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朝代因為缺乏走出「三百年怪圈」的先進位度,所以它們走向衰亡是一種必然,不過長壽的王朝都是相似的,短命的王朝才各有各的不同。今天咱們就來聊下大秦帝國,為何會「二世而亡」,這是因為秦二世胡亥在位時的暴政,還是因為李斯、趙高的精緻利己主義呢?
誰是兇手「精緻利已主義」這個詞,是北大的一個教授無意中帶火的,這個詞最初的本意是:現在大學所培養出的人才,往往具備高學歷,高智商,高起點的「三高」特點,在他們中的一小撮人,往往會拿著這些「特點」變著法地為自己謀私利,因為他們做得更狡猾,所以不容易被發現,而又因他們所處的位置往往又相對較高,所以他們帶來的危害也比一般人要更大。
而趙高和李斯,就是這個詞在秦朝的傑出代表。很多人都知道趙高是個壞壞的大太監,但其實……他也是。不過趙高也是太監中的佼佼者,當時的趙高有三絕,第一絕是他的書法,據記載他的書法曾作為當時的通用字帖之一;第二絕是他的文章,他曾經有多篇文字被編入了國家教材;第三絕是他對於秦律的認識,他是當時對秦律掌握得比較紮實的人之一。
秦始皇這麼一代雄主,就是看上了他的這些才華,才讓他去當了胡亥的老師。而趙高也沒有辜負秦始皇對他的信任,在始皇帝去世後,他竟然矯詔逼死了公子扶蘇,而讓自己的學生胡亥繼承了王位。後來他又設計害死了當初和他同謀的李斯,並坐上了宰相之位。再後來他嫌「指鹿為馬」不過癮,又派人刺殺了胡亥,不過他也沒能獲得善終,他被自己擁立的秦王(不是皇帝了)子嬰派人誘殺,並被誅了三族。
和他狼狽為奸的李斯,最初也是個辦事的幹臣。秦始皇之所以能快速地消滅六國有生力量,就離不開李斯的謀劃。後來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解除周朝時的分封制、實行文字、貨幣、交通等的統一,這些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制度,也都是在李斯的建議或完善下,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
不過李斯也是一個把「利己主義」深入骨髓的人,他當年上《諫逐客書》,名義上是勸始皇帝不要讓人才流失,其實也未嘗不是給自己留在秦國鋪路;而他身為一國之相,在始皇帝去世後,就因為想繼續維持自己的權力,他竟然背叛對自己賞識的君主,轉而和趙高混在了一起;而胡亥登基以後,他又見風使舵,蠱惑胡亥耽於享樂,而實行暴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胡亥之所以被後世看成是秦國速亡的重要原因,除了胡亥本就不是良人之外,他的兩位領路人也沒少把他往溝裡帶。那麼我們是否就可以說,秦國的早亡,是因為趙高和李斯的「精緻利己主義」在作祟呢?雖然他倆對秦朝覆亡的責任比較大,但駱駝認為,他們倆還不是秦朝早夭的根本原因。那麼駱駝認為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死去的罪人駱駝認為秦國的過早滅亡,其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是他給了趙高和李斯後來搗亂的權力,而是我認為秦始皇做事過於心急了,以至於步子邁得的太大,扯壞了……襠。如果大家熟悉歷史,或者看了最近的熱劇《大秦賦》,那麼就會知道秦始皇登基之前,秦國就已經「笑傲江湖」了。其實秦國的霸主地位,確定於始皇帝的曾祖父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時,敢和秦國硬剛的只有趙國,不過趙國在「長平之戰」一役以後元氣大傷,也變成了鵪鶉。楚國雖然面積較大,但在巴蜀之地歸了秦國以後,楚國早已成了紙老虎。而諸侯國的精神支柱——周朝王室,也在始皇帝的親爹嬴異人在位時,被打入了塵埃。所以秦始皇登基以後,並沒有太強大的敵人讓他睡不著覺。
如果他步子邁得小一點,那麼國力的補給就能跟得上消耗,而民力也不會被壓榨得太厲害,如果民力得到了休養,那麼秦國的群眾基礎就會相對穩定,如果秦國的群眾穩定,那麼就是秦國的帝王將相稍微不堪一點,以秦國的國力,也能兜住底。
除了內耗過重以外,秦始皇以5G的速度平滅了六國,雖然表面上看著很風光,但隱患卻也不少。治理百裡之國和治理千裡之國,終究還是有區別。秦國在佔據那麼大的國土以後,自己的邊境線也開始飛速增加,他不得不修補了「萬裡長城」以抵禦北方的遊牧部落,而為了鎮守邊關,他又不得不把重將蒙恬調離中央。
如果當時蒙恬不是在外面防守,而是在國中鎮守,那麼趙高未必就敢假傳聖旨逼死扶蘇,如果扶蘇不死,蒙恬更不可能引頸就戮。另外始皇帝因為忙於外戰,而又高估了自己的壽命,所以並沒有及時在朝中扶植出能抗衡趙高和李斯的力量,於是在趙高和李斯聯手以後,以鐵血著稱的大秦之中,竟然無人敢作仗馬之鳴。
小結由此可見,秦國之所以那麼短命,並不是胡亥本人窮兇極惡,亂施暴政,也不是趙高和李斯「精緻利己」,而是秦始皇急於求成,以至於步子過大,導致秦國在沒有準備好成為一個帝國之時,就開始背負這項「義務」,而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最終也為秦國帶來了短命早夭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