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之說】真的是正統楚文化嗎?

2021-02-13 冷炮歷史


一提起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我們總是先想到老子與莊子這兩位大師。他們在道家學派中的地位就如同孔孟在儒家,馬克思與恩格斯在鐮刀斧頭派的位置一樣。又由於這兩人都來自先秦時代的楚國,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道家之學就是楚學,是南方之學。

不過若要動動腦子、追根溯源的話,恐怕你就會發現這兩位楚國籍大師的學派並非正統楚文化,難以代表古代楚人的精神世界。


老莊是楚人麼?將老莊道家之學視為楚文化的產物,大概源於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所言「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

事實上把老子說成真正意義上的楚人十分勉強。首先楚國也算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大國,國民有來自中原的祝融後裔,有被他們徵服的華夏族比如陳國、息國、蔡國,還有南方的百越、夷族、揚越之類的部落,所以將國別與主流文化劃等號是欠妥的。


更何況,老子所在的苦縣屬於陳國----苗正根紅的華夏血統,舜帝後裔。老子生活的年代正值陳國的末年----478年陳國徹底亡於楚國,老子大約就生活在這一時期前後。

前人也對此有過論述,《史記索隱》中說:「按:《地理志》苦縣屬陳國者,誤也。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云楚苦縣。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陽國,陳縣、苦縣皆屬焉」。

呂思勉先生就說過,「漢苦縣, 今河南鹿邑縣。地本屬陳,陳亡乃入楚。」

所以,老子的區域文化背景至少應該是中原文化體系,而非楚文化。從他擔任周朝史官的身份來看,他的出身、他的仕途都在沒落的王國之中,這無疑會對他的人生價值與思想產生影響。

可能有人會說,用籍貫來推文化屬性似乎還是在把複雜問題臉譜化。別急,我們看看老子在書中無意間透露出的一些文化密碼,也許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楚文化與他神秘的身份了。

      

梁啓超用一段很寫意的話來論述老、莊等為「南派正宗」:

認為南方因為氣候溫和,水源眾多,土地肥沃,易於謀生,所以南方民族思想達觀,所以「南方則多棄世高蹈之徒,接輿、丈人、沮、溺,皆汲老、莊之流者也:蓋民族之異性使然也」。而水又是老子所推崇的事物,所以水似乎成為了楚文化與中原相對的重要符號。

問題是自然環境與民族文化、集體無意識之間不存在必然的等式。希臘那麼多山多海多島,還是孕育出了斯巴達這種大奇葩;誘人覺得斯巴達因為佔據了肥沃的美塞尼亞就不想航海拓張了,那麼給了斯巴達政體以啟發的克裡特多利亞人---佔據了愛琴文明發源地的克裡特島的他們四面環海,卻沒有向米諾斯人那樣活躍,城邦時代的他們默默無聞。

對楚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後裔,火崇拜、太陽崇拜、鳳鳥崇拜在楚地非常盛行,楚國屬於火德也與此有關。


《左傳》就明確記載了,火乃楚所相也。與之相應的楚人喜歡紅色,比如「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江陵楚墓的服裝多是紅色,淮陽楚傾襄王墓葬中出土的六面楚國軍旗,都是以紅色為主色調,所以史官在預言陳國亡於楚國時才會說,「陳,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陳,逐楚而建陳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歲五及鶉火,而後陳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

因此,水貌似很能代表南方的自然地理特徵,卻與楚文化傳統背道而馳。相比之下,老子喜歡用水來做證據,是否和故國陳國的屬性---水德有關呢?

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是否更有可能取材於、或者紮根於陳國這樣的沒落小諸侯與衰退的勢力當中?道家思想與楚文化中尚武精神根本不相應。無論老子、莊子都對戰爭持批評的態度,流露出深深的反戰、厭戰情緒。

《老子》說: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這一套理論與楚國滅國六十的歷史能兼容嗎?相反,這些畏戰之言,可能更容易出自大國受害者的口裡吧。對楚國而言,即便是君主如果幾年不出兵就會被國人認為忘先王之業,死後不能以先王之禮安葬,所以楚國國君很少有不親自帶兵作戰的,並且以戰敗為恥,楚國令尹常因兵敗而自殺,這在中原諸國中也很少見到。


從老莊思想中可以推想,與其說老莊思想中的厭戰、反戰,學習水的柔弱的觀念來自楚國的傳統,更不如說來自備受大國欺凌的陳、宋之國更為合理,這兩國似乎還正好坐落於楚國北進中原的大路上。

先秦幾家顯學幾乎都與宋國有或多或少的聯繫:


比如孔子祖先本是宋國人,墨子據說也是宋國人, 曾當過宋國大夫,也曾為了保存宋國而遊說楚王。莊子的好朋友惠施又是宋人。如果說只是巧合, 實在於理不通。而另一位道家的重要人物---宋國的莊子,他的母國則更為明顯的是宋國,殷商之後。

司馬遷說:莊子者, 蒙人也,名周。

班固也明確提到莊子:名周, 宋人。漢代的著名學者都認為莊子的國屬為宋, 乃宋之蒙人, 眾口一詞, 別無異議。

而莊子是楚人的論斷來自於人們將安徽的蒙城與宋國的蒙邑搞混的原因。司馬遷寫史記的年代,安徽蒙城叫山桑(漢前尚未置縣) , 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才改名蒙城, 與司馬遷所說的蒙地毫不相干。朱熹等人將莊子=楚人的說法就來自這一誤傳。既然莊子的籍貫故裡為宋國蒙邑, 不言而喻,莊子自然是以宋國文化為背景而產生的。


莊子的出身可能也不一般。胡三省指出:「莊氏有出於宋者, 《左傳》所謂戴、武、莊之族是也」,莊子有可能是宋國公族後裔,因為宮廷鬥爭而家道中落,最後沉淪下僚,但這樣的人生與宋國的大環境,與莊子的成書不無關係。

莊周這個怪才,莊子這部奇書,出現在宋國是因為那裡有著獨特的文化淵源和社會歷史背景。

在周代列國中, 宋國是一個特殊的封國。周人在滅商並勘平武庚、管、蔡之亂後,以微子啟代殷後, 國於宋, 是為宋國。很顯然, 它是被推翻了的殷商王朝的後裔之國, 是周王朝留給殷人奉其先祀的保留地。但宋人仍自稱為商, 是因為「自天下言之, 則侯服於周也; 自其國人言之, 則以商之臣事商之君, 無變於其初也」, 其文化淵源並世代嫡傳的, 自然是殷商文化。    

夏代商還是方國,商代周是方國,而商人後來又給周當了諸侯。所以上古三代的易代,某種程度上說是盟主地位的轉移。比如孔子說他可以在杞國看到夏禮,宋國看到活生生的商文化。


殷商文化是周代以前佔統治地位的文化。他們敬鬼神、崇上帝、重巫術、好佔卜、愛神話, 尚玄想, 屬於史官文化之前的神巫文化範疇, 並且是神巫文化高度發展的體現。隨著殷商王朝的覆滅, 這一文化總體上成了被否定的文化, 但在殷商嫡系的宋國,他們頑強而執著地保持著殷商文化的固有特色。

作為亡國者之後, 宋人的遺民意識當是十分濃厚的:

宋閔公就說過,「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脩,故水」。


「亡國之餘」的宋襄公非要拿屬國的君主獻祭鬼神,當他主盟諸侯曾幾何時, 即令正考父制商頌其欲興商顯祖的用心便不難窺知。

宋王偃見雀生鳥於城之陬, 以為「以小生巨,必霸天下」, 於是射天笞地,與他因為射天而被雷打死的祖先商王武乙如出一轍。


春秋以降, 天下攘擾, 《左傳》記載, 宋國先後遭受齊、楚、晉、魯、鄭、邾、陳、狄等國的侵伐計20餘次, 這在各諸侯國中是罕見的。宋文公十七年(前594), 楚師圍宋,城內易子而食, 析骸為爨,慘絕人寰。而且宋國還往往得跟上別國替人家打仗, 充當犧牲品。而這種挨打的處境,與周人將其安置於中原腹地、被動挨打,不無關係。

伴隨著國家的日漸衰弱, 有著深厚而古怪文化的宋人也愈來愈受到歧視和侮辱。在先秦舊籍尤其是戰國諸子的著作中, 宋人多被描繪成愚蠢的形象, 諸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竭池求珠等許多荒唐可笑的故事, 大多置於宋人名下, 以致今天的讀者也難免形成宋人愚蠢的印象。


然而也正是這個以出產蠢材而著稱的國家,卻孕育了先秦時代大批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家。他們不僅在各個學派佔據重要位置,也對後世人的精神世界不斷產生影響。

本文無意欲大學者爭個高低,但百家爭鳴,用新思路看問題,才是先秦哲人們所希望看到的吧。


相關焦點

  • 首個楚文化浪漫主義住區驚豔亮相 匠心品質革新武漢人居
    (通訊員供圖)全國首個楚文化浪漫主義住區,驚豔武漢當回歸傳統文化成為時代主流,全國人居開發市場,更強調東方人文理念的植入。楚天都市·藍玉灣定位為「當代語境下的楚文化浪漫主義作品」,旨在通過挖掘楚文化內核,用楚文化的浪漫主義特質統領項目定位、建築和景觀,用當代的設計表達方式,詮釋楚文化時尚、熱烈、自由、靈動、飄逸的精神內核。
  • 逍遙寫心熊遠堂,愛好老莊之道的陶瓷繪畫家
    中國陶瓷文化博大精神,光是瓷都就有過手七十二之說,歷朝歷代,眾多陶瓷愛好者在基礎的陶瓷文化研究中,還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手工藝,陶瓷上作畫,有了獨特的美,今天,藝美君要給大家介紹一位當代陶瓷繪畫家,他從藝二十餘載,淡泊寧靜,無爭與世攜神筆,善清心,雲遊江湖中的閒散之人,他筆下的陶瓷繪畫
  • 漢朝制度沿襲秦朝,文化繼承的卻是楚文化
    而文化藝術方面,則是全面楚化。秦末兩個老大,項羽劉邦,都是楚人,受的是楚文化薰陶,看劉邦的大風歌,項羽唱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就知道,跟楚辭一脈相傳。跟隨劉邦的那波老人,大部分也是楚人。上層社會是接受楚文化長大的,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漢代的賦,就是楚辭的延展。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香港演員黃秋生更是宣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
  • 老莊,我的家
    老莊是堡子山前一個小村莊。對我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地方。它承載著祖祖輩輩的繁衍生息,承載著我全部的童年記憶。 「老莊」這個名字極富誠意。名叫「老莊」,意味著村莊古老。村子西邊,堡子山下有處泛水泉。那一汪清凌凌的水,蘊蓄著農人們生活的希冀。堡子山腳下的水位很淺,只需挖一钁頭,就有清流汩汩湧出,人們形象地管這叫「冒水泉」。
  • 老莊思想的憤世嫉俗,對世俗的鄙夷,在茶人身上是如何表現的?
    前面講到茶人的以茶養廉、胸襟廣闊虛懷若谷、與自然為友的氣質修養,是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都說茶文化吸納了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張,其實道家老莊的思想對茶人的影響還有以下兩點。
  • 傳統文化中的性,老莊主張無欲,儒家提倡節慾,唯有他提出縱慾
    春秋時期,國人的性觀念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無欲論,認為人無欲則無求,無求則無煩惱;第二種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節慾論,即在肯定性慾的基礎上進行節制,使之有益於「生」;第三種是以道學家楊朱為代表的縱慾論,主張縱慾,認為欲是自然的需求,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
  •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和北朝,哪個是正統
    其中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得之東晉晉恭帝的禪讓,而蕭齊的開國皇帝蕭道成又得之劉宋宋順帝的禪讓,蕭梁的開國皇帝蕭衍得之蕭齊齊和帝的禪讓,陳朝的開國皇帝陳霸先得之蕭梁梁敬帝的禪讓。 反觀北朝的五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都源出中原王朝之外的東胡,黑龍江流域的鮮卑族拓跋氏。
  • 「春秋五霸」之「一鳴驚人」楚莊王
    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楚莊王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問鼎中原」、「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荊楚文化·湖北味道——楚菜文化節
    12月16日荊楚文化·湖北味道——楚菜文化節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老楚菜·新活力」楚菜振興文化發展論壇正式舉行 楚菜迎來歷史最好發展機遇 楚菜文化如何繼承創新,發揚光大?怎樣順應餐飲發展趨勢,推動楚菜產業升級?楚菜故事到底要怎麼講述?
  • 儒學變質,道家接班;老莊失靈,玄學救場
    文化繁榮的痛苦實質知識分子階層,因受傳統儒學的深厚濡染,對人生原本具有政治和文化的雙重追求,既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亦有推行教化的文化使命感。此時,他們從老莊思想中得到補充完善,將傳統的重視個人道德、人格修養,進一步發展為對個體價值的看重,精神方面更加成熟。所以說,魏晉時期,是人性覺醒的時代。然而,統治者仍利用「飾以儒家名教」的刑名法術,來對人們進行殘酷統治和嚴密控制,世途因此更加險惡。
  • 阿城《棋王》:以老莊之道入世,吃飽是福,在亂世裡尋找心靈滋養
    阿城《棋王》:以老莊之道入世,吃飽是福,在亂世裡尋找心靈滋養《棋王》發表於1984年,是尋根文學的發軔之作,由阿城所寫,取材於作者的知青經歷。尋根文學就在文革偃旗息鼓不久後興起了,它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訴說傳統文化下的"激情",喚起人們對生活的希望。
  • 道家老莊、黃老學說對中醫氣功養生學的影響
    強調「道」為萬物之本源。並在《易經》一分為二的基礎上,提出一分為三。中醫學深受老莊道家學派的影響,並接受了道家宇宙本體論的認識。例如,《黃帝內經》提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並且,極為重視「知道」「清道」「奉道」。如在《上古天真論》中提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氣功養生,必須掌握宇宙運動規律,掌握陰陽之道,方能養性長壽。
  • 楚威王聘請莊子當宰相,莊子說:你別玷汙了我,楚威王還幹了啥?
    看魚的時候莊子說了一句:優哉遊哉,魚之樂也。惠子聽到了就問了一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用現在的語氣說就是: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它是快樂的呢?我想現在大家看了也會覺得惠子說的這句話沒毛病。但是莊子的回答是: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在這裡「安」其實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怎麼」,另外一種是「哪裡」。惠子問的是「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 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老莊情結(二)
    風度不僅僅指個人文化素質與精神狀態在言談與儀表上的反應,對於一定的社會階層來說,風度集中體現了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集中塑造了他們的社會形象。它不僅是一種政治和文化現象,而且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從而構成了這一時期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晉名士的時代精神。
  • 文化漫談:中華正統漢字精髓知多少?不啻敬畏天地和遵守倫常
    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像,連獵人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
  • 茶與老莊,乍一看沒啥關係,老莊思想卻影響著茶人的氣質和修養!
    茶人們這種特殊的氣質和修養,與老莊思想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一、老子的清心寡欲與茶人廉潔之風 道家是主張清心寡欲的,這與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和小農經濟有關
  • 【成語一則】宋襄之仁: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他真的愚蠢和迂腐嗎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這段講的是,宋國和楚國打仗,宋國軍隊已經準備好了,但是楚國軍隊還沒有過河,此時司馬子魚就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楚軍還沒有全部過河,請主君下令攻擊楚軍。」宋襄公說:「不行。」然後等楚軍全部過河後,軍隊陣型還沒有排好,這時司馬子魚又勸襄公,請求下令攻擊。
  • 世人皆知老莊,卻忽視了楊朱,淺析楊朱思想對道家的貢獻
    從廣義上看,道教大約分為三類:①黃老之學②老莊之學③楊朱之學黃老之學是西漢興起的,提倡統治者無為而治,以不治來達到一個最好的治理效果老莊是耳熟能詳的道教代表人物,楊朱卻鮮為人知,為何同屬道教卻有如此不同的境遇,且聽筆者在下文細細道來。◆道教的發源時刻道教這一概念更是在西漢時提出的,老莊和楊朱因在思想上有貫通之處所以被歸為一家,但當事者本人是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