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年僅15歲的睦仁登上皇位,成為日本第122代天皇,用號「明治」。明治天皇即位後,便開始引導日本開展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改革,使日本率先成為亞洲有潛力與西方列強齊驅並駕的新興勢力。
然而,改革也觸動了若干舊勢力的權益,其中,武士階層首當其衝。
江戶時代,武士階層是日本政治中佔據支配地位的階層,然而進入明治時代以後,他們則與從前屬於被支配階層的農民、工商業者等一併被劃屬「國民」,這意味著,許多從前享有好待遇的武士,將被迫改行,自謀生路。明治政府成立的頭十年,是這些失勢武士鬧叛亂的多發期,其中以1877年的西南戰爭規模最大。
1877年,原薩摩藩的大批武士在西鄉隆盛的領導下發動叛亂,明治政府派兵鎮壓。當年3月,政府軍與薩摩叛軍在九州島上的熊本城附近展開田原坂之戰,戰事進行期間,戰區一度出現連日的暴雨,導致雙方的熱兵器都難以發揮效力。火槍、火炮使不動,但戰鬥仍得進行,於是,冷兵器要被投入戰鬥了。
而自1870年代初明治政府頒布《廢刀令》以後,柄短刃長的東洋刀便不再是國家武裝力量的主流裝備。明治政府軍其時裝備的武器,大部分已換裝成從法、美等西方國家引進的熱兵器,近戰裝備也根據法式陸軍戰法,換裝了可套裝在步槍上的銃劍,也就是平時人們見到的槍刺刀。
冷兵器交戰,明治政府軍的槍刺刀對陣薩摩叛軍的東洋刀,肯定不佔優勢,因為槍刺刀的刃遠遠短於東洋刀。這還不是政府軍的最大軟肋,兵員素質上的差距,才是政府軍面臨的頭痛問題。
政府軍的兵員是明治政府基於國民徵兵法從農民階層招募的,而叛軍方面的兵員,則都是有著習武傳統、擅長舞刀弄劍的武士。江戶時期,統治階層實行嚴格的兵農分離政策,也就是說,農民階層沒有機會接觸以刀劍為裝備的戰法。在冷兵器戰中,裝備、素質均不如叛軍的政府軍一觸即潰,政府軍據點熊本城隨時有被叛軍攻克的危險……
情急之下,內務省警視局的高官向軍方獻策,不妨從改行武士雲集的國家警隊中抽調劍術高超者組建「拔刀隊」,迎戰叛軍。軍方採納了該建議,很快,一支戰鬥力可與叛軍匹敵的劍術戰隊便被組建並投入戰鬥。經過兩次擴編,「拔刀隊」漸漸地消耗了叛軍的有生力量,為政府軍重開攻勢、取得平叛戰爭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這次戰鬥,使得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果變成一個笑話。因為日本舉國進行的改革,最終差點就讓一場雨給泯滅了,實在是讓人笑掉大牙。不過,日本人在維新中的盲目引進倒是啟發了我們,這讓我們認識到:一個國家要想強大,確實還需虛心學習他國成果,但切不可盲目跟進,應該根據適合自己國情的方法去吸收進取。這樣,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