本意是:現在大學所培養出的人才,往往具備高學歷,高智商,高起點的「三高」特點,在他們中的一小撮人,往往會拿著這些「特點」變著法地為自己謀私利,因為他們做得更狡猾,所以不容易被發現,而又因他們所處的位置往往又相對較高,所以他們帶來的危害也比一般人要更大。


而趙高和李斯,就是這個詞在秦朝的傑出代表。很多人都知道趙高是個壞壞的大太監,但其實……他也是。不過趙高也是太監中的佼佼者,當時的趙高有三絕,第一絕是他的書法,據記載他的書法曾作為當時的通用字帖之一;第二絕是他的文章,他曾經有多篇文字被編入了國家教材;第三絕是他對於秦律的認識,他是當時對秦律掌握得比較紮實的人之一。

秦始皇這麼一代雄主,就是看上了他的這些才華,才讓他去當了胡亥的老師。而趙高也沒有辜負秦始皇對他的信任,在始皇帝去世後,他竟然矯詔逼死了公子扶蘇,而讓自己的學生胡亥繼承了王位。後來他又設計害死了當初和他同謀的李斯,並坐上了宰相之位。再後來他嫌「指鹿為馬」不過癮,又派人刺殺了胡亥,不過他也沒能獲得善終,他被自己擁立的秦王(不是皇帝了)子嬰派人誘殺,並被誅了三族。


和他狼狽為奸的李斯,最初也是個辦事的幹臣。秦始皇之所以能快速地消滅六國有生力量,就離不開李斯的謀劃。後來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解除周朝時的分封制、實行文字、貨幣、交通等的統一,這些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制度,也都是在李斯的建議完善下,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

不過李斯也是一個把「利己主義」深入骨髓的人,他當年上《諫逐客書》,名義上是勸始皇帝不要讓人才流失,其實也未嘗不是給自己留在秦國鋪路;而他身為一國之相,在始皇帝去世後,就因為想繼續維持自己的權力,他竟然背叛對自己賞識的君主,轉而和趙高混在了一起;而胡亥登基以後,他又見風使舵,蠱惑胡亥耽於享樂,而實行暴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胡亥之所以被後世看成是秦國速亡的重要原因,除了胡亥本就不是良人之外,他的兩位領路人也沒少把他往溝裡帶。那麼我們是否就可以說,秦國的早亡,是因為趙高和李斯的「精緻利己主義」在作祟呢?雖然他倆對秦朝覆亡的責任比較大,但駱駝認為,他們倆還不是秦朝早夭的根本原因。那麼駱駝認為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死去的罪人‍‍

駱駝認為秦國的過早滅亡,其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是他給了趙高和李斯後來搗亂的權力,而是我認為秦始皇做事過於心急了,以至於步子邁得的太大,扯壞了……襠。如果大家熟悉歷史,或者看了最近的熱劇《大秦賦》,那麼就會知道秦始皇登基之前,秦國就已經「笑傲江湖」了。其實秦國的霸主地位,確定於始皇帝的曾祖父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時,敢和秦國硬剛的只有趙國,不過趙國在「長平之戰」一役以後元氣大傷,也變成了鵪鶉。楚國雖然面積較大,但在巴蜀之地歸了秦國以後,楚國早已成了紙老虎。而諸侯國的精神支柱——周朝王室,也在始皇帝的親爹嬴異人在位時,被打入了塵埃。所以秦始皇登基以後,並沒有太強大的敵人讓他睡不著覺。

如果他步子邁得小一點,那麼國力的補給就能跟得上消耗,而民力也不會被壓榨得太厲害,如果民力得到了休養,那麼秦國的群眾基礎就會相對穩定,如果秦國的群眾穩定,那麼就是秦國的帝王將相稍微不堪一點,以秦國的國力,也能兜住底。

除了內耗過重以外,秦始皇以5G的速度平滅了六國,雖然表面上看著很風光,但隱患卻也不少。治理百裡之國和治理千裡之國,終究還是有區別。秦國在佔據那麼大的國土以後,自己的邊境線也開始飛速增加,他不得不修補了「萬裡長城」以抵禦北方的遊牧部落,而為了鎮守邊關,他又不得不把重將蒙恬調離中央。


如果當時蒙恬不是在外面防守,而是在國中鎮守,那麼趙高未必就敢假傳聖旨逼死扶蘇,如果扶蘇不死,蒙恬更不可能引頸就戮。另外始皇帝因為忙於外戰,而又高估了自己的壽命,所以並沒有及時在朝中扶植出能抗衡趙高和李斯的力量,於是在趙高和李斯聯手以後,以鐵血著稱的大秦之中,竟然無人敢作仗馬之鳴。

小結

由此可見,秦國之所以那麼短命,並不是胡亥本人窮兇極惡,亂施暴政,也不是趙高和李斯「精緻利己」,而是秦始皇急於求成,以至於步子過大,導致秦國在沒有準備好成為一個帝國之時,就開始背負這項「義務」,而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最終也為秦國帶來了短命早夭的惡果。




相關焦點

  • 李斯精明一世,為何在人生末期選擇勾結趙高,以致秦國走向敗亡
    ,在秦始皇死後,他勾結趙高篡改遺詔,逼死了扶蘇,扶了胡亥上位,此後短短三年大秦帝國便轟然倒塌,趙高和胡亥縱然是罪魁禍首,但李斯作為幫兇也同樣背上了千古罵名,李斯精明一世,為何在晚年卻會犯下這樣的錯誤呢?
  • 胡亥、李斯、趙高,大秦帝國是如何毀在了這三個人手裡的?
    趙高不由得說出聲來。他要抓住這個機會。目前他要說服的就是兩個人,胡亥和李斯。趙高深信,利益所在,就是人生的選擇所在。自己如此,胡亥如此,李斯也是如此。他深信自己能夠說服胡亥和丞相李斯。 朦朧的月光下,趙高向胡亥的車子走去。 作為胡亥的老師,趙高深知胡亥。胡亥心心念念就是要享樂。只要滿足他這個,其它都無可無不可的。
  • 他是史上第一太監:弒君、逼死蒙恬、斬殺李斯,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影視中的趙高公元前210年,發生了「沙丘之變」。秦始皇在最後一次東巡途中病逝,遺詔令扶蘇繼位。可是掌管詔書的趙高,是徹頭徹尾的小人。重私利而輕大義、寡廉鮮恥的趙高秘密的說服胡亥,同時又拉李斯上了賊船。三人合謀把詔書修改,立胡亥為皇帝,命公子扶蘇自裁。「沙丘之變」深刻地影響了未來秦國的走向。胡亥即位以後,不理朝政,荒淫無道。丞相李斯的權力也逐漸被削弱,趙高由於是胡亥的老師兼貼身太監,秦二世更加信任趙高,外臣在某種程度上不如閹宦之人。趙高開始了自己一系列的騷操作,將大秦帝國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我們來看看趙高做了哪些事情。
  • 扶蘇是李斯的東床快婿,為何還要聽趙高的立胡亥為帝?有何陰謀?
    沙丘宮變在歷史上是一個很讓人痛恨、悲哀的事情,痛恨的是趙高小人弄權,篡改始皇帝遺詔,廢扶蘇,立胡亥為帝;悲哀的是,作為扶蘇老丈人的李斯竟然附逆,讓扶蘇慘死,傲視山東六國十幾年的秦帝國就此走上了下坡路,最後李斯自己還被腰斬於市。為什麼李斯會如此選擇呢?胡亥究竟比扶蘇好在哪裡?
  • 李斯作為秦國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什麼要和趙高合作?
    在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秦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實行郡縣制,秦始皇和李斯設計出了完整的一套行政機構,或許,那一刻,秦始皇做夢都笑醒,我家的天下肯定是萬無一失了。
  • 秦國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相比創業的艱難,秦國統一後,僅僅十五年的時間就土崩瓦解,被項羽、劉邦帶領的各路諸侯推翻,其滅亡速度之快令人唏噓咋舌,到底為什麼大秦帝國這麼快就成為歷史的塵埃?在很多人看來,秦國亡於嚴苛的法律,亡於橫徵暴斂,但如果繼續深究就會發現,這些只是加速了秦國的滅亡,並不決定秦國的毀滅。真正導致大秦帝國崩潰的在於秦國統治階層的內鬥。
  • 誰是秦國最不堪之人,是假太監嫪毐還是真太監趙高?李斯:是我
    駱駝認為秦朝末年,有三個人最討厭,他們分別是扮做假太監入宮,禍(yin)亂宮闈的嫪毐,逼死扶蘇擁立胡亥,從而加速秦國滅亡的趙高,以及為了向上爬,而不擇手段的李斯。在這三人之中,駱駝認為李斯又是其中最最不堪之人。
  • 歷史為什麼把李斯、趙高、胡亥,齊齊發配到秦國?真相是什麼呢?
    ,物盛則衰(利慾薰心,合謀篡位);3、小人開撕,死得其所(得罪趙高,終被腰斬)。回望來看,李斯如果知道自己的錯誤選擇,會直接導致自己被腰斬和滅三族的命運,一個如此有能力的治國大才,但凡正道一點,就不會走向合謀篡位的這一步。顯然,那一刻,私心作祟,不堅定了,且秦二世,並非良人。趙高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忽悠上李斯了。如此看來,智者被愚者忽悠,大多是私心作祟,立場不夠堅定。
  • 《大秦賦》趙高上線,秦國六世餘烈,為什麼抵不過趙高的一人之力
    隨著趙姬被幽禁,呂不韋被放逐,嫪毐被車裂,嬴政的前半生就這麼過完了,許多人物下線了,同時也有許多人物上線,大家最不願意看到,也是最討厭看到的一個人還是上線了,他就是趙高。這裡面,胡亥可是皇帝呀,他的意見才是一言九鼎的,但是這件事他依然還是選擇相信了趙高,大臣們也能從這件事中看出來,現在這個皇帝跟始皇帝完全不一樣,他對趙高那簡直就是言聽計從。
  • 趙高不是太監你知道嗎?但是他確實用了這些手段讓秦國走向滅亡!
    而趙高本來是趙國的貴族,趙高的父親被當作人質送到了秦國,在秦國生下了趙高。可見二人的經歷確實十分相似。 後來趙高出了點事,交給了秦國的大將蒙毅處理,蒙毅就是神話劇中成龍飾演的蒙毅。他就這樣犯了事落到了蒙毅的手裡,蒙毅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他看皇上讓我審這個壞人,我一定要好好審,甭管他犯了什麼罪,當時大秦例律很嚴,按大秦例律要判趙高死刑。但是,秦始皇心軟了,覺得他和趙高的關係不錯,特赦放走了趙高,還是繼續讓他回去當了中書府令,繼續讓他趕馬車。秦始皇這一放就麻煩了,後來趙高秦國給禍害完了。
  • 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名相,為何會被小小的宦官趙高害死
    不久李斯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他見秦國強大,六國弱小,於是前往秦國,準備輔佐秦王一統天下。李斯見自己要被驅逐,立即向秦王政上疏,稱秦國就是因為吸收六國的人才得以強大,若驅逐六國人才,將使秦國損失巨大。秦王政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不再驅逐六國人士,升他為廷尉。李斯的建議使秦國得以繼續吸納六國人才,加速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進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在李斯的輔佐下,消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 李斯為何在關鍵時刻選擇胡亥?史記中的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一切
    最近《大秦賦》熱播,呂不韋和李斯已經先後出場,這兩人分別在戰國末年的秦國與統一天下的秦朝佔有極其重要的分量。呂不韋以商人身份成為一諸侯國丞相,當初的付出得到了成千上萬的回報,然而終究還是逃不掉「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的結局。
  • 李斯為何鬥不過趙高?因為他犯了一個大多數人的通病
    正是因為這句話,李斯決定去實踐一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看看這個夢想。 李斯來到了秦國,成為了鹹陽城的當紅炸子雞,因為李斯本身就非常有才華,而當時的秦國也正好需要有才之人為帝國效力,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這是相輔相成的。
  • 趙高逼殺胡亥,陰謀稱帝,子嬰先發制人,禪讓劉邦
    趙高為丞相安武侯。二世生十二年而立。」由此可見,胡亥即位時年僅12歲,死時不過15歲,他很可能還是個孩子。從《史記》裡趙高與胡亥的對話中也可以推測,胡亥死時15歲的可能性更大。趙高曾對胡亥說「陛下富於春秋」,讓他深居宮中,不要見大臣,而是把朝政委任給自己。「富於春秋」是古時大臣對皇帝年少的雅稱,而且趙高能掌控胡亥,顯然胡亥很可能是個少不更事的孩子。
  • 李斯被趙高陷害,判處腰斬並夷三族,為何滿朝文武無人為他求情?
    李斯與小人趙高為謀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殺公子扶蘇及其兄弟姊妹而被嬴姓宗親所恨;殺蒙氏兄弟而得罪了所有朝廷大臣;到頭來李斯也得罪了小人趙高,被其陷害處以腰斬。可謂是人死了還被人唾棄,可悲! 李斯原本只是楚國的一個小吏,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向天下名儒荀卿學習帝王之術,畢業後來到秦國謀職。
  • 秦始皇為何偏愛胡亥?胡亥為何不是秦亡的首要罪人
    秦始皇一統天下,靠的是法家的思想,可是如今治理大秦不同於以往治理一個秦國,還有原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舊地和舊民。以往,這些六國的治理方式不同於秦國,民眾也不能一下子適應秦國的管理方式,尤其是一些距離秦國較遠的地區,更成了秦國統治的薄弱地區。
  • 李斯為啥支持胡亥,而不是女婿扶蘇?他認為這樣最符合個人利益
    胡亥很差勁嗎?從史料中的記載來看,起碼在秦始皇臨終前,胡亥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那麼糟糕,甚至連趙高也有過人之處:「始皇二十餘子,少子胡亥最愛」,能讓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最為疼愛,平日裡的胡亥不大可能是個熊孩子;胡亥之所以跟趙高親近,是由於兩人間的師徒關係。
  • 「焚書」亡秦 ,空言無據
    秦始皇死後,趙高採用陰謀手段,利用丞相李斯的私心雜念,挑唆李斯,策動「沙丘之謀」,假傳聖旨,逼殺扶蘇、蒙恬,詐立胡亥為二世皇帝,推行趙高專政;假手胡亥,「乃更為法律」,「殺人眾者為忠臣」,先後誅殺了秦始皇的二十四公子、十公主,最後,連二世胡亥都不能倖免。
  • 李斯作為朝廷的一把手,為何鬥不過沒有實權的宦官趙高?
    李斯悲慘的下場是拜他的政治「合伙人」——趙高所賜。李斯和趙高,一個是富有智慧手握政治實權的朝廷「一把手」,一個是只會溜須拍馬的宦官,誰都沒想到,朝廷的丞相居然被一個「指鹿為馬」的宦官壓得死死地。李斯為什麼始終鬥不過趙高呢?我們來品讀一下這段歷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逝。趙高知道,自己獨攬朝政的機會來了。
  • 胡亥為王醉生夢死,趙高為相暴虐百姓,大澤鄉起義楚絕秦
    趙高配合胡亥挾持李斯逼死了原本應該即位秦王的公子扶蘇,擁立胡亥為王。胡亥即位之後不理朝政,終日飲酒作樂任由趙高大肆刑罰,將一大批忠臣良將悉數迫害致死,暴政之下民不聊生。秦國剛剛統一天下,按理說應該是現有一段清明的政治以保證六國人民徹底歸順,然而胡亥趙高等人所謂最終導致天下人民揭竿而起,秦王朝也成為了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為短命的王朝。要談到秦王朝的覆滅,必然要提到大澤鄉起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