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禁不止 教培機構為何難捨預付費

2020-12-17 金融界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陶鳳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屢屢「跑路」,不少消費者因此而遭受巨額損失,儼然成了難以根除的行業痼疾。11月24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再度發出警示,呼籲教育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事實上,教培機構「不得預付費超過3個月」已是監管三令五申的內容,但這一亂象卻仍屢禁不止,在這背後,有著教培機構對現金流的渴望,也有消費者對違規信息的忽視,要想根除或許還需要更明確的監管體系。

政策與「對策」

「一次性繳納半年、一年甚至更長周期的學費會有優惠。」一名市民向北京商報記者抱怨道,無論是學英語、學才藝,亦或是找高考輔導、考研輔導、考公輔導,總能遇到建議甚至是強制超長預付學費的售課人員,美名其曰「對你我都方便」。

對於教培機構預付費的問題,11月24日,北京市消協再度呼籲,教育培訓機構應規範合理收費,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儘管政策十分明確,但從普遍的現狀來看,這種行業「通病」實難根除。北京商報記者獲取的一份某考研輔導機構內部繳費價格表顯示,全年輔導課程共分5期,同時提供了任選1-4期或5期全選的繳費選項。記者注意到,5期全選僅需繳納6000元,但若以任選其中1-4期的價格續費剩餘課程,最多竟需要多繳納6500元。

正因如此,不少消費者被迫對違規信息「視而不見」。一名學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他最終選擇了一次性繳清5期費用,因為平均下來每期只需繳納1200元,性價比更高。

北京商報記者從該輔導機構負責人處了解到,1期課程從2月開始,5期課程則會持續至12月底考研前。所以學員若按5期全選一次性繳費,則意味著收費時間跨度近10個月。

一而再,再而三

不只是北京市消協的呼籲,監管部門已經對教培機構的預付費經營模式多次點名批評。

就在一個月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剛剛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其中點名提到,一些無良商家打著「充值享優惠」的旗號,通過大額折扣誘惑消費者預交大量費用。特別是網際網路的發展,使網上收集預付費變得極其便捷,也為捲款跑路行為開闢了通途,甚至被不法分子實施集資詐騙行為所利用。部分地區的行政機關、法院也積壓了大量相關案件,消費者權益亟待有效維護。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就明確指出,嚴格執行國家關於財務與資產管理的規定,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雖然監管機構已經三令五申,但相關不合理收費行為仍然屢禁不止。據中消協通報,近期,不少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陸續出現因經營不善而停業關門的情況,涉及消費者眾多,財產損失巨大,類似情況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不少培訓機構並不願意執行,或者打擦邊球違規運作」,21世紀教育(港股01598)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直言。

支付隱患與現金流誘惑

監管重壓之下,教培機構為何不能快刀斬亂麻?

對此,熊丙奇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如果放棄預收費,會導致現金流銳減,還會增加續費成本,另外也不能再用這些預先收來的學費去進行擴張投資。

近年來,伴隨著大規模資金湧入教育培訓領域,依賴預付費增加現金流已成為教育培訓領域心照不宣的潛規則,預付款甚至已經成為教育培訓機構吸納社會資金的一種手段。

長期關注教育的投資人高山曾表示,這是個很大的誘惑,很多企業都想借現金流去擴張。如果沒有預付費,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資本效率就會下降,預付費相當於是有了用戶的資金槓桿,所以很多企業一直在沿用。

一位音樂培訓機構負責人也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普遍至少按照半年的課時招收學生,一方面是因為學音樂想要看見成效需要一段時間,另一方面更是因為,需要藉助家長預支付的這筆學費,交房租、付工資、更新設備。

而正是這種難以根除的潛規則成了教培機構頻頻「爆雷」的主要原因。上述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如果有家長臨時要求退學費,有很大機率我沒法及時拿出錢。一旦退課的家長達到一定規模,我可能就要跑路了」。據統計,2019年至今,僅媒體曝光的已破產或跑路的教育培訓機構就超10家。

除了無法及時拿出錢之外,預付費的付款模式也存在安全漏洞。北京市消協建議「通過建立銀行專用帳戶、擔保或保險機制等方式,確保消費者預付費用安全」,但在實際操作方面,費用往往更多打給個人或機構。

上述考研輔導機構另外一名學員向北京商報記者出示了他的繳費記錄,記者注意到,其費用打進了個人帳戶。而因並未籤署書面協議,該輔導機構還有學員在後續決定轉課時,還遇到了不少其他麻煩。

相關焦點

  • 藝培機構超長預付費為何屢禁不止?曉雯音樂被曝違規收費
    而近日有媒體反映,雖說國家關於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已經出臺兩年多時間(教育部官網截圖如下),但是市面上仍然有不少機構在違規收取超過三個月的學費,並借著年底促銷的理由鼓動家長大量囤課。這其中還不乏一些全國知名的連鎖藝培機構。
  • 教培機構預付費不得超過3個月,體育教育行業怎麼辦?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一責消費警示,把近期本就不太消停的教培行業再次推上封口浪尖。 事實上,相關規定早已提出,只是之前並沒有非常嚴格地在整個教培行業內強制執行。據懶熊體育調查了解,暫時來看,體育培訓行業還沒有受到多大影響。但北京地區的一些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已經在執行「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費用」的相關規範,總金額和總課時也都存在預付費上限。
  • 預收費亮起政策紅燈,教培機構如何突破現金流窘境?
    據天眼查近日發布的《2020教育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止10月,全國範圍內註銷吊銷的教育培訓機構數量近13.6萬家,有17.8%機構曾出現經營異常提示。大部分的教培機構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甚至掙扎在生死線上。跑路、倒閉、關停……這些詞彙已霸據為教培業的熱詞榜。
  • 教育機構跑路潮背後:支付寶和校寶在線要「革教培機構的命」?
    「學費碼」是一套面向中小教培機構OMO改造的解決方案的入口,但其隱藏的一項功能,或許要「革了教培機構的命」。消滅預付費模式這項功能其實很簡單,也是支付寶最早的功能:學員報名後,通過「學費碼」交費,學費可暫存在支付寶,再按照教學進度支付給教培機構。
  • 支付寶聯手校寶在線:中小教培機構OMO迎來大變局?
    「學費碼」是一套面向中小教培機構OMO改造的解決方案的入口,但其隱藏的一項功能,或許要「革了教培機構的命」。 消滅預付費模式 這項功能其實很簡單,也是支付寶最早的功能:學員報名後,通過「學費碼」交費,學費可暫存在支付寶,再按照教學進度支付給教培機構。
  • 教培機構攻略二:教培行業究竟是教育行業,還是服務行業?
    一位從事教培行業多年的楊老師和其妹妹聊天時,他妹妹說:「你也算半個教育行業的人了,對疫情的影響有什麼看法?」,當時,這位楊老師就蒙了,半個?楊老師做教培機構比他妹妹當老師時間都要久,為何在其妹妹眼裡只算半個教育人?
  • 2020教培行業城市回憶錄|南京教培機構都遭遇了什麼?
    編者按:2020年是教培行業歷史上特殊的一年,從年初開始,整個行業從疫情重擊、突然停擺,到漫長極夜、祈求曙光,再到逐漸回暖、行業復甦。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了年末階段,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2020年就要過去了。站立在年末,回首這一整年教培行業的奮鬥歷程,實在有太多經歷想要去講述。通過訪談與整理,我們收集著不同城市、不同機構、不同從業者們的故事。
  • 為打破教育預付費模式 支付寶推出「學費碼」功能
    為打破教育預付費模式 支付寶推出「學費碼」功能 滾動 來源:電商報      時間:2020-11-03 16:18:19
  • 多地推出加強資金監管舉措 教培行業監管的春風來了?
    魏強告訴記者,家長通過「教培雲」平臺上培訓機構的二維碼付款,課時費不經過機構,直接進入平臺託管帳戶。機構不能自由支取課時費,由教育局分3個月按每次30%的比例返還給培訓機構,並預留10%的帳戶最低餘額。此外,平臺還實施大額資金異動預警等措施,一旦機構當日或一周內提取超過一定比例的資金時,銀行要向教育部門發出風險預警。
  • 教育培訓行業預付費資金劃入銀行監管帳戶 朝陽區建立首個預付費...
    教育培訓行業先行先試,朝陽區博文島培訓學校、愛途樂思培訓學校等多家培訓機構已率先納入監管體系,獲取專用監管帳戶,消費者的預付費資金轉入相應監管帳戶,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監管帳戶中的資金將分批給付培訓機構。通過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多種新技術手段,朝陽區率先實現預付費的課程進度結算、消費次數結算、資金凍結解凍等分場景監管,降低了教育培訓行業的資金挪用、捲款跑路等風險。
  • 2020教培行業城市回憶錄|歷經二次疫情的南京教培機構都遭遇了什麼?
    通過訪談與整理,我們收集著不同城市、不同機構、不同從業者們的故事。我們希望通過此檔欄目,將收集到的故事傳達給全行業,同時,也為2020年留下珍貴的行業文字記憶。今天,就請隨我一起走進,2020教培行業城市回憶錄之——【南京】。
  • 教培機構攻略一:80%從業人員都誤解的教培行業,其本質是什麼?
    教培行業,又稱教育培訓,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一種將知識教育資源信息化的機構或在線學習系統。一般來說,這種機構或網站會包含從幼教到大學,甚至博士或者出國等各個階層的教育信息。也有包括對現任職位的工作者或者下崗人員等類別的技能培訓,是以提供教育資源和培訓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專門性網站或培訓機構,其產生的最大原因是,國家提供的教育產品不能滿足人民對教育產品消費升級的需求!
  • 狼性競爭衝擊教培行業迎來大洗牌,90%的機構校長慌了
    對於現存的線下教培機構而言,線下禁止上課,營收減少、場地租金壓力大、人力成本高這三座大山直接壓了過來,損失慘重!現在,大部分教培機構為了生存,就將全部精力用於招生引流、拓客轉化,寄希望於整個行業迅速回暖。 可是,現實開了一個大玩笑,原來機構花五百塊可能招來兩萬塊學費,現在花兩萬塊招生能收回五百學費就不錯了。
  • 教培機構攻略十九:行業競爭已白熱化階段,校長如何盈利升級?
    這一個個難題,讓大量教培機構夾縫求生!另外,現階段市場上很多培訓項目已趨於飽和,機構數量有增無減,在線教育和巨頭下沉持續影響下,相信很多校長們都意識到了,如果再不進行盈利升級,控制經營成本,增加市場份額,保證機構的常態化運營,機構將難以生存,虧損嚴重! 那麼,如何做才能做才能實現教培機構盈利升級呢?細說起來,其實只要做到人才、服務、渠道升級即可!
  • 後疫情時代,怎樣讓你的教培機構起死回生?
    這句話說出了多少中小型教培機構校長們的心聲……後疫情時代 教培機構何去何從①加大線下招生、優惠活動等宣傳力度②轉型線上,線下+線上OMO模式搶佔招生先機③不加速轉變的機構,將面臨被迫淘汰擺在全國校長面前的無非這三條道路
  • 2020年教培行業舉步維艱,困局明顯,80%教培機構將何去何從?
    2020年,對於教培行業來說,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年份!這一年,比2018年大規模洗牌更為明顯,整個行業的教培機構在疫情之下,都在想盡一切辦法爭取活下來!根據數據顯示:從1月28日開始,很多機構都開始做免費線上,學生、家長反映很好,2月份也在做免費,口碑非常不錯!
  • 教培機構一年關停超萬家
    近期,上海警方調查發現,號稱擁有強大資方背景的許某等人,從2018年10月以來,以教育綜合體名義,在市場上尋找經營困難或急於轉手的教培機構,累計收購上海10多家教培機構的30多家門店,圈錢跑路。此外,有的教培機構打著分期交費減輕學費壓力的名義,誘導學員辦理分期貸款。「我們都沒想到像韋博這麼大的培訓機構也會跑路。」
  • 校寶在線:疫情背後,教培機構抗風險能力備受考驗
    面對這場戰役,沒有人是「局外人」,整個教培行業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直面疫情,純線下教培機構備受衝擊,有些中小型機構隨著疫情時間的延長,資金鍊逐漸斷裂,像兄弟連、明兮等接連謝幕;反而是擁有線上線下平臺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教育機構發展非常迅速。這場教培行業正在經歷的大考,背後到底考的是什麼?
  • 教培市場需求量那麼大,為什麼機構盈利卻這麼難?
    據了解,國內的教育培訓機構多達幾十萬家,但95%的中小型機構的營收規模在千萬元以下,可見其競爭之激烈。教培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項目也趨於飽和;但每年的經營成本卻以不低於10%的增速在逐年提高,面對如此大的市場,大部分的培訓機構卻是陷入虧損的境地或者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 冰火兩重天的教培行業,應該如何重啟信心?
    教培行業冰火兩重天 教培行業在目前的情況下,很大程度上是對現有教育制度的一個補充。有數據統計,在疫情期間,有過79%的教培機構現金流撐不過3個月。教培行業的從業者們懷抱著一腔教育情懷與初心,面對這樣的境況,非常期待著能迎來曙光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