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我們總是先想到老子與莊子這兩位大師。他們在道家學派中的地位就如同孔孟在儒家,馬克思與恩格斯在鐮刀斧頭派的位置一樣。又由於這兩人都來自先秦時代的楚國,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道家之學就是楚學,是南方之學。
不過若要動動腦子、追根溯源的話,恐怕你就會發現這兩位楚國籍大師的學派並非正統楚文化,難以代表古代楚人的精神世界。
老莊是楚人麼?將老莊道家之學視為楚文化的產物,大概源於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所言「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
事實上把老子說成真正意義上的楚人十分勉強。首先楚國也算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大國,國民有來自中原的祝融後裔,有被他們徵服的華夏族比如陳國、息國、蔡國,還有南方的百越、夷族、揚越之類的部落,所以將國別與主流文化劃等號是欠妥的。
更何況,老子所在的苦縣屬於陳國----苗正根紅的華夏血統,舜帝後裔。老子生活的年代正值陳國的末年----478年陳國徹底亡於楚國,老子大約就生活在這一時期前後。
前人也對此有過論述,《史記索隱》中說:「按:《地理志》苦縣屬陳國者,誤也。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云楚苦縣。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陽國,陳縣、苦縣皆屬焉」。
呂思勉先生就說過,「漢苦縣, 今河南鹿邑縣。地本屬陳,陳亡乃入楚。」
所以,老子的區域文化背景至少應該是中原文化體系,而非楚文化。從他擔任周朝史官的身份來看,他的出身、他的仕途都在沒落的王國之中,這無疑會對他的人生價值與思想產生影響。
可能有人會說,用籍貫來推文化屬性似乎還是在把複雜問題臉譜化。別急,我們看看老子在書中無意間透露出的一些文化密碼,也許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楚文化與他神秘的身份了。
梁啓超用一段很寫意的話來論述老、莊等為「南派正宗」:
認為南方因為氣候溫和,水源眾多,土地肥沃,易於謀生,所以南方民族思想達觀,所以「南方則多棄世高蹈之徒,接輿、丈人、沮、溺,皆汲老、莊之流者也:蓋民族之異性使然也」。而水又是老子所推崇的事物,所以水似乎成為了楚文化與中原相對的重要符號。
問題是自然環境與民族文化、集體無意識之間不存在必然的等式。希臘那麼多山多海多島,還是孕育出了斯巴達這種大奇葩;誘人覺得斯巴達因為佔據了肥沃的美塞尼亞就不想航海拓張了,那麼給了斯巴達政體以啟發的克裡特多利亞人---佔據了愛琴文明發源地的克裡特島的他們四面環海,卻沒有向米諾斯人那樣活躍,城邦時代的他們默默無聞。
對楚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後裔,火崇拜、太陽崇拜、鳳鳥崇拜在楚地非常盛行,楚國屬於火德也與此有關。
《左傳》就明確記載了,火乃楚所相也。與之相應的楚人喜歡紅色,比如「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江陵楚墓的服裝多是紅色,淮陽楚傾襄王墓葬中出土的六面楚國軍旗,都是以紅色為主色調,所以史官在預言陳國亡於楚國時才會說,「陳,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陳,逐楚而建陳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歲五及鶉火,而後陳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
因此,水貌似很能代表南方的自然地理特徵,卻與楚文化傳統背道而馳。相比之下,老子喜歡用水來做證據,是否和故國陳國的屬性---水德有關呢?
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是否更有可能取材於、或者紮根於陳國這樣的沒落小諸侯與衰退的勢力當中?道家思想與楚文化中尚武精神根本不相應。無論老子、莊子都對戰爭持批評的態度,流露出深深的反戰、厭戰情緒。
《老子》說: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這一套理論與楚國滅國六十的歷史能兼容嗎?相反,這些畏戰之言,可能更容易出自大國受害者的口裡吧。對楚國而言,即便是君主如果幾年不出兵就會被國人認為忘先王之業,死後不能以先王之禮安葬,所以楚國國君很少有不親自帶兵作戰的,並且以戰敗為恥,楚國令尹常因兵敗而自殺,這在中原諸國中也很少見到。
從老莊思想中可以推想,與其說老莊思想中的厭戰、反戰,學習水的柔弱的觀念來自楚國的傳統,更不如說來自備受大國欺凌的陳、宋之國更為合理,這兩國似乎還正好坐落於楚國北進中原的大路上。
先秦幾家顯學幾乎都與宋國有或多或少的聯繫:
比如孔子祖先本是宋國人,墨子據說也是宋國人, 曾當過宋國大夫,也曾為了保存宋國而遊說楚王。莊子的好朋友惠施又是宋人。如果說只是巧合, 實在於理不通。而另一位道家的重要人物---宋國的莊子,他的母國則更為明顯的是宋國,殷商之後。
司馬遷說:莊子者, 蒙人也,名周。
班固也明確提到莊子:名周, 宋人。漢代的著名學者都認為莊子的國屬為宋, 乃宋之蒙人, 眾口一詞, 別無異議。
而莊子是楚人的論斷來自於人們將安徽的蒙城與宋國的蒙邑搞混的原因。司馬遷寫史記的年代,安徽蒙城叫山桑(漢前尚未置縣) , 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才改名蒙城, 與司馬遷所說的蒙地毫不相干。朱熹等人將莊子=楚人的說法就來自這一誤傳。既然莊子的籍貫故裡為宋國蒙邑, 不言而喻,莊子自然是以宋國文化為背景而產生的。
莊子的出身可能也不一般。胡三省指出:「莊氏有出於宋者, 《左傳》所謂戴、武、莊之族是也」,莊子有可能是宋國公族後裔,因為宮廷鬥爭而家道中落,最後沉淪下僚,但這樣的人生與宋國的大環境,與莊子的成書不無關係。
莊周這個怪才,莊子這部奇書,出現在宋國是因為那裡有著獨特的文化淵源和社會歷史背景。
在周代列國中, 宋國是一個特殊的封國。周人在滅商並勘平武庚、管、蔡之亂後,以微子啟代殷後, 國於宋, 是為宋國。很顯然, 它是被推翻了的殷商王朝的後裔之國, 是周王朝留給殷人奉其先祀的保留地。但宋人仍自稱為商, 是因為「自天下言之, 則侯服於周也; 自其國人言之, 則以商之臣事商之君, 無變於其初也」, 其文化淵源並世代嫡傳的, 自然是殷商文化。
夏代商還是方國,商代周是方國,而商人後來又給周當了諸侯。所以上古三代的易代,某種程度上說是盟主地位的轉移。比如孔子說他可以在杞國看到夏禮,宋國看到活生生的商文化。
殷商文化是周代以前佔統治地位的文化。他們敬鬼神、崇上帝、重巫術、好佔卜、愛神話, 尚玄想, 屬於史官文化之前的神巫文化範疇, 並且是神巫文化高度發展的體現。隨著殷商王朝的覆滅, 這一文化總體上成了被否定的文化, 但在殷商嫡系的宋國,他們頑強而執著地保持著殷商文化的固有特色。
作為亡國者之後, 宋人的遺民意識當是十分濃厚的:
宋閔公就說過,「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脩,故水」。
「亡國之餘」的宋襄公非要拿屬國的君主獻祭鬼神,當他主盟諸侯曾幾何時, 即令正考父制商頌其欲興商顯祖的用心便不難窺知。
宋王偃見雀生鳥於城之陬, 以為「以小生巨,必霸天下」, 於是射天笞地,與他因為射天而被雷打死的祖先商王武乙如出一轍。
春秋以降, 天下攘擾, 《左傳》記載, 宋國先後遭受齊、楚、晉、魯、鄭、邾、陳、狄等國的侵伐計20餘次, 這在各諸侯國中是罕見的。宋文公十七年(前594), 楚師圍宋,城內易子而食, 析骸為爨,慘絕人寰。而且宋國還往往得跟上別國替人家打仗, 充當犧牲品。而這種挨打的處境,與周人將其安置於中原腹地、被動挨打,不無關係。
伴隨著國家的日漸衰弱, 有著深厚而古怪文化的宋人也愈來愈受到歧視和侮辱。在先秦舊籍尤其是戰國諸子的著作中, 宋人多被描繪成愚蠢的形象, 諸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竭池求珠等許多荒唐可笑的故事, 大多置於宋人名下, 以致今天的讀者也難免形成宋人愚蠢的印象。
然而也正是這個以出產蠢材而著稱的國家,卻孕育了先秦時代大批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家。他們不僅在各個學派佔據重要位置,也對後世人的精神世界不斷產生影響。
本文無意欲大學者爭個高低,但百家爭鳴,用新思路看問題,才是先秦哲人們所希望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