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每次回家看父母,家裡的夜晚都很安靜。沒有電腦,沒有wifi, 甚至打開數據線,信號也是若有若失的,蚊子在我耳邊嗡嗡叫個不停,連屋頂的燈仍然只是15瓦的一個小燈泡。
小小燈泡,發著幽暗昏黃的弱光,我只好借著這昏暗微弱的光,看著父母永遠為我保存的讀書時的書本和筆記,感覺很是親切。我隨便翻看一本,映入眼帘的是首詩: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不如當初不相識。
讀著讀著,突然感覺眼睛有點兒發澀。我又繼續翻看,發現從上初中就存有的筆記和書本,從來沒有撕掉過一頁。我知道父母燒火做飯,常常需要紙張引燃火,但是他們卻從來不會撕我的任何書和筆記。每次回來,母親都輕言細語地說:你以前的東西都在這裡,一本都不會少的。每次聽後,我的心裡都是潮潮的,我的眼睛有點兒模糊不清。
每每回到這裡,我除了翻看自己的筆記,還會翻閱以前的雜誌、書信以及發黃的黑白照片,因為有太多的回憶藏在其間。看累了,我會抬起頭休息一會兒。
我環顧四周,一切依然如舊。屋頂很低矮,牆壁卻很白。木質的床頭有點掉色,窗口很小。我雖然無法理解父母仍然比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也無法讓他們聽我的而有所改變,但我會常常感到心痛。
我看著年邁的他們還在用撿來的柴禾煙燻火燎地在大太陽下燒水做飯,而我給他們買的煤氣照爐,卻依然靜靜地躺在那裡;我看著他們仍然住在我從小就待著的破舊土房,卻讓新蓋的磚房一直空著,說是留給我們回家住;我看著他們仍然是在兩個房子之間拉一個15瓦的燈泡照明,卻讓我買的檯燈成了一種擺設。我無法言語,我說不出話,我就是心痛得想落淚。他們永遠不知道享受到底是什麼滋味?
我能說什麼呢?我和妹妹曾經勸說過無數遍,讓他們和我們去城裡居住,他們卻沒有一次能住滿一周,就要惦記著跑回來。我是真的理解明白了什麼叫做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的狗窩。他們一輩子守著自己的舊屋,早已習慣過這樣一種簡樸節約的生活。
以前家裡甚至沒有電話,我每次要打給鄰居,然後鄰居再去叫媽媽來接電話,真的很不方便。家裡也沒有有線電視,一直是一個最原始最小的14英寸的黑白電視,拉著一個天線,雪花很大,還經常一閃一閃的。後來,我出錢為他們裝了電話和拉了有線電視網,妹妹把她不要的大彩電搬回了家,他們算是開始享受到看彩電的舒服。
後屋的土牆年深日久不知不覺就倒了,七老八十的他們還嚷嚷著要自己動手蓋起來。我和妹妹怎能忍心啊?我和妹妹只好從遠處拉水(那裡永遠缺水)掏錢僱人搞好的。其實,那間倒了的房子也是多餘,可以不修的,但老人很倔,非要折騰好,那我們看著不能不管。兩老經常喊這疼那疼,有病不看,我次次都要逼著,叫妹妹開車拉著他們一起去醫院看病。我看著父母日漸消瘦老去,每看見一次,我就會傷感一次,有時真感到心碎欲裂,心痛無比。這世上也許不缺會享福的人,但像他們這樣不會享福的老人也是大有人在的。
人要怎麼活都是一輩子,我不希望他們太辛苦勞累,可是他們已經習慣了那種純樸簡單的生活。我是多麼希望他們能夠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活好每一天啊!
每次回家的感覺有時真的很刺痛我的心臟。我就出身在這樣一個樸實無華沒有任何靠山的農民家庭裡。
我曾經跟著父母出過苦工,幹過家裡所有的重活,我甚至沒有機會上更好的大學,我只是靠毅力參加了全國的自考,才拿上了大專文憑。
從小我就知道: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靠天靠地都沒有用,靠父母更是不可能,就只有靠自己。父母給了我們養育之恩,我們除了報答,就是感恩。我們想給他們最好的生活安排,但未必就能如他們的心願。
到現在我就只剩下尊重老人生活習慣的想法了。一個人活在世上不容易,歲月無情,轉眼老矣。每個人由於文化有高低,能力有大小,素質有強弱,志向有異同,經歷不一樣,感受不一樣,生活習慣就不一樣。
人老了,最需要的也許就是受到我們後人的尊敬和孝順。所謂孝順老人當然要要以順為先。順其自然,一切順著他們的要求來,絕不能大逆不道,逆天而行。
只有後代子孫順著他們的心意,他們自然就會感覺到我們後人對他們的尊重,老人就會心滿意足了。老人歡喜,我們就歡喜,老人幸福,我們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