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了解更多讀經理論及資訊,請關注公眾號「論語研讀」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我們看一下注解,首先是解字詞的意義。第一解釋「否」這個字,《陸德明經典釋文》,這是一本書,對於經典上面的文字加以解釋,甚至加以注音。《陸德明經典釋文》曰:「否是閉也,塞也。」這就是引古人的註解,下面是作者案,案「否」字既作卦名,且為卦辭之首字,因重疊而省其一。
王船山有一本書叫《周易稗疏》,所謂稗呀,就是荑稗,什麼叫荑稗?就是稻田當中那種類似稻子的草,它不能夠結稻子,它把稻子的營養都吸去了,叫做稗。稗官野史,稗官吶,稗——不是正式的,很類似,類似的稻子而不是正式的稻子,當然這個稗疏的意思,是王船山他自己客氣說這個不是正解,乃是旁解、別解,不敢說我是最正確的解釋,是類似的解釋而已,這叫做王船山《周易稗疏》。
履卦卦辭第一句話就是「履虎尾」,而一般都是先講卦名,再有卦辭,比如說:乾,元亨利貞。坤,元亨,利牝馬之貞。都是先舉出卦名,再說卦辭。這個否卦跟履卦,卻沒有這樣做,直接就「否之匪人」「履虎尾」,王船山就說,本來應該重疊一個字:履,履虎尾;否,否之匪人,因為重疊,就省略一個字,所以卦名應該是「否」,而卦辭呢,應該是「否之匪人」。下面案,就是解釋了,作者的發揮:否卦,下卦為坤,坤為地。
案:否,下卦為坤,坤為地,這個在說卦傳裡面講「坤為地」,上卦為乾,乾為天也是「說卦傳」講的。這個都很可信,坤為地,乾為天,「說卦傳」所講的象是最可信的,其它的還有個人的發明,易學家的發明,那就不大可靠了,有人就認為可信度比較低,但是若以說卦傳來解釋,可信度就高,所以「下卦為坤,坤為地,上卦為乾,乾為天」這可信度是很高的。
乾三爻皆陽以象天,大家都知道,既在上,尊也,坤三爻皆陰而象地,則在下,卑也。一尊一卑呀,此不易之定位也。乾在上坤在下,天尊地卑了,這樣子的卦畫是不易之定位,然而易者——但是我們講易經的易呢,不易之中有變易,如自變易之一面而觀之,當以泰卦所設者,叫做天地交、萬物通,這叫盛世,才是好的吉祥的。你不要畫出一個死的東西,而是天地要有交通、感應,才能夠有所變化、成就。現在否卦變成這樣子定位,則不能交、不能通,這就不是好的事件。
我每一次講易經,剛剛講完八卦的意義的時候,就畫泰卦否卦,問你喜歡哪一個?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說喜歡否卦,然後我來告訴他原理之後他才知道,原來易經的思考不是這樣的思考,易經是很活潑的書,是活書,一般的知識是死知識,必須經過活用之後,一般的知識才變成智慧,所以易經是開拓智慧的書了。
好了,今否卦,是乾依然在上,是陽氣不能下降了,一直上升,天德不能下貫,坤在下面,是陰氣一直往下降而不能上升,地德沒有向上感應,所以說是天地不交是萬物不通啊,是以「否」是閉塞的意思了,閉塞嘛,大家不通嘛。大家阻隔為牆嘛,這樣子就不通了嘛。
像我們在這裡上課,我在上,你在下,我在這裡講,你在那裡聽,是言者諄諄,聽者眇眇,就否呀,那如果是我講的非常親切,大家眼睛睜的大大的一直聽我講,有所感應,這樣子,我們這一班就是泰了,懂嗎?上起易經課來就好了,興趣就提高了,而且有心得了,有感應了,這樣子大家學的就成功了。
所以你的生命千萬不要變成閉塞,不要使你與人的關係變成閉塞,不要使你與天地的關係變成鴻溝,而是要互相感通,想大,可以感通天地,想小,可以人與人相感通,所以這個感通是很重要的,我們上課如果不感通,大家就沒趣味,沒生機呀。
欲了解更多讀經理論及資訊,請長按下圖關注公眾號「論語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