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名士為何好清談?避世的文化模因、亂世的時勢激蕩,還有墮落

2020-12-22 減水書生

東漢以來,官方儒學大發展,但儒學精緻化卻於國無益,國家還是亂了,於是物極必反,士大夫也就不玩儒學玩清談了。這個時期,士族精英集體墮落,陶淵明這種人還算是名士,但也徹底不跟社會合作了;而另一伙人就只能說是不要臉了,瘋狂地玩清談,實際卻在自我標籤、沽名釣譽。

01.清談的歷史淵源

任何潮流、任何風氣、任何學說,都不是無根無由的突然而至。你總能找到它的歷史淵源。特別是我們這個文化深厚的國家,各種文化模因都在歷史與文化之中,就看什麼時候應和時勢,然後爆發出來。清談也是如此。往前追其淵源,就得追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看著紛紜複雜,但實際上就三條線,代表了當時知識分子對禮樂傳統和整個天下的態度。然後,這些人就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各自的一套大同小異的學說。

第一條線是反傳統,認為時異勢異、禮樂沒用,代表的就是法家。這是一個新時代,守著老傳統已經沒用了。怎麼辦?變法改革。

第二條線是守傳統,認為天下大亂就是因為禮崩樂壞,代表的就是儒家。這是一個糟糕的時代,而之所以糟糕就是因為人心不古。怎麼辦?恢復王道。

第三條線是棄天下,認為一切虛無所以就該返璞歸真,代表的就是道家。這是一個讓所有人都痛苦的時代,而之所以痛苦就是一伙人要變革、一伙人要王道,你們爭來爭去,搞亂了天下。怎麼辦?消極避世。

看到這三條線,也就知道清談從哪來的了,就是這第三條線。

我們的文化模因裡一直缺少宗教和思辨這些東西。於是,佛教引入之後,第三條線的消極避世又有了外力輸入,於是就如虎添翼了。

02.法家不行、儒家也不行

清談的文化模因,一直就存在。所以,只要時勢允許,這個模因就會表現出來,成為風氣和潮流。但是,要表現出來就得有時勢的配合,平白無故是表現不出來的。

法家和儒家,都是積極入世的。

所以,這兩條線表面上看南轅北轍,但殊途同歸。兩家都是想著讓當時天下如何變得更好,只不過一個要創新、一個要守舊。

但是,道家則是本質的不同,它是消極避世的。

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你們太俗太物質,把天下都給搞亂了。所以,真得猛士不是直面淋漓的鮮血,而是反求內心、步入桃花園中。

先是積極進取的法家,折騰出了一個大秦帝國。

然後,被推翻了,但法家並沒死,一直延續到漢宣帝時代。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漢家自有制度,是啥制度?

肯定不是儒家,因為「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而且漢宣帝對俗儒的「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進行了批評。所以,簡單說,漢宣帝也是一個法家的踐行者。

只不過平民的大漢滅了法家的大秦,總不能繼續說我們大漢還要法家治國吧。所以,打右燈、往左轉,表面上說獨尊儒術,實際卻是漢襲秦政制,甚至連秦朝正朔曆法都照搬全抄。

但是,你既然打了右燈,天下百姓可不知道你要往左轉,只知道你就是要往右。前幾任皇帝的帝王心無學,玩得賊溜,所以知道大漢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即便不知道,也能得乎其神。但是,後邊的皇帝就不知道了,因為他們只能跟著天下往右走。於是,漢宣帝以後,儒學就越來越興盛。到了東漢就更誇張了,古書上的一句話,漢儒能整出十幾萬字的論文。所以,儒學已經精緻化。

但是,春秋以降,整個中國社會的基礎就已經發生了變化。你儒學不僅認識不了天下,也改造不了天下,因為沒有你表達模因的社會基礎。只有政治基礎和廟堂基礎,因為大漢一直打右燈。

於是,漢末大亂,就徹底打臉了。你把儒學玩得那麼精緻,有啥用,天下不還是大亂了。

03.那就只能清談

天下大亂,自然就會產生兩種情緒:一個是失望,不僅對儒家失望,而且對社會失望,所以消極避世;一個是求心,客觀世界糟糕如此,那就只能向內心尋求確定了,所以不再入世。於是,道家的文化模因,就被徹底打開了。而在魏晉時代的表現形式,就是清談。

要清談、要避世、要求心,就得往思辨和信仰層面挖。但是,中國的老莊哲學提供的資源太少。道家也就是楚地那一片的人在玩,真正的文化中心,比如魏韓中原和齊魯大地,都不怎麼玩。但是,不要緊,這時候佛教傳入了。佛教要比道家複雜多了,這裡面有的是資源可供開發。加上早期佛教的助攻,清談就有了智慧資源的支撐,於是潮流也就不可阻擋。

當然時勢,也就是客觀世界的變化,從來都不能少。

這時候的士族已經徹底墮落。好一點兒的,像陶淵明這種人,就離群索居了,不摻和天下這攤亂事。壞一點兒的,就是那些士族們,清談了成了他們沽名釣譽和自我標籤的手段。我們之所以高官厚祿,是因為我們不同,而我們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我們會清談。然後,就有了一群更壞的傢伙,表面與世無爭搞清談,實際卻用清談為手段沽名釣譽、往自己兜裡摟錢。

再之後,還有更不要臉的,這些以清談為標籤的士大夫和士族們,還要把自己的地位給制度化,搞出了什么九品中正制。制度建起來了,士族永遠是士族,平民永遠是平民,天下終於有秩序了。然後,士族們繼續搞清談、比奢侈,老百姓就繼續苦稼穡、疲徭役。

魏晉名士為什麼喜歡清談?

能清談的沒幾個平民百姓,就這麼幾夥人:一夥吃飽了沒事幹的士族;一夥沽名釣譽的所謂名士;一夥徹底拒絕跟社會合作的隱士。

而清談之所以成風,就是因為這些人要用清談做標籤,把自己跟平民百姓區別出來,我們不一樣所以就能比你強。

於是,問題肯定要爆發。

能讀書的人才能搞清談,而能讀書的人都是當時精英。精英要麼消極避世、要麼沽名釣譽、要麼虛無標籤,那這個天下還能不亂嗎?再加上司馬家的神助攻,立即就開啟了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能把士族們給打醒嗎?

可能不僅沒打醒,反而讓他們更加執著了。因為亂世更亂了,消極避世的文化模銀就更有了表現的機會。所以,東晉以及後來的南朝,真得有點兒無可救藥的趨勢了。要不是北朝胡人政權為了爭正統而搞儒化,南朝的一伙人甚至連儒家和入世都不知道是什麼了。匈奴人宇文泰都復起了周禮,南朝還能不著急嗎?

大爭之世,容不得清談。南北朝對立,就是一個大爭之世。所以,清談也就不會再有市場了。因為繼續清談,就只能被消滅了。

相關焦點

  • 魏晉名士都愛「清談」,清談是怎樣談的,都談些什麼?
    清談,是魏晉名士風度的重要標準之一,想了解什麼是清談,推薦去看一下《世說新語》,從漢末,到晉末,士人的言行舉止,都能從這部書中品評,陳寅恪先生評價《世說新語》為「一部清談之全集」,可見一斑。什麼是名士風度?魏晉風度,也叫名士風度,聽起來很抽象,卻給人一種飄逸絕倫的神仙感。
  • 風骨勝於風度:淺析魏晉時期士大夫的清談風與荒誕事
    這個歷史上最叛逆的群體,不僅文化素養極高,行為更是怪異,連人家清談時的嘴上功夫,也是那麼的瀟灑玩酷。在殘酷的政治迫害下,文士從此不再過問政治,而是採取消極避世的態度,轉向以抽象哲學討論為主的清談。到魏晉時期,由於士族地主勢力的發展及不同集團間的鬥爭,終於使玄學蔚然成風。
  • 學者論文|繆鉞:清談與魏晉政治
    惟魏晉兩百年之政治,受清談影響,實際情形如何;清談名士,因才性不同,環境各異,其對政治之態度如何;在政治上之表見又如何;清談家所理想之政治是否實現。此則本文所擬闡釋者也。二魏晉清談之演變,可分為四期。魏正始為第一期,魏晉間為第二期,西晉為第三期,(《世說新語·文學》「袁彥伯作名士傳成「條劉注曰:「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輔嗣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劉伯倫、阮仲容、王濬仲為竹林名士;裴叔則、樂彥輔、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於裡、衛叔寶、謝幼輿為中朝名士。」可見東晉人認為渡江以前清談名士應分三期。)東晉為第四期。茲研究清談與魏晉政治之關係,亦依此四期次第論之。
  • 魏晉風流 | 十大奇風異俗
    並從「劉伶病酒」、「人豬共飲」等魏晉酒徒的事跡,剖析魏晉名士傲岸不羈的人格精神下真實的內心世界。任誕之風「任誕」是任達、放誕之意,也就是言行「出格」,表現「另類」,其文化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莊子。王粲有「好驢鳴」這一癖好,曹丕為其「驢鳴送葬」這一荒誕無禮的行為背後,蘊含著一種超越禮教束縛的真性情。書中引述了東晉名士王羲之「東床快婿」、王子猷「雪夜訪戴」等故事,展現了魏晉名士瀟灑倜儻的風度。隱逸之風
  • 描寫魏晉名士風流的《世說新語》是依據什麼完成的?
    《魏晉世語》對於《世說新語》仍有借鑑作用《魏晉世語》的作者為郭頒,他所生活的西晉時期還處在玄學清談的發展變化過程當中,所以他還不可能對清談玄學中文人的整體精神風貌做出概括和總結,從而加以表現。由於該書至宋代已經亡佚,所以原書與《世說新語》的傳承關係已經難以知曉,但現存佚文可證《魏晉世語》對於《世說新語》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 為何說魏晉清談之風誤國誤政?又為何能蔚然成風,綿延300年?
    魏晉南北朝的清談之風,始於魏之正始年間。何晏、王弼、夏侯玄等正始名士,是清談的祖師和倡導者。而整個士族集團則不但尚清談、尚雅遠,而且比富鬥闊,奢侈成風。 立言玄妙不務實,處官雅遠不事事,奉身放蕩不檢點,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共同構成了魏晉南北朝清談之風的表裡。 04 清談之風何以能在魏晉南北朝的官場中蔚然成風,經久不衰?
  • 李景琦:魏晉名士夏侯玄
    魏晉之際,思想界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自西漢以來定為一尊的儒學的衰頹和玄學的興起。玄學是綜合儒、道兩家,把儒家經義和崇尚自然的老莊思想雜糅起來的學派,而夏侯玄就是玄學大師和玄學的奠基人之一。夏侯玄(209—254)字太初,是魏徵西將軍夏侯淵的從孫。他的父親夏侯尚與文帝(曹丕)友善,為魏徵南將軍、領荊州刺史、都督南方諸軍事,封昌陵鄉侯。
  • 李修建 | 毫際起風流:名士與麈尾
    魏晉時期,清談大行於世,成為士人最為熱衷的文化活動。不通玄理,不擅清談,難成名士。清談活動中,有一必備道具,便是麈尾。中國的扇子源遠流長,形制與材料皆極豐富,麈尾即為扇之一種。麈乃鹿屬,司馬光在《名苑》中指出:「鹿大者曰麈,群鹿隨之,視麈尾所轉而往,古之談者揮焉。」可知麈乃頭鹿,尾大毛長,能指揮鹿群。
  •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好清談,而不做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世家大族們對於時勢國事,有心挽救而無力挽回,就與當時一般名士們群居終日,手把麈尾,清談玄理以逃避現實,等於任何一個世紀末期的人,趨向聲色歌舞、醇酒美人、玩牌跳舞,是同為時代頹廢心理作用,因此以《易經》《老子》《莊子》為主的三玄之學,便應運而興,所謂清談與三玄,便是如此這般所造成。」
  • 是什麼造就了「真正」的魏晉狂士?
    不拘禮節而風流自賞,喜好玄學酷愛清談。當時天下風流名士們皆崇尚自然、超然物外,影響達數百年之久,一直到隋唐初期,上流社會都還有魏晉思想的影響。這當中出了很多名人大家,如: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桃源陶令等,為何在那段時間裡,會出現道家思想泛濫,文人夢想簡約雲澹,超然絕俗。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便是這些上流名士的日常生活。
  • ——魏晉風度
    這是一個愛美,清談,酗酒,嗑藥,男人女性化的時代。這是一個漂亮又醜陋,清高又貪婪,瀟灑又勢利,高雅又庸俗,真實又虛偽的時代。 英雄與名士 誰是英傑誰為雄?這是漢末魏晉時期人們十分關注的,因為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出英雄。也只有英雄,才能在亂世一顯身手,大展宏圖。
  • 魏晉風骨化衣裳——東晉文人的服飾偏好:士族好鶴氅、方士著布衣
    引言:在中國的文化史中,魏晉時期名士的風度可謂是如雷貫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才是真正的文人風骨。魏晉士人灑脫隨性、直率瘋癲的性格伴隨著他們不拘小節、寄情山水的思想獲得了後世的褒獎。這些名士的精神不僅顯現在他們狂放不羈的詩文名著中,還體現在他們的服飾風尚中。
  •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第一個原因就是殺名士是魏晉時期的君主穩固政權的手段。我們都知道魏晉時期是一個軍閥割據混亂的時代,頻繁的動亂帶來的是人心起伏。名士作為一種特殊的人群,在社會中享有極高的聲望,他們的言論在往往決定著民心的走向。
  • 時尚魏晉生活志 · 名士與酒
    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輩出,其名流傳甚廣,一提起魏晉時期的名士,許多人往往浮現出放浪形骸的印象,但除了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以外,更多的人則是十分注重外貌的,並以陰柔為美。一個人的風度儀表,自漢末以來一直被視為一個人的社會道德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標誌,所以士人們十分注重儀容,並將之作為重要的談資。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王戎篇
    很多人好奇阮籍怎麼會看重這樣一個汲汲於利益而缺乏名士風度的人,甚至認為與阮籍的交遊是王戎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而附會的,但這樣的猜測並沒有什麼憑據。不過也許正因為王戎太過聰明,所以他已經預知到這個亂世根本不可能靠人力來扭轉,為之痛苦或者憤怒都是毫無意義的事情,所以他索性活得怡然自得,也不管什麼清名與否。
  • 在魏晉眾多名士中,從王羲之身上讀魏晉風骨
    魏晉時期湧現了許多風流名士,他們不羈的性格與極高的藝術造詣都是其他時代中所罕見的。其中,王羲之不僅以奪目的書法,成為我國藝術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其文學成就與灑脫的人格都是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說起王羲之的灑脫,他還有一怪癖,就是嗜鵝如命。有一老道人多次向王羲之求取文墨,都求而不得,後來老道人養了一群鵝,對王羲之說只要為他寫幾幅字就把鵝送給他,王羲之連忙不假思索地寫了字換來鵝。他有時候就是這麼一個恣意而可愛的人。而且據說他特別喜歡聽鵝叫,一次他聽說一老婦人有一隻善鳴的大鵝,便邀請友人一同前往。
  •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隱居之士,這類人也常以世外之人自稱,自然無為便是有作為,這也是隱士的核心思想,魏晉時期不少能人志士都是隱士出身,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魏晉時期也盛行隱士文化,為何在這個年代,會出現這麼多隱士,這些隱士又是如何在隱逸和入世之中尋找平衡?隱士終究還是還是世間人,最終也會歸於世間。
  • 文武雙全的魏晉名士,連皇帝都被他的氣勢震懾,成為天下表率!
    生活中,總有些人以為這個世界都應該以自己為中心,他們愛抱怨,憤世嫉俗,還有鍵盤俠,日日抱著鍵盤指點江山,前者讓人厭煩,後者讓人痛恨。他們永遠也不會明白,一個人如果想要達到某種高度,要想被別人看得起,首先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表裡如一。
  • 魏晉時代的清涼,誰曾執麈尾,揮羽扇
    通常認為產生於魏晉時期,是當時竹林七賢等魏晉名士清談用物,諸葛亮指揮三軍時所持之扇亦是麈尾。經筆者從考古及文獻考證等多方面研究後認為,學界一些通常認識還有可再商榷之處,有必要從起源、形制、功用、發展、演變等方面,重新對麈尾及羽扇進行探究。
  • 魏晉「男團」究竟都做了什麼
    就是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這魏晉狂人的聚會風氣,大體上有這麼幾個關鍵詞:酒狂、服散、敷粉、玄學、清談;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飲酒、服藥、抹粉、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