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買了一大袋零食去接女兒放學,卻發現走出校門的眉頭緊皺,面露不悅。我輕聲問道:「怎麼了寶貝,為什麼不高興呀?」她默不作答,直到晚飯結束也沒有和我說話。我坐在她身旁,耐心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告訴媽媽,我幫你解決。」
女兒卻不停跺腳,對我大喊:「哎呀,你好煩呀!你別和我說話!」之後跑進房間。老公在一旁訓斥道:「喊什麼喊!沒禮貌的孩子!誰又惹你了!」我也感到疑惑,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我們交流呢?難道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
之後女兒的回答使我思索良久,原來她的隨堂測驗成績不及格,擔心會受到我的責罵,才會故意避開我的談話請求。其實這只是表面原因,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和女兒的交談方式。想必很多家長和孩子交談時,都會像我一樣,面色嚴肅地對其進行各種說教。有時心血來潮,還會給他們講各種深奧複雜的哲理故事。
但孩子反應好似一個做幾何題的小學生,「滿臉問號」,不知道如何回答。之後當我們主動向孩子發起聊天請求時,他們也會用各種辦法逃避交流。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的原因。
很多孩子和父母相處時,會主動開啟話題,之後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被父母冠以「話嘮」的雅號。而有些孩子則不同,對於父母的交談請求感到厭煩排斥,甚至產生負面情緒。難道是孩子和父母產生了明顯的代溝?其實並不然,主要有這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父母聊天時喜歡說教。
孩子和父母交談,需要的是寬鬆自由的環境,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然而有些家長會讓他們擔任聽眾,自己對孩子不停說教。外出遊玩、家庭聚餐、夜晚散步時,孩子希望可以聊一些輕鬆的話題。假如父母總是提及學習、習慣養成等話題,他們自然會對父母的談話感到厭煩。
第二個原因:沒有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當孩子表現出聊天興致時,很多家長都會以「我現在很忙,自己去玩」、「別來煩我,一邊待著去」為理由推脫。頻繁如此,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主動溝通的積極性也會逐漸缺失。等到父母「空閒」時主動和孩子交流,他們早已失去了興致,甚至感到厭煩。
即便答應了孩子交流,有些家長也不會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不停地將各種大道理,讓他們不需要反駁,遵守並執行即可。和父母形成了單向交流,孩子自然會排斥交談。
家長如何能讓孩子樂意溝通呢?可以試試這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讓他們暢所欲言。
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曾說: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
家長和孩子交談時,要給予他們隨意表達的自由,像老朋友一樣暢所欲言。對於孩子的一些想法,家長要表示認同和尊重。表達過程中,我們也不要隨意插話,或是作出否定的表情,這樣會打消孩子談話的積極性。
感受到了自由表達的樂趣和滿足,以及父母的尊重,孩子也願意主動開啟各種話題。而家長也可以順便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及時做出相應的引導。
第二個方法:和孩子做遊戲。
如果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談,我們也不要訓斥責罵,要給他們適應的時間。我們可以尋找他們的共同愛好,像是做遊戲、玩積木、看漫畫書等等,然後加入其中。每個孩子都期待可以和父母一起做喜歡的事情,像親密朋友那般。
通過和孩子做遊戲,家長和他們有了共同話題,在玩耍時也可以隨意交談。處於興奮狀態的他們,自然不會有過多顧慮,能夠和父母隨心所欲地交談。
寄語:其實孩子內心都希望可以和父母傾訴交談,找到心靈的慰藉,只是缺少一個「臺階」。家長要尋找合適的聊天切入口,和他們隨意溝通。就像電視劇《小歡喜》那樣,老季為了化解兒子的隔閡,專門學習兒子喜歡的賽車,最終父子二人交談甚歡,重歸於好。
#暑假養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