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這些理由,值得家長們看看!

2020-12-22 妍鎰母嬰之家

不少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越長大和自己越生疏,小時候整天跟在一起身邊,長大以後沉默寡言,連話都不願意和父母多說一句。面對孩子的變化,父母應該怎麼做?不妨跟著保護寶寶脊椎發育的喜孩子嬰兒車一起來看看背後的原因。

1、不被父母理解

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是因為孩子內心覺得自己不被父母理解,比如有時候,孩子和父母溝通,父母總是敷衍回答。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和父母說話不被重視,不被理解,就變得不想和父母說話了。

2、害怕被父母責罵

有時候孩子和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我想打會遊戲」「我想看會電視」,父母往往會臉色大變,斥責孩子,「書不好好讀,天天就想著打遊戲看電視,你知不知道我們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你這樣做對得起我們嗎?」想想看,孩子本來是想和你溝通,徵求你的同意,沒想到面對的卻是父母的責罵,孩子就會變得退縮起來,為了不被挨罵,乾脆就不喝父母溝通了。

3、逃避父母給的壓力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從小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有些家甚至經常和孩子說:「孩子啊,你要好好讀書,你是我們一家的希望,好好學習,將來才有出息,才不辜負我們這麼辛苦掙錢供你讀書。」父母這樣說,只是想告訴孩子,要好好讀書,將來才有更多的選擇。而

孩子得到的信息是,年幼的他必須得承載一家人幸福的重責大任。如果他學習不好,考不上好學校,不僅自己沒有好出路,全家人也會跟著受苦。在這樣的壓力下,很多孩子往往會選擇逃避,不敢面對父母,拒絕承受這樣的壓力。

4、父母太嘮叨

嘮叨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很多孩子不喜歡和父母說話,是因為父母太「煩」人,意思就是爸爸媽媽總是重複要求他們做同樣的事情。對於他們而言,不斷地重複,不僅會讓他們厭煩,還意味著父母不相信他們,不信任他們的能力。一心想做個大人的孩子,在這樣的嘮叨下,就會選擇不開口,用消極態度來抵抗父母的嘮叨。

5、內心抵抗父母

有些孩子不喜歡和父母說話,是因為從內心開始就抗拒父母。例如小時候被父母不斷打罵,孩子心理會留下 不可磨滅的創傷。心裡也會積攢很多不滿和積怨,孩子就會用不和父母說話來表示不滿和委屈。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是不是以上這些原因,父母做的不好?

相關焦點

  • 為何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本報記者 趙越 「我也想和孩子好好溝通,可他總是不理我,我不知道怎麼做才好。」前不久,西寧市民黃女士向記者訴苦:自己15歲的兒子特別不聽話,黃女士想要和他好好交流一下或者談談心,可他就是不願意。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呢?
  • 跟孩子溝通有障礙,父母懂得「同等交流」,孩子才願意吐露心聲
    現在有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家長眼中,孩子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於是就會運用極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也正是因為家長沒有辦法和孩子正確的溝通,才導致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尷尬。餘女士和自己的兒子相處關係就非常尷尬,別人家的父母和孩子相處起來就像是朋友一樣,而餘女士和自己的兒子相處在一起就像是陌生人一樣。
  • 與孩子缺乏溝通?做到這幾點,孩子越來越願意主動和父母分享心事
    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是真誠、信任和尊重。其橋梁是溝通。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就願意和別人溝通,因為良好的溝通,能夠快速解決一些問題,能夠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和誤會,讓孩子們能夠快樂相處。家長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和孩子缺少溝通,這在家庭中是非常危險的現象,這樣父母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探索不到孩子內心最真誠的的寶藏,對父母來說是非常遺憾的。
  • 是什麼導致孩子不再願意跟家長溝通?究其根源三個字:不尊重
    當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孩子不願意和自己溝通,那麼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呢?希望以下個人經歷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孩子和父母。小時候家裡沒有太陽能,洗澡前需要媽媽燒好熱水在大盆裡洗澡。可能是擔心我受涼感冒,媽媽每次只放很少的涼水,用手試過水溫後再把我放到澡盆裡。
  • 經常與孩子吵架?其實是缺少溝通,與孩子溝通的好處家長不得不知
    在家長與孩子多年的相處中,避免不了爭吵。但在大多數家庭中,爭吵所帶來的傷害是由時間淡化的,並隨時可能復發。大多數家長不懂得與孩子溝通,或者說不想與孩子溝通,導致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而孩子的遠走,實際上是由不懂溝通的家長們把他們推走的,他們親手把孩子越推越遠,親手放棄了溝通這劑最有效的良藥。
  • 奇點大學—家長錦囊|孩子青春期不願和父母溝通,如何打開心扉?
    我發覺我越來越不了解他了,就好比養了個陌生人一樣,還是挺心寒的,請問怎樣才能讓孩子像小的時候一樣願意和我溝通呢?1.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其實與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機制有著密切的聯繫,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雙向流動性的,如果沒有保持好良好的能量流動,溝通必然會越發不順。
  • 溝通一塌糊塗?家長跟孩子無效溝通,多數是「自我辯護」的心理
    他們想和父母溝通,可是每次一開口,就發現簡直雞同鴨講,雙方完全不在一個頻道,於是溝通必然以失敗告終。所以在父母的眼裡孩子越來越叛逆,為什麼他們的溝通總是無效呢?這也許就是父母認為對孩子的尊重,但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這些。
  • 愛和孩子講大道理的,多半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一流的父母都這樣教孩子處理情緒問題如果你曾嘗試過和一個孩子講道理,你應該會明白那是一種多麼受挫的體驗。在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上,霍思燕的做法就值得點100萬個贊!堪稱一流父母。聽到嗯哼這麼說,霍思燕就隨即提出:"我先帶你去,我們就去看看,你願意的話,我們就把玩具給捐了,如果你不願意的話,我們再帶回來。"於是嗯哼非常開心的同意了媽媽的要求,還帶著心愛的玩具和媽媽一起出發了。
  • 家長們,請好好愛孩子,也給老師愛孩子的理由和勇氣吧
    不過對這件事,我在班上給孩子們提出了要求,希望他們回家和家長溝通一下,讓家長們將心比心,收到老師發的信息請及時回復一下。老師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對於自己的工作,大部分老師是盡心盡力在做,但是也希望家長們能夠盡心盡力扮演好家長的角色。2.請給老師教育孩子的權利同學甲近段時間表現極差,有同學反映孩子抽菸,甚至還從家裡帶來酒瓶子。
  • 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父母交流?父母的指責與否定,讓孩子關上心門
    有很多父母都會覺得這是孩子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其實孩子不願意透露自己的想法,跟父母的潛在關係是很大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跟孩子交流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父母的事情要比孩子的事情更加重要,所以孩子也就漸漸不願意跟父母交流了。
  • 想要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看看心理學專家如何支招
    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指出:「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其實自始至終都極為重視父母的評判……把自己的評判同家長的分離開來,青少年才得以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
  • 孩子喜歡「抬槓」?家長可巧用「傾訴溝通」,培養孩子感恩能力
    以下幾個現象非常值得我們注意。1.做事懶散,十分依賴家長孩子所做的事情,小到刷牙洗臉穿衣服,大到寫作業上學參加比賽,日常到向人問好、對人道謝都是家長幫忙去做、提醒去做,而家長不以為然,一直寵溺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一切理所應當。
  • 老師讓家長幫孩子畫蝦,家長們使出渾身解數,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老師讓家長幫孩子畫蝦,家長們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背後原因值得深思這個搞笑段子的背後,也有些網友對老師的要求有些怨言,覺得老師總是喜歡給家長安排各種活。先是檢查作業、再到給學校打掃衛生、幫孩子做手工作業等等,佔用了家長大量的時間和腦力。把孩子送到學校是學習的,而不是把問題老師丟給家長來解決。
  • 孩子不聽話?家長應理性對待,善於溝通發現問題所在
    家長總覺得聽話就是壞孩子,但其實不聽話和壞孩子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希望家長可以理性並且謹慎的看待孩子的行為。生活中,每個孩子的性格和做事方式都是不同的,不要總覺得文靜聽話的才是好孩子。從長遠的發展去考慮,反而是不怎麼聽話的孩子更有出息。
  • 孩子不聽話別光打,這位家長的做法,值得很多父母學習
    孩子不聽話別光打,這位家長的做法,值得很多父母學習此前網絡上有一段短視頻流傳甚廣,引發諸多已經為人父母的網友們的熱議。視頻中,一個小男孩真正跟媽媽吃飯,因為小男孩不喜歡吃蔬菜,他的媽媽便一直勸他,對他說起吃蔬菜的好處。然而小男孩卻沒有聽從媽媽的勸導,在大喊了幾聲「我不吃,我就不吃」之後,直接將放到他面前的一碟青菜掀翻在地,幸好碟子是塑料的,並沒有被打碎。
  • 從小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們別不信
    孩子哭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手段。家長們普遍認為,「哭鼻子」是一種很丟臉的行為,如果是男孩子就更難以容忍。每當孩子開始哭的時候,家長們都會被搞得心煩意亂,但孩子哭真的是一件壞事嗎?那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有著怎樣的差距呢?
  • 親子溝通時一句話就「惹」惱了孩子?盤點那些父母該說和不該說的話...
    聽到媽媽這樣的理由,女孩抗議並表達:「我不喜歡你這樣的方式,我的性格不適合這樣。因為你的做法讓我覺得自己特別差。」可是媽媽後面的回答卻讓這個女孩子直接崩潰,哭著跑下臺。這位媽媽說:「我會在你強的時候去拍你一下,在你弱的時候推你一把,你現在已經這麼差了,怎麼和學霸做朋友呢?」 哪句話刺激到了孩子?
  • 中國式父母常用的四種溝通方式,只有一種是對的,希望家長能重視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家長們都希望與自己的孩子溝通順暢,親密無間,但往往事與願違,隨著孩子的成長,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和孩子的日常溝通變得越來越難了,無法順暢溝通,引發了一系列養育矛盾和難題,這讓不少父母為之撓頭。
  •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你是合格的父母嗎?
    一、肯定比否定好得多作為父母,我們懂得稱讚和鼓勵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孩子的行為。例如,當孩子喜歡跳舞、喜歡遊泳,想繼續在這方面努力,有不少家長就會說:你總在這些沒用的事情上浪費精力,有這閒工夫不如多看點書,把學習成績提上來。這樣的話語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 孩子沒了家長卻推卸責任:多少父母,對孩子心理漠視卻不自知?
    這些話好像成了很多家長的口頭禪,一刀一刀的劃傷孩子脆弱和脆弱的心靈。家長長此以往的這種責備和苛刻,往往讓孩子滋生了「父母愛分數,勝過愛我」的想法。昨天有家長私信我,她說自己的兒子正上初三,馬上中考了孩子給自己的學習壓力很大。她說她總是告訴孩子,無論你考多少分都是父母最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