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 | 電話:18008272612(微信同號)
故鄉記憶……· Yongningzi 文/圖 ·戊戌中秋,窗外,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懸夜空,讓我不由得懷念起了我的故鄉……
題圖:故鄉記憶…… Yongningzi 攝影故鄉是什麼?故鄉,是一種情結;故鄉,是一段記憶。從降生的那一刻起,我就與故鄉緊緊地連繫在了一起。故鄉也開始在我的人生,烙上了印記。故鄉是美好的,故鄉是可愛的。一杯美酒,幾盞香茶。只要一提起故鄉,對故鄉就有擺不完的話題和龍門陣;只要一提起故鄉,那種對故鄉的親切感就會油然而生。不管我走到哪裡,故鄉都會讓我魂牽夢繞,故鄉都會令我難以忘懷!我的故鄉,伴隨著時代,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帶著對故鄉的思念,我在戊戌新春,曾回到故鄉,小住了一段時間。
古城春雪 Yongningzi 攝影漫步在故鄉的大街小巷,我仍然能夠感受到陣陣撲面而來的熟悉的故鄉氣息,故鄉那山、那水、那鄉音鄉情,不斷地引起我的共鳴,不斷地喚醒著我對故鄉的記憶。朋友,您知道我的故鄉在哪裡嗎?您去過我的故鄉嗎?
不知道?也沒有去過?那您可以抽出時間,去我的出生地——地處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四川敘永縣城,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這個四川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和韻味。尤其是愛好文學藝術和喜歡旅遊的朋友,相信您去後,一定是會有所收穫的。我的故鄉敘永縣城,是四川南面的一個邊城,也是一個古城。過去是川鹽四大口岸之一的永岸,川、滇、黔三省商貿集散地。
永寧河蜿蜒流過,將古城敘永分為東、西兩城 Yongningzi 攝影古時,敘永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屬夜郎國轄地。自唐以來,是羈縻藺州、永寧路、永寧宣撫司、永寧衛、永寧道、敘永直隸廳、永寧直隸州所在地,民國初,改今縣名。
分為東、西兩城的敘永古城示意圖 Yongningzi 攝製敘永縣城,是一個典型的山城,被環抱在四周的群山之中。一濁一清的東門河、南門河,在縣城定水寺前面的起鳳寺匯合,形成一條涇渭分明的河流,被人們稱之為永寧河。蜿蜒穿城而過的河流,將縣城分為東、西兩城;東、西兩城皆築於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72-1380年)。在「石城」城垣曾出土一石刻文物,出土時是一個由石灰和著煮熟的糯米,包裹成一個很大的蛋形,人們覺得很奇怪,慢慢地將石灰和著糯米包裹在外面的粘粘劑去掉後,原來裡面是一個古代鬥形容器石塊,大的一面刻有明代朝廷派來督促修築城牆的官員的一首詩:巨石督軍拖,功成我罪多,邊城千載後,功在罪消磨。從石刻上這首詩的落款可以看出,敘永西城的城牆,至少在明代的永樂十四年仲夏,就已經全面完工了。這件保留在敘永石刻博物館的文物,至今仍在默默地訴說著敘永的建城歷史。
城牆出土石刻古詩,紀錄下敘永古城的建城歷史 Yongningzi 攝影修築於明代洪武年間的敘永東、西兩城,東城城垣低矮,城牆多土建;西城城垣高大,城牆為石建,因此,人們稱西城為「石城」、「川城」,而東城則呼為「土城」、「貴城」。
西城明代城牆及吊腳樓 Yongningzi 攝影
西城明代城牆及民居吊腳樓 Yongningzi 攝影
明代城牆局部 Yongningzi 攝影
巨石修築成的明代城垣 Yongningzi 攝影「川城」、「貴城」的由來,蓋因東城在明清時期,曾一度由貴州管轄;西城則一直由四川管轄之故。這樣的行政區劃,形成了敘永「川、貴同城」的獨特性。敘永曾經有一句「整爛了往貴州搬」的口頭禪,說明了這樣的管理方式,於官於民都是很不利的。後來,就將東城劃歸四川了。將東城劃歸四川,敘永坊間有這樣一種說法:「四川人,生得憨,遵義調(讀作tiao去聲,交換之意)龍安;管你幹不幹,還補你一個二郎灘。」說得是敘永東城,過去由貴州管轄時,叫龍安府,為了敘永東城劃歸四川,四川用當時在貴州的「飛地」——遵義,進行交換,同時還補給貴州一個二郎灘。這個說法,未見於史書記載,也沒有專門的記述,但應該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的,因此一直在敘永民間流傳。敘永東、西兩城內的大街小巷,是很具有川南特色的。一家一戶以「穿鬥式」木架結構為主、覆蓋著小青瓦的民居、酒館、飯店、茶館,緊密相連;有著腰門、略顯傾斜斑駁的木質大門、窗戶,石板鋪就的石階小道,帶著歷史歲月的痕跡,很是有些韻味。
敘永東外民居建築 Yongningzi 攝影
具有川南特色的敘永明、清古街民居建築 Yongningzi 攝影
具有川南特色的敘永古民居建築 Yongningzi 攝影
滄桑老巷 Yongningzi 攝影
永寧河畔古民居 Yongningzi 攝影
永和橋頭的民居飯館酒店 Yongningzi 攝影
永寧河畔人家 Yongningzi 攝影
茶館裡的川劇玩友坐唱 Yongningzi 攝影
街頭的糖畫藝人 Yongningzi 攝影還有那修建了封火山牆、飛簷翹角、古色古香的眾多宗祠、會館、樓閣、宮觀、寺廟、佛庵、教堂,各具特色;像文廟、城隍廟、五顯廟等建築,因其敘永「川、貴同城」的緣故,東、西城均各有一座,早年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旺盛。
永寧河邊王爺廟 Yongningzi 攝影
春秋祠屋頂 Yongningzi 攝影抗日戰爭期間,很多寺廟還一度成為西南聯大在敘永開辦分校的校址,700多名西南聯大莘莘學子,在敘永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
國立西南聯大敘永分校50周年紀念碑 Yongningzi 攝影
國立西南聯大敘永分校校友50年後喜相逢 Yongningzi 攝影
國立西南聯大敘永分校校友揮毫留墨寶 Yongningzi 攝影
校友們在當年的西南聯大敘永分校圖書室、實驗室前 Yongningzi 攝影遺憾的是,這許多的廟宇、宮觀,老街,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者,已經被今天的高樓大廈、寬闊的大街所取代。儘管如此,我就不得不在這裡,說一說那清代光緒二十六年,清政府特許敘永抽取鹽稅,建於西城陝西街的敘永名勝,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祠,就更加讓人感到這座保留下來的古老精美建築的可貴了。
春秋祠秀色 Yongningzi 攝影
春秋祠大殿 Yongningzi 攝影
百鳳朝陽鳴古殿 Yongningzi 攝影
春秋祠屋頂建築裝飾 Yongningzi 攝影
值得欣慰的是,文革時期,「破四舊、立四新」,縣人採取在祠內塑高大上的毛公雕像等多種辦法,使春秋祠終於逃過劫難,得以留存下來。春秋祠建有戲樓、大廳、正殿、三官殿、小書樓等,整個建築布局勻稱、和諧秀麗,精巧精美、畫棟雕梁;特別是祠內的木雕石刻,構思新穎、造型生動,更是一絕。那百鳥梅花窗、九龍坊、九鳳坊、敘永八景木雕,將圓雕、鏤空雕、浮雕等多種藝術手法融為一體,再現出景物的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巧奪天工。
敘永八景「雙橋夜月」木刻 Yongningzi 攝影
雕刻精美的百鳥梅花窗 Yongningzi 攝影
細雨中的春秋祠八卦小池 Yongningzi 攝影30年前,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先生一行,在我的陪同下,慕名遊覽了春秋祠,對春秋祠倍加讚賞,譽之為「川南瑰寶」。我相信,親眼目睹了春秋祠的您,一定會同王朝聞先生一樣,驚嘆前人為我們留下的這些藝術瑰寶。東、西兩城沿著永寧河岸,還留下了許多過去運鹽的碼頭遺址、遺蹟。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景象:白天,永寧河上,船帆雲集,河畔碼頭,一派繁忙;入夜,對河兩岸,燈火輝煌,酒店飯館,人來人往……
兒時,我喜歡沿著永寧河畔的礫石河灘玩兒耍,邊走邊在河灘上尋找一些好看的鵝卵石;還喜歡夏天從河東涉水去河西,或從河西涉水去河東。稍長後,則喜歡夏日的夜晚,尤其是月夜,去到永寧河中間的河灘乘涼,看月光下永寧河灘頭千變萬化的潺潺流水,聽夜空中永寧河兩岸時起時伏的悠揚笛聲……今天回想起來,在那個肚子都不大鬧得飽的困難年代,永寧河,尤其是夏夜晚風吹拂下的永寧河,留給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印象,就是在今天,當年那種苦中有樂的生活情趣,仍然是令我滿滿的懷念。
永寧河上,兩座建於明代的古老石橋,一曰蓬萊橋,在永寧河之上遊,縣人呼之為上橋;一曰永和橋,原名飛虹橋,處在永寧河下遊,縣人則直接呼之為下橋。簡單明了的稱呼,讓人易記易找,特別是方便了初到敘永的外地人,絕不會弄混搞錯。
蓬萊古橋 Yongningzi 攝影
永和古橋 Yongningzi 攝影這兩座已有近500年歷史,分別長約100多米的大型五孔石橋,跨河將分為東、西兩城的縣城連接;「雙橋夜月」——朦朧月色中,蓬萊、永和兩橋隱約相望。這就是敘永的八景之一,月夜永寧河畔迷人景色的真實寫照。1935年初,臨近春節,國民政府為阻止長徵中「四渡赤水」的中國工農紅軍攻打敘永縣城,拆除了兩橋上的建築物和民居,使蓬萊橋、永和橋,從此失去了它那昔日的風採。現在,我們就只能從1933年編輯出版的縣誌上,去一睹它過去的芳容了。走過滄桑歲月,經過歷史風雨的洗禮,古老、滄桑的這兩座石橋,至今仍橫臥在永寧河上,見證著敘永曾經的歲月、悠久的歷史。
永寧河畔 Yongningzi 攝影在蓬萊橋、永和橋之間,故鄉新建了一座揚武坊大橋,這橋在促進敘永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方便著人們,隨時跨越東、西兩城。然而,還是有那麼多的人,包括像我這樣的敘永人和外地人,也還是喜歡去蓬萊橋、永和橋上走走看看。
依欄橋邊,近看永寧河碧水東流,遠眺紅巖山天際屹立。回味故鄉過去的歲月,感受古橋曾經的歷史,欣賞敘永邊城的風韻,使我很快就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地。
永寧河畔的定水寺河邊,早年河邊擺滿了大皇桶,利用南門河清清的河水,生發黃豆芽、綠豆芽,可以說是敘永城的豆芽生產基地。Yongningzi 攝影
永和古橋 Yongningzi 攝影故鄉的丹山、揚武坊、熊公坡、官菜園、明清古街和鎮南橋,這幾個地方,也是我不能不提及的。屹立敘永縣城東邊的紅巖山,因山體巖石皆紅,又名丹山。
丹山群峰拔地而起,群峰聳立。山上林木蔥蘢,層巒疊翠;建有祖師殿、三清殿、霞峰觀等道教宮觀。丹山四時景色,多姿多彩,風光秀麗、景色迷人。登臨丹山,朝看日映山川,午觀雲海霧嵐,晚瞰夕照梯田;傾聽宮觀中飄來的暮鼓晨鐘,靜聞大山裡迴蕩的林海松濤。
山中的那種愜意,山中的那種感覺,箇中韻味,實難言傳……就只能靠我們自個親眼去目睹!以心靈去觸摸!
丹山遠眺 Yongningzi 攝影
丹山雲霧 Yongningzi 攝影
層巒疊嶂秀丹山 Yongningzi 攝影
丹山紫霞峰 Yongningzi 攝影
俯瞰丹山梯田 Yongningzi 攝影
丹山祖師殿 Yongningzi 攝影
丹山霞峰觀 Yongningzi 攝影
霞峰觀晚課 Yongningzi 攝影
丹山陳明仁將軍題詞及跋文石刻 Yongningzi 攝影
丹山圓覺洞摩崖石刻 Yongningzi 攝影
丹山大小佛爺峰 Yongningzi 攝影
丹山雲海 Yongningzi 攝影
丹山雪中草垛 Yongningzi 攝影50多年來,我曾和同學、知青、友人多次去丹山,記得最清楚的是20世紀70年代初那次,已經是下鄉知青的我,和同學周銀清一起遊丹山。那時的丹山還沒有開發,我們兩人在破敗的祖師殿前,餓著肚子吟詩唱和,我和詩一首:老祖之居何時變,面目全非不似前,斷石殘瓦草萋萋,豈是山雨成廢園。
歷經風雨的雪中丹山祖師殿廢墟,我和同學曾在這裡餓著肚子吟詩唱和 Yongningzi 攝影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和友人、同事一起,為縣裡開發丹山,拍攝圖片,收集資料,參加了丹山旅遊區的開發工作。看著丹山一天天變化,今天的丹山已成為了省級旅遊區,和過去已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先生(中),遊丹山登臨紫霞峰 Yongningzi 攝影
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老先生1988年秋遊丹山 Yongningzi 攝影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老先生1988年秋遊丹山,生發出了「丹山景色壯麗宜人」的讚美和「欲罷不能」的感慨!當然,餓著肚子遊丹山的事情,再也不會出現了。揚武坊,是敘永縣城的中心。揚武坊這名字,應該說是由來已久。清代光緒年間的《續修敘永永寧廳縣合志》上,就有「揚武坊,在西城正街,明指揮蘇恩建」這樣的記載。據說在明代,敘永城內還建有忠孝坊、降彝坊、騰蛟坊、起鳳坊等不少的牌坊。幾百年來,這些牌坊,同揚武坊一樣,早已隨著歷史的煙雲而蕩然無存了。當時的揚武坊是啥樣子?因何而建?現在就只能靠想像了。但有一點,凡所建的牌坊,都必有出因。而「揚武坊」,儘管沒有了牌坊,卻留下了這個至今仍在使用的名字。從古至今,敘永揚武坊,一直都是縣城的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敘永揚武坊,不僅雲集著百貨、餐飲、銀行,電影院、文化宮、文化館、圖書館、體育場等商業、金融、文化機構,就連政府機關大院也在這裡立足;文革時的揚武坊,到達了一個鼎盛時期。街頭矗立著一幅幾百平方米的毛公大型宣傳油畫,大辯論、大字報,大型集會、遊行,都在這裡舉行或以此為集中出發點。
古城的揚武坊老街 Yongningzi 攝影
揚武坊百貨大樓 Yongningzi 攝影
行走在揚武坊街上的賀年隊伍 Yongningzi 攝影
大型集會在揚武坊 Yongningzi 攝影
大型集會在揚武坊 Yongningzi 攝影
大型集會在揚武坊 Yongningzi 攝影
大型集會在揚武坊 Yongningzi 攝影
文革時的揚武坊,除了文革初期那連綿不絕高高的大字報專欄,上面貼了一層又一層,足足有10釐米多,厚厚的大字報的印象外,就是北京紅衛兵,和縣人中學生紅衛兵結為一派,一起在揚武坊與另外一派敘師紅衛兵的那場激烈的大辯論,踩塌了由一米多高木柱和厚厚木料新搭建的上百平方米辯論臺;還有就是文革中後期,家住縣城大觀巷,從志願軍轉業回鄉,人稱「老兒童」的縣人李孝堯,在揚武坊的百貨公司大門口側邊,一個人站在一條高板凳上,手裡拿著一根竹棍,身後的牆上,貼著一張他自己創作,用毛筆書寫在大白紙上「當官的還是當官」的歌曲。面對圍觀的人們,激情洋溢的他,正在演唱和教唱著「當官的還是(哪個)當官,挑磚的(哪個)還是挑磚……」 那根竹棍,也隨著歌曲的「旋律」,上下左右不斷地舞動的情景。這兩件事,留給青少年時代的我,印象最為深刻。那年月,作為故鄉小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揚武坊,大事小事趣事都在這裡上演。這種稀奇古怪的事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熊公坡,人們一般說熊公坡兒。過去好多的敘永人,都將它叫成了熊灰包兒。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人們叫錯了,想來可能是過去普通話還不普及,兒化音聽得不是很清楚的緣故吧。
熊公坡,其實大有來頭。這裡在明末崇禎年間是貴州永寧衛(今四川敘永縣東城),建有熊府,是兵部尚書熊文燦的老家住宅。熊文燦官居高位,人稱熊公,因此他老家的這條石階上坡小道,就被人稱為熊公坡,成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我小時候走熊公坡時,仰視熊府矗立的青磚風火牆,院內伸出的虯曲黃桷樹的茂密枝葉,就有一種幽靜幽深的感覺,長大後,才知道這裡當年曾建有熊文燦的府第。
熊公坡民居 Yongningzi 攝影
熊公坡遺留的青磚老牆 Yongningzi 攝影
古榕掩映熊公坡 Yongningzi 攝影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城市建設開發,在熊府的遺址,建起了高大的樓房,開起了黃桷樹餐館。青磚風火牆已完全消失,僅留下了那株仍枝繁葉茂的古老黃桷樹和變了樣的熊公坡。我回到敘永期間,特地和朋友們去了黃桷樹餐館,在那株古老的黃桷樹下小酌。一壺美酒憶過去,一杯香茗話家鄉。官菜園,毗鄰熊公坡,甚至可以說是和熊公坡連在一起。官菜園得名有兩說,一說是熊府的菜園子,一說是公共菜園。至於官菜園究竟得名於哪一說,我傾向於前一說。但我覺得這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官菜園是我的出生地,這裡曾經有我的童年,有我的記憶,有我的歡樂,可以這樣說,官菜園就是我童年美好的天堂,我在這裡度過了一段至今難忘的美好童年時光。2018年初,在外地的我,聽到官菜園要拆遷的消息,我抽出時間,於07月中旬專程回到故鄉,頭頂烈日,冒著盛夏的酷暑,去到了離開近60年的官菜園,準備留下幾幅記憶中的官菜園圖片。
眼前的官菜園,儘是拆遷後的殘垣斷壁。時過境遷,早已沒有了我頭腦中的官菜園的模樣。遺憾啊!官菜園從此消失,我競沒能留下幾幅曾經生活過的官菜園過去的老照片,只好將童年時的官菜園這一印象,永久地留在我的記憶之中。明清古街和鎮南橋,這是一條當年從四川敘永運鹽前往滇黔的鹽馬古道。
明清古街 Yongningzi 攝影
楊升庵走過的鎮南橋 Yongningzi 攝影
明代狀元楊慎,謫戍於雲南永昌衛,往返於四川、雲南,也多次從此街、此橋經過,留下不少描寫敘永山川風物的詩文題詠。其中一首就是以長街上的魚鳧關為題而作,還題寫了「魚鳧關」三個大字。魚鳧今日是陽關,九度長徵九度還,何補幹城與心腹,枉教霜雪老容顏。遠去了,挑伕、背伕,趕馬人匆忙奔波的身影,逝去了,搖碎這條十裡長街寧靜的馬幫鈴聲……
行走在石板古道的趕馬人 Yongningzi 攝影
山路上的背伕 Yongningzi 攝影
跨越溪流的背伕 Yongningzi 攝影
行走在古蜀道上的背伕 Yongningzi 攝影我曾經和朋友們,多少次漫步在這條「穿鬥式」木架結構,上覆青瓦,具有川南特色民居的古街上,去傾聽這條鹽馬古道,早年繁華歲月的默默訴說,去感受這條鹽馬古道,過去厚重歷史的悠悠韻味。
明清古街 Yongningzi 攝影
明清古街 Yongningzi 攝影
明清古街 Yongningzi 攝影記憶中,故鄉的這些古街道、古城牆、古石橋、古碼頭、古祠堂、古廟宇和古建築,至今印象頗深。
水北門明代城牆 Yongningzi 攝影
蓬萊古橋 Yongningzi 攝影
永和古橋 Yongningzi 攝影
永寧河邊廢棄的運鹽碼頭 Yongningzi 攝影
鎮南橋 Yongningzi 攝影
古祠堂 Yongningzi 攝影
明代城牆古民居 Yongningzi 攝影儘管今天故鄉的這些古街道、古城牆、古石橋、古碼頭、古祠堂、古廟宇和古建築,有些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只留下了遺址遺蹟,甚至成為了歷史。在故鄉的日子裡,不管去到哪兒,每到一地,眼前的景物、景色,都使我倍感親切,都會勾起了我許多的美好回憶。
古城敘永元宵夜 Yongningzi 攝影
月映敘永古城 Yongningzi 攝影
我為有著深厚文化積澱,可愛而美麗的故鄉,感到驕傲!引以自豪!
2018年09月26日於四川瀘州酒城大道
掌上敘永徵稿提示:
1、「掌上敘永」微信公眾平臺誠邀大家積極投稿,把更多關於敘永的美圖、美文傳遞給更多敘永人;
2、投稿請發送到郵箱:168432020@qq.com
或直接聯繫小編微信:shangxiaoxun01,還可以添加以下二維碼:
▍來源:作者/周世華(網名:Yongning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