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桶4L容量的桶裝水、一張桌子、臥室的木質門架、網購來的頸部訓練器……
近日,在浙大二院附近的一間小屋子裡,一堂所有「教具」都居家觸手可及的健身公開課開講了。
公開課的主講人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運動醫學)醫生沈煒亮。10年外科臨床經驗,20年專業健身經驗,30年身體狀況變化總結,沈煒亮把它們「帶」進了自己的直播課。既是骨科醫生,也是健身教練;既是醫學生博導,也是健美雜誌撰稿人……學術型健身達人是這樣煉成的。
兩桶礦泉水:
把家變成健身房
「如果你真的懂得如何運動,兩桶礦泉水就足夠你鍛鍊到全身。」直播課上,沈煒亮用他的居家健身「神器」——兩桶4L裝的礦泉水,在鏡頭前示範起各種健身動作。
肩部側平舉、俯姿「划船」動作、腿部深蹲,沈煒亮藉助兩桶水闡釋不同人群應該遵循的運動規律。「器械不是關鍵,關鍵是你懂得科學鍛鍊的理念。這兩桶水最有用,它們相當於啞鈴,身體很多部位的運動都可以用到它們。」
沒時間去健身房,就把家變成健身房。相比於外面健身房裡大大小小的專業器械,沈煒亮的「居家健身房」顯得更加接地氣。除了桶裝水,桌子、椅子、門框,還有網購來的肩部訓練器、簡易沙包、手持伏地挺身支架等,都是他鍛鍊身體的常用「武器」。
「實在沒器材的話還可以借用自己家的娃。」在沈煒亮的家裡常常會上演「高段位」親子互動。他說,自己做伏地挺身常感覺自身的負重量不夠,家裡又沒有健身房裡的器材,有時候就叫孩子趴到自己背上來,起到負重沙袋的作用。有時在戶外的公共健身器械上做引體向上,6歲的女兒也會掛在自己腿上增加負重。
對於有專業健身基礎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的沈煒亮來說,「用娃健身」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孩子會幫我數數,為我加油,對她來說也是一種玩耍,她很樂意跟我一起鍛鍊,這也是我跟孩子增進感情的一種互動方式,我覺得挺好。」沈煒亮說。
三餐食譜表:
科學練成健美身材
在沈煒亮的直播間門後,滿滿當當地掛著大大小小的獎牌。它們都來自浙江大學校運會。
沈煒亮的運動天賦從學生時代就嶄露頭角。2001年,沈煒亮從老家的新昌中學考入浙江大學醫學院,體育成績一直很好的他代表醫學院參加學校運動會,第一年就報名了十項全能。鉛球、110米跨欄、400米跑……由於身體素質突出,十個項目中有一半項目他的排名都能進入前八。
對科學健身的重視來自一次意外傷害。沈煒亮在110米跨欄比賽中足部蹠跗關節脫位,由於沒有足夠的運動康復意識,原本3個月就能恢復的傷病,足足拖了一年時間他才能勉強正常行走運動。「那時剛學醫,自己不懂科學運動,也沒有專業的運動醫學醫生能告訴我怎麼康復鍛鍊。」這次意外讓他意識到科學鍛鍊和康復的重要。
2015年,在瑞士進修學習的沈煒亮用4個月時間減掉了15kg體重,還練成了8塊腹肌和倒三角型的健美身材。很多人問他,是不是出國後飲食不習慣吃得不好?是不是不適應環境睡眠不夠?答案卻是恰恰相反。
直播課上,沈煒亮曬出了自己在瑞士進行專業健美訓練時的一周食譜:薯片、巧克力、奶酪、餅乾、肉類、蔬果,早中晚三餐一頓不落,甚至連夜宵也沒有捨棄。「控制一天的總攝入量就是秘訣。」他打了個比方,「脂肪囤積就像遊泳池,放進去的水多,流出來的水少,必然就會積累起水。」那時候,他每天早上跑步,晚上健身,所以儘管什麼都吃,甚至是垃圾食品,消耗的熱量卻遠大於攝入的熱量。
有健身經歷和醫學背景作底,沈煒亮還在我國最早的專業健身刊物《健與美》雜誌上撰寫了很多文章。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他把自己20年來的健身之道總結為16個字:摸清底細,合理飲食,科學健身,中庸之道。
十年學醫路:
追尋「大醫」治未病
如假包換的健身達人,最常穿的卻是白大褂和手術服。
作為浙大二院骨科(運動醫學)副主任醫師和浙江大學骨科研究所副所長,沈煒亮和大多數一線醫生一樣,每日忙碌在看診、手術和大大小小的課題研討中。2016年,沈煒亮回國後在浙大二院開設了浙江省第一個「肌腱病專科門診」——主攻肩痛(肩周炎/肩袖損傷)和膝痛(交叉韌帶/軟骨損傷)。門診號十分搶手,總是在放號當天就被掛滿。半天看診時間,沈煒亮只接診20位左右患者。
「我看診比較慢,會詢問比較仔細,幾乎每一位病人我都會進行查體。保質保量完成每一次看診,所以一上午看不了太多人。」接診時,沈煒亮習慣拿筆在一張小紙片上把病人的病症、骨骼的結構描繪給對方看,讓病人真正清楚自己的病症在哪兒,下一步有哪些治療選擇,有什麼利弊關係,醫生將通過什麼手段來處理等。
嚴格和細緻為他贏得了病人中的好口碑。2018年,沈煒亮獲評「全國2017年度好大夫」榮譽稱號,稱號授予從全國1.4萬名線上骨科專科醫生中最終篩選出的12位,沈煒亮是浙江省骨科醫生中唯一的入選者。「好大夫」平臺的診後服務及患者推薦中,沈煒亮醫師的推薦也一直排在科室最前。
大醫治未病。這是沈煒亮學醫十餘年的堅守。
「假如一個醫生的醫術不好,不了解病人的整體病情,尋不到「精準」的治療方法,就可能導致小病發展成大病。如果是一位醫術合格的醫生,在病情初起時就已經能把病人治好了。而真正醫術高明的醫生,是在病症還未表現出來之時就能判斷、醫治並防患病症。」 沈煒亮解釋說,這就是自己始終自勉的「大醫治未病,中醫治已病,下醫治大病」。
「每個醫術高明的醫生都是從小醫生做起並逐步經驗積累的。」用沈煒亮的話說,從2011年博士畢業到現在,自己已經打過了與疾病的八年「抗戰」。「一個醫生的成長,和前輩們的領路是分不開的。一路走來,我的碩導範順武教授,博導陳維善教授和浙江大學愛丁堡聯合學院院長歐陽宏偉教授以及運動醫學專科的戴雪松和吳浩波兩位主任教會了我很多,他們把自己的科研和臨床『功力』傳授給我,我很感恩。對於一些肌腱病相關的常規手術技術我已熟練掌握,能幫助病人解決實際病痛。接下來要做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拓創新,往更高的層面努力。」
如今,沈煒亮已經操作了千餘臺運動醫學手術,成為浙江省骨科臨床醫生中最年輕的博導之一。工作之餘,他也常常參加醫學科普,進行公益講座,幫助更多人防患於未病。「大醫」之精誠,行在路上。
內容來源: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