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一百六十一。(更多精彩持續更新中……)】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我們先看原文:「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我們先翻譯一下這段話的意思,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就是清陽之氣積於下而不升,就會發生洩瀉的病;濁陰之氣居上而不降,就會發生脹滿的病。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的變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證和順證的分別。我們再詳細講一下「清氣在下,則生飧洩」。飧洩指的就是大便稀,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所以中醫學的詞彙又把飧洩稱為完谷不化。䐜脹合在一起指的就是胸膈脹滿的意思。(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張介賓在《類經•陰陽類》裡註解為:「清陽主升,陽衰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洩;濁陰主降,陰滯於上而不能降,故為䐜脹。」張介賓對於陰陽五行的理解是非常透徹的,所以他把這些理解都註解在《類經》《類經圖翼》裡。我們前面講了,清陽是要往上升的,因為積陽為天,濁陰要往下降,積陰為地,這是正常的過程。如果清陽不能上升,陽氣肯定就衰了,陽衰則不能升清,陽氣衰弱之後不能消化水谷,食物就無法被腸胃消化。這就是老百姓講的吃什麼拉什麼,或者是中醫的詞彙,叫做完谷不化,這就是在《黃帝內經》裡所講的飧洩。飧洩這個詞在前面的《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裡講過:「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裡出現過飧洩,在講這段經文的時候跟大家講過,飧洩實際就是完谷不化。講的是若與秋氣相逆,肺氣不收。肺氣不收,脾中陽氣就不足,到了冬天就容易飧洩。還有一篇經文《金匱真言論》裡也講過:「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洩而汗出也。」飧洩在這裡講的也是完谷不化的意思。為什麼陽氣不足會有飧洩?就是我剛才講的脾胃,脾是體陰而用陽,胃是體陽而用陰。它兩個正好一個是五臟之一,一個是六腑之一。(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脾胃居於中焦,脾主升清,脾是主升的;胃主降濁,胃是主降的。脾要有陽氣來運化水谷精微。古人認為脾胃就像鍋一樣,把水和谷放進鍋裡,鍋要是熱就能把水谷煮熟,身體就能夠吸收消化。鍋的熱度其實就是脾胃的熱度,就是脾胃的陽氣。所以陽氣要是不足,就會完谷不化。臨床中會遇到這樣的患者,就是他的脾胃不好,脾陽不足,吃什麼拉什麼,多見於中老年人,或者脾胃虛寒的人。脾胃虛寒的人有個特點是什麼?就是胃特別寒,一吃點涼東西或吃的不合適了,脾胃就出現問題了,就容易腹脹、腹瀉、完谷不化,這就是脾中的陽氣不足,這時候應該怎麼補陽氣?要是單純的補脾胃陽氣,用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合在一起叫理中湯。如果陽氣不能上升,就是脾胃的升清功能不好,用補中益氣湯,這就是治療這一類的疾病。另外一個面就是胃,胃主和降,我們之前也大概給大家提到過,就是人體以五臟為核心的整體觀,與五臟對應的還有什麼?還有六腑。(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脾對應的是胃,心對應的是小腸,肺對應的是大腸,肝對應的是膽,腎對應的是膀胱,還有一個三焦,合在一起,三焦再加上前面的五腑正好是六腑。每一個髒和腑它們二者之間是對應關係。同時也是一個陰陽的關係,五臟為陰主藏,六腑為陽主通。六腑以通為用,五臟以藏為用,二者是不一樣的。所以脾本身屬陰,主藏。古人認為任何一個東西都有體有用。「體」就是它本身的性質,「用」就是它的功能。脾的功能是升清的,是往上升清陽之氣的。所以升清能力不好,就是飧洩,如果主降的功能不好,就是䐜脹。(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胃主和降,胃氣要是通的話,我們吃的食物就會順著脾胃往下走,這叫做能降濁,降到直腸,然後再把食物殘渣排出來,這就是把濁氣給排出來。這就是古人一個非常樸素的認知,就是我們吃了食物之後,這個胃的作用叫做受納而降濁,受納就是把它盛起來,再往下降,這就是胃的功能。所以「濁陰主降,陰滯於上而不能降,故為䐜脹」,陰邪盤踞在胃裡,胃本身是體陽,但是用陰。陰邪盤踞於胃中,胃的下降功能不好了,就變成䐜脹。䐜代表胸膈也脹,肚子也脹,大概就是在從心口窩往下到肚臍往上這個部位的脹滿,叫做䐜脹。我們在臨床中也遇到這樣的患者,就是稍微吃點東西就感覺頂住了,老百姓話講就是頂住了,在中焦部位,心口窩往下,肚臍往上感覺特別脹。這時候應該怎麼辦?(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古人有一個方子叫平胃散,由陳皮、厚樸、蒼朮、甘草組成。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治這種病,平胃散,平降胃氣,讓胃氣不堵在這裡,把它平降下去,叫做平胃,也就是平復的意思,也就掃平的意思,這個「平」可以做多種註解講。如果按照張仲景的思路,他認為這個地方的堵叫做痞,就是心下痞,心下指的就是心口窩這個部位,這地方要是有堵或脹的感覺叫做心下痞。怎麼治?他用瀉心湯來治,我們在臨床上用的最多的叫半夏瀉心湯。半夏可以降氣化痰,它是辛開苦降,可以開散胃中的濁氣,這是我們對半夏的理解。半夏再合上黃芩、黃連之功,苦寒直折,把上面的火給降下去。底下再用乾薑、甘草、大棗和人參來補養脾胃,中間用半夏豁開這個地方的堵塞,所以就是辛開苦降兼把中焦脾胃保護好,這就是半夏瀉心湯的思路。(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一百六十一。(更多精彩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複數字 2021,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內含解法)
「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養生]適用女性的兩個養血藥方
[精彩推薦]既然吃素這麼好,為什麼你的身體還這麼差?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門診預約、健康諮詢及講座邀請方式:
方式一:撥打預約電話(每天9:00~17:00接打電話)
010-83069166
010-83069366
方式二:添加微信預約(每天9:00~17:00回復微信)
微信號:pbsyy012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