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皮膚醫生腫瘤識別率超過90%

2020-12-14 騰訊網

人們常說「北上廣」,廣東的醫療水平恰好排在全國第三位。在皮膚科領域,雖然廣東皮膚科醫生人數佔全國十分之一,但廣東省內多家醫院皮膚科都未能入選國家級重點專科,與北京、上海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11月19日,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與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皮膚科聯合主辦的首屆「南方皮膚學科發展暨學術交流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院長楊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學科建設規劃提升全省皮膚病性病臨床診療及科學研究能力,增強廣東皮膚科的區域輻射能力和影響力。

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院長楊斌

廣東醫療發展不平衡,粵東西北與珠三角的診療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在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就診的患者中,超過七成是外地患者,本地患者佔兩成。

楊斌介紹,目前皮膚病醫院已和南方醫科大學組成了專科聯盟,涵蓋了58家醫療單位,希望通過專科聯盟的方式,對口幫扶基層醫療單位,儘可能把病人留在當地解決,逐步實現「大病不出縣」。

數據顯示,每年我國皮膚病診療人次超過2億,但皮膚科醫生的人數不足3萬人,且基層地區皮膚科醫生人數少,診療能力相對落後,如何才能緩解這一現狀?

網際網路+醫療是一種方式。一直以來,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皮膚科教授崔勇關注皮膚科領域人工智慧的發展,他表示,研發人工智慧產品更多是服務基層皮膚科醫生,幫助他們減少誤診漏診的狀況。

皮膚科與人工智慧的結合有天然優勢。崔勇解釋:「皮膚病學科是基於皮損的客觀特徵建立的,具備視覺特徵。因此,基於影像的人工智慧技術在皮膚科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如今,基於17種皮膚腫瘤,崔勇團隊開發了皮膚腫瘤圖像識別,該項技術基於皮膚鏡圖像分析,對皮膚良惡性腫瘤識別率已高達91%。

皮膚科研究的最新進展同樣引發關注。楊斌介紹,不少科學研究表明,皮膚病與炎症免疫有關,如銀屑病和特異性皮炎,均與炎症免疫的通路紊亂有關。目前,科學界研發了小分子藥物等靶向藥物,能快速緩解同免疫相關的頑疾,減輕患者的痛苦。

【記者】黃錦輝

【通訊員】鄭昊 謝伽蔚

【作者】 黃錦輝

廣東健康頭條

相關焦點

  • 平安AskBob醫生助力醫生診療消化道腫瘤
    AskBob醫生有了新突破,實現了消化道腫瘤AI輔助決策。在12月10日新加坡智能醫療博覽會(Healthcare AI EXPO 2020)上,平安智慧醫療AskBob醫生消化道腫瘤AI輔助決策系統正式亮相,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症中心腫瘤外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的蘇博欣(Dr.Jimmy So)、平安集團首席醫療科學家謝國彤共同在本次博覽會的AskBob全球醫生論壇上共同發布。
  • AI腦瘤術中診斷系統150秒識別常見腫瘤
    這篇論文題為《使用受激拉曼組織學和深度神經網絡進行近實時術中腦腫瘤診斷》(Near real-time intraoperative brain tumor diagnosis using stimulated Raman histology and deep neural networks)。
  • 每周AI應用方案精選:唇語識別技術;阿茨海默症預測技術
    方案1:唇語識別技術解決方案簡介:在非特定人開放口語測試集上,搜狗唇語識別系統已經達到60%以上的準確率,超過Google發布的英文唇語系統50%以上的準確率。在垂直場景如車載、智能家居等場景下,搜狗唇語識別系統甚至已經達到90%的準確率。
  • 「瘢痕疙瘩」長了10餘年竟是罕見皮膚腫瘤
    在皮膚科腫瘤裡面,有一種疾病就是這麼表裡不一,迷惑了很多患者,甚至醫生。它就是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FSP),它長著類似瘢痕疙瘩的外表,實則是皮膚惡性腫瘤。 近日前來深圳中山七院就診的 羅女士(化名)今年47歲,平素體健右腹股溝區出現不明腫物長達10餘年,由於近半年來出血伴疼痛在該院被診斷為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
  • 識別深色皮膚女性的平均錯誤率達35%,誰才是讓AI產生偏見的幕後推手?
    視覺中國供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研究項目顯示,人工智慧識別淺色皮膚男性的平均錯誤率不超過1%,識別深色皮膚女性的平均錯誤率達35%……人臉識別所導致的偏見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近期,一篇關於圖像超解析度的論文引發了對於產生偏見原因的新爭論。
  • AI醫生讀CT片,準確率達90%!廣東多項硬核科技助力擊敗新冠
    為新冠肺炎患者讀CT片AI醫生只需20秒 準速率達90%CT檢查是新冠肺炎患者診斷的其中一個重要手段。疫情期間,讓醫護人員儘早儘快儘可能準確診斷新冠肺炎患者尤為重要,傳統人工閱片較慢,基層醫生經驗不足等局限。
  • 通過計算機視覺檢測癌症 Paige.ai獲2500萬美元融資
    醫療保健創業公司Paige.ai今天宣布,已經融資了2500萬美元,在擁有臨床成像數據的計算機視覺的幫助下,對癌症進行診斷。與治療和基因組學相關的數據集也將被納入公司的深度學習模型之中。Paige.ai最初的工作將集中在檢測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其他主要癌症上。
  • 醫生:腫瘤標誌物很關鍵
    但是如果在早期發現的話,進行食管癌的綜合治療後5年生存率甚至可以高達90%~100%。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早發現,早診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在諸多篩選手段中,食管癌的腫瘤標誌物十分有意義和價值。
  • 得了腫瘤,卻死於心臟病?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多個創新...
    腫瘤科醫生和患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初步測定心臟危險性。半年前,52歲的王阿姨體檢發現乳腺癌,在外院做了乳腺癌根治術,術後開始化療。近期,王阿姨偶爾會感覺心咚咚跳,腫瘤科醫生在複查時聽說這一情況,給她安排了抽血、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心電圖提示王阿姨存在偶發室性早搏,但其他檢測結果都沒明顯異常。王阿姨非常緊張,擔心化療藥物是否影響心臟、是否還能繼續治療?
  • 皮膚有8個變化,排查健康問題不難,腫瘤應付起來才難
    皮膚是五臟六腑健康的外在表現,也是身體上最大的器官,同時也是身體上第1道防禦機制,能保護皮下組織,而且抵禦外來物質刺激。當身體內臟有腫瘤細胞時,皮膚會有明顯表現,因此要多留意皮膚上的異常變化。皮膚哪些,要提高警惕?
  • 清華、協和等單位開發乳腺癌AI診斷工具,可準確識別惡性腫瘤,並...
    高發病率、高致死率的乳腺癌雖然可怕,但如果能夠做到及早發現、並按照最佳實踐進行治療,則有望大大改善存活率。目前,超聲等醫學影像是乳腺癌篩查和診斷的主要手段,在乳腺癌的評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醫療資源等問題,全球約三分之二的人口仍無法獲得放射學診斷信息。
  • 腫瘤和癌症是一個意思嗎?得了腫瘤就一定治不好了嗎?醫生來解惑
    近日2020年的癌症數據被發布出來,這又引發了大部分人的關注,因為權威機構根據這個數據,對全球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以及發展趨勢,也都做了一個預估,在數據裡面,中國去年癌症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00萬,是世界第一,這跟中國人口多,基數大也有一定的關係,但是癌症對人體傷害太大,讓人對他避之不及,在臨床中也會遇到一些患者
  • AI+醫學影像應用全景掃描:自動識別病灶,放射治療,手術路徑規劃等
    CT影像是新冠肺炎診斷的重要依據,大量疑似病例的CT影像診斷和確診患者的CT影像評估給影像醫生帶來了沉重的工作負擔。醫學影像AI公司紛紛在此次疫情中貢獻力量,推出新冠肺炎CT診斷產品,輔助影像醫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海量CT影像進行快速診斷。
  • AI檢驗項目挖掘實踐,看醫檢數位化創新有哪些……
    國外學者基於小二乘支持向量機和隨機森林算法,對70種乳腺癌細胞系、90種對應抗癌症藥物反應的相關分子特徵進行分析。最終發現治療反應是在基因組的多個水平上進行的,將患者與基於轉錄亞型的治療相匹配將提高藥物應答率。
  • 腫瘤醫院外科醫生將開手術直播,在雲端秀出高精尖術式
    外科醫生施展高端腫瘤手術時,都有哪些精妙的技術?今天,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博鰲外科手術直播周正式拉開帷幕。在為期5天的直播裡,醫院外科將通過多場手術直播,展示各種高精尖的手術術式。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大外科由16個手術科室組成,包括300名醫生,648名護士。據統計,2019年完成各類手術34000臺,4級手術佔比超90%。醫院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醫院外科手術主要體現在規範、疑難和微創方面,也是多學科團隊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醫生團隊的手術更強調腫瘤根治基礎上的器官功能保留。
  • 大腸癌復發率超過50%,第四期腸癌治療方法
    張寬耀醫生和朱建華醫生分享大腸癌的治療方法:大腸癌可以如何診斷?這種病的發現率和復發率高嗎?朱:由2015年起,香港每年大腸癌新症數目大約為5000宗,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雖然大腸癌的發病率高,但卻是少數能夠預防的癌症。
  • 復發4次的小「腫瘤」,醫生在我舌頭下縫了個人民幣
    我對打麻藥心有餘悸,於是用我進步的日語問醫生,有沒有不打麻藥的方法?醫生說:用電。只見他拿出一個設備,雙手舉著這個設備伸出的兩個「可能是電極」的東西,在我的腫瘤上一頓操作,只聽呲啦啦的幾聲,燒頭髮味就出來了。「烤肉」完事之後,我感受了一下舌底,這是一塊硬硬的5毫米直徑的黑糊嘎巴。
  • 乳腺癌AI算法登上《自然》!識別準確率達92%,要搶醫生飯碗?
    但一種新的人工智慧工具——ReceptorNet,則可以通過識別這些模式的細微差異來補充醫生的「漏診」,從而提供更好的治療決策。通常,醫生或研究人員會對那些在活檢或手術中提取的乳腺癌細胞進行檢測,看它們是否含有充當雌激素或黃體酮受體的蛋白質。(當雌激素和孕激素附著在這些受體上時,它們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至關重要的是,比起通常使用的系統,它能夠以更便宜、更快的方式確定受體狀態。
  • 腫瘤患者為什麼要篩查「血常規」?很有必要,特別是這3個指標
    腫瘤患者需經常做血常規檢查,特別是化療後,因為化療藥物會引起骨髓抑制,及時發現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同時也能通過血常規變化來判斷病情有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通常血紅蛋白超過90沒有任何問題;小於60時需輸血;若血紅蛋白小於70且伴有基礎性疾病,特別是心臟病,也需及時輸血,以免使得基礎疾病惡化;血紅蛋白在70~90時按照醫生指導補充維生素B和鐵劑,也可以用補血中藥。但這並不代表著血紅蛋白越高越好,若血紅蛋白超過240需警惕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 胃腸腫瘤醫生排行榜2.0
    中國大咖醫排行榜主要是根據我國政府核准的醫學、醫師以及其他專業學會、協會等組織官方信息,並結合醫生、學者在其專業領域獲得的榮譽稱號、項目成果、獲獎情況,以及其在國內外醫學領域的學術影響力等綜合評估而得出的國內首家疾病醫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