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 繡出新生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一語讚嘆,流傳數千年。

蘇州,是一座有著2500餘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時光流轉,這方水土孕育出這座城市獨特的城市氣質。小橋流水、粉牆黛瓦、亭臺樓閣、煙雨濛濛……千年的雅致滲透在這座城市的一磚一瓦、一街一巷之中。

vivo X50鏡頭下小橋流水人家的蘇州美景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是大多數人對蘇州的印象。蘇州離不開水,「州」字中的三點水,賦予了蘇州如水般的靈動溫潤和海納百川。正如本次短片主角張雪用蘇繡技藝「雙面三異繡」形容的那樣,蘇州不僅有千年傳統文化入骨的東方美學,也有著擁抱時代變化的包容性。

「中而新,蘇而新」的蘇州博物館

子承母業,後起之「繡」

江南靈秀浸潤了驚豔時光的蘇州文化。從園林之美、崑曲之雅到工藝之巧,蘇州的古典文化和匠心之作讓人由衷讚嘆。其中傳承千年的蘇繡便凝聚了這裡的溫婉清雅,以「精細雅潔」著稱,名滿天下,「繡」美千年。坐落在太湖邊的鎮湖被譽為「中國刺繡之鄉」,這裡是蘇繡的主要發源地。千百年來,鎮湖刺繡以其獨特的刺繡特點而獨領風騷。張雪便出生在鎮湖的一個蘇繡世家。

張雪

張雪是當地為數不多的繡郎。由於刺繡技藝「傳女不傳男」是鎮湖人的老傳統,張雪的母親薛金娣盼望著能生個女兒,所以給孩子取名叫「張雪」,結果生了個男孩,雖然名字沒改,但最初並沒有打算讓兒子繼承自己的衣缽。

張雪和母親薛金娣

薛金娣是知名的蘇繡大師,作為薛氏刺繡第三代傳人,她的作品曾於法國羅浮宮、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等海外知名博物館和美術館展出。張雪說:「我母親是把刺繡當成她自己生命的一個人,她對刺繡的執著和喜歡超乎常人,經歷過這麼多之後,她最喜歡的是中國國畫。」

薛金娣刺繡館的一隅

母親飛針引線的身影是張雪的童年的記憶,趕工期的時候他會幫母親穿針引線。「小的時候我的母親或者奶奶會加班,我就坐在她們的棚架對面,聽她們講故事……」,張雪回憶道。童年的美好回憶,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蘇繡的種子。

張雪本來像大多數人一樣,一步一步邁入高考,大學選擇了熱門的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後來順利地拿到了出國留學的錄取通知書。在傳統觀念裡,他本應該進入金融行業做一份「體面」的工作。然而在一次回鄉的時候,機緣巧合之下,他幫助母親完成了一筆此前母親反覆修改客戶都不滿意的訂單。這件事啟發了張雪,他覺得年輕人可以為蘇繡注入新鮮血液,自己也能通過蘇繡實現人生價值,為傳承蘇繡做出貢獻。

簡繡新生,弘揚文化

張雪的蘇繡風格獨樹一幟,不同於以往蘇繡的繁複富麗。他將詩詞中留白的手法巧妙地運用到蘇繡創作中,形成了極簡的蘇繡風格,給人更多想像空間,深受年輕人追捧。

喜愛詩詞的張雪正在思考創作方向

張雪喜愛文學,在大學唯一加入的社團就是文學社,他對古詩詞情有獨鍾,尤其喜歡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張雪表示:「當我讀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會有畫面感。這種畫面做成刺繡,我個人覺得是一種自然的轉變過程。」

張雪蘇繡作品《四季——冬鳥》

《佛》、《四季》、《江南風物——春柳》等作品,植根於傳統蘇繡,但更加簡約、現代,富有詩意。最初,張雪的母親及行內一些前輩不太看好他的極簡風格作品,認為看起來過於簡單。然而,流暢的線條、極簡的表達、無盡的詩意,這樣的作品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也更容易走進千家萬戶。正如張雪本人所說的「創新並不意味著摒棄傳統,而是為了更好地讓蘇繡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張雪蘇繡作品《江南風物——春柳》

《星空》是一幅讓人驚嘆「原來蘇繡還可以這樣去創作」、具有轉折性的作品,也是張雪最具代表性的獲獎作品之一。據張雪介紹,這幅作品從構思到完成耗費了半年左右的時間,一般的蘇繡作品針法不會超過八種,而《星空》這幅作品運用的針法多達20多種。在張雪綿密的針腳下,勾勒了一個浩瀚廣闊的世界。不同的針法生動地描繪了不同星球在宇宙中的形態,疏密有度的針法和形態各異的星球營造出宇宙無窮奧妙的動態感。

張雪與他的獲獎蘇繡作品《星空》

張雪還嘗試用不同的形式創新蘇繡,做出跨界融合的作品,蘇繡耳機、蘇繡耳環、蘇繡化妝鏡等,都廣受年輕人的喜愛。他甚至大膽地在紙上嘗試蘇繡,為蘇繡創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載體。

張雪作品蘇繡耳環

張雪紙巾蘇繡作品《青玉疏香》

業餘時間,張雪在蘇州博物館擔任蘇繡講解志願者,有時飛往世界另一個角落傳播蘇繡文化,讓更多的人愛上蘇繡。張雪認為,通過像自己一樣的非遺文化傳承者的傳播,可以在蘇繡文化愛好者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而他們又會將更多種子傳播給更多的人。每一個人的支持與鼓勵,尤其是年輕人對蘇繡的喜愛,讓張雪獲得了創作的滿足感和的幸福感,這也是他堅持做蘇繡的強大動力。

張雪在蘇州博物館做志願講解員

在張雪看來,快樂是什麼?是用一針一線,繡出新生。

相關焦點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據了解,最早提及潮州刺繡的文獻,是宋寶二年(1254)潮州知州陳煒《題湖平石壁》詩(詩刻今存潮州葫蘆山中麓),其頸聯:「朱幡影裡繡屏好,綠蓋香中畫舫行。」讀來顧盼生姿,字裡行間活色生香。「針穿五色絨共線,繡出麟毛千萬般。」繡娘們纖細修長的巧手細捻著各種棉線,一針一線靈活起落,就可將絲絹紗巾繡綴世間萬物。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富麗堂皇。
  • 匠人精神:一針一線繡出蜀繡韶華
    芙蓉蜀繡韶華,安靖絹絲絕美,夕陽西下,嫋嫋餘音終落幕,西大尋繡在安靖!結束了為期四天的成都蜀繡調研,我們來到了享有「蜀繡之鄉」美譽的郫縣,這裡除了全國知名的郫縣豆瓣醬之外,還有著眾多的蜀繡藝術品和蜀繡大師,他們在這裡尋求靈感的迸發,也在這裡一針一線創造出蜀繡的魅力。那麼就請跟隨我們團隊來郫縣安靖鎮,一起感悟這「絹絲上的藝術」吧!
  • 一針一線皆珍寶 蘇繡大師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
    一針一線都是珍寶  蘇繡大師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盧梅紅平時最喜愛也最擅長繡牡丹圖案,其繡制的牡丹特別具有韻律美,花頭飽滿鮮活,花瓣層層套疊,花蕊嬌豔柔嫩、色彩明快、造型活潑,自然的色彩過渡和層層疊壓的針線塑造出花朵立體的層次和質感,營造出花開正濃、鮮豔欲滴的美好姿態,非常具有藝術美感。  盧梅紅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這兩身手工繡制的嫁衣,其中一身是「褂皇」,另外一身是「秀禾」。
  • 一針一線都是珍寶,蘇繡大師媽媽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
    這兩天,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的蘇繡大師盧梅紅,正在馬不停蹄地忙碌著,她要為鼠年正月初八出嫁的女兒鬱竹君送上一份最美的嫁妝——兩件極其精緻的純手工嫁衣和兩條色彩絢麗的繡被。這些,都是媽媽盧梅紅一針一線親手繡的,為了趕製這份珍貴的嫁妝,盧梅紅兩個月前就加班加點地坐在繡棚前,一針一線,把對女兒的愛,繡進綿密的針腳裡。
  •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2019-08-08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精湛「繡工」繡出美麗山水
    精湛「繡工」繡出美麗山水 時間:2019-08-20 09:36:23  來源:黑河日報 ——五大連池風景區城市精細化管理紀實行政商業核心區呈線性分布,街區緊湊縮短步行距離構成「慢格局」;共享交通降低車速,專用慢車道形成「慢交通」;綠地系統慢行道穿行城區
  • 「繡」出美好生活 貴州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開進杭城
    「繡」出美好生活 貴州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開進杭城發布時間:2020-10-14 08:48:04日前,一場以「黔貨出山 消費扶貧」為主題的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在杭州市臨安區舉辦,讓不少市民及遊客近距離感受苗繡的華彩之美和領略中國優秀苗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價值與魅力。
  • ...青繡繡出幸福路——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側記
    繡場上,繡娘們代表全省30萬各族繡娘用七彩絲線繡出美好明天,用一針一線編織美好願景。 「青繡」歷史悠久、手法獨特、品類豐富、絢麗多彩,是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豐富生活、團結合作、守望相助、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是與生活聯繫最密切的一種民間藝術。「指尖上的青繡」已成為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的亮麗名片,為「大美青海」增光添彩。
  • 「非遺傳承」瓦馬彝繡傳承人:用指尖繡出一片新天地
    千萬條彩線輕盈如蝶般飛舞,便繡出中國文化獨有的絢爛,這就是穿越千年的刺繡。隆陽區瓦馬鄉居住著彝、白、苗等20個少數民族,手工刺繡一直都是各族婦女農閒時常做的手工活,左金麗和熊自慧就是其中之一,她們二人曾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 會拿針就能繡,插畫風刺繡教程,簡簡單單繡出可可愛愛的小漫畫
    縫衣服的針法就能讓你享盡刺繡的樂趣,原來再忙都可以這樣繡!(附教程) 衣服有時候破了或某個部位脫線了,我們都會儘量自己穿上針線去修補縫合,而用得最多的就是平針法,跳著針法一針一線縫到最後或為了加固會邊跳針再往返一針形成輪廓繡的一種針法再縫。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蘇繡
    一針一線,繡出牡丹如畫的韶華;一針一線,繡出女子婀娜的身姿;一針一線,繡盡蘇州如詩的雅致。作為四大名繡的蘇繡,在時代的更迭下綻放出它獨特的光彩。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一針一線繡出萬千風華,一大批蘇繡精品廣州展出
    大洋網訊 近日,由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主辦,上海獨繡風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獨繡風華——蘇繡作品展」在廣州天泰美術館開幕。在中國,刺繡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蘇繡、粵繡、蜀繡、湘繡四大名繡。
  • 青繡印象|「香包阿奶」巧手繡出新生活
    疫情期間,她還自己設計圖案,一針一線縫製了一個大香包,上面是大朵牡丹花,中間是兩個穿白大褂的醫生,醫生腳底下繡著四個字— —共戰疫情。「我從10歲開始,隨母親學做荷包、繡鞋墊、繡門帘,農閒時我跑去找村裡會刺繡的老人,向他們請教刺繡手藝,就這樣學了兩年多,能繡出荷花、蓮花香包,自己繡香包的興趣更濃了。」祁奶奶對繡香包著了迷,不管有多忙、多累,每天都會拿起針線。
  • 「繡」出花團錦簇美好生活
    一針一線,針密線韌。景德鎮軍分區領導表示,他們將繼續深挖資源潛力,精準發力、久久為功,為群眾「繡」出花團錦簇的美好生活。
  • 滿族刺繡:千絲萬縷盤金龍,一針一線繡春秋
    所以滿族繡品的實用性很強,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飾中均有滿繡的身影,如虎頭帽、頭帕、雲肩、繡裙、肚兜、繡鞋、鞋墊等服飾上的繡品,荷包、香囊、幔帳、門帘、被面、枕頭頂等日用品中的繡品,蓋頭、新娘嫁衣、壽帳、幡帳等喜慶節令繡品,個個圖案精美,巧奪天工。
  • 優衣庫助力傳統文化新生 用服裝的力量探索更多美好生活可能性
    苗繡見山繡山,見水繡水,在一針一線中,記錄著古樸的生活智慧和哲學。奮進、凝聚、融合、新生、母愛——優衣庫挖掘苗繡圖案中蘊含的五種積極力量,並創新詮釋傳統的美好力量,將繡片加工製成徽章、帆布包等生活常見的配飾,讓消費者共同見證它們在當代人生活中的呈現。凝聚的力量,是協力同心的精誠合作讓一人能夠幫助一千人
  • 瓦馬非遺傳承人:用指尖繡出一片新天地
    千萬條彩線輕盈如蝶般飛舞,便繡出中國文化獨有的絢爛,這就是穿越千年的刺繡。隆陽區瓦馬鄉居住著彝、白、苗等20個少數民族,手工刺繡一直都是各族婦女農閒時常做的手工活,左金麗和熊自慧就是其中之一,她們二人曾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 「雲遇湖北」漢繡:手執時光針線 繡出楚風漢韻
    漢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任煒(央廣網實習記者 王可佳 攝)溫暖歲月的匠心在談到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漢繡師時,由於生活的時代背景發生了變化,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發展,兩代漢繡繼承人給出了屬於自己時代的回答。
  • 上海54歲電焊工繡出22米長「清明上河圖」
    張興發告訴記者,這幅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是其歷時7年一針一線繡出,共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記者看到作品上,不論是樹林稻田,石橋船隻,還是亭臺樓閣,都被一針針惟妙惟肖地繡了出來。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局部。供圖張興發說,自己是湖北利川人,從2000年開始做焊工,最初接觸十字繡,是希望在工作之餘,再「開拓」一門技藝,多賺點錢。
  • 刺繡: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世代中國人一直深信,只有一針一線,才能獨一無二。細小的繡花針在絲綢上遊走,呈出一片錦繡。一件繡品,從穿針到引線,從針腳到線尾,從開始到結束,打磨的不是時間,不是功夫,而是心性。用了心的繡品,一針一線,都能看出匠人的心意。再觸摸繡品的感覺,不再是冰冷的布料,也不是乾癟的絲線,而是一種溫度,這種溫度,可以融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