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現代化與中國人民

2021-02-19 琪琪的紅圍巾

 

同事送我一本孫中山的《建國方略》,讀後印象最深的是現代化的構想,很具體,也很宏偉,包括青藏高原通鐵路,建築三峽大壩,在中國北部、中部、南部修建世界性大海灣,還有產業、城市、社會、交通、人民生活品質等勾畫,很細膩,融入了孫中山的政治抱負和個人情感。

縱觀世界上推進現代化比較快的國家,現代化的內涵至少體現在經濟、國家、社會三個重要方面。簡而言之,必須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可惜,19世紀中葉,在昏頭乏力的封建政權統治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被西方堅船利炮打斷了,經濟社會陷入內憂外患、水深火熱中,國力被抽空,民心被攪亂,政局更是風雨飄搖,許多悲苦的事情和悽慘的故事讓人聽了心疼。

站在21世紀的初期回望20世紀的經歷,國人為什麼感激中國共產黨(儘管他還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就是一度被打斷的中國現代化之路,中國共產黨團結中國人民又「接」起來了,而且現在態勢良好,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在增強。

這個過程是艱難的,這種艱難不僅包括1921年到1949年的槍林彈雨、命懸一線、流血犧牲(有名有姓的370萬名中共黨員、革命戰士、先進分子犧牲了),也包括建國初期到現在遇到的各種困難,這些都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我們輕輕一翻就已清晰入目。

「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這是建國初期,毛澤東的感慨,那時全國的原油產量只有12萬噸,重工業幾乎為零,且國際環境異常嚴峻。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工人和知識分子刻苦鑽研,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農民等群體也是勒緊褲腰帶支持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數十年的奮鬥中,還克服蘇聯專家、技術、項目撤走的遺憾,中國初步建立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形成了較為均衡的工業布局。

1978年10月26日,在日本訪問的鄧小平從東京去京都乘坐「光—81號」新幹線列車上,工作人員問他乘坐新幹線有什麼想法。小平同志回答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們現在更合適了,坐這個車。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話語中既有羨慕又有發展自信。

42年後的今天,大家看,中國的高鐵建設已經頻頻刷新世界紀錄,運營時速最高486.1公裡、輪軌試驗時速最高605公裡、京滬高鐵成為世界等級最高的高鐵、京廣高鐵成為世界單條運營裡程最長高鐵,還有巨大的裡程和運量,我們已經坐上了像風一樣快的車!

我從小在長江下遊的北岸長大,青青的蘆葦一直搖曳在童年的記憶中,現在北沿江高鐵已經在勘探地質,隨之而來的是上海第三機場定址在自己的家鄉二甲,交通的現代化將有力載推城市、產業和人的現代化的進程。

共產黨是主心骨,在中軍帳運籌指揮,人民,偉大的中國人民,在實踐和發展中用智慧開掘發展新進程,揮汗如雨在車間、田野、城市之中創造新的生產力,在教室、工作室、文化館創造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財富,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的現代化,有著自己獨特的內涵,它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創新居於全局核心C位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平與安全的現代化,與人的需要相匹配的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人把14億多中國人民對現代化的渴望,凝聚成國家意志,遵循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普遍規律,選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守正創新,探索開拓,永不停滯,帶動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個層面的深化改革,孫中山致力於建設的獨立、民主、富強的國家,已經巋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從1921年走到1949年,從1949年走到1978年,從1978年走到2012年,從2012年走到2020年,從萬水千山中走來,走向2025年,走向2035年,一路風雨一路歌,越是艱險越向前。

今後5年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這一切的創造,都要靠人民。馬克思認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麼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心向背決定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前途命運,也決定著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力量和方向。我們奮慰地感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民心當作最大的政治,創造性地提出並務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現代化是一個過程,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對於肩負著把人類帶入人類社會最高形態(共產主義社會)的共產黨人來說,一切的執政活動、一切的治理智慧、一切的發展能力都應該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真正實現「初心為了人民,恆心依靠人民,衷心造福人民」。

這,是亙古恆今、繼往開來顛撲不破的真理!

相關焦點

  • 以人民生活水平為標杆,設計中國現代化的「三部曲」
    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他指出:四個現代化要有重點。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徑。「我們必須加快四個現代化的步伐,改善人民的生活。」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決定用3年的時間對經濟工作進行調整。
  • 中國的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
    中國實現的現代化,既是一種過程的和平,也將是一種結果的和平。即中國實現現代化將是一個和平發展的過程,而實現了現代化後的中國更將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必將給世界帶來和平和美好。中國絕不會再重複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模式。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中國將「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將是一條和平發展之路。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本溪市公安局合作啟動公安社會治理現代化...
    11月28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本溪市公安局在京聯合舉行會議,正式啟動公安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課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副院長杜煥芳,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市域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黃文藝,本溪市副市長、公安局長王會奇,本溪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陶晶,本溪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局長吳英君,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本溪市政法委、市公安局相關同志參加了會議。
  •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
    從那時起,一個「現代化的中國」,成為無數仁人志士一生夢寐以求的目標。中國應該如何實現現代化?百年前,孫中山曾描繪過他心目中「發奮為雄」的中國。孫中山希望建立的現代化,不僅是船堅炮利的工業現代化,還是「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與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係,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穩步向前推進。 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從根本上說,也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 中國邁向2050: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從更為具體的目標內容分析上看,提出「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內涵;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顯著標誌;提出「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這是成為世界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誌;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現代化」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
    現代化是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後對一種新的「文明形式」的統稱,它的內涵起源於資本主義,但在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中又超越了資本主義範疇。現代化的目標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和更高級的社會形態轉型。作為一種動態地體現時代特徵和發展趨向的思潮,現代化特別強調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因而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艱辛探索並為之奮鬥的目標。
  • 中國現代化,還有兩大關 || 大視野
    為此,「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改變國家的這種經濟狀況,在經濟上由落後的貧窮的農業國家,變為富強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國家。……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就可以促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就可以建立和鞏固現代化的國防。」
  • 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革命、建設、改革的關係
    ;在改革開放階段對原有的現代化模式予以反思,探索適合中國社會自身的現代化模式,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2]   從現代化角度看,上述三大歷史時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歷史整體、實踐整體和發展整體」[3],符合現代化發展的基本歷史規律,各自解決了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時序性的基本問題,並為下一階段中國現代化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必備條件。這三個歷史階段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追求現代化的歷史邏輯的展開,不同階段之間的銜接意味著階段性任務的轉變。
  •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它是人類歷史上前所...
    在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之際,回顧和總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點、經驗和啟示,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標準不斷豐富和調整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進行了艱辛探索,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提出過「四個現代化」和「兩步走」的考慮和設想。
  • 從新中國三次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
    建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一直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不僅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可以救中國、可以發展中國,而且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 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邏輯
    內容提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自主探索和內生演化,也是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以及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戰略性舉措。
  • 新論|張智 胡偉:深刻把握中國現代化大格局的精髓
    在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屬於後來者。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艱辛探索,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路,創造了現代化的中國路徑和中國奇蹟,形成了現代化的中國經驗和中國話語,貢獻了現代化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競答】明日關鍵詞:平安中國、軍隊現代化
    【競答】明日關鍵詞:平安中國、軍隊現代化 2020-11-27 19: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學與現代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現代化,既是當代中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奮鬥目標,也是當代民族學研究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精神譜系更加完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百年紅船精神歷久彌新,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道同契合,並以其精神之基的新姿態煥發勃勃生機。
  • 程美東:中國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至少有4點成功經驗
    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要全面提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執政能力,使這種能力既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又符合世界現代化的趨勢。其中,能否正確地處理好重大社會事件是體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 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的根本遵循-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育事業是黨和國家的事業,是人民的事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根本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教育事業發展要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事業發展要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
  •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原標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事實勝於雄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進程中,始終是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贏得了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信賴、愛戴和擁護。
  • 《中國衛生》刊發羅禮生署名文章:疾病防控離不開衛生健康治理現代化
    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堅持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完善國民健康政策,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推進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奮鬥目標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