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譜寫著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和遼闊疆土的大國,儘管在近代遭受了巨大苦難,不過在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我們依然可以驕傲地宣稱中國處於世界大國行列,而且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最重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中,美、俄、中、英、法五個大國對全球事務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是因為這五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且在經濟、政治、軍事等各領域,這五個國家相比於其他國家都具有壓倒性優勢。
聯合國五常旗幟
然而很多朋友可能並不知道,在二戰之後,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有兩國曾經差點兒就合併為一國,只是最後關頭失敗罷了。不用說,這兩個國家就是英國與法國。說起來,這兩國在歷史上雖然素有恩怨,但在語言、文化等方面都有許多共同之處,地理位置上也僅僅是一海之隔,而中、美、俄三國疆域遼闊,民族和語言方面的差別巨大,自然不可能萌生合併的念頭。
歷史上,英法兩國統治者一直為兩國合併進行過戰爭,英王愛德華三世等統治者更是同時擁有英國國王、法國國王的雙重身份。到了近代,在一些國際事務中,英法兩國基本還是站在一起的,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也是英法兩國組成聯軍一起出兵。二戰之後,兩國雖然在戰爭中都有巨大損耗,但畢竟底子還在,所以佔了五常席位中的兩個。按理說,這時候兩國應該對現有地位心滿意足了,為何又會產生合併的想法呢?
這件事還要追溯到1956年,這一年英法兩國曾經兩次探討合併的事情。一次是在9月10號,時任法國總理摩勒訪問英國,第一次提出這一構想,甚至連合併後的名字都想好了,叫做「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如果此事成真,那麼世界上就會有一個領土面積超百萬平方公裡、人口過億,經濟實力直逼美蘇的第三個世界強國,世界局勢都將為之改變。誰知英國人對此根本沒有動心,直接就拒絕。法國人不死心,同月28號,英國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應邀訪問法國,在巴黎會談之時,法國再次提了這個建議,然而英國再一次予以拒絕。從此,這件事就再沒有人提起過,算是徹底黃了。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舊照
也許有人會問,法國的國土面積比英國大多,幹嘛非要謀求合併,還願意認英女王為主呢?倒不是兩國在感情上有多深,主要那時候的法國面臨內憂外患,國內形勢一團糟,經濟不斷下滑,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甚至連至關重要的外佔運河都要被收走。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就想以這種方式換來英國的全力援助,以便能夠獲得喘息之機,專心處理這堆亂攤子。
畢竟在法國人心裡,英國領土小,合併之後話語權肯定不如自己,到時候蠶食鯨吞即可。然而儘管法國的算盤打得很好,英國人也不是傻子,自己過得挺好,何必要和麻煩纏身的法國攪在一起?所以英國才很乾脆的表示拒絕。因此,世界上第三大強國至今也沒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